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並州是現在的那個地方
山西太原古稱並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仍治晉陽。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亦有並州,然其地屢有縮小。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並州於榆次,五月更名新並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鎮,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並州之名遂廢。
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 並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
(1)中國太原府在哪裡擴展閱讀
漢武帝元封中年置並州刺史部,為十三州部之一,領太原、上黨、西河、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
東漢時,並州始治晉陽(今太原市晉源區,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年)並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仍治晉陽。
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亦有並州,然其地屢有縮小。開元十一年(723年)改為太原府。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並州於榆次(今晉中市榆次區),五月更名新並州,七年(982年)移治陽曲縣(今太原城區),嘉祐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並州之名遂廢。不過,太原仍沿用並州來命名路名,如並州路。
❷ 古時山西「九府十六州」的各府名州名
山西省 (領九府。十直隸州六州。八十七縣)。
○太原府(名並州。領一州。十縣)陽曲(狼孟。附府)太原(晉陽)榆次(山[言*爾])太谷(陽邑)祁縣(雲州)徐溝(塗水)交城(靈川)文水(大陵)岢嵐州(嵐谷)嵐縣(合會)興縣(臨泉)。
○平定州(名上艾。領二縣)孟縣(烏河)壽陽(受州)
△忻州(名秀容。領二縣)定襄(晉昌)靜樂(汾源)
代州(名雁門。領三縣)五台(台州)[山*(厚-日+白)]縣(唐林)繁峙(鹵城)。
○保德州(名定羌。領一縣)河曲(隩州)。
○平陽府(名平河。領一州。十縣)臨汾(白馬。
附府)洪洞(禽昌)浮山(神山)岳陽(安澤)曲沃(沃國)翼城(北)太平(東敬)襄陵(乾壁)汾西([((巨-匚)@一)/((└@矢)*匕)]縣)鄉寧(北屈)吉州(耿州)。
○霍州(呂鄉。二縣)趙城(永安)靈石(冷泉)。
○蒲州府(名河中。領六縣)永濟(蒲阪。
附府)臨晉(北解)虞鄉(南解)榮河(寶鼎)萬泉(薛通)猗氏(桑泉)。
○解州(名解梁。
領四縣)安邑(虞州)夏縣(翠岩)平陸(大陽)芮城(浢水)。
○絳州(名東雍。
領五縣)垣曲(毫城)聞喜(左邑)絳縣(南絳)稷山(高京)河津(龍門)。
○隰州(名龍泉。領三縣)大寧(五城)蒲縣(昌州)永和(樓山)。
○潞安府(名上黨。領七縣)長治(夾寨。
附府)長子(樂陽)屯留(余吾)襄垣(史水)潞城(黃泉)壺關(壺口)黎城(刈陵)。
○汾州府(名汾陽。領一州。七縣)汾陽(茲氏。
附府)孝義(吐京)平遙(清世)介休(隨城)石樓(上軍)臨縣(北和)永寧州(西河)寧鄉(中陽)。
○沁州(名陽城。領二縣)武鄉([湟-王+工]氏)沁源(谷遠)。
○澤州府(名長平。領五縣)鳳台(丹川。附府)高平(泫氏)陽城(薄[泳-永+(采-木+幸)])陵川(光狼)沁水(端氏)。
○遼州(名遼陽。領二縣)和順(梁榆)榆社(偃武)。
○大同府(名雲中。領二州。七縣)大同縣(恆安。
附府)懷仁(錦屏)渾源州(淳山)應州(金城)山陰([湍-而+王]陶)陽高(白登)天鎮(廣牧)廣靈(平舒)靈邱([廿/(方*氏)]泉)。
○寧武府(名神武。領縣四)寧武(樓煩。
附府)偏關(美稷)神池(武州)五寨(秀容)。
○朔平府(名朔方。領一州三縣)右玉(玉林。附府)朔州(鄯陽)左雲(雲川)平魯(中陵)。
網上資料不太好找,這里顯示的可能不全。你可以到這里查詢「山西」看看: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3/1244_009.htm
❸ 太原府的政區沿革
唐武後天授元年(690年)頒詔:「其並州宜置北都,改州為太原府。」此為太原建府之始。這時的北都太原府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北都為北京。」太原稱為北京、與西安長安,東京洛陽並稱「三京」,進入唐代全盛時期。太原府治晉陽(太原市西南汾水東岸),下轄14縣:太原、晉陽、榆次、陽曲、盂縣、壽陽、樂平、太谷、祁縣、文水、交城、清源、蘆川、廣陽(原名石艾)。五代十國時期,太原建置依唐未變。951-979間,為北漢首都。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宋將潘美「進築長連城圍太原」。北漢割據勢力降宋。趙氏對太原人民的多次反抗深惡痛絕,「詔毀太原舊城」,詔廢並州太原府,廢太原、晉陽二縣。晉陽被火燒水灌夷為廢墟。新置平晉縣於汾水之東。新置並州軍事,移治於榆次(太原市榆次區)。同時依託唐明鎮建太原新城。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以(榆次)地非要會」,移並州軍事治所於太原新城(今太原市)。下轄9縣:陽曲(太原新城,即今太原市)、平晉、文水、祁縣、太谷、榆次、清源、壽陽、盂縣。
金天會四年(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國,破宋都汴梁,擄去徽、欽二帝,廢北宋太原大都督府,新置「太原河東軍總管府」,府治陽曲,隸屬河東北路。金初太原府下轄10縣與北宋太原府轄區屬縣無異。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析平晉、榆次、清源三縣地,置徐溝縣」屬太原府。興定年間,升置盂縣為盂州,仍屬太原府轄。是時太原府轄10縣1州:陽曲、平晉、榆次、清源、徐溝、文水、祁縣、交城、太谷、壽陽、盂州。
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三年(1216年)伐金,攻取太原。元王朝建立後,廢太原府置太原路,直歸中書省。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詔頒改太原路為冀寧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逐元順帝,定鼎南京,廢除宋、金、元以來的路制,廢除元代冀寧路,復置太原府,隸屬山西行中書省、府治陽曲縣。洪武九年(1376年),擴建太原府城池,改山西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隸屬其下,轄6州、22縣。其中府直轄13縣:陽曲、榆次、太谷、祁縣、徐溝、清源、交城、文水、壽陽、太原、盂縣、靜樂、河曲。6個州中,轄縣州5個:平定州領樂平,忻州領定襄,代州領五台、繁峙、崞縣,岢嵐州領嵐縣、興縣,永寧州領寧鄉、臨縣,保德州不轄縣。明萬曆朝調整地方建置,把太原府所屬的汾州、永寧州劃出,新建汾州府,太原府所轄州為5,所轄縣降為20縣,其中府轄縣仍為13,州轄縣降至7。
清代太原府,隸屬山西行省,府治陽曲縣,依舊轄5州20縣。一仍明代舊置。雍正二年(1724年)把太原府所轄平定、代、保德、忻4個州劃出,升置為直屬山西省轄的直隸州。同時還劃出太原府直隸縣盂縣、壽陽、靜樂3縣和州轄縣樂平、定襄、五台、崞縣、繁峙、河曲、興縣7縣,分屬上述4個直隸州。太原府所轄州縣大為縮減,降至1州10縣:陽曲、太原、榆次、太谷、清源、徐溝、祁縣、交城、文水。岢嵐州,州下轄嵐縣。雍正八年(1730年)又劃出保德直隸州所屬興縣,歸屬岢嵐州。太原府又轄1州、11縣。乾隆二十年(1763年)將清源縣並入徐溝縣。此後太原府下轄1州10縣,府治陽曲,終至清亡。
1913年廢。
❹ 並州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並州是現在的山西太原。並州為古州名,以並州兵騎聞名古史。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山西太原古稱並州,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仍治晉陽。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亦有並州,然其地屢有縮小。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並州於榆次,五月更名新並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鎮,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並州之名遂廢。
太原:
太原,簡稱「並」,古稱晉陽,別稱並州、龍城,山西省轄地級市,是山西省省會、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北部地區,總面積698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太原市轄6個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另轄1個縣級單位。太原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是中國北方軍事、文化重鎮,世界晉商都會,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曾成功舉辦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中國中部博覽會和中國電視華鼎獎等重要大型活動。
❺ 太原原名叫什麼
太原簡稱並,別稱為並州,古稱晉陽,同時也稱「龍城」,九朝之都。市中心位於北緯37度54分,東經112度33分。太原市共轄6個市轄區、3個縣、1個縣級市。太原市政府位於杏花嶺區新建路。菊花為太原市市花。全市面積6988 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1460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438平方千米。
太原有著4770餘年的建城史。自商周以來太原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中心,被稱為唐、晉、晉陽、並州、北京、北都、龍城、太原等。方言為太原話(Taiyuan dialect)。有著四千七百多年歷史的太原是龍潛之地。歷史上許多皇帝都與這座城市有過特別密切的關系,因此被稱為龍城。大禹曾建都在晉陽。周成王桐葉封弟把叔虞封到太原建立唐。三家分晉趙國定都於晉陽。前秦、東魏、北齊、北晉、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曾定都於太原(晉陽)或以太原為政治中心。隋朝太原是北都,也稱北京。晉朝,唐朝起源於晉陽。從商周至今太原和北平一直華北最大兩座城市。
❻ 太原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古太原的具體位置在哪裡
具有630餘年歷史的古太原縣城,俗稱「鳳凰城」。如今,這里作為晉源區一處歷史遺跡,在全區打造「旅遊文化特色縣(區)」工程中,越來越吸引人們關注的目光—— 沿著新晉祠路出太原市,南行約5公里,有一個晉源站,下車後西行300餘米有一座小城,明清古院落隨處可見,修葺一新的文廟規模宏大,龍天廟、關帝廟、泰山廟等現存廟宇十餘處,大街、小巷依然保留著明清格局。這就是具有630餘年歷史的古太原縣城,俗稱「鳳凰城」。如今這里是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辦所在地。數百年風雨滄桑,古太原縣城作為晉源區一處歷史遺跡,見證了太多時代變遷的故事。從古老的北城門和西城門洞穿過的風,幽幽地向人們述說著昔日的輝煌。而今,隨著晉源區打造「旅遊文化特色縣(區)」工程的深入開展,這里越來越吸引著人們關注的目光,特別是今年以來,古太原縣城在保護、修復、開發建設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關心古城開發的人們不禁要問,古老而迷人的「鳳凰城」能在浴火中展翅新生嗎? 「城池鳳翔余」的古城 古太原縣城,也稱明清太原縣城,創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隸屬於明清太原府,比太原府城的建城年代晚了393年。它是在晉陽古城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規模不及晉陽古城的二十分之一,雖是晉陽城毀掉之後的建築,但古老的建築風格、濃郁的風俗民情,無不與晉陽古城一脈相承。 走近古縣城,斑斑駁駁的北城門內,有一匾額上書「德化」兩字,與南城門外的「龍天廟」遙相呼應。匾額雖顯拙樸澹泊,但墨跡雄渾,氣勢不凡,盡透一種教化民眾的氣度。追述這二字的出處,應是《史記.漢文帝傳》中記述的漢文帝「以德化民」的縮寫。清道光《太原縣志.帝王》中這樣寫道:「漢文帝諱恆,高祖中子,太後薄氏出,初立為代王,都晉陽……故晉陽人立廟祀之。」漢文帝劉恆龍潛晉陽16載,漢景帝出生於晉陽、八歲隨父離開晉陽。文景兩帝在晉陽,受到晉陽文化的熏陶,養成了和善、朴實、真誠、穎慧的品格,正因如此,文帝才在西漢早期動盪復雜的政治社會環境中,在漢劉邦的17個王子當中脫穎而出,以「仁德寬厚」被迎立為帝。景帝繼之後,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盛世…… 現存的古太原縣城,是晉陽古城的延續,它傳承了2500多年晉陽古城的文脈,沿用了晉陽古城的建築格局。當年的晉陽古城整體建築活像一隻飛翔的鳳凰。唐朝李隆基《過晉陽宮》詩曰:「並邑龍斯躍,城池鳳翔余」,生動地描述了古城龍飛鳳舞的建築風格,因此在晉陽古城被毀後新建的古太原縣城,被人們形象地稱作「鳳凰城」。 原明清太原縣城,內有九街十八巷,設四門,四周城堵(馬面)51堵,敵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兩岸植柳。城垣周長3732米(城垣數為考證實測參考數),城牆東西寬,南北窄,略呈平行四邊形。北門城門洞向北,瓮城門洞向東開,表示鳳首向東顧盼,取「丹鳳朝陽」之意,瓮城內外出路南北兩側各有一眼水井,象徵鳳之雙目。東西內門洞各向正東、正西,外門洞皆轉向南,如鳳之雙翼。南門為鳳尾,尖端直指南方。四條大街交匯於十字中心,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徵鳳的腹部。整體上看,縣城如俯沖落地的鳳凰占據高台。「鳳凰城」因其獨特的造型,不規則的城垣,曲線形成的街型,高低錯落的建築,而有活城之說。每臨集市、廟會,遠離縣城五里之外,都能聽到裡面的叫賣聲。 原太原縣城四門城樓上供奉關帝、文昌、財神、葯王四神靈。北門額書「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喻意此地為北方屏障,依據於晉陽古城奉上級召宣之門,以德化民,是漢文帝治國綱領的縮寫。東門「東汾聚秀」「觀瀾」,形容汾水秀麗,在城頭高處觀賞滾滾而流的汾水景象。西門「西兌金湯」「望翠」,意為西山寶藏匯聚,滿目青山翠綠。南門「桐蔭晉陽」「進賢」,意為晉陽乃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封叔虞之地,後代子孫都享受王族權益,鳳凰城裡讀書人多、人才輩出。 太原縣城內外原有大小寺廟、樓閣、祠堂50餘處,如:劉王祠、尹公祠、關王祠、崇聖祠、節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趙襄子祠等,這些祠堂的存在都是傳承古晉陽歷史文化的有力佐證。四條大街原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將軍廟22處。寶華閣、鼓樓、觀音閣等建築,雄偉壯觀,古樸莊重。直到20世紀40年代,縣城內作坊店鋪多達160餘家,南關、西關車馬旅店40餘座,其繁華景象非同一般。 往事如煙,令人惋惜的是,這座小巧玲瓏的古太原縣城,於20世紀60—70年代被損毀殆盡……「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河山依舊,物是人非,世事滄桑,在這里可見一斑。 人傑地靈古跡眾多 太原縣是古晉陽治所所在地,縣治始於秦,曾設晉陽、龍山、陽直、平晉縣等,其治幾經遷徙,所轄版圖變化頻繁,明洪武四年縣治遷於古晉陽城南關,洪武八年改為太原縣後,縣名沿襲至文革前夕。1998年太原市區劃調整,在原太原縣址上成立晉源區。明清太原縣所轄區域比現在要大。 太原縣西依龍山,東視汾河,自古物阜民豐,表裡河山,曾是大唐龍興之地,水秀山明歷代名人不絕於里。據清道光六年重修的《太原縣志》所載的帝王就有數位。除了上文提到的漢文帝、漢景帝外,還有一位不能不提,他就是「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原公子」李世民。隋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風起雲涌,李世民竭力輔佐父親從太原起兵,南征北戰,一舉推翻隋朝統治,建立唐朝。即位之後,李世民牢記隋亡教訓,克己廉潔、「以民為本」、勵精圖治,創造了輝耀古今的「貞觀之治」。臨去世前一年,李世民回到太原,故地重遊,感慨萬千,揮毫寫下了一篇氣吞山河的詩篇《晉祠之銘並序》,抒發了自己「以德治國」的理念。 距現存的古太原縣城西南3公里,有一個古村落——赤橋村,村中心有一處遺址「古豫讓橋」,旁有一株3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槐,這就是司馬遷《史記》記載的「豫讓刺趙」的地方。故事發生在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前,俠客豫讓為報晉國重卿智伯的知遇之恩,將一個永不言敗、永不放棄的國士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士為知己者死」,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言…… 人傑地靈的古太原縣城,人文古跡眾多。規模宏大的文廟、龍天廟等廟宇曾有許多,至今古城內明清古院落隨處可見,街巷也還保留著明清格局。在晉源區以古建築遺址、民清太原縣城的恢復開發為特色的古晉陽旅遊區建設中,古太原縣城開發已提到了晉源區旅遊開發的議事日程。「古太原縣城旅遊產業板塊」不日將進入人們的視野。 保護性恢復古縣城正在進行時 古太原縣城,盡管沒有當年晉陽古城「霸府」「北都」大都會城市的威儀,卻也廳、台、樓、閣、寺、廟、觀、壇比比皆是,雖屢遭天災人禍、破損嚴重,但至今西城門洞、北城門洞猶存,城內基本結構未變,大街小巷仍是五六百年前的舊時風貌,保留下來的廟宇、民居仍占舊城古建的一半以上。近年來,政府和民間都加大了保護力度,文廟、龍天廟、玉皇廟、秦家大院、西城門洞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修復。遺憾的是,由於受資金所困,一些古建來不及修復就已塌毀,加快古城的保護、修復、建設刻不容緩。 可喜的是,以姚富生為首的一些企業家和文化人士,他們在古城的人文環境熏陶下成長,對古縣城有著深厚的情感。這些還具有保護開發古城的先見之明的當地名人,急公好義,不等不靠,多年來積極致力於古太原縣城的研究和保護,勘測、研究、整理、編撰、出版了大量珍貴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在省有關部門的指導主持下,《古太原縣城保護開發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完成,從國內外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角度,科學地分析了項目將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古太原縣城開發保護建設項目預計總投資約為3億元,古城保護區域面積為1300畝,建築面積為25萬平方米。項目將現有部分居民、企事業單位、學校搬遷出古城,保護性恢復古縣城,包括將修復古太原縣城牆、街道以及一些主要古建築和古縣城的基礎設施。同時要以晉陽文化與太原縣老城建築為依託,發展具有休閑觀賞、民俗風情、遊客參與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遊。項目開發的旅遊產品為明代早期古代衙署、貴族、市井生活及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 自「古太原縣城保護開發建設項目」作為太原市唯一一家參與「2006中國高成長企業投融資大會」以來,已有一些國際投資集團積極與有關人員聯系,對投資開發文化旅遊產業表現了高度的熱情。 古太原縣城保護開發建設項目,作為晉源區2007年的重點項目,已引起山西省及太原市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與重視。目前,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東城門恢復工程正在加緊建設,新晉祠路邊的牌坊行將竣工。太原古縣城被恢復打造成「明代古縣城」之後,既可達到保護古城的目的,又能夠極大地發展太原市的文化旅遊產業。古老而迷人的「鳳凰城」將在浴火中展翅新生。
採納哦
❼ 山西太原屬於什麼方向
太原市位於山西省中北部的太原盆地,北接忻州市,東連陽泉市,西交呂梁市,南鄰晉中市,地理坐標東經111°30′~113°09′,北緯37°27′~38°25′之間,市中心位於北緯37°54′,東經112°33′。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
(7)中國太原府在哪裡擴展閱讀:
清宣統三年(1911年),8月19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舉義武昌,各省紛紛響應。9月8日,太原舉義,攻克省會,擊斃清山西巡撫陸鍾琦。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封建專制制度壽終正寢。
民國二年(1913年),對清代建置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廢除了道、府、直隸州、州的建置,改州為縣,地方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建置。於太原置中路觀察使,原太原府所屬岢嵐州改置為縣,並恢復清源縣建置。
民國三年,5月23日,改中路觀察使為冀寧道,治所陽曲。
民國五年,廢除清源縣並入徐溝縣,六年復置清源縣,七年析離石縣地置方山縣,冀寧道轄縣增為四十四縣。
民國十年(1921年),山西省政府在省會設置市政公所,管理省城以及城周圍東至耙兒溝,西至汾河,北到新城,南到大營盤范圍內的市政建設。
十二年,又將市政公所管轄區劃分為四個區。一區署設在紅市牌樓,二區署設在前所街,三區署設在西羊市,四區署設在西緝虎營。市政公所及其所屬各區,未列為地方行政建置。
民國十六年(1927年),太原確定市的建置,隸屬山西省政府直轄。十九年廢除冀寧道,各縣歸省直轄。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太原市轄五個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8日,日本軍隊侵佔太原。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8月30日,民國山西省政府返回太原市,仍沿日軍侵佔太原時期劃定的市區范圍,東至港道,西至虎峪,南至嘉節,北至新城。市轄五個行政區。
三十六年,4月,市轄內八區、外八區共十六個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解放晉中各縣,兵臨太原城下。10月17日,於榆次成立太原市政府。次年3月1日,太原市政府與晉中行政公署合並成立太原市政府,仍駐榆次縣,隸屬於華北人民政府領導。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太原。當日下午,太原市政府由榆次遷入太原市區,駐精營東邊街。5月6日,太原市政府更名為太原市人民政府。
27日,將市轄內八區、外八區十六個區合並為八個區,同時將「區公所」名稱更為區人民政府。太原市轄八區、三專區十九縣。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管轄的三個專區十九個縣交由省人民政府直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❽ 太原府的太原府歷史
太原府東至直隸趙州五百五十里,東南至遼州三百四十里,南至沁州
三百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二百里,西至陝西吳堡縣界五百五十里,北至大同府朔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師一千二百里。
《禹貢》冀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時屬趙。秦置太原郡。兩漢因之,兼置並州治焉。魏為太原國,並州仍舊。晉因之,後為劉淵所據,旋沒於石勒,又為慕容燕所據,苻堅復取之。後魏仍為太原郡,兼置並州。北齊、後周皆因之。隋初,廢郡置並州《隋志》:開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年,改為總管府,大業初府廢。大業初,改曰太原郡。唐初,曰並州初置大總管府,又改大都督府,武後長壽元年,置北都,旋復曰並州。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並州為太原府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又為河東節度使治所。《唐書》:至德初,命李光弼為北都留守。史蓋因舊稱書之,非是時又改京為都也。寶應初,始復曰北都。五代唐為西京,又改為北京。周時,為劉崇所據。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置並州,嘉?中,復曰太原府亦曰太原郡河東軍節度。金因之改軍曰武勇,尋復曰河東。元曰太原路。大德九年,改冀寧路。明初為太原府,領州五、縣二十。今仍曰太原府。
府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誠古今必爭之地也。周封叔虞於此,其國日以盛強,狎主齊盟,藩屏周室者,幾二百年。迨後趙有晉陽,猶足拒塞秦人,為七國雄。秦莊襄王二年,蒙驁擊趙,定太原,此趙亡之始矣。漢高二年,韓信虜魏豹,定魏地,置河東、太原、上黨郡,此所以下井陘而並趙代也。後置並州於此,以屏蔽三河,聯絡幽、冀。後漢末,曹操圍袁尚於鄴,牽招說高?曰:並州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速迎尚以並力觀變,猶可為也。及晉室顛覆,劉琨拮據於此,猶足以中梗胡、羯。及琨敗,而大河以北,無復晉土矣。拓跋世衰,爾朱榮用並、肆之眾,攘竊魏權,芟滅群盜,及高歡破爾朱兆,以晉陽四塞,建大丞相府而居之。胡氏曰:太原東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嶺,北扼東陘、西陘關,是以謂之四塞也。及宇文侵齊,議者皆以晉陽為高歡創業之地,宜從河北直指太原,傾其巢穴,便可一舉而定。周主用其策,而高齊果覆。隋仁壽末,漢王諒起兵晉陽,遣其黨余公理出大谷、趣河陽見河南重險,綦良出滏口、見河南磁州,趣黎陽見直隸?縣,劉建出井陘見直隸重險、略燕趙,喬鍾葵出雁門、略代北,又遣裴文安等入蒲津,徑指長安,尋為楊素所破敗。大業十三年,李淵以晉陽舉義,兵遂下汾、晉,取關中。唐武德二年,劉武周自馬邑南侵,其黨范君璋曰:晉陽以南,道路險隘,懸軍深入,無繼於後,進戰不利,何以自全?武周不聽。時世民言於唐主曰: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請往討之。武周敗卻,其後建為京府,復置大鎮,以犄角朔方,捍禦北狄。李白雲:太原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是也。及安史之亂,匡濟之功,多出河東,最後李克用有其地,與朱溫為難。天復元年,朱全忠攻李克用於太原,遣其徒氐叔琮入自太行,張文恭以魏博兵入自磁州新口,葛從周以兗、鄆、成、德兵入自土門即井陘也,張歸厚以?州兵入自馬嶺,王處直以義武兵入自飛狐,侯言以慈、隰、晉、絳兵入自陰地,並抵晉陽城下,而不能克也。迨釋上黨之圍,奮夾河之戰,梁遂亡於晉矣。石敬瑭留守晉陽,遂易唐祚,而使劉知遠居守。開運初,郭威謂知遠曰:河東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土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知遠果以晉陽代有中原。劉崇以十州之眾,保固一隅。周世宗、宋太祖之雄武,而不能克也。宋太平興國四年,始削平之,亦建為軍鎮。劉安世曰:太祖、太宗,嘗親征而得太原,正以其控扼二虜謂遼人,夏人也,下瞰長安謂開封,才數百里,棄太原則長安京城不可都也。及靖康之禍,金人要割三鎮地三鎮,太原、河間、中山也,李綱等以河北河東為國之屏蔽。張所亦言:河東為國之根本,不可棄也。時張孝純固守太原,女真攻之不能克。及太原陷,敵騎遂長驅而南矣。蒙古蹙金汴京,亦先取其河東州郡。明初攻擴廓於太原,別軍出澤、潞,而徐達引大兵自平定徑趨太原,戰於城下。擴廓敗走,於是太原以下州郡,次第悉平。夫太原為河東都會有事關河以北者,此其用武之資也。
❾ 太原府含哪些地方
《太原府志集全》記載,明萬曆二十五年(1579年),太原府領五州二十縣。到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升為直隸州,興縣屬保德。雍正八年(1730年),興縣歸岢嵐州,屬太原府,當時的太原府所轄州縣為一州十一縣。此圖中太原分太原府和太原屬兩塊轄地,互相並不連接。太原屬為岢嵐州,含嵐、興二縣,太原府治陽曲,含清源、徐溝、交城、榆次、太谷、文水、祁縣、太原等縣。
❿ 清朝時的江南省太原府麻城縣現在在哪兒
沒有這個地方吧!?江南省和太原府及麻城都是不搭界的。
江南省,原為明朝南京(南直隸)地區,滿清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設於江寧府(今南京),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
江南省的范圍大致相當於今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無論是明朝的「南直隸省」,還是後來清朝的「江南省」,皆為當時全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清初時,江南一省的賦稅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就佔了全國的近一半,於是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一說。
江南省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省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因其制過大,為維持中央統治,故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右」與「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首字,改稱為江蘇省,「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今黃山)首字,稱為安徽省。
江南省設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省府位於江寧(今南京)。 清江南省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隸省」。江南省的范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無論是明朝的「南直隸省」,還是後來清朝的「江南省」,皆為當時全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清初時,江南一省的賦稅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就佔了全國的近一半,於是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一說。
太平天國設立的江南省
19世紀中葉的太平天國在建國後,改清廷「省、府、道、縣」的行政區劃方式為「省、郡、縣」三級制,即取消「道」,改「府」為「郡」。 太平天國文獻中提到過的省份分別是 :
江南省(又稱天京省,首府為天京)、安徽省(首府為安慶)、江西省(首府為九江)、湖北省(首府為武瑲,即武昌)、天浦省(僅含天浦一縣,即江浦縣。)、蘇褔省(「福」字左側的「示」字旁改為「衣」字旁,又作蘇馥省。首府為蘇州,即今日蘇南東部)、桂褔省(「福」字左側的「示」字旁改為「衣」字旁,轄區不詳,有學者推測系蘇福省之改稱,但證據不足)、浙江省(首府為杭州)、湖南省、福建省、河南省、珊東省(即今日之山東)、珊西省(即今日之山西)、罪隸省(定於佔領後改為「遷善省」,即直隸,今日之京津地區、河北大部及河南、山東小部份地區。)、廣西省、廣東省、芸南省(即雲南)、四川省、桂州省(即貴州)、陝西省、甘肅省、奉添省(即奉天,今日之遼寧)、吉林省、烏隆江省(即黑龍江)、伊犁省(今日之新疆)。
其中江南省(又稱天京省,首府為天京,今南京周邊地區) 置有3 郡13 縣:江寧郡治江寧。領6縣:江寧、句容、溧水、高淳、六合、尚元(由清上元縣改)。鎮江郡治丹徒。領4 縣:丹徒、丹陽、金壇、溧陽。揚州郡治江都(此郡控制時間較短)。領3縣:江都、儀征、甘泉。
麻城位於湖北省東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中段南麓,版圖面積3599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科技開發區,716個行政村,7461個村民小組,人口近120萬。
太原府東至直隸趙州五百五十里,東南至遼州三百四十里,南至沁州三百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二百里,西至陝西吳堡縣界五百五十里,北至大同府朔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師一千二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