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境內有哪些古長城遺址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修築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把北方崇山峻嶺上的進行整修和擴建,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一開始出現並不叫長城,而叫「方城」。《汲冢周書?作雒解》曰:城方千七百三十丈,郛方七百里。齊《考工記》雲: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國就是方形的都城。不僅都城為方形,其他城也為方形。按照周禮天圓地方的思想,周諸侯國的城都是按周天子規定修建的。
楚長城
春秋南陽楚長城是中國最早的長城。從楚國始築長城到《春秋》《左傳》《史記》中一直稱楚長城為方城。因為長期有長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們並不認為方城是長城,甚至以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更不知道楚方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據《左傳》記載:「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東周列國志》中說:「周惠王二年,楚王回至方城,夜叩城門。」《南陽地區志?方城》說:「楚文王時於方城山(今小頂山)修築長城,曰方城,以守衛其北境,方城縣由此得名。」這是迄今為止,我國關於長城的最早記載。
楚長城從方城縣北起,南至泌陽縣再折向西南唐河縣,對峙著齊國的方向。後在戰爭中不斷展築,西邊沿南召、嵩縣、西峽、內鄉、鎮平鎮,到鄧州市羅庄鄉土谷山止,綿延起伏三四百公里。如今,在內鄉縣、西峽縣、方城縣,還有長城遺跡存在。
趙長城
趙長城橫亘於包頭市轄區的中部的固陽縣境內的大廟村,大約戰國時期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修築。它迤邐於陰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狹長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西向昆都侖區的古跡。趙長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成為中國地區唯一政權,並改制為帝國。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攻擊匈奴,占據河套,並開始秦、趙、魏、燕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城牆被拆毀。
漢長城
甘肅省安西境內現存漢長城150公里,烽燧70座,城障3處。東起玉門蘑菇灘,沿甘新公路南側,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與敦煌境內的西鹼墩相連。這些漢長城及沿線的城障烽燧,是漢代河西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歷史縮影。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稱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漢長城之一。
北齊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泰常八年北魏築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誠,向西至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境,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築長城,起於北京市居庸關,至山西省河曲縣。
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天保三年至天保八年六年時間里,大修長城有五次。至河清二年三月,「齊詔司空斛掉光督步騎二萬,築勛掌城於軹關,仍築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北齊天統元年,「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目庫堆戍東拒於海,隨山屈曲二千餘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築城,或湖谷起障,並置立戍邏五十餘所」。今北京市通州區有北齊土長城遺址,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
隋長城
隋長城遺跡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境內,長約6.8公里,分為3段,牆體為堆築土牆,呈魚脊狀凸起,寬3米至6米,殘高0.5米至1米,部分遺跡表層散見有灰、黑陶片和繩紋磚瓦殘塊。從航空照片和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鄂托克前旗隋長城位於明長城大邊和二邊以北,與明長城走向一致。
明長城
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曆,明朝對長城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
明代長城西起今甘肅省嘉峪關市,東達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橫貫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300多千米,是古代留存下來的最堅固、最完整、氣勢也最雄偉的長城。
明長城部分利用了北魏、北齊和秦漢時期的古長城。牆體建築材料有磚、石、土三種。牆體高低寬窄隨地形的險要形勢而異,山高地險處的牆體相對低窄,平地要沖之處牆體則高大寬闊。此外,長城沿線還建有各種城、關、隘口、敵台、烽火台、堡子等,它們與城牆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始築邊牆70里,萬曆四十三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里,天啟三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重要的歷史史料。
⑵ 我國最早的長城遺址在今天的哪裡
內蒙的固陽縣,甘肅寧夏交接的地方,這一段秦長城相對保存的還不錯,當然不能和明長城比,因為基本只剩下夯土牆了
⑶ 中國最早的長城在哪裡呢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讓多少中國人都有了到長城一游的沖動。的確,自甘肅到遼東的萬里長城以雄偉壯麗頗受世界各國人民的贊譽,但這個自秦代以來修建的長城卻並非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公元前332年,在秦惠王決定在北地、上郡(今陝西東北部)修築長城之時,在相鄰的河南南部已經有一座長城屹立了300多年,這就是楚方城。
其二,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在楚國周邊有著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如漢淮之間的隨、唐、鄧等國,他們肩負著監督並抑制楚人北進的使命。因而,春秋時期,楚國的目標就是一步步打破周邊諸侯的枷鎖,在攻滅申、鄧(今河南鄧州)、謝、唐(今河南唐河)、呂(南陽鎮平)、曾(南陽方城一帶)等國後,在其北部構建一條方城,然後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不斷將其同化為楚國人,從而擴大楚國的統治范圍。
正是由於楚方城的拱衛作用,楚文王在熬死了齊桓公之後,開始頻頻北上入侵其他諸侯國,到了他的子孫楚莊王時,楚人的打擊范圍已拓展至方城之南,遂有問鼎中原之意。
⑷ 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地址在哪
現在我們說的長城一般是指明長城,
明長城是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老虎山的(東到山海關是不對的),途經: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9個省市自治區。
其中,由於北京是明朝首都,所以北京境內的長城最雄偉,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八達嶺長城和司馬台長城,是游覽長城的最佳地段。所以只有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把長城辟為旅遊景點。
⑸ 長城的起止點在哪裡
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長城遺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等15個省市自治區,總計有43721處長城遺產,長城也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1961年起,一批長城重要點段被陸續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該遺產包含有八達嶺長城、山海關、嘉峪關3個區域。
2012年,國家文物局完成了長城資源認定工作,將春秋戰國至明等各時代修築的長城牆體、敵樓、壕塹、關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關歷史遺存認定為長城資源,將其他具備長城特徵的文化遺產納入《長城保護條例》的保護范疇。
(5)中國最早的長城遺址在哪裡擴展閱讀:
根據認定結論,各時代長城資源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個縣(市、區)。
認定數據如下:各類長城資源遺存總數43721處(座/段),其中牆體10051段,壕塹/界壕1764段,單體建築29510座,關、堡2211座,其他遺存185處。牆壕遺存總長度21196.18千米。
⑹ 古長城遺址位於哪裡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⑺ 中國最早的長城在哪裡
南陽的楚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