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爾雅推算中國歷史有多久

爾雅推算中國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8-08 07:03:10

① 中國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從小接受的概念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但是根據我國可考證的歷史,包括夏朝在內,也才四千一百年。遠遠沒有五千年歷史,所有說這種說法是很不嚴謹的。那麼中國到底有多少年歷史呢?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分析。

下面讓我們反過來思考一下。司馬遷的記載中最模糊的一點就是,准確的記載只有周宣王時期以後的歷史,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距今2861年,這是大致是一個的正確的時間。周朝前面是有商、夏的,極有可能也是有三皇五帝的。根據“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這句口口相傳的民謠可得知:周朝存在時間比夏商更長的。可以大約估計一下,夏商大約可以合計一千餘年,三皇五帝合計五百餘年,加起來有4300多年。

至此,可以得出一個淺顯的結論,中華歷史肯定在四千年以上,但是還達不到五千年的高度。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考古發現,或許能夠有更大的發現。

② 中國古代一共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國古代一共有五千年的歷史。此外,若是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

(2)爾雅推算中國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會。

中國的原始社會,約從一百七十萬年前的元謀人開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夕為止,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止,中國奴隸社會延續了一千五六百年左右。

③ 什麼時候有中國這個名稱之說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百家的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中國一詞的含義
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而華夏民族,漢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因稱其地為「中國」,與「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華」含義相同。初時本指河南省極其附近地區,後來華夏族,漢族活動范圍擴大,黃河中下游一帶,也被稱為「中國」。《晉書·宣帝紀》:「孟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中國」指立國於黃河中下游的魏國),甚至把所統轄的地區,包括不屬於黃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部稱為「中國」。《史書·天官書》:「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
中國(Madhya-desa)。古地名。即恆河中下游一帶的中印度,佛教徒譯稱「中國」。見《法顯傳》。
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始專指我國家全部領土,不作他用。今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中國歷史簡介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公元740年(唐代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天皇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發左衽」? 「披發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里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學家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發左衽矣」。這里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里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中國國號。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④ 中國對歷史時間怎麼定的

唐玄宗天寶初期,做過一些返古的變革,最讓人奇怪的是,玄宗將「年」為「載」,大唐王朝也從天寶二年(743年),直接跳入了天寶三載(744年),直至唐肅宗時才又給改回來。
十幾載光陰,在歷史長河中倏忽而過,玄宗這么改一改,當然不算什麼大事,但天寶年間確乎是唐代文明趨於極盛的時間段,留下來的文獻資料不少,而「年」「載」二字,經常成為辨真別偽的關鍵證據,這大概是玄宗沒有想到的。
「年」跟「載」有什麼區別,玄宗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變革?北京大學教授張衍田先生撰寫的《中國古代紀時考》,對其中緣由作了解釋。
《爾雅·釋天》記錄:「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張衍田先生認為,所謂「唐虞曰載」,顯然是以今文《尚書》的《虞書》為據進行解說的。根據卜辭與金文的紀時資料,可知《爾雅》所說的「唐虞曰載」實不可信,只是由於有此語源,後世便用「載」紀年。
張衍田先生這一分析雖然簡略,卻道出了玄宗改「年」為「載」的理論根據和動機,玄宗晚年治政趨於極盛,難免驕傲自滿,群臣一攛掇,就以唐、虞(堯、舜)自命,於是利用《爾雅》中這一似是而非的記錄,半是自誇、半是祈福地改「年」為「載」,「天寶某載」由是誕生——當然,如果安史之亂不曾發生,玄宗之世或許並不遜色於傳說中的堯舜時代。
在《中國古代紀時考》一書中,類似把握文獻細節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們熟知古人以天乾地支紀年、紀日,卻很少注意到,古人還曾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干來紀日,張先生示範了兩個著名的例子:其一,來自《周易·蠱卦》:「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其二,是屈原《哀郢》中的「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張衍田先生認為,《周易·蠱卦》中的「先甲三日」為辛日,「後甲三日」為丁日,《哀郢》中的「甲之朝」即甲日的早晨,「這些,顯然都是十干紀日的遺俗」。

⑤ 中國從古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史前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早期文化多元發展、互相滲透、融聚一體,炎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社會經濟和文化取得巨大飛躍。東周推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兩宋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滿清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對外交流,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取而代之,但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也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國共十年內戰,八年抗日,以及解放戰爭。

(5)爾雅推算中國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某一階段的能量耗盡了就會起變化,變化了血脈就暢通,再接著生長、發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華文明生命力不絕、延續至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移。我們今天還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古代經書上的格言警句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歷史演化中,中華文明的中心有過多次遷移,但整個歷史都上演在歐亞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

史學領域,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用西方整理古代資料的方法,重新梳理了中國史書。「他們認為,歷史不斷有各個朝代的學者在不自覺與自覺之間添加了自己的想像和解釋,但後來者會誤以為這是真正的歷史。

上古的記錄本身就是很模糊,但後來者不斷追加,造成了今天所見的歷史。

⑥ 中國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大約5000年。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升華的果實。

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黃帝時期:

黃帝(姬軒轅)是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漸漸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北方的蚩尤部落。

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息、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漢族古稱)的主幹成分。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這就是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黃帝是三皇五帝之中的傑出代表,奠定中華魂,是現在中國人70%的祖先。其餘30%也大多可以追溯到燧人氏。

⑦ 中國真實歷史 到底是三千年還是5000年

中國真實歷史是五千年。

上下5000年的說法源於中國第一本正史--《史記》,司馬遷根據考察,將中國的歷史追溯到虞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後來的中國史學家幾乎無條件的贊同這一說法,後來受到國家推廣,成為國人普遍知曉的一種說法。

往前6000年中國是否存在朝代,無法考證,無從確認。

夏朝是真的存在的,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到如今約有近4100年。

拓展資料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黃」是傳說中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領袖。炎是炎帝,黃是黃帝。炎黃被認為是華夏文明始祖,而漢族(漢朝前為華夏族)則稱為炎黃子孫。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氏。他們居住在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沖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

參考資料:中國歷史_網路

⑧ 中國到底有多久的歷史從最原始到現在一共有多少年

從開始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一共是3715年,

從《史記》記載的來看應該是4732年。

從元謀人(原始人)開始算起應該是170萬年。

商朝約是公元前1700年建立的,那麼距今就是1700+2015也就是3715年這是中國有文字開始記錄事情的歷史,商朝前面還有夏朝、三皇五帝、上古神話時代、

司馬遷的史記是從三皇五帝開始記載的,黃帝出生是在公元前2717年,那麼距今就是2717+2015也就是4732年的歷史。

三皇五帝之前還有大量歷史存在、如果從最早先的元謀人開始算起的話,那麼中國歷史在距今170萬年前就開始了。

⑨ 中國歷史到底是3500年還是5000年呢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至今仍存在的文明古國。但世界上的許多史學家尤其是西方史學家,目前僅承認中國的文明是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殷商時期,只有約3500年歷史。因為文明有三個公認標准:文字、不同於村莊部落聚集地的城市、以及有特殊意義的建築。

但是國外的認同方法卻不是這樣,他們有他們獨自的一套方法,他們是從語言文字切入,認為只有語言才能代表文明的出現,這么一推算的話,我國只能是從商周時期算起,這么推算下來的話,我國的歷史也就是三千年。

但是,很明顯,這不是成立的,因為文化或者是文明,不能單單憑借文字語言來確認,文化包含的內容何其多,我們認為他們的衡量標準是有偏差的和不完整的。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不同的評判標准導致了不同的看法,我們只要堅信我們自己的做法,並且非常嚴謹地做自己,就可以了

⑩ 根據《中華史表》記載,中國的歷史一共有多少年

根據《中華史表》記載,中國的歷史一共有6500年

早在1972年錢鍾書先生就指出,對中華文明源頭的考查限制在《竹書紀年》確定的「共和元年」不可取,應依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重新編制《中華史表》。欒貴明、田奕等社科研究人員,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優勢,以「中國古典數字工程」為技術平台,參考《帝王世紀》、二十五史、《資治通鑒》、《明實錄》及《歷代紀元編》等可信古籍文獻,經30多年搜集、研究、整理,編成《中華史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明確考得中國歷史紀年當從距今6477年的燧人氏肇始,並與裴李崗文明(約8000年前)、仰韶文明、良渚文明、紅山文明等大量無字或有字的考古資料互相釋證,一駁中國商文明(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以前統統是「傳說時代」的結論,確立華夏文明不止是上下五千年,而為實實在在的6500年,必將引發世人對中國文化悠久歷史之再認識。

《中華史表》得益於錢鍾書先生親自倡導、構建的「中國古典數字工程」。該工程以構成歷史的四大核心元素——人、時、地、事為切入點,建成以人名庫、日歷庫、地名庫和作品庫為主體的構架,將紛繁復雜的古籍文獻史料整合成一個有機的資料庫,對之深度挖掘,將陸續生成《中國歷史日歷》、《中國人名大典》、《中國地名大典》和《萬人集》等集大成的古籍整理叢書。

閱讀全文

與爾雅推算中國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大洲本田在越南賣多少錢 瀏覽:738
印度國名怎麼來 瀏覽:112
義大利實心粉用英語怎麼寫 瀏覽:134
12萬印度盧布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344
伊朗人喜歡說什麼 瀏覽:537
去英國買什麼麥 瀏覽:345
ff中國基地建在哪裡 瀏覽:231
英國屬於地球哪裡 瀏覽:976
英國第二套房的首付是百分之多少 瀏覽:655
中國醫院看癲癇哪個醫院好 瀏覽:455
中國最能打仗是哪些省 瀏覽:859
印度木薯怎麼做 瀏覽:699
抖音超級火那個印尼歌曲叫什麼 瀏覽:289
義大利雞血石什麼價 瀏覽:782
驚奇隊長中國有多少人 瀏覽:1004
英國貴族人吃什麼蛋糕 瀏覽:810
越南胡志明市有多少外來的中國人 瀏覽:168
義大利軟乳酪怎麼吃 瀏覽:105
印度話傻子怎麼說 瀏覽:370
有多少日本人想嫁給中國人 瀏覽: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