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新中國第一座電報大樓在哪裡

新中國第一座電報大樓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8-10 15:43:25

『壹』 北京電報大樓的建築構造

電報大樓建築面積20100平方米,佔地面積3800平方米,生產輔助面積987.87平方米,連同中央塔鍾部分總高度73.37米,主樓東西長101.3米,南北寬18.1米,連同平台女兒牆高35.75米;大樓主體7層,其中地下1層,地上6層,2層以下中部向後凸出形成禮堂,從上向下俯視,整個建築呈「山」字形。大樓中間部分6層以上為鍾樓,裝有四面塔鍾。樓體立面處理平穩簡潔,中部是高大的空廊,突出營業大廳的主要出入口,同時使鍾塔與整個建築有機結合。2層以下為花崗石貼面,2層以上為面磚貼面,花錘剁斧石鑲邊。外牆面為淺橙黃色,門窗為淺草黃色,色調和諧明快。
電報大樓主要由報房、機房、營業廳和辦公室幾部分組成。營業大廳寬18米,深36米,凸出伸向北面,分成前、後廳。前廳主要為用戶服務台、公用電話間、長途電話候話室及休息室等;後廳為大理石營業櫃台、寫稿台及長途電話隔音間。大廳牆面及頂棚為無光油漆細拉毛。柱子為大理石貼面。地面為預制水磨石,主要色調為晚霞、東北紅、墨玉及淺灰色。
自從電報大樓投入使用的那一天起,這座建築就始終是徹夜通明。90年代以前,電報大樓幾乎是北京人能夠通過電報、長途電話等通信手段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場所。盡管50年代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築中沒有北京電報大樓,但在北京人,特別是在大樓附近的居民心裡,它是當之無愧的十大建築之一。

『貳』 中國近代通訊事業的發展

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馬車、轎子 2、近代(1840—1949) (1)海:輪船 ①最先引進中國的近現代交通工具是輪船,洋務運動時,創辦馬尾造船廠。 ②1865年,中國終於建造成了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輪船。 ③19世紀70年代初,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航運公司。 (2)陸: ①人力車、三輪車、自行車(自行車19世紀中後期傳入中國;20世紀初,自行車出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後,中國有了自己的自行製造廠。) ②火車(第一次工業革命) 滬淞鐵路:中國出現最早的鐵路(外國商人修築) 唐胥鐵路:中國人修築的第一條鐵路(出現「馬拉火車」的天下奇聞) 京張鐵路:中國人自行設計並修築的第一條鐵路(詹天佑)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收回包括鐵路在內的利權運動的蓬勃開展,中國的鐵路建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③電車,公共汽車(第二次工業革命) 電車:1906年,天津創辦了有軌電車交通系統。 公共汽車:上海在1924年出現,北京則是在1935年開始有。 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批12輛「解放牌」載重汽車,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的誕生。 (3)空:飛機 中國的民航事業起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蓋大半個中國的航空網。 3、現代(1949年後)交通工具發展的特點:發展快,多層次,范圍廣,不平衡 (具有多層次性原因:由於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同時也受具體環境的影響。) 二、郵電通信設施的逐漸完善 1、郵政通信 ①開始: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②1896年改為正式辦理,通信范圍囊括了全國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後,大清郵政改稱中華郵政,郵局郵路進一步擴展。 ④194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成立,開創了郵政和電信合一的新時代。 2、電信事業 (1)電報: ①有線電報: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設電報線,成為中國人自辦有線電報的開端 ②無線電報:1906年創設。到 1932年底,除了國內無線電報外,還開設了國際無線電報業務。 (2)電話: ①傳入:1882年,電話傳入中國。 ②民國成立後,電話線路與電話營業局所繼續增加。 ③20世紀80年代之後,通信技術發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國電話用戶總數居世界第一。 三、中國近代交通、通訊發展的原因 1、外來交通技術傳入的推動; 2、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推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眾反帝斗爭的推動; 5、中國人民聰明才智的推動。 四、交通和通訊工具進步的影響 1、正面影響:①推動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②促進信息的交流 ③開闊人們的視野 ④加快生活節奏 ⑤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2、負面影響:交通堵塞,環境污染,能源危機,廣告,欺詐,雜訊等。 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 【內容標准】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媒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一、大眾報業的發展 1、歷史淵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報紙的國家之一,發行於公元887年的唐代《邸報》,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報紙。 2、大眾報業出現原因 (1)進入19世紀,單一的官方報紙與落後的辦報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社會呼喚著適合普通民眾閱讀需求的大眾報紙的產生。 (2)西人辦報潮流的推動。 3、近代中國大眾報業的興起與發展 (1)1873年,在漢口出版的《昭文新報》,開創了國人辦報的先例。 (2)維新運動中,國人辦報形成高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中外紀聞》、《強學報》、《時務報》等。 4、通俗性報刊特點 (1)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取材世俗,運筆淺顯,滿足了市民消遣娛樂的需要。 (2)根據的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按戲曲、電影、體育、生活、文藝、娛樂等類別實現了專門分工,讀者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購買相應的報紙。 二、廣播影視的普及 1、廣播 (1)產生:20世紀20年代初。 (2)第一座廣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報商創辦的「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台」在上海正式開播。 (3)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廣播電台:1926年6月1日,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正式開播。 (4)中國第一座私營廣播電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開辦。 (5)中國第一座全國性廣播電台:1928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籌備的中央廣播電台在南京開播。 2、電影 (1)發展 ①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 ②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③我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漁光曲》 (2)發展特點: 電影在中國的放映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進口片到國產片的發展階段。 3、電視 (1)問世:20世紀30年代 (2)發展過程:①中國第一家電視台: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自己的電視台。

『叄』 北京電報大樓的塔鍾介紹

塔鍾直徑為5米,鍾上的長針1.9米,短針1.5米。我們現在看到的鍾面是白底,指針是墨綠色的。剛建成時不是這樣,那時塔鍾的鍾面是古銅色,指針是白色的。因為「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們崇尚紅色,遂把鍾面改成白色,指針改成紅色。進入70年代,塔鍾更新改造,才改成了今天的樣子。目前的顏色既莊重、醒目,也體現了郵電的標志色。郵電分營前,各大城市的郵電局大樓幾乎都有一個塔鍾,或許這都是從北京電報大樓得到的創意,塔鍾已經成為那個時代郵電事業的一種象徵。

『肆』 北京電報大樓的鍾聲的故事

電報大樓在北京人心裡的那份情愫,除了它與人們生活的密切相關和它宏偉的建築外形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每當整點便回盪在長安街的鍾聲。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噪音還很小,清脆的鍾聲可以傳得很遠、很遠。清晨7點,伴著這鍾聲,北京人走出家門,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晚上10點,還是這鍾聲,又伴著北京人進入夢鄉。特別是居住在西單附近的居民,早已把電報大樓的鍾聲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據說,電報大樓維修的日子,鍾聲停響了幾天,結果附近的居民竟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麼,有的人甚至因為沒有聽到鍾聲的召喚而上班遲到。
其實,這鍾聲還有不少故事呢!
建造電報大樓的時候,塔鍾設備和揚聲系統是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進口的。打響報時的前奏曲先期在該國用鋼片琴演奏錄制,原為兩首,一首是《贊美新中國》的前幾句,另一首是《東方紅》的前兩句。最初選用的是《贊美新中國》,後來有時也用《東方紅》,60年代以後就只用《東方紅》的前兩句了。電報大樓啟用初期,塔鍾每天24小時整點不間斷報時,悅耳的鍾聲方圓近2.5公里的人都能聽到。一個月後,根據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指示,改為每天晚10時後至次日晨7時前停止打響報時。據說,那是周總理關心老百姓生活,怕夜間巨大的報時聲影響居民休息。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原北京長途電信局對前奏曲進行再創造,請北京中央樂團施萬春、中央音樂學院鮑蕙蕎演奏鋼琴式鋼片琴,中央廣播樂團民族樂隊演奏打擊式鋼片琴,混聲錄制《東方紅》前奏曲,並規定每天晨7時第一次報時播放前奏曲全曲,其他時間僅播放前奏曲前幾小節,這項規定一直延續到今天。

『伍』 電報的發明者在哪一棟大廈拍發了第一份電報

1843年,莫爾斯獲得了3萬美元的資助,他用這筆款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公里。1844年5月24日,在座無虛席的國會大廈里,莫爾斯用他那激動得有些顫抖的雙手,操縱著他傾十餘年心血研製成功的電報機, 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

『陸』 電報大樓

電報大樓就是在六部口,首都電影院對面的那個大樓,是1959年的北京市十大建築之一。

『柒』 近代座機什麼時候發明的

固定電話又簡稱為固話,通常指固定在某個位置不移動的電話,和行動電話相反,多用於企業單位。固話在現代是重要的通訊手段之一,通過聲音的振動利用話機內的話筒調制電話線路上的電流電壓,也就是將聲音轉換為電壓信號通過電話線傳送到另外一端電話,再利用送話器將電壓信號轉換為聲音信號。因為通常固定在一個位置,所以學術名稱為固定電話,也就是平常說的電話座機。這種電話又有好幾種,比如:傳真電話母子電話等
技術發展
電話發明後的幾十年裡,圍繞著電話的經營、技術等問題,大量的專利被申請,Strowger的"自動撥號系統"減少了人工接線帶來的種種問題,干電池的應用縮小了電話的體積,裝載線圈的應用減少了長距離傳輸的信號損失。1906年,Lee De發明了電子試管,它的擴音功能領導了電話服務的方向。後來貝爾電話實驗室據此製成了電子三極體,這項研究具有重大意義。1915年1月25日,第一條跨區電話線在紐約和舊金山之間開通。它使用了2500噸銅絲,13萬根電線桿和無數的裝載線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擴音機來加強信號。1948年7月1日,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晶體管。這不僅僅對於電話發展有重大意義,對於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其後幾十年裡,又有大量新技術出現,例如集成電路的生產和光纖的應用,這些都對通信系統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發展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在中國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近代的郵政和電信。1900年,我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問世;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煙台至牛庄架設了無線電台。中國古老的郵驛制度和民間通信機構被先進的郵政和電信逐步替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郵電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中。加上連年戰亂,通信設施經常遭到破壞。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出於戰爭需要和企圖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改造和擴建了電信網路體系,他們利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後和政治制度的腐敗,通過在技術、設備、維修、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的通信事業進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國電信系統發展緩慢,到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1949以後,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郵電再次遭受打擊,一直虧損,業務發展停滯。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佔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後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後才能接通。在電報大樓打電話的人還要帶著午飯去排隊。
1978年,全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43%。
改革開放後,落後的通信網路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到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億,移 動電話用戶2.21491億戶。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經為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而努力,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採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後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數字移 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還在前進。

『捌』 上海外灘建築的特點

自19世紀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國搶占後,外灘便成為了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當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而外灘的建築大多也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

20世紀,由於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外灘出現了多層和高層建築,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亞細亞大樓(原上海冶金設計院)、上海總會(今東風飯店)、浦發銀行大樓(原匯豐銀行大樓)、恰和大樓(今外貿局大樓)等,

還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呈現世界各國建築共存的局面。因而,北起蘇州河外白渡橋,南至中山東一路金陵東路的這一片建築群,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並存的建築,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徵。

外灘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外灘春秋較短,冬夏較長,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8)新中國第一座電報大樓在哪裡擴展閱讀

主要建築

歷史建築

外灘共有33座建築, 一部分仍為一些單位機構徵用,比如民國十六年(1927年)建成的外灘13號海關大樓,仍然是上海海關的駐地;外灘14號交通銀行大樓,是外灘最年輕的一座建築,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建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由上海總工會使用。

另外一些則為各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高級賓館,比如外灘1號亞細亞大樓,建於1913年;日清大樓,又名海運大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建成,原是日清洋行的建築;匯豐銀行大樓,又名市府大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建造;

英國總會,一層樓酒吧間的110.7英尺的酒吧櫃號稱東方最長,如今則是東風飯店;外灘19號匯中飯店大樓,今天為和平飯店;外灘22號沙遜大廈,民國十八年(1929年)建成,是外灘上最高的建築,今天也屬於和平飯店。3號、6號、18號被整修開發為高檔消閑購物娛樂場所,為上海奢侈消費的坐標。

1號:現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原名亞細亞大樓,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是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辦事處。史稱「外灘第一高樓」,底段與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是上海高層建築中最年長的建築。

2號:現為東風飯店,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有「東洋倫敦」之稱,設計上仿效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三角形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已有90餘年的歷史。有一條110多英尺的吧台。

3號:現名有利大樓,原名聯合大樓,屬於美國有利銀行所有,現為新加坡佳通投資有限公司所在地。民國五年(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鋼結構大樓,鋼材來自德國。該樓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均衡對稱的建築風格,但裝飾上又多採用巴洛克風格的漩渦型圖案。

5號:現屬華夏銀行,原為日本日清公司大樓,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外立面採用花崗石,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

6號:現屬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原為中國通商銀行大樓,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竣工,是外灘現存最老的建築之一。該樓外牆採用花崗石貼面,擁有一排英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尖角,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的典型建築。

7號:現為泰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和泰國盤谷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

9號: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盛宣懷投資白銀220萬兩。

10—12號:現為浦東發展銀行所在地,原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三扇青銅大門和兩旁的銅獅子,由英國專門鑄造,據說鑄成後立刻將銅模毀掉,獅子成為絕版珍品。底層中部突出一個八角形門廳,由此進入寬敞的營業大廳。

門廳的頂部有8幅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築風貌。畫旁有文字「四海之內皆兄弟」。解放後上海市政府曾在此辦公。此樓耗資800萬兩白銀,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考究的建築」。

13號:現為海關大廈,是匯豐銀行大樓的姊妹樓,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仿造英國議會大廈的大鍾(大本鍾)製造,由英國喬伊斯公司造好後到上海組裝,

此樓樓外立面的大鍾為亞洲第一大鍾,世界最著名的大鍾之一(全球現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鍾之一,另兩座是英國議會大本鍾和俄羅斯紅場斯巴斯克大鍾),原來每逢整點奏威斯敏斯特報時曲,於文革時改為東方紅。

14號:現為上海市總工會,由鴻達洋行設計,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陶馥記營造廠承建,是上海解放前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幢樓。

15號:現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原為華俄道勝銀行大樓,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竣工。

16號:現屬招商銀行,原為台灣銀行大樓。台灣銀行原為日商銀行,是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日本在台北開設的,清宣統三年(1911年)又在上海設立分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將台灣銀行劃歸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有。

17號:現為友邦保險大樓,原為《字林西報》大樓,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字林西報》創刊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英國人辦的一張英文日報,也是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

《字林西報》起初只是一份4頁的英文周報,刊登商賈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後因時常刊登英租界當局的文告、新聞公報,被稱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樓室內有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牆面和金色馬賽克穹廬頂。

18號: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是一棟有著84年歷史的市級經典保護建築,位於外灘南京東路口,原名麥加利銀行的外灘十八號樓,曾是英國渣打銀行駐中國的總部。自1955年渣打銀行遷址以來,歷經多家單位使用。

2004年11月20日修復後的外灘十八號樓進門四根古希臘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裝,來自200年前義大利的Tuscani教堂。兩盞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紅色玻璃吊燈,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組裝而成,每盞燈由一百八十五個零件拼裝起來。

大堂的二24K金磚馬塞克壁畫是全手工製作,其被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時裝、珠寶、名表、美食、娛樂、藝術中心。

19、20號:現為和平飯店,分為南樓和北樓,南樓原為匯中飯店大樓,北樓原為華懋飯店大樓。匯中飯店是上海現存最古老飯店之一,清咸豐四年(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華的旅館。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翻新,翻新時,舊中國第一次在建築物內安裝電梯,1965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華懋飯店由地產大亨沙遜投資,又名沙遜大廈,被譽為「遠東第一樓」,1956年改為和平飯店北樓。

23號:現屬中國銀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

24號:現屬中國工商銀行,為老沙遜洋行行址。

26號:現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揚子保險公司大樓。

27號:現為外貿總公司大樓,原屬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創辦於廣州,是英國最早進入中國的貿易商行。

29號:現屬光大銀行,原為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註:門牌號均為中山東一路門牌號)

閱讀全文

與新中國第一座電報大樓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核協議德國為什麼參與 瀏覽:400
委內瑞拉為什麼離開伊朗船隊 瀏覽:362
義大利食品的保質期怎麼看 瀏覽:923
印度芒果為什麼降價 瀏覽:393
中國家訓共同點有哪些 瀏覽:896
匡威越南產怎麼辨別 瀏覽:360
越南芽庄可以帶什麼吃的 瀏覽:511
義大利發生了什麼 瀏覽:115
印尼一共有多少人啊 瀏覽:66
越南首都河內有什麼景點 瀏覽:759
越南酸辣醬料怎麼做 瀏覽:139
越南自衛反擊什麼時候 瀏覽:790
印尼的手機是什麼版本 瀏覽:623
義大利申根簽證自己怎麼辦 瀏覽:332
中國a股是什麼意思 瀏覽:221
印度人如何治療鼻炎 瀏覽:510
印度戰爭怎麼爆發的 瀏覽:691
越南最窮的國家有哪些 瀏覽:556
伊朗來款對於銀行有什麼影響 瀏覽:283
伊朗馬漢航班怎麼樣 瀏覽: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