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周邊形勢對中國發展有何影響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維護中國的利益,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消除危及國家安全隱患,加強對戰略安全的研究,為中國和平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創造條件。我國周邊關系發展可具體分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朝鮮半島
進入21世紀後,美國政府對朝鮮採取強硬姿態,最終導致朝美第二次核發機的爆發,半島局勢再度趨緊。在東北亞地區,朝鮮半島的局勢發展始終牽動著大國利害關系,影響著地區的和平與發展。朝鮮半島問題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冷戰遺產,朝鮮半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緣意義,是各大國利益的交匯點,半島兩國的戰略選擇,將與大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雖然朝鮮和韓國都在竭力謀求統一,但是雙方存在的理念與利益沖突,造成了一種一致謀求統一卻又堅持對抗的局面。近些年來,雙方的各項交流合作逐步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朝韓關系的發展已成大勢所趨。但是新時期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發展態勢。一方而,促進和解、推動談判、制約戰爭的內外因素繼續存在和發展。特別是「六方會談」進程的繼續為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重要機遇,半島和平進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進;另一方面,朝鮮與美國、朝國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目標大相徑庭,半島局勢的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和軍事沖突的可能性,朝鮮半島是中國東北部安全的戰略緩沖,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將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綜合而論,新世紀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時起時伏、復雜多變的發展態勢。半島南北雙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國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關系呈現改善和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並且目前正處於轉型過程,其走向將直接牽涉到我國的東部安全。而近幾年日本在對外政策上加快謀求政治大國或「正常國家」的步伐,強化日美同盟,防範和牽制我國的行動不斷升級,使日中關系在發展中卻有存在著許多隱患。人本政府對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強硬態度,嚴重影響地區的穩定,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態度也引起眾多亞洲國家的不滿,釣魚島問題也激化了中日兩國在東海問題上的矛盾。雖然我國政府從大局出發,採取了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日關系重新定位的過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進入21世紀後,日本不斷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擴大對美軍事支援的范圍。日本實施海外軍事干預意志和能力的增強將成為東亞地區的潛在威脅和中日沖突的隱患。
三、美國
中美關系保持總體穩定並有新的進展。雙方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在一些熱點問題上加強溝通,雙邊關系的戰略內涵更加豐富。兩國軍事交流與互信得到增強。在我國的周邊政治格局中,美國是最具影響力的大國因素,也是對我國構成最大威脅的國家。蘇聯解體後,其繼承者俄羅斯對我國周邊格局的影響回縮到我國北部方向,而美國作為全球惟一的超級大國,對我國周邊格局的影響力進一步上升,已成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國的影響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質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嚴重性,在時效上具有長期性。美國的影響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樣性,一是保持直接的軍事存在,二是發展同我國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預地區熱點問題和危機。當然,目前美國對我國周邊安全的威脅大都是間接和潛在的,而且其對華政策具有明顯的兩面性,在遏制我國的同時,也同我國進行「接觸」與合作。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緩但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美國對我國的威脅。
四、中亞
與中亞國家關系不斷深化。2009年是我國與中亞國家建交17周年。17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成功解決邊界問題,不斷增進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國」機制和上海合作組織。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已成為新型國家關系和區域合作的典範。中亞地區面臨著顏色革命的沖擊,國家政局動盪不安。中亞地區毗鄰我國西部邊境,自古以來就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中亞五國作為蘇聯解體後出現的國家,地理上位於大陸心臟地帶,是大國政治勢力和地區政治勢力緩沖區和交匯區。在經濟上,其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文化上,中亞是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結合部。我國和中亞各國是長期睦鄰友好的關系,並應繼續保持良好的關系,成為長期的政治、經濟貿易夥伴,以保證邊疆地區的穩定。
五、俄羅斯
中俄關系取得長足發展。 兩國高層互動頻繁。我成功在俄舉辦「中國年」活動,舉行300多項活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從沙俄時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鄰國和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疆線,我國北部地緣方向僅有俄羅斯和蒙古兩個鄰國。俄遠東地區和蒙古的形勢相對穩定,不存在重大現實熱點和安全隱患。同時,我國與俄羅斯的睦鄰友好關系處於良好狀態,並且在近期內不會發生動搖。因此,該地區的政治格局是比較穩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作為俄羅斯的鄰居,中國尤為關心,俄羅斯擁有雄厚的軍事技術實力的豐富的石油氣資源,是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可以藉助的力量,盡管俄羅斯處於經濟持續恢復階段,但對華能源戰略已透露出俄羅斯未來的戰略運籌信息。俄在對外政策上,其作為歐亞大國的地緣政治決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實施歐亞並舉的雙頭鷹外交。西部,把外交重點放在獨聯體地區,對歐盟簽署「通往未來路線圖協議」。對美,雖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內不會發生。
2. 誰能談談中國周邊國家的最新軍事動向
中國周邊國家的最新軍事動向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隔岸觀火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顯然已經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中心,在加西方對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不認同和仇視, 必然使中國的周邊環境不斷惡化,各國軍事實力參差不齊,各懷胎心,不斷提升軍事實力,對中國構成潛在威脅。各國逐步對中國施加壓力,但又都不敢為天下先,第一個和中國翻臉,他們不斷挑釁,企圖讓中國第一個跳出來,也好為組成聯合國軍找一個好的借口。因此,中國應當以靜制動,殺雞儆猴,不要一下把戰線拉得太長,逐個擊破則為上策。
具體分析:
北臨俄羅斯,蒙古,中亞三國,軍事實力不可小覷,但是愈是超級大國,發生戰爭的幾率就會越低,一旦爆發,不是你死我亡,而是地球滅亡,所以北部最安全。況且有蒙古作為緩沖地帶,所以最看好北部。
東部則陸接朝鮮,海臨韓國日本,朝鮮對中國依賴太大,況且沒有實質性沖突,不予考慮,反而是朝鮮不斷挑釁美國,容易把中國捲入戰爭。最近,朝鮮面臨領導人換屆,政局可能會發生動盪,再加上最近一意孤行,進行核試驗,不確定因素激增。美國在打完伊拉克戰爭後,最近世界好像平靜很多,人們的注意力一下都轉移到經濟危機上來,不過這會不會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呢,也不可知。棒子和膏葯,海軍實力了得,中國需小心提放,雖然中國就東海油氣田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建議,膏葯好像還不領情,想獨吞我大片海區,著實可恨,近來摩擦不斷,但聯繫到日美同盟協議,近期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不大。台灣的未來走向,完全看台灣當局的政治策略,和則平,獨則焚。台灣最近希望美國能夠將最新研製的SIK2型導彈裝備台軍,一提高對解放軍東風系列導彈的相持能力,使大陸有所忌憚。
南部海區: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最近加強了對我南海蠶食,但就軍事實力而言,不堪一擊。菲律賓最近通過法案,提高軍備,提升軍事實力,提高威懾力。
西南部:東南亞各國相對落後,軍事實力不值一提,對抗可能性不大,但是容易被敵對國利用,形成對中國的包圍之勢,加強與緬甸的關系和軍事合作,為中國在印度洋開辟一個出海口的戰略地位在第一島鏈封鎖掉後,顯得就尤為重要。巴印地區,兩國相互牽制,且都是核彈擁有國,中國竭力提升巴基斯坦實力,以遏制印度,但是俄羅斯最近和印度的關系更加親密,軍事合作不斷,威脅不小。中印尚存邊境爭端,印度最近在與中國相鄰地區,加強了軍隊布置,提高了軍事裝備和活力配置,不得不防。
總括一下:形勢不容樂觀,但也不用杞人憂天,敵不動,我不動,以靜制動。歷史證明中國最多的敵人是自己。只要團結一致,社會穩定,中國則將昌盛,若自亂陣腳,則危險矣,
3. 中國周邊地區特點,決定了周邊對於中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對么
確實是這樣,我國周邊地區的特點,對國家的安定、發展等等許多方面都具有戰略性的意義。因為周邊的鄰國和平安定經濟發達,可以使我國安定和諧的國內環境不受負面影響,還可以與我國進行經濟往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如果周邊哪個國家國內出現了動亂甚至發生了戰爭,不僅不能促進經濟發展,還可能影響那裡的我國公民安定的生活環境,甚至出現他們的炮彈誤入我境內,造成我國公民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所以說我國周邊如果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我們可以全身心搞經濟建設,使我國在強盛的道路上走得更快。
4. 地理最具戰略意義的國家
說一個地區或國傢具備戰略意義,無非要從經濟,軍事,交通運輸的方面考慮,比如新加坡,掌控著亞太的海上運輸命脈,而且新加坡的空中運輸也相當發達,掌控了交通,經濟軍事也必然受影響,還有伊朗,伊拉克,沙特石油資源豐富,又鄰近波斯灣,是西亞石油向外運輸的重要航道,石油價格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在現代社會經濟無疑是最重要的,這些地方都很具備戰略意義,關鍵看從哪方面考慮了。
5. 中國周邊國家與中國關系要好的國家有哪些可按順序排列!謝謝!
跟中國最好的要數穆沙拉夫為代表的巴基斯坦軍政府。因為在巴基斯坦軍隊快被印度全殲時中國援助了他們,有救國之恩。其次應該屬尼泊爾毛派,原因:毛派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第三是孟加拉國,中國是其堅強護盾。與朝鮮的關系,我們普通人看不出來。與其他國家關系就比較一般啦。
6. 中國周邊的那些軍事強國,到底哪個最強
中國周邊有許多軍事強國,可以說亞洲的軍事中心在太平洋西海岸,我們就來說說一下的國家中,哪個軍事力量才是最強。(以下順序不是排名)
1、俄羅斯
7. 我國的睦邦政策是以什麼為核心
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
我國幅員遼闊,是世界上周邊鄰國最多、地緣環境最復雜的大國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國際地區形勢及我國同周邊國家關系新變化,進一步突出周邊在我國發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與時俱進完善周邊外交戰略布局,更加積極主動地穩定、經略和塑造周邊,在偉大實踐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周邊外交政策理念。
沒有穩定良好的安全環境,和平發展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亞信上海峰會上提出亞洲安全觀,對區域安全治理理念進行了深刻系統闡釋,強調應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要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
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要發展和安全並重以實現持久安全。周邊地區大國競爭與地緣矛盾復雜,歷史問題與現實摩擦交織,各方安全利益多元,主張莫衷一是。
中國提出的亞洲安全觀反映了地區安全現狀和普遍訴求,為各國維護共同安全、化解矛盾風險、構建區域安全架構提供了新的思路。它繼承我國長期主張的安全理念精髓,吸納國際普遍認同的安全概念,並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是我國對國際安全觀的重要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