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有多少人叫富春山

中國有多少人叫富春山

發布時間:2022-08-09 14:08:23

㈠ 富春山居圖的2016年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有666年的歷史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後來此圖又出現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於計較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之後又經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
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後更是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那是清順治七年(1650),江南宜興吳府,卧病在床的吳洪裕到了彌留之際,氣如游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那幅心愛的山水畫。有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說完,慢慢閉上了眼睛。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老爺這是要焚畫殉葬呀!要被燒掉的畫就是國寶文物《富春山居圖》。 因為太珍愛此卷了,所以囑家人准備把它付之一炬「焚以為殉」用來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卧內。」
這幅在吳府里已經傳承了三代人,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丟入火中,火苗一閃,畫被點燃了!
就在國畫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里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此畫起首一段已燒去,所倖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後,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 其時,除了吳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外,當時還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 那即是明朝畫家張宏《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這幅畫是學術界公認的最接近原作的版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宏,明代畫家,生於1577年,字君度,號鶴澗,江蘇蘇州人。他擅長山水畫,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丘壑深邃。畫石面皴染結合是他繪畫的特色。寫意人物,神情具視,構圖疏密得宜。張宏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從張宏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中亦能看出他高超的畫技,筆墨疏朗,氣韻貫通。值得一提的是,張宏在臨仿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時,該圖還是完整的畫作,尚未被焚,所以後世將張宏這幅《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看作是研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重要版本。
說到第三幅《富春山居圖》,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
沈周,明代畫家,生於1427年,字啟南,號石田翁,江蘇蘇州人。他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 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朴,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意趣。
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裡。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牆上,反復欣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一時的非分想法讓沈周沖昏了頭,他根本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的地方,怎麼能大張旗鼓地張揚呢?果不其然,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么好就產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愣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沈周愣是憑借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沒有消息。後來,它又出現了,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這才出現了臨終留下焚畫殉葬的遺囑,吳子文火中救畫的一幕。由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外,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餘幅。 這些都成為《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的真假畫卷。
《富春山居圖》較好的臨摹本中沈周所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因屬背臨,故董其昌認為「其肖似若過半」;張宏則是在吳問卿家中對著原圖臨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兩卷因其時原畫尚為完整,故十分寶貴。 鄒之麟及「虞山畫派」王翚的臨摹本,現已流傳海外。 重新裝裱後的無用師卷雖然不是原畫全貌,但畫中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得以保留。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巨作,1652年丹陽張范我轉手泰興季國是收藏,後歷經高士奇、王鴻緒、安岐諸人之手。輾轉經過多人收藏,最終被安岐買到。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兩幅《富春山居圖》,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兩幅畫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
其實,此前弘歷已經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圖》,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後世稱之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乾隆帝蒙騙了。事實上子明卷仿製的漏洞並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之後,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但乾隆帝的書畫鑒賞水平,顯然並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這卷後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對此畫大加嘆賞,屢屢題贊,甚為喜歡,重要性就猶如伯箂蒔特對男人的重要性一樣。而且真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
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無用師卷來到了弘歷面前。他一邊堅定地宣布無用師卷是贗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理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來,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可誰也不敢點破:這幅畫它本來就是真跡。在梁詩正、沈德潛等大臣的附和下認定後者是贗品,編入《石渠寶笈》次等並命梁詩正書貶語於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始得正名被編入,洗去塵冤。也有一說是:真畫進了宮,乾隆覺得特別沒面子,他在真畫上題字示偽,故意顛倒是非。
不管乾隆帝的鑒定結論何等荒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就在這座乾清宮里,它被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 20世紀30年代(1933年),故宮重要文物南遷,萬余箱的珍貴文物分5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間,徐邦達在庫房裡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經過仔細考證,他發現乾隆御筆題說是假的那張,實際是真的,而乾隆題了很多字說是真的那張卻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論,還它一個真實的面目。直到隨其他文物一起南遷。而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 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讓與王廷賓,後來就輾轉於諸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至抗日戰爭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畫家吳湖帆曾用古銅器商彝與人換得《剩山圖》殘卷,十分珍惜,從此自稱其居為「大痴富春山圖一角人家」。 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畫的前段來到浙江博物館 。成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源於網路分享。。。

㈡ 中國傳世名畫之首的《富春山居圖》,背後有哪些離奇的事

中國傳世名畫之一《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為無用師所畫的,作品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用墨淡雅,山水布局墨色濃淡極佳。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稱《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段較長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這幅畫也因其在流傳過程中,曾輾轉於沈周、董其昌、吳問卿、乾隆皇帝等人之手,幾經波折,在清初時慘遭火焚而斷為兩截,這在中國繪畫鑒藏史上也算是比較罕見的。

㈢ 富春山居圖畫的是哪裡

富春山居圖畫的是浙江富春江,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

(3)中國有多少人叫富春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元分天下民眾為四類,依次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 黃公望淪為「四等公民」。經歷國破家亡,南宋遺民在鄙視和屈辱中以求生存,如南宋遺民龔開在《瘦馬圖》卷中表現了亡國後的失落感,與他有同感的元初文人們紛紛跟進解讀,在圖後書寫跋文,江南文人們的這種心境一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

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後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後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後,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一度曾以賣卜為生。

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

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於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

㈣ 為什麼《富春山居圖》被稱為「登峰造極的神品」呢

元代黃公望贈無用禪師的《富春山居圖》,歷來被眾多文人畫家認為是登峰造極的神品。

與富麗堂皇的《清明上河圖》不同,它不是繁華喧囂的世俗風情畫,而是閑淡灑脫的山水長卷,是中國人獨有的創造,這種形式十分適合描繪河流兩岸的風景。

總結:

有人說,中國古代文人畫的一個最高點在元代,元代最有成就的當屬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又是凝聚其一生體悟的最精彩作品。如此一來,稱此佳作為「登峰造極的神品」也並不為過。

《富春山居圖》為長卷,高三十三厘米,長達六百三十六點九厘米。畫卷描繪富春江一帶初秋的景色。畫面上山峰起伏,林崗蜿蜒連綿,江水如鏡,境界開闊遼遠。幾十座山峰,一峰一種形狀;幾百棵樹,一樹一個姿態,變化無窮。後人把它譽為「畫中之蘭亭」,認為它的價值能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相提並論。

㈤ 中國有多少名現代畫家他們都叫什麼名字等等`````

王 冕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放牛,家貧,但好學如痴,讀書不倦。常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漸深。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當時會稽一個讀書人韓性,韓收他為學生,教他讀書、畫畫。王冕青年時期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考進士屢試不中,於是他滿懷憤郁,燒毀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絕士途。他曾到過杭州、金陵,又渡長江,過淮……

夏圭
夏圭作品 夏圭,字禹玉, 活動於西元 1180~1230 年前後, 浙江錢塘人。擅長畫山水、人物,只隨手畫畫,奇特突出。山水構圖喜歡大膽剪裁,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時人稱為「夏半邊」。善長卷鋪陳。其作品有《溪山無盡圖卷》、《溪山清遠》、《松溪泛艇圖》、…等。作品中畫面空白的部分比馬遠更多,更有遼闊平遠的氣勢。 ……

藍瑛
藍瑛作品 藍瑛(1585-1664),一作(1585-約1666)明代傑出畫家。字田叔,號蝶叟,晚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後期代表畫家之一。工書善畫,長於山水、花鳥、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畫假沈沈周,落筆秀潤,臨摹唐、宋、元諸家,師黃公望尤為致力。晚年 筆力蓊蒼勁,氣象峻 ,有人許其與文徵明、沈周並重。其作品有:《漁樂圖》,仿梅花道人,……

徐渭
徐渭作品 徐渭字文清,號天池山人,又有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漁隱、青藤老人、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晚年號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 徐渭中年以後開始學畫,擅長畫花鳥,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寫意,氣勢縱橫奔放。特長於水墨大寫意花卉,工畫殘菊敗荷,皆古樸淡雅,別有風致。現藏南京博物院《雜花院》,全畫有牡丹、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等 13 種。情意所至,氣勢豪放。發揮了高度的藝術……

仇英
仇英作品 仇英(約1509-1551)明代傑出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長期住蘇州。初為漆工,後改學畫,師周臣。以賣畫為生,精於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圖黃紙,落筆亂真。善畫人物、鳥獸、山水、樓觀、舟車之類,皆秀雅鮮麗。他以廣泛的題材和工整細麗的風格,適應當時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長人物畫,創歷史風俗的新格。畫風流麗纖巧,為當代人物畫的師范。畫山水,喜設大青綠色,用筆蕭疏,意境簡遠,工巧入神。他臨摹的古畫……

唐寅
唐寅作品 晉昌唐寅 伯虎 子畏 六如居士 明 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舉應天解元.後應進士試,因科場案而被革黜。賦性疏朗,任逸不羈。嘗鐫其章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晚好佛氏,治圃舍於桃花塢,曰桃花盦,日飲其中。其學務窮研造化,於應世文字詩歌,不甚措意。奇趣時發,或寄於畫。畫法沉鬱,風骨奇峭,刊落庸瑣,務求濃厚。連江疊巘,灑灑不窮。信士流之雅作,繪事之妙詣。其畫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自……

倪瓚
倪瓚(1301--1374),江蘇無錫人。初名廷,字元鎮,號雲林子、幻霞子、荊蠻氏等。家豪富。元末賣去家產,浪跡江湖。平生好學,工詩、書、畫。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學荊、關,作品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意境簡率荒寒。他的畫風對明清文人山水畫有較大影響,與王蒙、黃公望、吳鎮並列「元季四大家」。書風簡淡清逸,有《淡室詩》、《自書詩稿》等多種書跡存世。 ……

燕文貴
燕文貴 北宋畫家。文貴-作貴,吳興(今屬浙江)人。擅畫山水、屋木、人物。太宗(976-997)時游汴京(今河南開封),於天門道上賣畫,為待詔高益所見,薦畫相國寺壁,遂入圖畫院(一說大中祥符(1008-1016)初補圖畫院祗侯)。所作山水,極富變化,人稱「燕家景緻」。相傳其曾繪《七夕夜市圖》,摹寫汴京繁華景象,頗為精備。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檣、帆、槔、櫓及舟人指呼奮踴之狀,風波浩盪,島嶼相望,有咫尺……

黃公望
黃公望 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痴道人。工書法,通音律,精山水畫。首創淺絳山水,自成一家,後世尊為南宗畫壇圭臬。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在中國繪畫史上有深遠影響。《富春山居圖》為其代表作。 ……

范中立
范中立作品 北宋畫家。字仲立,因性情寬和,人稱為「范寬」,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常往來汴京、洛陽,天聖(1023-1032)中尚在。山水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因移居終南山、太華山,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成一家。所作落筆雄健凝煉,喜用狀如雨點、豆瓣、釘頭的皴筆畫山,皴筆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見有勢,山頂多植密林,水邊置大石,屋宇籠染黑色,表現出秦隴間峰巒渾……

董源
董源 (?-約 962 年 ) 五代南唐畫家。源-作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亦稱江南人。中主時任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擅畫水墨及淡著色山水,喜用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山巒,上多礬頭(山頂石塊)苔點,多畫叢樹繁密,丘陵起杖,雲霧顯晦和溪橋漁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後人稱其所作平淡天真,為唐代所無。也有設色濃重之作,山石皴紋甚少,景物富麗,近於 李思訓 格調,而較放縱活潑。兼工龍、牛、虎和人物。 巨……

顧閎中
顧閎中作品 顧閎中五代南唐畫家。江南人。元宗、後主時任待詔。工畫人物,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善於描摹神情意態。存世作品有《韓熙載夜宴圖》卷,繪寫南唐中書侍郎韓載夜宴 ……

荊浩
荊浩作品 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隱居太行山洪谷,號洪穀子。擅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所作雲中山頂,能畫出四面峰巒的雄偉氣勢。自稱兼得吳道子用筆及項容用墨之長,創造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雙林院作有壁畫。是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畫家之一。所著有《筆法記》。存世《匡廬圖》,相傳為 ……

巨然
吳道子的生卒代已不可考,只知道他一生主要活動時期在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吳道子出生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幼年失去雙親,生活貧困,為了生計,向民間畫工和雕匠學習,由於他刻苦好學,才華出眾,20歲時,就已經很有名氣。唐玄宗把他召入宮中擔任宮廷畫師,為他改名道玄。 ……

米芾
北宋米芾(1051一約1108),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他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確實是個早熟的怪才。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贊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

現代著名畫家很多先列舉10位。

吳昌碩
齊白石
潘天壽
黃賓虹
林鳳眠
李苦禪
徐悲鴻
張大千
吳作人
豐子凱

㈥ 《富春山居圖》的作者是誰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並用,極富於變化。

繪畫影響

《富春山居圖》可謂上承王維、董源、「二米」與趙孟頫的藝術探索,下開王蒙、倪瓚、陳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濤……直至黃賓虹、余承堯的筆墨道路,承先啟後。

《富春山居圖》對後世特別是浙派畫家傳統的影響深遠。浙江畫家在執守浙派傳統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藝術觀、審美觀和人生觀,在吸收《富春山居圖》為代表的繪畫藝術營養之中創新傳統,發展傳統,畫出浙派筆墨的時代新貌。

他們把《富春山居圖》等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與宣紙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筆墨之於中國畫,等於靈魂之於軀體。黃賓虹、陸儼少等浙派大師骨子裡仍然是《富春山居圖》山水畫的一種變體。」瑰麗中有了剛健、大虛中有了大實的藝術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義之中。

㈦ 什麼叫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雖黃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陽市境內,但畫卷內容對比寬敞平坦的"富陽江"和山峰峻奇峽谷雄偉的"桐廬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72歲時為無用師[1]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每天不思茶飯的觀賞臨摹。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幸被吳洪裕的侄子及時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人叫富春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公爵爵位無後代怎麼辦 瀏覽:498
印度的音樂漢字怎麼哼 瀏覽:555
義大利留學去哪個城市好 瀏覽:268
英國塔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62
越南相當於中國哪個省的大小 瀏覽:550
如何評價越南小伙 瀏覽:381
中國房地產高價持續多久 瀏覽:695
驚喜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31
英國留學什麼年齡好 瀏覽:455
印度粗糖怎麼熬 瀏覽:386
中國移動卡如何增加流量 瀏覽:689
義大利的警察是什麼 瀏覽:618
晚安的印度語怎麼寫 瀏覽:54
印尼巴士怎麼看全程 瀏覽:611
越南有多少人姓馮 瀏覽:687
中國外交部能提供什麼幫助 瀏覽:723
英國人有多少國籍 瀏覽:986
印尼的駕駛本過回國內得多少錢 瀏覽:784
越南國旗為什麼模仿中國國旗 瀏覽:263
印度攪棒是什麼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