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對外貿易順差最大的國家是中國還是美國-
當然是中國!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國!
2. 中美貿易順差產生原因
應該冷靜分析中國貿易順差產生的原因
首先在統計的口徑上中美雙方並不一樣。例如在2004年,中方統計的順差是800億美元,美方統計是1600億美元,約相差一倍。原因是美國在統計上採用的「原產地」原則、不包括服務貿易以及到岸價格等,這些都造成與中方統計有出入。
第二,中美貿易還有個結構性問題。中方出口大多屬較低端產品;而美方出口的多為高端產品,總量較少。據統計,在中國進口的高科技產品總量中,美國商品只佔10%左右。成思危開玩笑說:「你不能老讓我們買飛機,你還得有其他東西賣給我們,你不增加出口,貿易怎麼平衡呢?」
「現在美國有些人把貿易問題政治化,這樣就不好了。我曾經聽到一位美國議員在演講中說:『你看從中國到美國的船都是滿當當的,從美國到中國的船都是空盪盪的。可見中美貿易如此不平衡,造成美國多少人失業。』我認為這不足為奇:我們賣給你的是鞋子、玩具、衣服,必須用船運,當然是滿的;你賣給我們的是軟體、晶元,這不需要用船運,用飛機運就可以了。」成思危希望雙方能共同探討解決好貿易平衡的辦法,而不是把貿易問題政治化。
據中方統計,2005年,中美貿易總額達到了2116.3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國的出口1629億美元,從美國進口487.3億美元,分別增長24.8%、9.1%和30.4%。商務部副部長易小准就此分析,僅從數字來看,美方出現了比較大的逆差,但是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中美經貿關系實際上是互利雙贏的,雙方的利益分配大體是平衡的。
易小准認為,首先,國際製造業大量向中國轉移,跨國公司、海外銷售和項目公司的返銷大量增加,導致了美國對華的貿易出現了比較大的逆差。2005年,中國出口總額的58%來自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順差凈值844億美元,佔中國貿易順差總額的83%,如果把這一部分扣除,那麼中國的貿易順差僅為175億美元。
易小准特別指出,美跨國公司的貿易轉移,也帶來了大量的貿易逆差。如果扣除跨國公司的海外凈銷售和進出口,美國的逆差就會大大縮小,甚至出現順差。扣除跨國公司的關聯貿易,美國的貿易逆差就會下降2/3,對中國的逆差則下降了30%。如果扣除中國的加工貿易順差,或者外商投資企業的順差,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就會分別減少91%和73%。
此外,國際產業的轉移也導致了貿易順差的轉移,東亞一些國家對美貿易順差隨著對中國投資轉移到了中國。
盡管如此,中國政府為了縮小中美貿易逆差做了大量的努力。2005年中國超過英國,成為美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和對美國出口增加最快的國家。去年,中國簽訂購買70架波音飛機的協議,價值近40億美元,加上進口美國的電信產品,汽車整車和零部件、機電設備等,合同總金額將近95億美元。中國也一直是美國大豆、棉花的最大進口
3. 中國對那些國家的貿易是順差哪些是逆差
去年中國總共的貿易順差是2700億美元,其中對美國貿易順暢為3700億美元(不包括香港轉口),對荷蘭貿易順差700億美元排第二, 對印度貿易順差550億美元排第三。
對日本,及德國基本貿易平衡 (算上香港轉口貿易)。
(3)中國和美國哪個貿易下降擴展閱讀
當一個國家出現貿易逆差時,即表示該國外匯儲備減少,其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削弱,該國在該時期內的對外貿易處於不利地位。大量的貿易逆差將使國內資源外流加劇,外債增加,影響國民經濟正常有效運行。因此,政府應該設法避免出現長期的貿易逆差。
如果一個國家經常出現貿易赤字現象,為了要支付進口的債務,必須要在市場上賣出本幣以購買他國的貨幣來支付出口國的債務,這樣,國民收入便會流出國外,使國家經濟表現轉弱。
政府若要改善這種狀況,就必須要把國家的貨幣貶值,因為幣值下降,即變相把出口商品價格降低,可以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
因此,當該國外貿赤字擴大時,就會利淡該國貨幣,令該國貨幣下跌;反之,當出現外貿盈餘時,則是利好該種貨幣的。因此,國際貿易狀況是影響外匯匯率十分重要的因素。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充分說明這一點。
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連年出現逆差,致使美國貿易收支的惡化。為了限制日本對美貿易的順差,美國政府對日施加壓力,迫使日元升值。而日本政府則千方百計阻止日元升值過快,以保持較有利的貿易狀況。同樣的,關於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也有這方面的斗爭因素。
4. 中國對美國貿易是順差還是逆差
一、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是逆差,但在對中國的服務貿易方面卻是順差。
二、具體分析:
1、為什麼美國對中國有貨物貿易逆差:
1)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包括美國在內的外企搬到中國來生產,然後再由中國出口到美國。在這種模式下,即使許多商品在中國並沒有產生統計數據中顯示的附加值,但在外貿統計上就算作中國的外貿順差。
2)不只對中國,美國對全球貿易長期存在逆差。美國與100多個國家之間都存在貿易逆差。美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低儲蓄、高消費,本國生產無法滿足國內消費需求,需要進口大量消費品。貿易逆差實質上是美國利用別國剩餘儲蓄,來維持超出自身生產能力的消費水平。
3)其實,中美之間產業結構以及消費結構的差異,形成中美之間較大數量的貿易順差,因此結論很明顯,中國承擔了產業鏈條上很多國家的順差轉移,這些順差的最終受益者並非只有中國。
2、美國對中國的服務業貿易順差:
美國的服務業貿易順差,主要得益於美國強大的科技優勢和金融優勢,以及美國先進的商業管理模式。美國科技領先、金融的主導地位以及商業模式的領先和創新,也成為了吸引全球人才和人口流動的中心,所以美國的旅遊業的出口順差也就順理成章了。雖然計算機通信等新興技術和服務起源於美國,但是出於低端的勞動密集型電信和計算機服務,在美國的服務貿易中,不僅占據的比例不高,而且處於貿易平衡狀態。說明信息產業的低端服務在產業興起階段就已經向低成本地區進行轉移了。
3、所以誰吃虧了:
事實上,美方通過大量進口源自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大降低了美國人的消費成本,提升了「消費者剩餘」,實際上是改善了美國消費者的福利,在宏觀上也有利於美國抑制通貨膨脹。「貿易逆差和利益逆差是兩碼事,在中美經貿合作中,美方是受益的,美國消費者享受到的實惠看得見。而中國承擔了產業鏈條上很多國家的順差轉移,這些順差的最終受益者並非只有中國。
5. 中美貿易順差什麼意思,中美貿易順差數據
中美貿易順差是指:中國對美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按年度計算)對美國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的現象。
2018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3233.2億美元,其中,出口4784.2億美元,增長11.3%;進口1551億美元,增長0.7%。
2017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1.87萬億元(人民幣),貿易總值為3.9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對美出口2.91萬億元,自美進口1.04萬億元,擴大13%。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該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
除1993年外,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億美元,1990-2005年,累計順差達3977.5億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計順差額為2291.7億美元,2005年為1018.8億美元,創歷史記錄。
6. 為什麼中國貿易地位上升而美國的貿易地位相對下降
這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問題。不過我覺得這句話本身就是有些問題的或者說是個不必然成立的偽命題。美國的貿易地位下降,跟中國製造和出口有關,但是絕對不是必然的聯系。當今世界的貿易和經濟來看,歐盟、美國、中國和日本 是舉足輕重的四大經濟體,而後面金磚四國中的印度 巴西 俄羅斯 還有南非 墨西哥 澳大利亞等國家 也是影響世界貿易的一個組成部分。美國的貿易地位下降,是國際分工日趨明確 國際貿易日益繁榮 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結果。 所以說不是單單一個中國的貿易地位或者貿易總量上升所決定的。而且從細致的分析來看,其實在當今世界上 基本上分成3類 貿易種類的國家 一種是像非洲 中東 俄羅斯 澳大利益 巴西 這樣以出口初級工業產品或者依靠資源性產品出口的國家 比如石油 天然氣 鐵礦石 可可 等等,這種是以豐富的資源基礎為導向的貿易模式 第二種 是像中國 越南 這樣的以初級加工 貼牌生產 以人力資源和大規模製造為導向的產品加工和製造 作為貿易的。 第三種就像是 歐洲 美國 日本 是高級技術出口 開發 是以創造和人才密集為導向的高端產品出口。從製造和產品種類就可以看出,美國跟中國沒有必然的聯系 當然在部分產品和領域上 存在中美之間的激烈競爭,但是總體上看 因為產品的生產和研發階段的差別, 中美是沒有大規模和全面產品競爭存在的。
當然,相對地位的下降,從另外一個角度也是存在的,那就是中國貿易總量和國際貿易的比重都在迅速的增長和加大,而美國相對是停滯的,那麼中國比重必然是要在國際貿易地位中會增加,那麼美國的比重相對來說,就要縮水了,比如中國貿易興起前,美國貿易比重在世界史30%的 因為中國總量加大以後 世界貿易總量也就相應加大了,而美國總量沒有變化的 那麼比重自然會降低,不過這不是美國一家的降低,是所有小於中國貿易增量的國家的都會降低,這肯定也不能說是中國的問題了。
不過這個問題牽涉太多,太細的,也不是這里能說清的。要看具體什麼領域,什麼年份。。。。等等了。 這是大致說一下,我的看法。僅供參考
7. 中國對美國是貿易順差還是逆差
中國對美國的貿易是順差,且順差金額很大,足有幾千億。。。
8. 中國和美國貿易的逆差和順差
中美貿易不平衡,美方有巨大逆差,且迅速增加,這是個老問題。隨著金額的擴大和中美經貿關系其他問題的解決,逆差問題日益被美方政治化。美方壓人民幣升值、部分議員提議對中國產品徵收27.5%的附加稅,指責中國產品加劇美國工人失業,以及對華紡織品設限、彩電反傾銷等問題,主要源於中美貿易逆差問題。
中美貿易差額真相
中美貿易發展迅速
由於中美兩國分別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最活躍的經濟體,國內需求旺盛促使兩國經貿關系迅速發展。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兩國貿易額達到1696億美元,是1978年的72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承認,與中國貿易是其發展最快的部分。2004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出口總額達到347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了114%。而同期,美國對德國的出口僅增長了7%,對加拿大的出口增長了6%,對日本的出口則減少了17%。中國成為繼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英國之後美國的第五大出口國。
中美貿易關系基本不受中美關系的影響,過去的25年中,盡管中美關系經歷了炸館事件、考克斯報告等事件的影響,但中美經貿總額只有1990年下降了3.9%,。此外,中美貿易關系受美國經濟周期影響不大。
根據中國的統計,中美貿易1993年美方開始出現逆差62億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803億美元,11年增長了近12倍;而根據美國的統計,1983年美方開始有逆差,為3億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1620億美元。按美方統計,1988年中國開始進入美國的前10位逆差國行列,1989年就從第9位發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第2大逆差對象。2000年以後,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此後貿易逆差繼續攀升,到2004年,中國佔美國全部貿易逆差達到26.2%。
中美貿易差額統計口徑不同
長期以來,中美兩國在貿易統計數據上一直存在著差異,突出表現為美國統計的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要遠遠大於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一差額不僅由來已久,且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
美國商務部把從中國大陸直接進口和從香港轉口但原產地是中國大陸的所有貨物都算成是從中國的進口,也就是說,美國把所有原產地是中國大陸的產品價值都算作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中國海關的統計只包括中國大陸直接向美國出口的和出口時已知最終目的地是美國但經香港轉口的貨物。然而,許多中國大陸出口產品的最終目的地並不一定很清楚,因此,許多最終運往美國的中國產品沒有包括在中國的貿易統計之中,而被算作是中國大陸向香港的出口。
中國經香港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價值與香港公布的轉口貿易價值不同,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國大陸出口到香港的許多商品,因最終目的地不明確而未被統計到中方的數據中。第二,美方的進口統計,因包括了轉口增加值而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考慮到香港為大陸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安排運輸、保險、尋找客戶等,因此,對這些商品的增加值是相當可觀的。
中國從美進口統計差異
中國統計的來自美國的進口與美國統計的向中國的出口,盡管存在著一定的差異(1995年兩者差額為43億美元,2003年為55億美元,2004年猛增到119億美元),但如果考慮到進口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按離岸價格計算導致出現運輸費用的差價,可以說兩者大體相當。這說明中美雙方統計的貿易順(逆)差存在著較大差異,盡管與中國統計的進口和美國統計的出口有一定關系,但並不是主要的原因。
雙方均未將服務貿易統計在內
美國在總的對外貿易持續逆差的情況下,商品貿易的逆差基本上是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而服務貿易則相反呈順差不斷擴大的趨勢。
根據WTO的報告,美國服務出口佔全球的18%,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出口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盈餘國。2003年美國服務貿易5495.9億美元,增長5.77%;出口3048.1億美元,增長4.3%;進口2447.8億美元,增長7.64%;服務貿易順差600.3億美元,減少7.41%。
需要指出的是,大量服務隱性化影響了我們對中美兩國服務貿易情況真實全面的了解。
第一,由於大量非跨境服務交易沒有被納入統計,造成對中美服務貿易的低估。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報告,1999年,美國附屬公司在國外的服務銷售額達到3380億美元,比當年對非居民提供的基於國際收支方法統計的跨境服務出口額2790億美元還高21%,且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盡管這兩個數字不能簡單相加,但隨著美國跨國公司境外投資的增加,國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在東道國提供的服務作為服務貿易出口的一種形式已越來越引起關注。
在我國,許多美國製造業的跨國公司同時投資於我國貿易、營銷或金融領域,這些企業在為國內提供產品的同時,為了獲得內部化收益並支持其貨物製造及出口,也在提供大量的服務。如,汽車製造廠商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信貸服務、石油製造企業自己投資設立加油站、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設置在國內,如IBM和GE等。目前,由於美國附屬公司在國內提供的服務並沒有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來,中美服務貿易統計並沒有包含這部分內容。
第二,伴隨外商直接投資的追加服務往往被「資本化」,在我國,外資「以技術入股」的情況比較普遍,這實際上使一些知識密集型服務、信息密集型服務、研究與開發型服務提供的隱性化,盡管我國也為此付出昂貴的成本,但在服務貿易進口中卻無法體現出來。
第三,我國以購買設備為名而支付的大量服務費用也沒有被統計出來。
綜合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可以說中美雙方貿易數據均不準確,中方的數據被低估,美方的數據被高估。中美貿易統計數據之所以存在差異,主要是由於對轉口貿易特別是中國從香港轉口到美國的商品貿易是否包括在兩國雙邊貿易統計的不同而產生的。
中美貿易差額究竟有多少
自從1990年以來,多位經濟學家對中美貿易差額實際規模進行了估算。美國加州經濟學家K.C. Fung和劉遵義,經過調整後估算,2002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766億美元。加上服務貿易,2002年美國貿易逆差為743億美元,這一數字與中美雙方統計數字的平均數(729億美元)大致相當。按照這一數據,美國統計的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估了288億美元,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低估了316億美元。
中美貿易巨額順差原因
美方對巨額逆差的認識
美方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美國產品遭遇中國貿易壁壘、缺乏對中國的市場准入;(2)中國缺乏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執行兩國簽署的協議;(3)中國對人權、勞工權和環保的濫用以及拒絕遵守這些領域的國際標准,從而獲得不公平的對美國貿易優勢;(4)未來的不可預見性;(5)中國有意壓低工人工資,壓低人民幣幣值,以促進出口。
上述五個方面的主要歸納為對中國市場開放不夠的指責。然而,中國對美國的大量貿易盈餘並不能說明中國正在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應該說,中國是當前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之一,甚至是所有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中最開放的市場。中國市場的高度開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近年來中國的全球進口規模增長速度是驚人的,進口額從1990年的533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614億美元,14年間增長了9.5倍。進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15%提升到2004年的33.9%,並實行了較低的進口關稅。
巨額順差產生的真實原因
原東亞各國和地區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中國
中國的加工貿易,大部分是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東亞國家和地區,為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競爭力,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工序而發展起來的,上述東亞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大陸設立了大量的外資企業,其產品在我國加工、組裝後依賴原有的銷售渠道,主要經香港等地轉口到美國、歐洲等傳統市場。中國大陸從上述國家和地區進口原輔材料、零配件等,在中國大陸進行加工組裝,而後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的這種貿易流程,導致了中國加工貿易進口原輔材料、零配件與出口市場的分離。由於各國對進口商品的原產地認定以「實質性改變」為原則,加工產品的出口國就從上述國家和地區轉移到了中國。
從美國自身的貿易逆差來看,近十年來,美國總的對外貿易逆差是不斷增加的,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額不斷增加,但是這一逆差占其總的對外貿易逆差的比重卻並沒有顯著提高,近年來維持在20%左右,遠低於日本20世紀90年代初的50%多。
雖然中國現在已經取代日本,成了美國對外貿易最大的逆差國,但由於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美國對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及其他東亞國家(地區)的貿易逆差在絕對額有所提高的情況下,在其總的對外貿易逆差中所佔的比重卻不斷下降。與之相反的是,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韓國、日本的貿易逆差不斷上升(見表四)。
如果把東亞作為一個整體看,美國對東亞的貿易逆差是在相對減少。因此,中國現在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是從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過來的,由於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不斷地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大陸來,它們對美國的出口也因此轉移為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出口了。
從出口來看,一方面是許多中國現在出口的產品其實是原來在東亞其他國家(地區)生產和出口的,只是現在轉移到中國來了。另一方面,從市場來看,東亞其他國家(地區)的市場規模總體上比歐美小,而且進入的限制也確實要比歐美嚴一點,因此大量的中國出口產品就主要銷往歐美而不是東亞。
從進口來看,中國之所以大量從東亞進口而不是從美國進口有如下兩個原因。第一,美國對向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實行嚴格的限制,導致相當一部分中國願意進口的產品無法進口。第二,由於中國需要大量的機器設備和中間投入品進行加工貿易生產,而中國目前總體上還比較落後,進口用於加工貿易的各種投入品在美國和日本都已經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比較優勢,因此中國更多地從韓國、中國台灣和東盟進口。
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導致四類最大宗商品的順差
貿易不平衡本身的主要原因是兩國的比較優勢差異。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在於豐富的勞動力,美國的優勢則在於它的科研能力、技術及人力資本。從產業來說,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相對密集的產業,而美國則在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的產業。中美貿易順差最大的產品是體現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普通機械電器、傢具玩具、鞋帽和紡織服裝,2004年這四類產品貿易順差為522億美元,占當年中美貿易順差的89.2%。
從表五中可見,雙方貿易量最大同時也是差額最大的是機械電器產品。此類商品中,特別是在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上,如核反應堆,高性能儀器、儀表等,美國原來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美國對華技術出口實行嚴格控制,2003年僅對華出口114億美元。相反,中國向美出口的普通機電產品以及由外商投資、在中國加工組裝的高技術機電產品高達394億美元,這樣,在這個美方本來具有優勢的項目下出現了28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雙方貿易量和貿易順差均位於第2的是傢具、玩具等雜項,具有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特徵。2003年中方逆差的產品依次是植物產品、化工產品和紙製品,逆差分別為21億美元、15.7億美元和9.5億美元。
美方順差第三大的項目是紙製品,這恰恰反映了中國森林資源的貧乏。美國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可是中美貿易當中,美國卻需要依靠其農業和林業部門來創造貿易順差。
對華技術出口限制限制了美比較優勢發揮
在科技推動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有利於美國貿易赤字的減少,但美國始終對對華高新技術出口進行管制,不願向中方出口超大型計算機、數控機床、衛星技術等中方需要的產品,甚至連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產品都有限制。
美國的儲蓄率偏低是造成美國逆差的另一重要原因
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經濟結構上的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根據國民經濟恆等式,總投資與總儲蓄的差額要用貿易差額平衡�這就是貿易逆差和順差的根源。比如美國從1960年到1971年的總儲蓄大於總投資�所以年年有貿易順差,並表現為美對外凈投資和債權;但由於美國近30多年來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盡合理,是低儲蓄、高消費的國家,導致求過於供。美國的儲蓄率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下降,2001年只有2.3%,2001年10月達到最低點,只有0.3%。高消費導致總儲蓄小於總投資,產生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
重估貿易逆差對美影響
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貿易逆差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相當有限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美國企業在全球化范圍內不斷膨脹,10年前,美實行全球經營的企業僅佔全美企業總數的20%,當前這一比重已超過60%。中國商務部的數據也表明,2004年美國在華投資企業在中國市場銷售商品750多億美元,另有同等規模的商品以中國為生產基地實現了出口。據中國美國商會2003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美資企業在中國的業務回報率相當可觀。
美國是中美貿易的巨大受益者,它至少在就業和維持國內的高生活水準等方面得到較大的好處。雖然美國國會的一些議員指責中國奪走了美國工人的工作,實際上,如果按照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美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報告中提供的信息:美國每出口10億價值的商品和服務,就能給美國國內帶來近萬個工作,僅其每年對華直接出口就可以提供30萬個高薪水的就業崗位。而且雙邊貿易也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且呈逐年增加之勢。可以這么說,如果跟中國的貿易斷裂,美國的失業率將急劇攀升,同時美國的股票市場將會急劇動盪。
此外,從美國國內市場價格看,中國的商品價廉物美,有助於緩解美國的通貨膨脹,使廣大消費者得到實惠。
對美國負面影響被美一部分利益集團嚴重誇大
不可否認,中美貿易逆差確實對美國部分製造業的就業產生了一定影響,但中美貿易的巨大不平衡造成美國製造業大量失業的說法是缺乏事實根據的。
首先,在美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新技術的大量採用和由此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同樣的產量所需人員減少。其次,經濟周期決定就業形勢。每當GDP增長強勁時,就業人數就大幅增加。生產工人失業也會減少。再次,歐洲、日本經濟不景氣,從美國進口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也是影響美國製造業和就業的因素之一。總體上看,美國製造業失業同對華貿易逆差沒有因果關系。
美方不應逃避責任
美國不僅對華實行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同樣加強了技術管制。美國在高技術產品的生產與出口上佔有較大比較優勢,多年來美國在此類產品的出口上一直擁有較大順差。其次,長期以來進口石油一直是美國貿易逆差中最大的單項商品。
9. 世界對外貿易順差最大的國家是中國還是美國
說美國的真的亂講,美國永遠是全球最大貿易逆差國,目前貿易順差最大國還是中國
10. 美國經濟下滑,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對象,美國經濟下滑,對經濟預期的信心降低,與中國的貿易就會減少,中國製造商接到的訂單少了,經濟也會受到打擊。現在已經有不少出口型的企業已經或面臨倒閉了。
同時,美國經濟下滑,我國還要買入美國的國債,為美國經濟穩定起到一定作用,從而避免美國經濟進一步下滑對我國經濟有更大的打擊。
除經濟方面,我國在政治、政策、外交等方面都會有多多少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