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中國汽車人均保有量不及南非、伊朗
不得不承認,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當你想要出趟門去逛逛街購購物健健身,你肯定會為了選擇什麼樣的交通工具而煩惱。開車嫌堵停車還難,打車又堵又貴,坐地鐵又嫌不方便。
二、養車貴
買了車,並不是一勞永逸,而後期的養車費用可能會讓你更加頭疼。不便宜的油價,一次上千的保養、一年三四千的保險,維修的費用……都是要考慮進去的。如果都能接受,再考慮買車。
所以,看到這里,我們也應該能夠大致了解到,影響中國人均汽車保有量的因素了吧。不過,我們也要樂觀的看待這個問題,中國市場在這一塊還有巨大的潛力。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汽車市場還會迎來一輪新的爆發。
⑵ 世界上汽車製造大國是哪些
中國依舊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家,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量由去年同期的1178.37萬輛增至1209.50萬輛,產量攀升了2.6%。同時中國是上半年唯一超千萬輛的汽車生產國,產量約為排名第二美國產量的兩倍。
居於第二、第三的美國和日本,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量均在400萬輛以上。美國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量增長3.0%至612.06萬輛,而日本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量實現465.10萬輛,與去年同期506.63萬輛相比,下滑了8.2%,較去年同期與美國的差距,有所上升。
其他國家汽車產量與前三國相比,差距較大,均有百萬輛的差距。德國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量微漲0.6%至308.48萬輛,排名第四位。而以232.18萬輛排名第五的韓國與去年同期234.26萬輛相比,產量下跌了0.9%。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2日訊(記者徐惠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年度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汽車製造業的市場份額已從2000年的3.5%提高到去年的28.0%,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汽車製造大國。
從產業規模看,2015年中國汽車產銷分別為2450.3萬輛和2459.8萬輛,同比增長3.3%和4.7%,自2013年以來連續3年超過2000萬輛,連續七年穩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汽車製造業的市場份額已從2000 年的3.5%提高到28.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汽車製造大國。隨著產業規模的高速增長,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地位有了實質性的提升,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汽車產業的格局,為中國成長為世界汽車製造強國奠定了基礎。
在各細分市場,2015年中國共生產乘用車2107.9萬輛,同比增長5.8%,佔全球乘用車總產量的31.6%。2005~2015年,中國乘用車產量以年均19.2%的增速持續提高,自2009年超越日本後,已連續7年位居榜首。2015年中國商用車生產342.4萬輛,同比下降10.0%,佔全球商用車總產量的16.3%。其中,輕型載貨車產量佔全球輕型載貨車總產量的比例由2007年的8.6%提升到11.8%。
受統計口徑影響,中國輕型載貨車的產量低於美國,居於全球第二位;中重型載貨車產量佔全球中重型載貨車總產量的比例從2001年的8.7%上升到30.6%。2005~2015年間,中國中重型載貨車產量的年均增速為8.5%,2007年超過日本後,已連續9年獨占鰲頭;客車產量佔全球客車總產量的比例由2013年的60.6%上升到62.2%。2003年以來中國客車產量一直居世界首位,且自2005年以來年均增速達到了8.5%,是世界客車的主要生產大國。
汽車產業已成為經濟主導產業
汽車工業產業鏈長、覆蓋面廣、上下游關聯產業眾多,在中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汽車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也在不斷加強,並成為支撐和拉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導產業之一。1996~2014年,汽車工業增加值在全國GDP中所佔比例由1996年的0.85%上升至2014年的1.44%,年均增速達到1.34%。
同時,中國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也顯著拉動了上下游關聯產業發展。汽車產業(包括零部件企業在內)和相關產業的就業比例關系是1∶7,即汽車產業每增加1個就業崗位,就會帶動相關產業增加7個就業崗位。從汽車工業鏈來看,涉及諸多行業,往往帶動100多個產業的發展。
汽車製造業每增值1元,就可帶動上下游關聯產業增值2.64元。鑒於汽車對上游鋼鐵、石化、橡膠、玻璃、電子和下游金融、保險、維修、旅遊、租賃、旅館等產業的拉動作用,2014年中國汽車工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在5%以上。隨著汽車工業規模與產品技術的不斷發展,汽車工業鏈條不斷完善,汽車工業對上下游關聯產業的拉動效應更為顯著。
「一帶一路」助推中國汽車「走出去」
「一帶一路」的實施以及各省市的布局夯實了中國與沿線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往來的基礎,為中國汽車業「走出去」提供了從政策背景、貿易環境到資金、文化等各方面的支持,也給中國汽車業帶來了多重發展機遇。
當前,汽車業發展增速進入換檔期,結構調整進入陣痛期,客觀上也存在產能的結構性過剩問題,而中國已成為汽車生產大國,但出口量小,品牌弱。因而,正需要有「一帶一路」這樣一個平台化解正在不斷凸顯的國內產能過剩危機,以實現「多贏」。
中汽協數據顯示,2015年,「一帶一路」涉及的中亞、東南亞、西非、東歐、中東等區域,汽車總銷量與我國汽車年銷量不相上下。隨著經濟合作深入,這將給中國品牌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中國汽車業將迎來「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大考」,更是邁向汽車強國一大契機。
⑶ 我國汽車擁有量近十年(或者近五年)的相關數據,最好有國外的對比數據。
這樣的問題你真是敢提啊!這些東西估計你要到中央的相關部門的資料庫去查了。就是有了我估計也沒有人敢給你,你不怕殺頭,別人還怕坐牢呢!
⑷ 就造車水平而言,目前中國和歐美之間存在多大的差距
應該說,在發動機、變速器、動力電池、燃料電池、智能網聯技術等方面,我國車企近些年取得了很大進步,特別是在發動機和變速器方面有明顯突破。但是,在肯定中國車企進步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還有很多核心技術依然依賴進口,我國產品整體的性能和質量相對落後。
首先看發動機。目前我國的發動機技術已接近世界水平,從熱效率這一衡量發動機燃油利用效率的指標看,國產發動機熱效率最好的可達到37%~38%,和通用、大眾公司的產品水平差不多,但和日系產品相比還有差距,如豐田發動機熱效率在40%以上,本田是41%,馬自達即將在歐洲量產的Skyactiv-X發動機熱效率更是高達50%。日本企業在零部件方面做了大量創新,在發動機領域研發沒有懈怠,整體技術水平領跑世界,在核心技術上具有顯著優勢。
可以說,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我們並沒有實現「彎道超車」,類似鋰電池的正極材料、燃料電池的膜電極、IGBT、電池管理系統BMS、鋰電池隔膜等,我國大量用的還是國外企業的產品和技術。鋰電池隔膜依賴進口,雖然國內也可以做,但濕膜只能進口;2萬轉的電機我國還做不了,需要買國外產品;電機原材料核心部件研發能力較弱,硅鋼片、電機高速軸承都要進口,中國產品在高速系統、數據可靠性、估算精度上還有差距。
⑸ 警報!新能源車歐洲大賣這半年狂超國內,咱們彎道超車成空談
最後就是民意,低碳環保的理念在歐洲深入人心,而歐盟也將可持續發展、清潔能源作為戰略目標。在一些歐洲新能源車主力銷售國家,很多家庭都擁有供養兩台車或以上的經濟條件和住房條件,家裡有跑長途任務的燃油車、有便於充電的獨立車位,已經具備了入手純電動汽車的兩大有利條件。
寫在最後:
從市場分析上看,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說的話並不是危言聳聽。在這里筆者想說的是,各大自主車企捫心自問一下,有多少是在真心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有多少是在騙取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的?要想實現對國外車企的彎道超車,以目前自主新能源車企的這種狀態,實現彎道超車也將成空談。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⑹ 中國/美國/日本/歐盟/印度2019年銷量前十車型對比 日本真愛國
2019年全球汽車銷量連續第二年下降,而且跌幅也為最大的一年,其中2019年共售出汽車9030萬輛,遠低於2018年同期的9440萬輛和2017年的9520萬輛。
短期來看,中國品牌汽車基本還未走出國門;中國品牌的銷量第一車型僅38萬,離全球銷量前十車型第10名的64萬仍有較大差距;要想在歐洲、美國,乃至全球市場前十看到中國品牌車型,還需要較長時間。中國品牌加油!!!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⑺ 歐盟大還是中國大啊
如果是按面積算,整個歐洲是1016萬平方公里,中國是960,但是並非所有歐洲都加入歐盟,比如俄羅斯的歐洲面積就426萬,這么一減,還是中國大。
從人口算,目前歐盟各國總人口是4.56億,而中國是13億多,是歐盟的3倍多,還是中國多。
如果是從經濟總量算,中國是第二,而德國是第四,法國是第五,英國是第七。進他們幾個相加已經超過中國。
⑻ 世界上擁有汽車最多的國家是
當今世界,俄羅斯雖然經濟不景氣,但是擁有龐大人口基數的俄羅斯汽車數量仍然不可小覷,汽車保有量為4500萬輛,佔世界汽車保有量第五位。美國仍然是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國家,為2,5億輛。該排行榜由「汽車統計:分公司編排。該公司計算了所有輕型和小型商用汽車。全世界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它擁有汽車2,515億輛。
中國排在第二位,中國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汽車市場,擁有汽車1,092億輛。雖然中國沒有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擁有汽車最多的國家,但是中國汽車數量增長迅速,在2009年只擁有汽車6118萬輛,而美國2009年卻擁有汽車24846萬輛,中國的汽車數量幾乎翻倍,而美國卻沒有太多增長,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必定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