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環衛專家有多少個

中國環衛專家有多少個

發布時間:2022-08-10 10:11:25

1. 中國有多少個環衛工人

無論是臨時工還是正規人員的環衛工人都有有養老保險金,都一樣的,只是造表的人辛苦一些而已,並且怕手續還沒辦完,人已不在這個單位了。臨時工自己也麻煩一些,要經常帶著自己的養老保險金檔案走了,只要換單位就要自己帶著去下一個單位辦理交接手續,一般單位對臨時工採取把養老保險金打入你的工資賬號或發現金,有自己去交的方式,但要與用人單位簽一份自己領現金交養老保險金的協議。

2. 環保主義者代表人物

美國環境史學者認為,20 世紀60 年代以後產生的美國現代環保主義運動,與該國在19世紀70 年代,即內戰結束以後,出現的環境思想及環境管理實踐有緊密的關聯。雖然這些思想和實踐是多樣且富於變化的,但總體可被劃分為發生在城市之外和城市之內的兩大環保主義傳統。

城市之外的環保主義

「保護主義」是19 世紀末出現在美國的一種環保思潮,由這種思潮所引發的環境保護或管理活動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保護運動」。因為保護主義關注的主要對象是荒野和自然資源問題,一般位於城市之外,所以稱之為「城市之外的環保主義」。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同一時期出現在美國城市之內的另一種環保主義,它致力於解決由城市生活和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各類環境問題,如廢棄物污染、噪音、生活空間和城市景觀的破壞等。

雖然在相當長時間內,城市內外的兩種環保主義各自獨立發展,但彼此之間仍然有一些聯系和共同的時代特點。

保護主義和保護運動主要發生在美國西部。在內戰爆發之前,這里因富含木材、牧場、耕地、礦藏、水能、生物等各類資源,開始被大規模開發。然而,由於缺乏節制和管理,開發很快導致嚴重的生態破壞和資源浪費,從而激發出兩種性格不同的保護主義思潮和保護運動。

第一種保護主義是「資源保護主義」(conservationism),它源自聯邦政府官員對西部森林資源可持續性的關注。

19 世紀末,因聯邦政府在西部多個地區實施土地灌溉計劃,當地水資源狀況因而得到特別的重視,也引發了許多關於水資源的調查。在調查中,管理人員意識到森林涵養水源的重要作用,「保護森林」遂成為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措施。於是,森林大火、濫砍亂伐、礦業開發以及放牧等破壞森林的現象開始被干預和遏制。

同一時期,聯邦林業管理者也注意到木材工業衰退的跡象,他們在著名的林業學家吉福德•平肖(Gifford Pinchot)的倡導下,以可持續利用資源為目標,建立了林業科學管理的原則和模式。這些主張很快得到一些政治人物的支持,尤其是1900 年當選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的支持。隨後,以林業保護為代表的資源管理活動發展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和社會運動,即資源保護運動。

資源保護運動有如下幾個特徵:

第一,保護資源的目的是利用。平肖曾表示,林業就如同農業,要讓樹木像穀物一樣有不斷的產出;羅斯福也認為森林保護僅僅是一種手段,它的最終目的是為美國人民提供更多的資源。

第二,保護依賴專業技術和專業人員。在資源保護者看來,區別「保護」與「濫用」的標志是「科學」,而能夠掌握科學的唯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專家,如林學家、水利專家等。這種主張實際帶有強烈的技術精英主義色彩,相信專家治國,排斥非專業人士參與決策和任何政治性的討論。

第三,科學保護的首要原則是「效率」。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效率」成為美國社會崇拜的對象。在資源保護主義者看來,林業也要有工業生產中「泰羅制」,只不過它管理控制的對象不是工人,而是自然。

第四,歡迎政府幹預,但不反對企業利益。如薩繆爾•海斯(Samuel Hays)所觀察到的,羅斯福等資源保護主義者雖然主張政府對資源利用進行干預,但並不想代替私人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他們甚至認為私人企業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甚至是具有壟斷地位,才能使資源利用更有效率。

20 世紀10 年代初,隨羅斯福卸任總統,平肖失去聯邦林業局局長的職位,資源保護

主義的力量在聯邦政府和國會中漸漸式微。但平肖等人仍然執著於他們的理念,轉而在更

廣泛的人群中爭取他們的支持者,同時努力保持其在林業管理領域的影響力。

在他們的努力下,資源保護主義逐漸成為美國人的主流意識之一,但其原有的內涵卻趨於泛化,不同的群體根據自身的利益也在定義出不同的「保護主義」。總的來說,從一戰前到20 世紀20年代末這段時間,資源保護主義的意識形態主要被產業界所佔據。

此後,因發生西部農業水資源危機和經濟大蕭條,聯邦政府對資源管理的干預再次加強,羅斯福和平肖時代的「正統」資源保護主義又一定程度地復甦了。

第二種保護主義是自然保護主義(preservationism)。這種思潮可以追溯到19 世紀中期,美國浪漫主義精神活躍的時代。那時,以亨利•梭羅為代表的一些知識分子,主動走出城市,步入荒野,贊美自然在精神和審美層面上的價值。這種傳統很快觸發了美國人保護荒野的熱情,並首先體現在國家公園的建立和管理中。

1872 年,美國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之後,美國東西部陸續有許多土地、山川被闢作國家公園或州立公園。這些被保護區域的首要功能不是為社會提供經濟資源,而是盡可能保留其自然荒蠻的景觀,供美國人永續欣賞,甚至成為美國的國家象徵。

19 世紀後期,約翰•繆爾(John Muir)成為自然保護主義及國家公園運動的代表人物。他領導一批自然主義者在19 世紀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成功阻止加利福尼亞州約瑟米蒂山谷(Yosemite Valley)的水利開發,並促成約瑟米蒂國家公園的建立。1892 年,美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組織塞拉俱樂部(Sierra Club)在繆爾等人的倡議下成立,自然保護作為一種社會運動悄然形成。

在這一時期,以繆爾為代表的自然保護主義者與以平肖為代表的資源保護主義者保持著一種合作關系,因為繆爾相信林業開發是荒野破壞的首惡。但不久之後,資源保護主義所倡導的實用主義、效率主義與自然保護主義所秉持的審美主義、精神追求,以及最大限度保留荒野狀態的理想發生分野。直至20 世紀初年,兩種保護主義因赫奇赫奇山谷水壩建設爭議徹底決裂。雖然該爭議的結果是大壩繼續建設,但自然保護主義的思想觀念如同資源保護主義一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保護荒野、建立國家公園一直是美國政府和人民對待自然、管理自然的一種重要方式。

不過,如泰德•斯坦伯格(Ted Steinberg)和羅伯特•戈特利布(Robert Gottlieb)所觀察到的,自然保護主義雖然受繆爾等自然主義者思想的影響很大,但仍然具有多元性。它除了帶有明顯的民族主義、精神主義、審美主義色彩之外,也包含商業主義、生態學和反城市意識的內容。

自然保護並非沒有任何商業動機。以著名的黃石國家公園為例,它的建立便與大陸鐵路的貫通及其營銷有關。當時,鐵路開發者為吸引遊客和乘客,力主在火車經過的地方辟出一大片與周圍生態系統有所差異的「蠻荒之地」。在這個過程中,「保護者」有意識地清除一些野生動物,引入一些外來物種,並根據遊客的喜好驅逐原住印第安人或將他們留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黃石公園不是被「保留」下來的「自然」,而是被「創造」出來的「荒野」。

這種具有強烈商業動機的自然保護行為此後一直延續,到了20 世紀20 和30 年代,「把風景變成生意」的活動已經十分普遍。既然是生意,就需要建設公路、步行徑、房屋等人工建築物,以吸引更多的遊客,這無疑和繆爾等自然主義者的初衷是有些背離的。新一代的環境思想家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對此有許多批評,並反對任何與荒野有關的「大眾娛樂」活動。他認為,「荒野」的價值不僅在審美、精神滿足和資源利用等方面,更在於作為一個有機系統的整體性存在,而尊重這種存在就意味著樹立一種新的「土地倫理」。

自然保護主義還具有明顯的反城市傾向,其代表人物繆爾甚至經常表現出憎惡城市生活的情緒。據他的傳記作家介紹,繆爾曾將城市稱作「低地」(lowland),荒野稱作「高地」(high ground),在後者中生活才能獲得精神世界的滿足,才能洗滌在前者中沾染的「困惑、衰敗和污穢」。然而,就在很多保護主義者所鄙視的城市之中,卻獨立發展出美國環保主義傳統的另外一支,即城市環保主義。究其內涵,根本在於對人的生存和生活環境質量的關注。

城市之內的環保主義

城市環保主義首先反映在城市環境衛生改革運動中。如前所述,始自19 世紀中期,並一直延續到進步時代的環衛改革,針對的問題是城市的供水、排污和垃圾問題,其理論前提是環境的潔凈度和人們的健康有直接關聯。

衛生改革運動的發起者是城市改革家、公共衛生學家、市政或環衛工程師。他們一開始依據「瘴氣理論」反對污水在城市中滯留、彌漫,垃圾在街區中堆積、腐敗;後來雖然受到「細菌理論」的沖擊,但仍然堅持潔凈的生活環境對城市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由於環衛事業與市政公共服務的發展密切相關,所以梅洛西將之稱作最早的城市環境管理服務(urban environmental service)。

然而,城市環衛如果管理得不當,也會造成新問題。環衛改革者最忌憚的污染物是有機物,因此其管理服務的主要內容是快速將有機廢物從城市中轉移到更大的自然水體和荒廢的土地,或通過焚燒將其轉變成氣體。

這樣做的結果雖然使城市變得更清潔,市民健康在短期內得到改善,但它切斷了原有的城市有機廢物回到農業生產、土地和自然物質循環的鏈條,會引發更大范圍內的環境問題。

與城市環衛改革同時發生的是對工業污染的認識和治理。較於生活源的污染,人們對工業污染的態度更為復雜——既認為煙氣、廢水、廢渣、噪音是公害,又認為這些是工業發展、社會進步不可避免的副產品。而且,受制於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主要產生自工業的化學廢物,如廢酸、廢鹼、重金屬被誤以為有助於生活污水的消毒,不僅無害還會促進環衛治理。

盡管如此,反對工業污染的城市環保運動在19 世紀80 年代之後終於萌發,其產生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們的科學認知發生改變。愛麗絲•漢米爾頓(Alice Hamilton)被一些學者譽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反污染的環保主義者。她在19 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調查工業污染與流行病的關系,之後進入勞動保護領域,從事鉛污染等問題的研究。她和其他公共衛生學者的工作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工業有害物不僅被轉移到了環境當中,還轉移到了工人及許多弱勢群體身上,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其次,公民權利意識覺醒。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也是美國工人運動、市民運動、婦女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不論普通勞動者、中產階級還是婦女團體,都意識到他們的生活條件、健康狀況受到工業污染的嚴重影響,於是各種抗議活動此起彼伏,迫使城市管理者必須面對民眾的呼聲。

再次,許多污染企業,以及經濟發展的倡導者不再認為污染物是工業發展的必然副產品。他們受到資源保護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工業活動不一定會產生環境破壞,污染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效率和資源浪費的結果。

區別

與自然保護主義的悲觀情緒相反,城市環保主義對城市生活抱有樂觀的態度。

梅洛西的相關研究表明,積極的城市環境改革基於城市主義(urbanism)和消費者主義(consumerism)兩種思潮。前者相信城市生活可以給人帶來正面影響,反對「城市歧視」,環境管理的作用就是使城市生活更美好。後者強調「消費者」乃城市社會的最基本單元,不論階層、種族或性別,城市環境破壞會影響到每一個消費者,所以改善城市環境的事業應該服務於所有消費者。

正因為城市環保主義帶有積極關照城市所有居民福祉的特點,從19 世紀末到20 世紀30 年代,城市環境改革還擴展到改善貧困人口居住條件、城市美化、城市公園建設和城市空間布局優化等領域。

美國環境史學者對20 世紀40 年代以前的城市環保主義的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釐清美國現代環保主義的起源問題。在此之前,人們在談論環保主義傳統時,往往只看到保護主義運動,而忽視了同時代獨立發展起來的城市環境改革。

此外,1960 年代往往被當作反對工業污染的環保運動的開端,但實際這些行動早已從19 世紀末開始,只不過當時的人們還不具備現代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的知識與觀念,因此成效十分有限。

3. 為何稱為中國「環保之父」——曲格平

曲格平,1930年6月生於山東肥城,現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

1972年,周恩來總理派出了中國政府代表團去參加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曲格平也參加了那次會議,並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回國後,他與代表們把大會列舉的環境問題與中國的環境對照,發現在很多方面中國的環境問題並不亞於資本主義國家,原來認為沒有問題的領域,比如海洋、森林和天空……卻在一夜之間成了大問題。原來認為只是局部的問題,卻一夜之間成為全國性的、必須從發展戰略和總體全局上採取措施才能解決的問題。在對會議情況進行總結時,代表們才發現,當時的中國連環境問題的科學定義都搞不清,當時中國所理解的環境問題和世界所談論的環境問題並不一樣——中國認為環境問題只是局部的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而世界談論得更多的是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生物圈、水圈、大氣圈、森林生態系統等「大環境」、「大問題」;在對環境問題嚴重程度的認識上,斯德哥爾摩大會也讓中國人出了一身冷汗。

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中國,人們只知道「環境衛生」和「環衛工人」,卻並不知道還有環境保護這一概念。對環境問題進行預防和治理,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專家們的意見很不一致。最後,曲格平在充分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建議就照英文直譯過來,叫「環境保護」。這是中國人在歷史上第一次把「環境」和「保護」這兩個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片語合在一起。

1973年8月5日,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下,中國首次以國務院名義召開了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從此,環境保護在中國被正式列入議事日程,中國的環保事業終於蹣跚起步了。1983年,全國第二次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在這次大會上,「環境保護」被正式列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環保工作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這次會議上,「走有中國特色的環保之路」的思想以會議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了。

曲格平常說,中國的環境保護是從宣傳開始的。因此他非常重視宣傳,在他任國家環保總局局長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想法:通過新聞媒介,用輿論工具向破壞環境、破壞生態、浪費資源的行為宣戰,讓環境意識深入到各級領導和全體人民的心中。1993年,曲格平調任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主任,他開始著手實施「中華環保世紀行」活動。「中華環保世紀行」活動一炮打響,抓了很多典型,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稱贊。

曲格平卓越的成就,獲得一系列國際大獎。當他獲得第一個獎項——聯合國環境大獎後,便將10萬美元獎金捐了出來,設立了中華環境保護基金,用一種新的方式投身和促進環境保護事業。

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曲格平榮獲聯合國環境大獎,這是目前世界上在環境領域里的最高榮譽。1999年,獲日本國際環境獎「藍色星球獎」,是目前國際上與聯合國環境大獎齊名的最高獎項之一。2007年獲第三屆中國發展百人獎終身成就獎。

曲格平至今從事環保事業30多年,是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的創建者和最初領導人之一。為中國環境科學理論的建立,環境發展戰略目標和方針的制定,環境立法建設,環境大政方針和環境管理體制的建立等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環保生涯見證了中國環保的發展歷程,被稱為中國「環保之父」。

4. 中國 環衛工人大概有多少急啊!!!求解

這個沒有準確數字,記得看到過一個估計,是3000萬。

5. 中國環衛公司排名前十名是哪些

中國環衛公司排名前十名,排名不分先後

1、【仁仁潔集團】 主要工作范圍 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清掃清運、垃圾分類運營、園林綠化、公共設置維護。等環衛一體化項目。

2、壽光環衛
3、中航環衛
4、盈峰環境
5、桑德環境
6、錦江環境
7、中聯環境

8、北京環衛
9、龍馬環衛
10、重慶環衛

閱讀全文

與中國環衛專家有多少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芽庄可以帶什麼吃的 瀏覽:509
義大利發生了什麼 瀏覽:115
印尼一共有多少人啊 瀏覽:66
越南首都河內有什麼景點 瀏覽:759
越南酸辣醬料怎麼做 瀏覽:139
越南自衛反擊什麼時候 瀏覽:790
印尼的手機是什麼版本 瀏覽:623
義大利申根簽證自己怎麼辦 瀏覽:332
中國a股是什麼意思 瀏覽:221
印度人如何治療鼻炎 瀏覽:510
印度戰爭怎麼爆發的 瀏覽:691
越南最窮的國家有哪些 瀏覽:556
伊朗來款對於銀行有什麼影響 瀏覽:283
伊朗馬漢航班怎麼樣 瀏覽:546
今年印尼齋月什麼時間 瀏覽:262
伊朗的星期一怎麼寫 瀏覽:7
英國和美國有多少攪屎棍 瀏覽:927
伊朗的眉毛為什麼很黑 瀏覽:881
英國留學生接機注意什麼 瀏覽:853
印度摩托車怎麼上去的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