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哪些城市的哪些建築吸收了古希臘柱式的風格
沒有這樣的城市,中國的建築眾所周知,不是以美和壽命為主,是以實用和經濟為主。或許有些地方仿造了一些西方建築,美化上採用了西方建築因素。但實質上毫無美感可言。中國藝術氣息不是很濃厚。人們的鑒賞水平有限,所以創造意識也很淡薄。很多事物上都是模仿。沒有意義上的實質突破。
了解西方文化才能有西方建築造詣的基礎。建築群上才能有精美的雕刻和壁畫。西方建築至少都有百年以上的壽命,中國人不會花更多時間專注於建築的美感,在乎的是這個地皮能賣多少錢,材料上能少用材料就少用,降低成本,減少建築壽命,節省下來的錢好進自己腰包,讓利益最大化。中國的商人官員大多無視社會公共建設,無視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無視國家的百年建設。
總之,不利國家有害人民的事情,中國的官員和商人一直都在堅持不懈的努力著。我們也為他們的無私奉獻感到無比的光榮。
❷ 請問中國最西方化的城市是哪裡(香港除外)
上海人的觀念和語言中,洋涇浜的東西最多,但它的建築已不再是西化(指歐化)特點最強的了。
西部有些小鎮,全部伊斯蘭風格的,從文化、民俗到建築都有,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西化。
哈爾濱是俄羅斯化最突出的,但只在建築上,文化和民俗上並不太突出,而且俄羅斯畢竟不是正宗的歐化
❸ 古德寺是中國唯一歐亞建築的尼姑庵,但為何設計風格充滿西方文化元素
武漢古德寺雖然是一座寺院,但實際上與景點無異了,但它算得上鮮為人知。許多外地人來到武漢,可能會去黃鶴樓,會去戶部巷,或是武大看櫻花,去東湖轉轉,然後就是博物館之旅。但對於古德寺,它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旅行地,往往吸引許多高校文藝青年的喜愛,雖然也有本地人前往,但每逢節假日,這里最多的身影和面孔都是年輕人。
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漢口為通商口岸,自1861年正式開埠到1898年,在這期間長江沿岸地區被迫開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國租界(有興趣可去看看今天所留下的漢口租界遺跡),為此西方多元的文化風格急劇湧入。此後,所出現的「湖北新政」以及武漢全國革命中心政治地位的確立,使得當時的武漢在20世紀20年代,成為全國僅次於上海的通商口岸。
在此歷史背景基礎上,商業貿易繁榮,南北風俗、中西文化在此交匯,勢必對武漢的建築形制和風格產生一定影響。到了30年代,西方建築風格大量傳入武漢,此時的武漢也全面進入了近代建築發展的全盛期,各租界建築盡量都體現著本國建築風格,且當時古典主義形式較為流行。圓通寶殿在改建時期正處於西方歐式建築的興建階段,大概正是這個原因,中國佛寺院吸取了歐亞建築風格元素。
❹ 中國哪些地方屬於西方城市
太多了,舉些有代表性的吧。
北方:北京,天津,唐山,沈陽,大連,青島
南方: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福州,廈門
東方: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
西方:重慶,成都,西安,蘭州
❺ 東方古城和西方古城的格局差異
中西方建築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於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築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築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
中西方傳統建築材料有3種:土、木、石,中國傳統建築材料以木為主,西方的建築材料則更多的是以石為主,中國人是將石與土用於建造基座和牆體,西方人則是將木用於屋頂上,這就使得中西方建築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也表達著不同的情感,中國的建築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築則是一種上帝神靈的情感,偏向與宗教方面的。
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
❻ 阿爾山市被譽為中國「瑞士」,來到這相當於環游歐洲,有何依據
阿爾山市被譽為中國「瑞士」,歸根到底還是當地很有歐式的建築特色,而且大自然都散發著濃郁的歐洲氣氛。這個小小的地方卻完全展示著歐式的風情,因此很多遊客都會選擇到阿爾山市感受一下當地的歐洲氣氛。
獨特的歐洲特色建築,加上如詩如畫的環境,讓阿爾山市成為了「中國瑞士」。
❼ 中國哪有西方建築
在中國,就是中國建築了,就不是西方建築了。
你只能說哪裡有西方風格或者西方人設計的建築。
看那些歐式、地中海、托斯卡納,林林總總的樓盤,不都是西式的么。
❽ 中國哪些大城市有西方建築元素
哈爾濱有俄羅斯建築上海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