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西省太原市歷史
山西概況
山西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3400萬人,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86個縣、14個縣級市和18個市轄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
【人口】
3410萬人(據2008年底省統計局的抽樣統計)。其中,城鎮的人口為1493.75萬人,占總人口的44.0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898.83萬人,占總人口的55.97%;男性為1735.34萬人,占總人口的51.15%;女性為1657.24萬人,占總人口的48.85%;全省共有家庭戶993.21萬戶,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為3.37人。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第一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第二批)、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第二批)、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第三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第三批)、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第三批)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五台山、恆山、黃河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土特產】
山西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純正,味美無窮,暢銷國內外;山西老陳醋甜綿酸香,不僅調味上佳,還可消食、美容、殺菌;沁州黃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貢品;平遙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陽核桃,柳林木棗、呂梁地區沙棘和交城梨棗和駿棗。太原頭腦等土產名吃也是風味各異、回味無窮。此外還有六味齋醬肉、雙合成糕點、推光漆器、晉祠大米,隰縣金梨等。
【特色菜】
過油肉火鍋定襄蒸肉五寨豬黑肉燉粉羊雜燴豬血灌腸左雲羊肉餃子(楊千堡)右玉羊雜
【小吃】
「三倒手」硬面饃保德碗坨撥魚代縣麻片刀削麵豆腐腦豆沙糕繁峙疤餅高梁面魚魚廣靈豆腐乾河曲酸粥黃糕稷山麻花解州羊肉泡饃晉南醪糟晉中油糕砍三刀拉麵
老勁子麻花貓耳朵孟封餅面麻片平遙牛肉平遙碗托蕎麥圪坨蕎面灌腸燒麥燒麥交城莜麵栲栳栳碗禿則擦尖兒不爛子燜面老豆腐
神池麻花涮羊肉太谷餅太後御膳泡泡糕太後御膳泡泡糕太原頭腦豌豆面聞喜煮餅
忻州瓦酥羊雜粉湯羊雜燴羊雜碎湯陽城肉罐肉陽高杏脯陽泉飄抿曲應州牛腰油糊角
油麵油炸饊子油炸饊子莜麵莜麵窩窩莜麵窩窩榆次灌腸元宵原平鍋魁珍珠粥豬血灌腸
【特產】
保德油棗玻璃咯嘣澄泥硯大同黃花大同藝術瓷代縣剪紙代縣推光漆器段畝硯繁峙黃芪仿古鐵器汾酒
廣靈小米河曲紅果恆山黃芪黃河鯉魚降龍木拐杖晉祠大米晉中剪紙琉璃製品麵塑木碗平遙推光漆器
清徐葡萄山西老陳醋舒筋散台黨參台蘑台硯同川梨銅火鍋推光漆器羊毛地毯原平梨雲岡絹人竹葉青
山西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京」,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2. 請教些太原市的概況
呵呵!這個問題就好象是專門問我的。我是太原人,但在沈陽、大連上的學。對這三個城市還算熟悉些。
一 太原、沈陽、大連的比較
1、城市規模方面:
面積嘛,沈陽(1.2萬平方公里)大約有有兩個太原(6千多平方公里)大,太原又相當於近三個大連(2千多平方公里)。太原市區從南到北坐公交走一個小時,沈陽得兩個小時。交通方面,太原市區內,居然沒有立交橋,這點比沈陽差,也不如大連,大連雖說先天不足(高低起伏)但交通比較便捷。
人口嘛,沈陽700多萬,大連500多萬,太原300多萬。
2、經濟生活方面:
不必看政府統計部門的數據,就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去感覺。肯定沈陽富一些,但人均貧富差距較大,富人富得無法想像,下崗工人也多得沒法形容(據說有80萬以上),在崗工人每天騎4小時自行車上下班,中午自帶盒飯,才掙400元(真人真事,2002年)。太原整體經濟不如沈陽,但相比,貧富差距不算太大,普通市民的生活狀態比沈陽的市民要強。大連,整體生活水平比沈陽和太原都強,就是物價太高,再加缺水!
3、人民素質方面:
從乘公交車這點來看,沈陽最差,公交服務跟不上,所以大家都不排隊,逃票現象嚴重(幾人互相配合逃票)一般不給老弱讓座,太原稍好些,站點有候車護欄就排,沒護欄就不排,車上一般給老弱讓座,大連最好,公交條件較好,專門設置有座候車區和無座區,人們都比較文明。人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是不同的社會條件造就了不同的素質。
沈陽人愛裝,愛穿愛戴(東北人大都有此優點),明明家裡一窮二百,也要---太原人比較實在,穿得也土些,有一說一,有錢也捨不得花(山西人均存款全國第一)。別輕易小看一個穿得很土的太原人,也許他個是身價百萬的煤老闆呢。大連人,介於兩者之間吧,比太原人有錢,穿戴比太原人洋,比沈陽人素,不如沈陽人俗。
二 消費水平
太原的消費水平不高,能花大錢的地方不多,但普通人生活的物價不低,不如沈陽有個五愛市,有那麼多便宜貨可選,但比大連好點,一瓶水太原一塊,大連要三塊。
太原一般的招待所,有30-60元每天的,三四人間到二人間,普通賓館標間100到150元每天。根據位置條件各有不同,可以選擇新建成或新裝修的,條件要好一些。
三 太原市內的好玩處嘛
主要就是晉祠,另外離喬家大院和平遙古城也不遠,有時間可以去看看。
四 公務員工資嘛
正常工資在1300-2000之內,如果不算灰色收入的話,各個單位有所不同,平均也就是1500吧。不高。
3. 太原常住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太原常住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530.4061萬人。
太原,簡稱「並」,古稱晉陽,別稱並州、龍城,山西省轄地級市,是山西省省會、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太原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北部地區,總面積698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太原市轄6個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另轄1個縣級單位。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1年11月1日零時,太原市常住人口為530.4061萬人。
地勢:
太原市境東、西、北三面群山合抱,中南部為汾河河谷平原,整個地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東部山地包括系舟山及其向西南延伸的余脈太原東山。西部山地為呂梁山東翼,統稱西山,包括雲中山南端、太原西山和關帝山東段。
北部山地是太行山、呂梁山延伸的交接地帶,為太原、忻州的界山。中南部河谷平原屬於晉中盆地(亦稱太原盆地)北端,由沖積平原和沖洪積傾斜平原組成,海拔高度800米左右,太原市城區就坐落其間。
4. 太原上榜中國百強城市第29位,太原為何會在省會城市中墊底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山西省會太原之所以會在省會城市中墊底,是因為其經濟發展落後於其他地區。其實,不止是省會太原,山西全省各市經濟都發展緩慢,為何在我們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下,山西省的經濟發展差強人意,而太原在省會城市中更是淪落為墊底一檔的存在呢?
我想出現如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整體來看,經濟重心南移導致北方經濟發展緩慢
自隋唐開始,隨著南方的開發與發展,經濟重心逐漸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經濟中心的變動,使得北方發展遠不如南方,在經濟增量小的情況下,交通不便的山西省難以在與其他省市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山西省的弱勢,連帶著太原也無法取得優勢地位,結果就導致太原市在省會城市排名中無法取得滿意的名次。
山西省即使想通過犧牲其他市來換來太原的發展,也無法籌集足夠的資源,陷入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
綜上所述,是個人關於太原發展不好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5. 太原是不是九朝古都,為什麼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記得曾經有一次,我去山西太原旅遊,結識了幾位當地的朋友,大傢伙坐在一起閑聊天,忽然聊到太原的過去,不禁對太原心生興趣。
6. 太原市有多少人
015年底常住人口分布情況:
太原市:431.87萬人
7. 太原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太原2021總人數是530.4061萬人。太原,簡稱「並」,古稱晉陽,別稱並州、龍城,山西省轄地級市,是山西省省會、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北部地區,總面積698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太原市轄6個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另轄1個縣級單位。
人口普查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人口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況,可為制定和完善未來收入、消費、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社會保障等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此次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國人口數量、結構以及分布等方面情況,這對推動高質量發展、有針對性地制定人口相關戰略和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等有著重大意義。
8. 太原市人口多少萬
太原市區人口300萬左右,太原地區(連遠郊縣)人口420萬左右。這是人口統計出來的數字,不過我加上流動人口和未統計人口來算感覺應該遠比這多,至少有500萬吧。下面是第六次人口普查表,你做個參考:
太原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太原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1年5月13日
我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現將初步匯總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為4201591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34439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57199人,增長25.63%。年平均增長率為2.31%。
六、人口地區分布
常住人口分布如下:
小店區 750102人
迎澤區 588533人
杏花嶺區 634482人
尖草坪區 415705人
萬柏林區 749255人
晉源區 221431人
清徐縣 343861人
陽曲縣 120228人
婁煩縣 105841人
古交市 205139人
高新區 9914人
經濟區 44521人
民營區 12579人
9. 太原在全國的地位
太原簡稱「幷」,古稱晉陽,創建於公元前479年。至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早在西漢時期,晉陽就成為全國十三個州部治所之一,隋朝時晉陽在全國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第三大城市。唐王朝發祥於晉陽,唐初先後封晉陽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幷稱「三都」、「三京」。五代十國時的後唐、後晉、後漢等都以晉陽為都或陪都,因此,太原素有「龍城」之別稱。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北端,東北西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貫南北,平均海拔800米,全市總面積6988平方公里,轄一市六區三縣,總人口逾300萬。
太原礦產資源豐富,含煤面積1282平方公里,探明儲量185億噸,鐵礦儲量1.7億噸。非金屬礦中石膏礦質量全國著名,探明儲量5435萬噸。太原是著名的重工業城市,有全國特種鋼生產基地——太原鋼鐵有限公司,全國重型機械行業龍頭——太原重型機械工業集團等。
太原在歷史上有過「晉人善賣」的輝煌,作為北方重要商業都會,早在西漢時期,太原就與西域、中晉有密切的貿易往來,經過唐、宋、元、明、清歷代發展,太原的錢庄、票號、商行遍及華北和東南沿海,雄踞「十大商幫」之首。建國以來,太原一直是山西省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消費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太原市地處內陸,人傑地靈,民風朴實。名勝古跡史載有:烈石寒泉,雙塔凌霄,汾河晚渡、天門積雪,西山迭翠,土堂神柏等。市區有晉祠聖母殿宋塑侍女像,天龍山石窟北朝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經,純陽宮關羽立馬銅像及唐太宗李世民手撰「貞觀實翰」《晉祠銘幷序》碑文。全市有國家級文物保護景點20處,省級20處,旅遊景點30多處。唐代宰相狄仁傑、詩人白居易、王之喚、柳宗元、溫庭筠、宋代名將楊延昭、《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等籍貫幷州。
久居太原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近年來,這個古老的城市正在一天天變得年輕起來。街道拓寬了,高樓大廈多起來了,現代化的超市、購物中心環境幽雅,商品琳琅滿目,酒吧、網吧、迪吧吸引著年輕人,夜晚的太原更是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其實,這些僅僅是表像,真正的變化在於,太原經濟已經走出了長期徘徊不前的困境,經濟的質量和效益正在穩步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太原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GDP年平均增長9.8%,人均GDP增長7.7%,工業總產值增長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7%,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5.2%。「九五」期間,雖然受亞洲金融危機、投資增速減漫、消費持續走低和自然災害等影響,但太原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仍然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GDP年均增長8.6%,高於全省平均增速0.4個百分點,人均GDP年均增長6.7%,高於全省2倍多,1997年,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19年地級以上城市綜合實力進行評估,太原排名第23位。2000年,太原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排序中,GDP第17位,人均GDP第12位,地方財政收入第19位,工業總產值第19位。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集聚了全省最先進的生產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發揮著龍頭作用。2000年,太原GDP佔全省的21.3%,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2倍,財政總收佔全省的29%。太原是全國特大城市之一,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雙向支撐的戰略地位。太原體現著山西的經濟發展水平,代表著山西改革開放的形象。
太原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擁有國家特種鋼生產基地、主焦煤基地、化工基地、重型機械重點企業和大型電廠等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形成了以煤炭、冶金、機械、化工四大傳統產業為支柱,兼有紡織、輕工、電子、食品、建材、精密儀器等14個大行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的工業體系。
太原匯集了全省52%的高等院校和46%的科研機構,其中,中科院煤化所是全國一流水平的重點科研機構,有一支實力較強的科技隊伍。太原擁有全省唯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佔全市的GDP的9.3%,位居全省11個地市第一位。信息網路、新型材料、生物醫葯、現代物流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已有一定規模,發展前景廣闊。2000年,擁有高等院校在校生佔全省的60.6%,縣以上政府科技機構佔全省的46%,科技人員佔全省的62.6%,其中自然科學中級以上科技人員佔全省的62%。資料和多媒體用戶、上網用戶發展迅猛,位居全省之首,蘊含著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經濟和具有巨大潛力。
近年來,太原興建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骨幹工程,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太原是華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鈕,是全省六條鐵路干線的中樞,省內八條公路干線以太原為中心向全省輻射,太原機場是北京國際機場的備用機場,是華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之一。太原郵電通訊設施較為完善,目前市話交換總量達到85萬門,佔全省的1.6%;移動通訊30.18萬門,佔全省的61.4%。
太原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也有很大變化,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有很大改善,投資近5.2億元的汾河太原段治理美化工程是一項集綠化、美化、環保、水利、防訊、娛樂於一體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截止目前,蓄水工程已全面竣工,綠化和景點建設已基本完成,6公里長的汾河城區段,清水渠已經蓄水,形成了130萬平方米的水面,東西兩岸各100米寬的綠化帶。這一工程極大地改善了太原的生態環境,成為全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太原市政府合理確定了太原市的城市性質、規模和總體布局,幷相繼完成了城市供水、燃氣、集中供熱、防洪、排水、環衛、園林綠化、道路交通等詳細的專業規劃,本著五十年不落後、一百年不後悔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編制了區域性總體規劃,興建了一批重要的基礎設施。
太原市以塑造城市形象為目標,相繼建成了迎澤大橋、濱河東西路、濱河體育中心、省建行大樓、華宇購物中心、山西日報大樓、東華苑小區、匯豐苑小區等一批既有古城特點,又兼具時代特徵的精品工程。以五一廣場為中心、以迎澤大街為主線,以「三街三路」(迎澤西大街、府西街、漪汾街、建設南路、新建路、解放路)和柳巷商業區為襯托,點線面相結合的燈飾工程,把太原裝扮成一座繁華的不夜城。現在太原市的旅遊基礎設施配套也初具規模。有旅行社90多家,星級飯店35家,其中山西大酒店、迎澤賓館、愉園大酒店為四星級酒店,三晉國際飯店、幷州飯店等為三星級酒店,高、中、低檔類飯店星羅棋布,幷具東、南、西、北各色菜餚,飲食已成為太原的一種文化現象。
太原是我國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中心城市,擁有全省最發達的貨幣、證券、期貨等金融市場,服裝、建材、裝飾等一批專業市場在全國和「三北」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和輻射力,連鎖經營、超市等新型業態發展迅速,華聯、山姆士等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型超市已在太原落戶。2000年,太原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佔到全省的23.5%。
作為國家第一批內陸開放城市之一,太原在對外開放中發揮著重要的「窗口」作用。2000年,太原的對外進出口總額佔到全省的71.1%,外商投資佔到全省的40%,「三資」企業數佔到全省的40.%。
2001年,市政府提出了進一步加快省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路,這就是:全面實施「四大戰略」(結構優化戰略、城市功能提升戰略、科教興市戰略、環境創新戰略),重點抓好「六大工程」(規模化高效農業工程、工業集團化改造工程、專業市場培育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城鄉生態建設工程、科教文化產業工程),努力實現「三個提高」(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功能、提高城鄉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充分發揮省城在全省經濟建設中的龍頭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示範作用和對外開放中的窗口作用,把太原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中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
10. 太原市現有多少人口
太原市現有:中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人,流動人口100萬人。
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並(bīng),別稱並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多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就有「錦綉太原城」的美譽,是中國北方軍事、文化重鎮,世界晉商都會,中國能源、重工業基地之一。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