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西省貴溪市屬於哪個市
貴溪是江西省鷹潭市下轄的縣級市,建縣於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被譽為「銅都銀鄉」。貴溪是國家銅冶煉基地,全國商品糧基地,江西省重點產材基地,長江防護林基地,國家貯備糧基地,境內有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雙冠景區龍虎山,曾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科技先進市」等。
貴溪地屬亞熱帶溫室氣候區,氣溫偏高,光照充足,雨量豐沛,無霜期長。境內地形復雜,地域性氣候差異較大。礦藏資源豐富,品位極高。已探明儲量的有金、銀、鉛、鋅、鈾、瓷土、石膏、硅石、花崗岩等30餘種,其中冷水銀礦儲量為全國之最,雷溪石膏礦為華東之冠,上祝瓷土礦儲量、品位列江西省之最,花崗岩品種繁多,儲量達64萬立方米。
⑵ 我國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鉑礦、鈀礦、銥礦、銠礦、鋨礦、釕礦)、金礦、銀礦、鈮礦、鉭礦、鈹礦、鋰礦、鋯礦、鍶礦、銣礦、銫礦、稀土元素(釔礦、釓礦、鋱礦、鏑礦、鈰礦、鑭礦、鐠礦、釹礦、釤礦、銪礦)、鍺礦、鎵礦、銦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碲礦。各種礦產的地質工作程度不一,其資源豐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如鎢、鉬、錫、銻、汞、釩、鐵、稀土、鉛、鋅、銅、鐵等;有的則明顯不足,如鉻礦。
鐵礦
中國是鐵礦資源總量豐富、礦石含鐵品位較低的一個國家。目前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834處,總保有儲量礦石463億噸,居世界第5位。除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外,鐵礦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以東北、華北地區資源為最豐富,西南、中南地區次之。就省(區)而言,探明儲量遼寧位居榜首,河北、四川、山西、安徽、雲南、內蒙古次之。中國鐵礦以貧礦為主,富鐵礦較少,富礦石保有儲量在總儲量中佔2.53%,僅見於海南石碌和湖北大冶等地。從鐵礦成因類型來看,根據程裕淇和趙一鳴等的意見,主要有與鐵質基性、超基性岩漿侵入活動有關的岩漿型鐵礦床,如四川攀枝花鐵礦床,與中酸性(包括偏基性與偏鹼性)岩漿侵入活動有關的接觸交代-熱液鐵礦床,如湖北大冶、福建馬坑、內蒙古黃崗等;與中性鈉質或偏鈉質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鐵礦,如江蘇、安徽兩省的寧蕪鐵礦、雲南大紅山鐵礦等;沉積型赤鐵礦和菱鐵礦床如鄂西、贛西、湘東地區的赤鐵礦;變質沉積鐵礦,如鞍山鐵礦、冀東鐵礦等;風化淋濾殘積型鐵礦,如廣東大寶山、貴州觀音山等。鐵礦成因類型以分布於東北、華北地區的變質-沉積磁鐵礦為最重要。該類型鐵礦含鐵量雖低(35%左右),但儲量大,約佔全國總儲量的一半,且可選性能良好,經選礦後可以獲得含鐵65%以上的精礦。從成礦時代看,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鐵礦形成,但以元古宙力量重要。
錳礦
中國錳礦資源較多,分布廣泛,在全國21個省(區)均有產出;有探明儲量的礦區213處,總保有儲量礦石5.66億噸,居世界第3位。中國富錳礦較少,在保有儲量中僅佔6.4%。從地區分布看,以廣西、湖南為最豐富,佔全國總儲量的55%;貴州、雲南、遼寧、四川等地次之。從礦床成因類型來看,以沉積型錳礦為主,如廣西下雷錳礦、貴州遵義錳礦、湖南湘潭錳礦、遼寧瓦房子錳礦、江西樂平錳礦等;其次為火山-沉積礦床,如新疆莫托沙拉鐵錳礦床;受變質礦床,如四川虎牙錳礦等;熱液改造錳礦床,如湖南瑪璃山錳礦;表生錳礦床,如廣西欽州錳礦。從成礦時代來看,自元古宙至第四紀均有錳礦形成,以震旦紀和泥盆組為最重要。
鉻礦
中國鉻礦資源比較貧乏,按可滿足需求的程度看,屬短缺資源。總保有儲量礦石1078萬噸,其中富礦佔53.6%。鉻礦產地有56處,分布於西藏、新疆、內蒙古、甘肅等13個省(區),以西藏為最主要,保有儲量約佔全國的一半。中國鉻礦床是典型的與超基性岩有關的岩漿型礦床,絕大多數屬蛇綠岩型,礦床賦存於蛇綠岩帶中。西藏羅布莎鉻礦和新疆薩爾托海鉻礦等皆屬此類。從成礦時代來看,中國鉻礦形成時代以中、新生代為主。
鈦礦
中國鈦礦分布於10多個省區。鈦礦主要為釩鈦磁鐵礦中的鈦礦、金紅石礦和鈦鐵礦砂礦等。釩鈦磁鐵礦中的鈦主要產於四川攀枝花地區。金紅石礦主要產於湖北、河南、山西等省。鈦鐵礦砂礦主要產於海南、雲南、廣東、廣西等省(區)。鈦鐵礦的TiO2保有儲量為3.57億噸,居世界首位。鈦礦礦床類型主要為岩漿型釩鈦磁鐵礦,其次為砂礦。從成礦時代來看,原生鈦礦主要形成於古生代,砂鈦礦則於新生代形成。
釩礦
中國釩礦資源較多,總保有儲量V2O5 2596萬噸,居世界第3位。釩礦主要產於岩漿岩型釩鈦磁鐵礦床之中,作為伴生礦產出。釩礦作為獨立礦床主要為寒武紀的黑色頁岩型釩礦。釩礦分布較廣,在19個省(區)有探明儲量,四川釩儲量居全國之首,占總儲量的49%;湖南、安徽、廣西、湖北、甘肅等省(區)次之。釩鈦磁鐵礦主要分布於四川攀枝花-西昌地區,黑色頁岩型釩礦主要分布於湘、鄂、皖、贛一帶。釩礦成礦時代主要為古生代,其他地質時代也有少量釩礦產出。
銅礦
中國是世界上銅礦較多的國家之一。總保有儲量銅6243萬噸,居世界第7位。探明儲量中富銅礦佔35%。銅礦分布廣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慶、台灣在內的全國各省(市、區)皆有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910處。江西銅儲量位居全國榜首,佔20.8%,西藏次之,佔15%;再次為雲南、甘肅、安徽、內蒙古、山西、湖北等省,各省銅儲量均在300萬噸以上。從礦床類型看,以斑岩型銅礦為最重要,如江西德興特大型斑岩銅礦和西藏玉龍大型斑岩銅礦;其次為銅鎳硫化物礦床(如甘肅自家嘴子銅鎳礦),夕卡岩型銅礦(如湖北銅綠山銅礦、安徽銅官山銅礦),火山岩型銅礦(如甘肅白銀廠銅礦等);沉積岩中層狀銅礦(如山西中條山銅礦、雲南東川式銅礦),陸相砂岩型銅礦(雲南六直銅礦)以及少量熱液脈狀銅礦等。從銅礦形成時代來看,從太古宙至第三紀皆有銅礦形成。但從儲量規模和礦床數量來看,則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元古宙。中生代銅礦多與侵位淺的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如德興銅礦;元古宙銅礦多與海相火山岩漿活動有關,如甘肅白銀廠銅礦;兩者相比,又以中生代斑岩型銅礦力量重要。
鉛鋅礦
中國鉛鋅礦資源比較豐富,全國除上海、天津、香港外,均有鉛鋅礦產出。產地有700多處,保有鉛總儲量3572萬噸,居世界第4位;鋅儲量9384萬噸,居世界第4位。從省際比較來看,雲南鉛儲量佔全國總儲量17%,位居全國榜首;廣東、內蒙古、甘肅、江西、湖南、四川次之,探明儲量均在200萬噸以上。全國鋅儲量以雲南為最,佔全國21.8%;內蒙古次之,佔13.5%;其他如甘肅、廣東、廣西、湖南等省(區)的鋅礦資源也較豐富,均在600萬噸以上。鉛鋅礦主要分布在滇西蘭坪地區、滇川地區、南嶺地區、秦嶺-祁連山地區以及內蒙古狼山-渣爾泰地區。從礦床類型來看,有與花崗岩有關的花崗岩型(廣東連平)、夕卡岩型(湖南水口山)、斑岩型(雲南姚安)礦床,有與海相火山有關的礦床(青海錫鐵山),有產於陸相火山岩中的礦床(江西冷水坑和浙江五部鉛鋅礦),有產於海相碳酸鹽(廣東凡口)、泥岩-碎屑岩系中的鉛鋅礦(甘肅西成鉛鋅礦),有產於海相或陸相砂岩和礫岩中的鉛鋅礦(雲南金頂)等。鉛鋅礦成礦時代從太古宙到新生代皆有,以古生代鉛鋅礦資源力量豐富。
鋁土礦
中國鋁土礦資源豐度屬中等水平,產地310處,分布於19個省(區)。總保有儲量礦石22.7億噸,居世界第7位。山西鋁資源最多,保有儲量佔全國儲量41%;貴州、廣西、河南次之,各佔17%左右。鋁土礦的礦床類型主要為古風化殼型礦床和紅土型鋁土礦床,以前者為最重要。古風化殼型鋁土礦又可分貴州修文式、遵義式、廣西平果式和河南新安式4個亞類。從成礦時代來看,古風化殼鋁土礦主要產於石炭紀和二疊紀地層之中,為一水型鋁土礦。福建漳浦式紅土型鋁土礦為由第三繫到第四系玄武岩受近代風化作用形成的殘積紅土型鋁礦床,為三水型鋁土礦。
鎳礦
中國鎳礦資源不能滿足需要。總保有儲量鎳784萬噸,居世界第9位。鎳礦產地有近100處,分布於18個省(區)。其中以甘肅省為最,保有儲量佔全國的61.9%,新疆、吉林、四川等省(區)次之。甘肅金川鎳礦規模僅次於加拿大的薩德伯里鎳礦,為世界第二大鎳礦。鎳礦礦床類型主要為岩漿熔離礦床和風化殼硅酸鹽鎳礦床兩個大類。後者以雲南墨江鎳礦為代表;前者又分岩漿就地熔離礦床與岩漿深部熔離貫入礦床兩個亞類。甘肅白家嘴子鎳礦即屬深部熔離復式貫入礦床一類。從成礦時代分析,從前寒武紀到新生代皆有鎳礦產出。岩漿型鎳礦主要產於前寒武紀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中生代也有鎳礦產出。風化殼型鎳礦則形成於新生代。
鈷礦
中國鈷礦資源不多,獨立鈷礦床尤少,主要作為伴生礦產與鐵、鎳、銅等其他礦產一道產出。已知鈷礦產地150處,分布於24個省(區),以甘肅省儲量最多,約佔全國總儲量的30%。全國總保有儲量鈷47萬噸。礦床類型有岩漿型、熱液型、沉積型、風化殼型4類。以岩漿型硫化銅鎳鈷礦和夕卡岩鐵銅鈷礦為主,占總量65%以上;其次為火山沉積與火山碎屑沉積型鈷礦,約占總儲量17%。鈷礦成礦時代以元古宙和中生代為主,古生代和新生代次之。
鎢礦
中國是世界上鎢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礦產地有252處,分布於23個省(區)。總保有儲量WO2,529萬噸,居世界第1位。產量也居世界首位,是我國傳統出口的礦產品。就省(區)來看,以湖南(白鎢礦為主)、江西(黑鎢礦為主)為多,儲量分別佔全國總儲量的33.8%和20.7%;河南、廣西、福建、廣東等省(區)次之。主要鎢礦區有湖南柿竹園鎢礦、江西西華山、大吉山、盤古山、歸美山、漂塘等幾天鎢礦、廣東蓮花山鎢礦、福建行洛坑鎢礦、甘肅塔兒溝鎢礦、河南三道庄鋁鎢礦等。在鎢礦床類型方面以層控疊加礦床和殼源改造花崗岩型礦床為最重要;殼幔源同熔花崗(閃長)岩型礦床、層控再造型礦床和表生型鎢礦床次之。從成礦時代來看,最早為早古生代,晚古生代較少,中生代形成鎢礦最多,新生代鎢礦則屬罕見。
錫礦
中國是世界上錫礦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探明礦產地293處,總保有儲量錫407萬噸,居世界第2位。礦產地分布於15個省(區),以廣西、雲南兩省(區)儲量最多,分別佔全國的32.9%和31.4%,湖南、廣東、內蒙古、江西次之,以上6省(區)共佔全國的93%。錫礦礦床類型主要有與花崗岩類有關的礦床、與中、酸性火山-潛火山岩有關的礦床、與沉積再造變質作用有關的礦床和沉積-熱液再造型礦床,以第一類礦床為最重要,雲南個舊和廣西大廠等世界級超大型錫礦皆屬此類。這兩個錫礦儲量佔全國錫總儲量的33%。從成礦時代來看,錫礦成礦時代比較廣泛,以中生代錫礦為最重要,前寒武紀次之。
鉬礦
中國鉬礦資源豐富,總保有儲量鉬840萬噸,居世界第2位。探明儲量的礦區有222處,分布於28個省(區、市)。以河南省鉬礦資源為最豐富,鉬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30.1%,陝西、吉林次之,以上3省鉬儲量佔全國56.5%以上。鉬礦大型礦床多,是一個重要特點,如陝西金堆城、河南欒川、遼寧楊家仗子、吉林大黑山鉬礦均屬世界級規模的大礦。礦床類型以斑岩型鉬礦和斑岩-夕卡岩型鉬礦為最重要,前者如陝西金堆城、江西德興,後者如河南南泥湖鉬礦;夕卡岩型、碳酸鹽脈、石英脈型次之;沉積型鉬-鈾-釩-鎳礦床有較大的潛在價值,偉晶岩脈型鉬礦無獨立工業意義。從鉬礦形成時代來看,除少數鉬礦形成於晚古生代和新生代之外,絕大多數鉬礦床均形成於中生代,為燕山期構造岩漿活動的產物。
汞礦
中國是世界上汞礦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總保有儲量汞8.14萬噸,居世界第3位。現已探明儲量的礦區103處,分布於13個省(區),以貴州省為最多,其儲量為全國汞儲量的40%,其次為陝西和四川,以上3省汞儲量佔全國的74%。著名汞礦有貴州萬山汞礦、務川汞礦、丹寨汞礦、銅仁汞礦以及湖南的新晃汞礦等。汞礦礦床類型分為碳酸鹽岩型、碎屑岩型和岩漿型3種。碳酸鹽岩型佔主要地位,擁有汞儲量90%以上,貴州萬山等特大型汞礦皆屬此類型。其次為碎屑岩型。我國已知大多數汞礦床產於中、下寒武紀地層之中(占儲量80%以上)。在前寒武紀、中生代、新生代也有汞礦形成,但不佔重要地位。
銻礦
中國是世界上銻礦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總保有儲量銻278萬噸,居世界第1位。.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11處,分布於全國18個省(區),以廣西銻儲量為最多,約佔全國的41.3%;其次為湖南、雲南、貴州、甘肅、廣東等省。銻礦礦床類型有碳酸鹽岩型、碎屑岩型、淺變質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陸相火山岩型、岩漿期後型和外生堆積型7類,以碳酸鹽岩型銻礦為最重要。世界著名的湖南錫礦山銻礦和廣西大廠錫、銻多金屬礦皆屬此類型。從成礦時代來看,除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中尚未發現有工業礦床外,目前震旦紀到第四紀都有銻礦分布;但其改造成礦的時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的燕山期。
鉑族元素
中國鉑族金屬礦產資源比較貧乏,總保有儲量鉑族金屬310噸。我國已探明鉑族金屬的礦區有35處,分布於全國10個省(區),其中以甘肅為最多,佔全國總儲量57%;其次為雲南、四川、黑龍江等省。鉑族金屬礦產礦床類型主要為岩漿熔離銅鎳鉑鈀礦床、熱液再造鉑礦床和砂鉑礦床,以前者為最重要,如甘肅白家嘴子礦床即屬此類。鉑族金屬成礦時代主要為古元古代和古生代。
金礦
中國金礦資源比較豐富。總保有儲量金4265噸,居世界第7位。我國金礦分布廣泛,除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外,在全國各個省(區、市)都有金礦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265處。就省區論,以山東獨立金礦床最多,金礦儲量占總儲量14.37%;江西伴生金礦最多,占總儲量12.6%;黑龍江、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省金礦資源也較豐富。金礦礦床分內生、外生兩大類。內主礦床中以岩漿-熱液破碎帶蝕變岩型和石英脈型為最重要,前者如山東焦家金礦,後者如小秦嶺地區;沉積改造微細粒型金礦具有較大找礦潛力(如貴州黔西南金礦);砂金礦亦佔有重要地位。金礦成礦時代的跨度很大,從距今約28億a左右的太古宙開始,一直到第四紀都有金礦形成。但56%的金礦儲量集中在前寒武紀,其次為中生代和新生代金礦儲量,占總儲量的36%,古生代的金礦相對較少,只佔5.7%。
銀礦
中國是銀礦資源中等豐度的國家。總保有儲量銀11.65萬噸,居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秘魯等國家之後,約處世界第6位。我國銀礦分布較廣,在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均有產出,探明儲量的礦區有569處,以江西銀儲量為最多,佔全國的15.5%;其次為雲南、內蒙古、廣西、湖北、甘肅等省(區)銀資源亦較豐富。銀礦成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80%的銀是與其他金屬,特別是與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共生或伴生在一起。我國重要的銀礦區有江西貴溪冷水坑、廣東凡口、湖北竹山、遼寧鳳城、吉林四平、陝西柞水、甘肅白銀、河南桐柏銀礦等。礦床類型有火山-沉積型、沉積型、變質型、侵入岩型、沉積改造型等幾種,以火山-沉積型和變質型為最重要。從成礦時代分析,除太古宙和新生代沒有發現具工業意義的銀礦床外,自元古宙到中生代都有大中型銀礦床產出,其中以中生代形成的銀礦最多。
鈮、鉭、鋰、鈹礦
中國是世界上鈮、鉭、鋰、鈹等稀有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的一個國家。總保有儲量Nb2O5 388萬噸,僅次於巴西,居世界第2位。我國鈮礦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99處,分布於內蒙古、湖北等16個省(區),以內蒙古最多,佔全國鈮儲量的72%;湖北次之,佔24%。鉭礦分布於13個省(區)的92個礦區,總保有儲量Ta2O5 8.4萬噸,居世界首位。從地區分布看,江西鉭礦最豐富,內蒙古、廣東次之,三省合計佔全國鉭儲量72.5%。鋰礦在九個省(區)有分布。已探明儲量的礦區43處,保有氯化鋰儲量1667萬噸,氧化鋰237萬噸,儲量居世界第3位。從省(區)看,以青海資源為最豐富,湖北、四川等省次之。鈹礦在15個省(區) 有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77處,總保有儲量BeO 23萬噸,以新疆、內蒙古鈹儲量最多,分別佔全國的29.4%和27.8%;四川、雲南次之,各佔16%左右。以江西宜春鈮鉭礦、內蒙古白雲鄂博鈮鉭礦、新疆阿勒泰鈹、鋰-稀有礦、青海鋰礦為最重要。鈮、鉭、鋰、鈹礦床類型有內主礦床、外生礦床、變質礦床和疊生礦床4類。內主礦床中主要與酸性岩類和鹼性岩-碳酸岩有關,外生礦床中以第四紀鹽湖沉積型為主。鈮、鉭、鋰、鈹礦床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形成,但以中生代和晚古生代為主。
鍶礦
中國鍶礦資源豐富。總保有儲量SrSO4 3290萬噸,居世界第2位。但鍶礦分布不廣,僅六個省(區)有緦礦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13處,以青海為多,佔全國緦儲量48.3%;陝西、湖北、重慶次之。緦礦礦床類型主要有沉積型、沉積改造型和火山熱液型。成礦時代以新生代為主,中生代次之。
稀土元素礦產
稀土是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鑭系(鑭、鈰、鐠、釹、鉕、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鑥)15個元素和39號元素釔的總稱。中國是世界上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素有"稀土王國"之稱,總保有儲量TR2O3約9000萬噸,居世界第1位。全國稀土礦探明儲量的礦區有60多處,分布於16個省(區),以內蒙古為最,佔全國的95%,湖北、貴州、江西、廣東等省次之。我國稀土礦產不僅儲量大,而且品種多、質量好,礦床類型獨特,如內蒙古白雲鄂博沉積變質-熱液交代型鈮-稀土礦床和南嶺地區的風化殼型礦床,在世界上均居獨特地位。我國稀土礦產多與其他礦產共生,南方以重稀土為主,北方以輕稀土為主。稀土礦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礦床形成,尤以中生代的燕山期為盛。
⑶ 貴溪在哪裡
貴溪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游。總面積2480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16.8平方千米。總人口56.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2萬人;城區人口15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花園街道。郵編:335400。代碼:360681。區號:0701。拼音:Guixi Shi。
貴溪簡介
貴溪,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游,「東連江浙、南控甌閩」。自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建縣,至今已1240年,1996年撤縣設市。國土面積2480平方公里,55萬人口,轄18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7個林(墾殖、園藝)場。城市規劃面積34平方公里,建成區16.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5萬。現為「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被譽為「銅都銀鄉」。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溪就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德、王稼祥、方誌敏等都留下過戰斗足跡,貴溪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了的5540名烈士。
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橫穿東西,縱貫南北,15個火車站連珠成串,境內營運里程達156.3公里。公路四通八達,320、206國道縱橫境內,上海至瑞麗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高速掛線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車,乘車貴溪至南昌1.5小時,達上海5.5小時,到杭州4小時,市、鄉、村公路網路相通。全市水運通暢,千里信江直通鄱陽湖。
土地肥沃,農業資源豐富。貴溪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南方最大早熟梨基地、江西省重點產材基地、長江防護林基地、國家儲備糧基地。全市耕地50萬畝、林地263萬畝、毛竹31萬畝、果業面積10萬畝、水面5萬畝;森林覆蓋率56%。境內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農業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礦藏資源豐富,品位極高。已探明儲量的有金、銀、鉛、鋅、鈾、瓷土、石膏、硅石、花崗岩等30餘種,其中冷水銀礦儲量為全國之最,雷溪石膏礦為華東之冠,上祝瓷土礦儲量、品位列江西省之最,花崗岩品種繁多,儲量達64萬立方米。
工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駐有中央、省屬10多家大中型企業,有中國300強工業企業之一的江西銅業集團公司;有亞洲最大、世界排名第十位、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銅冶煉廠——貴溪冶煉廠,陰極銅產量達40萬噸,享譽「中國銅都」之稱;有裝機容量50萬千瓦的華東電網主力電廠——貴溪電廠,2004年11月已開工建設投資27億元、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二期工程;有全國四大磷胺廠之一,年產24萬噸復合化肥廠;有銀鋅儲量「華東之最」的銀礦及國家大型建築企業首鋼四建,中國有色十五冶等。全市地方工業迅速崛起。按照「五高」要求規劃建設了10平方公里貴溪市工業園,已投產企業35家,形成了銅材、光電子、建材、化工、醫葯食品等五大支柱產業。其中,南方照明公司、竹輝公司被列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企業,一批名、優、特、高、精、新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在滬瑞高速公路以南高標准規劃建設了江西貴溪銅產業循環經濟園區(市銅拆解加工區),為貴溪銅產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平台。
城市優美,人居環境適宜。具有工業、交通、商貿、信息、旅遊等諸多優勢和較強輻射功能,是贛東北地區中心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完善,道路循環互通;城市空氣清新,主要指標達標;完成了老城區主要街道改造和城南新區、城東新區開發,已初步形成「顯山、露水、綠色」的生態城市。
風景獨特,旅遊前景廣闊。地處龍虎山、圭峰、三清山、武夷山、五府山等「五山環繞地」,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區龍虎山、中國道教聖地「嗣漢天師府」、象山森林公園、上山修竹山莊、白鶴湖、鬼谷洞、香爐峰、三陽硐府等自然景觀;還有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書院、贛東北紅色根據地遺址、畲族風情、四大古鎮、明清建築群等人文景觀。
政策優惠,投資環境優越。削減了行政審批事項,規范了行政審批和收費行為,完善了稅費、用地、融資等方面優惠政策,設立了聯合辦證中心和經濟環境投訴中心,營造了「親商安商富商」的社會氛圍。貴溪已成為投資成本低、回報率高的熱土。
⑷ 中國 銀礦 哪些地區多
我國銀礦分布較廣,在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均有產出,探明儲量的礦區有569處,以江西銀儲量為最多,佔全國的15.5%;其次為雲南、內蒙古、廣西、湖北、甘肅等省(區)銀資源亦較豐富。銀礦成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80%的銀是與其他金屬,特別是與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共生或伴生在一起。我國重要的銀礦區有江西貴溪冷水坑、廣東凡口、湖北竹山、遼寧鳳城、吉林四平、陝西柞水、甘肅白銀、河南桐柏銀礦等。
⑸ 銀的礦產分布
目前已知銀以主要元素、次要元素和不定量形式存在的銀礦物和含銀礦物有200多種,其中以銀為主要元素的銀礦物和含銀礦物有60餘種,但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作為白銀生產的主要原料有12種:自然銀(Ag)、銀金礦(AgAu)、輝銀礦(Ag2S)、深紅銀礦(Ag3SbS3)、淡紅銀礦(Ag3ASS3)、角銀礦(AgCl)、脆銀礦(Ag2SbS3)、銻銀礦(Ag3Sb)、硒銀礦(Ag3Se)、碲銀礦(Ag2Te)、鋅銻方輝銀礦(5Ag2Sb2S3)、硫銻銅銀礦(8(AgCu)SSb2S3)。
中國是銀礦資源中等豐度的國家。總保有儲量銀11.65萬噸,居世界第六位。我國銀礦分布較廣,在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均有產出,探明儲量的礦區有569處,以江西銀儲量為最多,佔全國的15.5%;其次為雲南、內蒙古、廣西、湖北、甘肅等省(區)銀資源亦較豐富。銀礦成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80%的銀是與其他金屬,特別是與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共生或伴生在一起。我國重要的銀礦區有江西貴溪冷水坑、廣東凡口、湖北竹山、遼寧鳳城、吉林四平、陝西柞水、甘肅白銀、河南桐柏銀礦等。礦床類型有火山-沉積型、沉積型、變質型、侵入岩型、沉積改造型等幾種,以火山-沉積型和變質型為最重要。從成礦時代分析,除太古宙和新生代沒有發現具工業意義的銀礦床外,自元古宙到中生代都有大中型銀礦床產出,其中以中生代形成的銀礦最多。
中國銀礦儲量按照大區,以中南區為最多,占總保有儲量的29.5%,其次是華東區,佔26.7%;西南區,佔15.6%;華北區,佔13.3%;西北區,佔10.2%;最少的是東北區,只佔4.7%。
從省區來看,保有儲量最多的是江西,為18016t,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15.5%;其次是雲南,為13190t,佔11.3%;廣東,為10978t,佔9.4%;內蒙古為8864t,佔7.6%;廣西為7708t,佔6.6%;湖北為6867t,佔5.9%;甘肅為5126t,佔4.4%,以上7個省(區)儲量合計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60.7%。
⑹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圖及相應礦產的地名
鐵礦:全國已探明的鐵礦區有1834處。大型和超大型鐵礦區主要有:遼寧鞍山一本溪鐵礦區、冀東一北京鐵礦區、河北邯鄲一刑台鐵礦區、山西靈丘平型關鐵礦、山西五台一嵐縣鐵礦區、內蒙古包頭一白雲鄂博鐵銹稀土礦、山東魯中鐵礦區、寧蕪一廬縱鐵礦區、安徽霍丘鐵礦、湖北鄂東鐵礦區、江西新餘一吉安鐵礦區、福建閩南鐵礦區、海南石碌鐵礦、四川攀枝花一西昌釩鈦磁鐵礦、雲南滇中鐵礦區、雲南大勐龍鐵礦、陝西略陽魚洞子鐵礦、甘肅紅山鐵礦、甘肅鏡鐵山鐵礦、新疆哈密天湖鐵礦,大台溝附近的花紅溝、鞍山黑石砬子、遼陽弓長嶺鐵礦等等。
錳礦:全國已探明的錳礦區共有213處,主要有:遼寧瓦房子錳礦;福建連城錳礦;湖南湘潭、民樂、瑪瑙山、響濤園等錳礦;廣東有小帶、新椿等錳礦;廣西八一、下雷、荔浦等錳礦;四川高燕和轎頂山錳礦;貴州遵義錳礦。
鉻鐵礦:有56處產地,主要是新疆薩爾托海、西藏羅布莎、內蒙古賀根山、甘肅大道爾吉等鉻礦。
銅礦:已探明礦區910處,主要為:黑龍江省多寶山;內蒙古自治區烏奴格吐山、霍各氣;遼寧省紅透山本溪、遼陽、鞍山、錦州、阜新、朝陽;安徽省銅陵銅礦集中區;江西省德興、城門山、武山、水平;湖北省大冶一陽新銅礦集中區;廣東省石菉;山西省中條山地區;雲南省東川、易門、大紅山;西藏自治區玉龍、馬拉松多、多霞松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舍勒等銅礦。
鋁土礦:有310處產地,主要為:山西省的克俄、石公、相王、西河底、太湖石、郭偏梁一雷家蘇、寬草坪;河南省的曹窯、馬行溝、賈溝、石寺、竹林溝、夾溝、支建;山東省的淄博;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平果那豆;貴州省的遵義(團溪)、林歹、小山壩等鋁土礦區。
鉛鋅礦:有產地700多處,主要為:黑龍江省的西林;遼寧省的紅透山、青城子;河北省的蔡家營子;內蒙古自治區的白音諾、東升廟、甲生盤、炭窯口;甘肅省的西成(廠壩);陝西省鉛硐山;青海省的錫鐵山;湖南省的水口山、黃沙坪;廣東省的凡口;浙江省的五部;江西省的冷水坑;江蘇省的棲霞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廠;雲南省的蘭坪、會澤、都龍;四川省的大梁子、呷村等鉛鋅礦。
鎳礦:有產地近百處。主要是吉林省的紅旗嶺、赤柏松;甘肅省的金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拉通克、黃山;四川省的冷水菁、楊坪;雲南省的白馬寨、墨江等鎳礦。
鉬礦:有產地222處,主要是吉林大黑山;遼寧省楊家杖子、蘭家溝;陝西省金堆城;河南省欒川等鉬礦。
鎢礦:探明產地252處,主要是江西省西華山、漂塘、大吉山、盤古山、畫眉坳、滸坑、下桐嶺、巋美山;福建省行洛坑;湖南省柿竹園、新田嶺、瑤崗仙;廣東省鋸板坑、蓮花山;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明山、珊瑚;甘肅省塔兒溝等鎢礦。
錫礦:探明產地293處,主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廠、珊瑚、水岩壩;雲南省東川;湖南省香花嶺、紅旗嶺、野雞尾等錫礦。
汞、銻礦:探明汞產地103處、銻產地111處。主要是貴州萬山、務川、丹寨、銅仁;湖南省新晃等汞礦,湖南省錫礦山、板溪;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廠;甘肅省崖灣等銻礦。陝西省旬陽汞銻礦。
金礦:探明礦區1265處,主要有黑龍江省烏拉嘎、大安河、老柞山、呼瑪;吉林省夾皮溝、琿春;遼寧省五龍;河北省張家口、遷西;山東省玲瓏、焦家、新城、三家島、尹格庄;河南省文峪、桐溝、金渠、秦嶺、上宮;廣東省河台;湖南省湘西;雲南省墨江;四川省東北寨;青海省斑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希、哈密等金礦。
銀礦,探明產地569處,主要有陝西省銀硐子;河南省破山;湖北省銀洞溝、白果園;四川省砷村;江西省貴溪;吉林省山門;廣東省龐西洞等銀礦。
稀土、稀有金屬: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白雲鄂博、801)、山東省(微山)、江西省(贛南、宜春)、廣東省(粵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富蘊)等地。
圖如下
⑺ 中國產銀最多的城市
永興縣。
中國銀都指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縣人民政府駐便江鎮(原城關鎮、城郊鄉、碧塘鄉合並而成)。2002年,在中國白銀年會上,永興縣被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白銀分會命名為「中國銀都」。
永興縣白銀產量佔全國1/4,回收冶煉金銀已有300多年歷史,通過父傳子承,師授徒繼,這門獨特的民間傳統工藝,逐步發展成為從廢氣、廢渣、廢液中提煉金、銀、鉛、鉍等貴重金屬的傳統產業。最難能可貴的是,該縣境內沒有銀礦,是沒有銀礦的銀都。
(7)貴溪銀礦在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銀礦分布
中國是銀礦資源中等豐度的國家。總保有儲量銀11.65萬噸,居世界第六位。我國銀礦分布較廣,在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均有產出,探明儲量的礦區有569處,以江西銀儲量為最多,佔全國的15.5%;其次為雲南、內蒙古、廣西、湖北、甘肅等省(區)銀資源亦較豐富。
銀礦成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80%的銀是與其他金屬,特別是與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共生或伴生在一起。我國重要的銀礦區有江西貴溪冷水坑、廣東凡口、湖北竹山、遼寧鳳城、吉林四平、陝西柞水、甘肅白銀、河南桐柏銀礦等。
中國銀礦儲量按照大區,以中南區為最多,占總保有儲量的29.5%;其次是華東區,佔26.7%;西南區,佔15.6%;華北區,佔13.3%;西北區,佔10.2%;最少的是東北區,只佔4.7%。
從省區來看,保有儲量最多的是江西,為18016t,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15.5%;其次是雲南,為13190t,佔11.3%;廣東為10978t,佔9.4%;內蒙古為8864t,佔7.6%;廣西為7708t,佔6.6%;湖北為6867t,佔5.9%;甘肅為5126t,佔4.4%,以上7個省(區)儲量合計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60.7%。
⑻ 貴溪在那個省
貴溪,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游,「東連江浙、南控甌閩」。自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建縣,至今已1240年,1996年撤縣設市。國土面積2480平方公里,55萬人口,轄18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7個林(墾殖、園藝)場。城市規劃面積34平方公里,建成區16.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5萬。現為「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被譽為「銅都銀鄉」。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溪就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德、王稼祥、方誌敏等都留下過戰斗足跡,貴溪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了的5540名烈士。
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橫穿東西,縱貫南北,15個火車站連珠成串,境內營運里程達156.3公里。公路四通八達,320、206國道縱橫境內,上海至瑞麗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高速掛線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車,乘車貴溪至南昌1.5小時,達上海5.5小時,到杭州4小時,市、鄉、村公路網路相通。全市水運通暢,千里信江直通鄱陽湖。
土地肥沃,農業資源豐富。貴溪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南方最大早熟梨基地、江西省重點產材基地、長江防護林基地、國家儲備糧基地。全市耕地50萬畝、林地263萬畝、毛竹31萬畝、果業面積10萬畝、水面5萬畝;森林覆蓋率56%。境內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農業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礦藏資源豐富,品位極高。已探明儲量的有金、銀、鉛、鋅、鈾、瓷土、石膏、硅石、花崗岩等30餘種,其中冷水銀礦儲量為全國之最,雷溪石膏礦為華東之冠,上祝瓷土礦儲量、品位列江西省之最,花崗岩品種繁多,儲量達64萬立方米。
工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駐有中央、省屬10多家大中型企業,有中國300強工業企業之一的江西銅業集團公司;有亞洲最大、世界排名第十位、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銅冶煉廠——貴溪冶煉廠,陰極銅產量達40萬噸,享譽「中國銅都」之稱;有裝機容量50萬千瓦的華東電網主力電廠——貴溪電廠,2004年11月已開工建設投資27億元、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二期工程;有全國四大磷胺廠之一,年產24萬噸復合化肥廠;有銀鋅儲量「華東之最」的銀礦及國家大型建築企業首鋼四建,中國有色十五冶等。全市地方工業迅速崛起。按照「五高」要求規劃建設了10平方公里貴溪市工業園,已投產企業35家,形成了銅材、光電子、建材、化工、醫葯食品等五大支柱產業。其中,南方照明公司、竹輝公司被列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企業,一批名、優、特、高、精、新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在滬瑞高速公路以南高標准規劃建設了江西貴溪銅產業循環經濟園區(市銅拆解加工區),為貴溪銅產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平台。
城市優美,人居環境適宜。具有工業、交通、商貿、信息、旅遊等諸多優勢和較強輻射功能,是贛東北地區中心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完善,道路循環互通;城市空氣清新,主要指標達標;完成了老城區主要街道改造和城南新區、城東新區開發,已初步形成「顯山、露水、綠色」的生態城市。
風景獨特,旅遊前景廣闊。地處龍虎山、圭峰、三清山、武夷山、五府山等「五山環繞地」,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區龍虎山、中國道教聖地「嗣漢天師府」、象山森林公園、上山修竹山莊、白鶴湖、鬼谷洞、香爐峰、三陽硐府等自然景觀;還有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書院、贛東北紅色根據地遺址、畲族風情、四大古鎮、明清建築群等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