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養豬最大老闆是誰
雛鷹是1988年侯建芳董事長靠200元創業起家,打造出的市值200億的企業,2010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被譽為中國養豬第一股
Ⅱ 祖上40多位億萬富翁,中國養殖工廠的領頭軍,市值超小米,知道是誰嗎
1994年,溫氏集團經廣東省批准,成立了廣東省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然而也在這一年,溫北英與世長辭,結束了他勞碌又傳奇的一生。
溫北英一生坎坷,吃苦耐勞,為養殖事業耗盡心血。知識分子出身的他,初有小成後,沒有故步自封,還與時俱進,在計算機剛剛誕生的時候就大量運用到養殖科技化發展上。
他能夠結合實際,推陳出新,提出創新的生產運作模式。這些都為溫氏集團的長遠發展注入了堅實的能量。他在致富後創立了公益基金會,回饋社會,幫助貧困學子繼續上學。種種事跡都足以讓後人肅然起敬,贊嘆不已。
他在身故後,由他創立的溫氏至今秉承著溫氏精神,櫛風沐雨,在低調成長中繼續創造了一個個輝煌的成績。
Ⅲ 還記得中國首位萬元戶黃新文嗎曾榮登人民日報,現今現狀如何
提起現在的有錢人,大家腦海里一定會想到世界首富——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號稱「阿里之父」的中國首富馬雲,房地產大亨王健林等等,但是風水輪流轉,多年以後,這個位置上可能又是另外一批人,就好比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紀中國首位萬元戶是誰,當年名震一時的他現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今天我們來說說他的故事。
他們家的日子一直都過得很不錯,但是2004年,他們家迎來了大轉折,黃新文在幫別人修屋頂的時候從高處摔了下來,雖然及時送醫撿回了一條命,但卻傷到了腦袋,他整個人時而清醒時而糊塗,而家人為了給他治病花了家中十幾萬的積蓄。
黃新文是家中掙錢的主心骨,他倒下了,家中的經濟便開始走下坡路。現在黃新文還在住著當年蓋的房子,只不過當初氣派的房子已經顯得老舊,甚至有些地方都坍塌了,在周圍小洋樓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凄涼,誰又能想到當初登上《人民日報》的中國首位萬元戶現在會是這番光景呢,真是命運弄人啊!
Ⅳ 全國養豬企業排名(中國最大的養豬企業)
據中國豬業高層交流論壇統計,2021中國養豬巨頭20強分別為牧原、正邦、溫氏、雙胞胎、新希望、正大、德康、大北農、天邦、揚翔、傲農、中糧、大象、海大、佳和、天康、唐人神、力源、桂墾和遼寧禾豐,共出欄13635萬頭生豬,比2020年20強多5827萬頭,同比增長75%。
前三強排名不變,仍然是牧原、正邦和溫氏,2021年這三家豬企共出欄生豬6841萬頭,同比去年3723萬頭增長83.7%,同時廣西力源、遼寧禾豐為新加入20強的成員。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全國出欄生豬約為6.7億頭,2021中國養豬巨頭20強生豬出欄量合計約佔全國生豬出欄量的20.3%。
2021年生豬出欄量超過100萬頭的養豬巨頭24家,合計出欄量14078萬頭,約佔2021年全國生豬出欄量的20.9%。
2020中國養豬巨頭20強其中的光明農牧、鐵騎力士、金新農、安佑(和佑),2021年被擠出20強。廣西力源、遼寧禾豐新晉20強。
2020中國養豬巨頭20強最低門檻71萬頭,2021中國養豬巨頭20強最低門檻130萬頭,增多了59萬頭,提高了83%。百萬頭俱樂部成員從2020年的17個發展到2021年的24個,增加了7個,增長了41.2%。
Ⅳ 牧原股份實控人躋身中國第四大富豪,他靠的是什麼
不養豬不知道養豬的難。王健林當年投資10億元養豬失敗,曾自詡養豬比建五星級酒店簡單,但親嘗養豬巨額投資以及盈利不確定性後,自願放棄。
一家成功的企業,不僅要有好的准備,還要有時運,養豬企業尤其如此。自2019年以來,豬周期見頂,讓名不轉經傳的養豬企業大賺,也讓豬肉股在二級市場漲勢如虹。
受益於時運照拂,國內養殖龍頭牧原股份(002714-CN)2020年上半年大賺百億元。公司市值已經逾3300億元,成功打敗中小板的比亞迪、順豐和洋河股份。
豬肉企業上位,半年賺百億,頂2019全年利潤
2020年7月6日,牧原股份披露2020年上半年業績預告。
今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預計在105億元至110億元,而去年同期則虧損1.56億元,公司不僅實現扭虧為盈,還順利趕超2019年全年61.14億元的凈利潤。
二級市場,牧原股價與肉價齊飛。7月7日,公司股價創出歷史新高,達到92.70元。中金公司更是給出了100元目標價。
Wind顯示,牧原股份股價年初至今漲幅67.33%,7月7日87元的收盤價較2019年初的16.54元/股更是增長426%。
養豬的牧原股份成功上位,在中小板身價已經突破3300億元,超過洋河股份、順豐、比亞迪,與海康威視相互較勁,爭奪中小板第二把交椅。
肉價越漲,吃起來約香。在全民追漲下,牧原分股肉價與股價實現雙豐收。
公司實控人為秦英林夫婦,合計持股56.53%,其家族的身家僅次於馬化騰、黃崢和馬雲,躋身中國第四大富豪。
秦英林畢業於河南農業大學畜牧專業,1992年與妻子錢瑛創業開始養豬。
歷時28年發展,牧原股份已經形成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屠宰加工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雖然公司在產業鏈上逐步延伸,但主要產品仍是商品豬、仔豬和種豬,2019年占其總營收比重約97.06%。
牧原股份的業績走向,全靠豬肉價格走勢。2019年公司歸母凈利潤61.14億元,陡增10倍,主要源於豬肉價格上漲。
本輪「豬周期」上升期是從2019年開始的,延續了一年的豬肉價格漲勢,到2020年仍然處於高價位。
而6月7日,牧原股份再發融資公告,稱公司擬發行短期公司債券規模不超過人民幣30億元。
同日,公司子公司牧原國際有限公司還向境外銀團申請不超過等值於5000萬美元(約3.5億元)的貸款。
大手筆、頻繁的融資可以看出牧原股份的吃相很著急,公司究竟在醞釀什麼?
從公司一季度報可以看出,公司貨幣資金急劇上升,增值至204.10億,其中,短期借款達104.65億元,較2019年末增加62.09億元。
深交所的疑問,讓我們重新審視牧原股份,雖然暫時公司還未做出答復,但股價卻出現小幅下滑。
如果不是公司半年報預增百億,或者及時對問詢函問題做出解釋,牧原股份股價要沖100元還是有一定難度。
其實我們只看到養豬企業賺錢的一面,卻看不到他們花錢的一面。
萬達王健林也養過豬,他曾自信表示,養豬總比蓋五星級酒店容易多了。但當萬達投資10億元建成土豬養殖場後,僅僅一年就干不下去了。
為何半途而棄?王健林表示,我們調研國內5大養豬企業,都沒有掙錢的,基本是一年掙一年賠,那十年下來不就為零了嗎?
可見養豬行業也有難言之隱。
在擴張與不擴張之間,成本與收入上牧原股份也在尋求一個決斷。
規模化養殖模式擴張,抗衡豬周期
一邊巨額盈利,一邊大手筆融資,牧原股份的動作讓人迷惑。
種種跡象表明,公司融資為擴張之用。不要像王建立當初以為養豬就不用投資太多成本,恰恰相反,養豬比做房地產要難。這就不難理解公司為何要瘋狂融資了。、
牧原股份急劇擴張產能出於三個方面考量。
從行業來看,全國生豬養殖這個萬億級市場中,市場集中度較低,行業整體規模化程度仍處於較低水平。
我國2019年生豬出欄5.44億頭,行業市場規模達萬億級。而這萬億級市場中,國內出欄量前靠前的前八家企業溫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中糧肉食、大北農、天康生物生豬合計出欄4499.93萬頭,僅佔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8.27%。
此外,本輪豬周期被拉長,肉價還要漲。盡管一季度CPI顯示豬肉價格跌幅達18%,但新冠疫情以及貿易摩擦為牧原股份贏得長期成長提供條件。
在這個行業難得的發展檔口,像牧原股份這類龍頭,創始人又是專業出身,有義務也有利益驅動將規模化養殖做大做強。
從2019年起,牧原股份已經走在擴產能的路上。
2019年末,公司生產性生物資產余額為38.35億元,同比增長162.45%。這意味公司在擴大生產規模,種豬存欄量增加。
此外,公司存貨較2019年期初增加23.28%,主要是牧原生產經營規模擴大,消耗性生物資產(生豬存欄量)、原材料庫存增加所致。
最後,2019年末公司在建工程余額為85.99億元,同比增長133.65%。這些增幅是公司養殖擴張的一個信號。
例如,2018年公司還僅有16家子公司,但到2019年末就達到138個子公司。
2020年,牧原股份持續增加土地儲備,加快建設速度,擴大養殖規模。今年公司計劃出欄生豬1750萬頭至2000萬頭,同比2019年1025萬頭最低增加71%。
如此激進的擴張,牧原股份不僅是在爭奪市場份額,也是在抵禦豬周期。在規模化養殖下,出欄量增長能對業績起到有力支撐。
公司的中長期發展也從對豬價過度依賴,轉向公司自身更強的成本管控,以及規模化養殖帶來的抗風險性。
Ⅵ 河南新首富:17歲立志養豬如今比2個李彥宏都富
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養豬雖然看起來不如搞房地產還有互聯網那麼的風光,但是能讓全國人民都吃得起豬肉,這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讓人自豪的事情呀。養豬養的好,我覺得真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我覺得養豬這件事情,真的還是需要很大的技術的。畢竟一個企業要想有條不紊的去管理好從生豬養殖到販賣這個過程,能夠保證整個的供應鏈體系的完整,還有能夠讓人民群眾吃到安全又放心的豬肉,真的是很了不起。
前幾年還有北大的學生賣豬肉,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覺得北大學生的賣豬肉又怎麼了?養豬這個行業也是一門技術活的,它也是需要很多的技術人才,才能夠讓人民群眾吃得上安全放心又便宜的豬肉的。與其大家都去搞互聯網金融和房地產,都不如讓這些優秀的學生去更多的服務到人民的生活。
Ⅶ 丁磊33歲成為中國首富,如今跑去養豬,真的是熱愛那麼簡單嗎
丁磊33歲成為中國首富,如今跑去養豬,肯定不是熱愛這么簡單,沒有一個商人會不以賺錢為首要的目標。所以很顯然丁磊決定去養豬,也是看中了養豬的市場,認為養豬可以賺到錢,不可能只是因為自己喜歡養豬或者自己喜歡吃豬肉這樣簡單的理由。
因此作為商人的丁磊肯定不會因為熱愛就腦子發熱投入這么多錢,主要的目的還是以利益為先。但是養豬行業還是存在很大的風險的,這也算是風險和利潤共存。就像今年如果不幸碰上了非洲豬瘟這種傳染病,養殖行業受到的損失肯定是非常大的,所以沒有隻有熱愛的行業,只有充滿熱愛的生意。
Ⅷ 70年代末,中國第一位靠養豬發家的萬元戶,黃新文他後來怎麼樣
導語:很多人喜歡看富豪的成功自傳,因為可以從中汲取到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來豐富自己,畢竟每個富豪,成功都有他一定的成功特質,比如勤勞,聰明等等,那麼在新中國,就有這么一批人,他們通過自己能努力當上了國內的萬元戶,尤其是當時的第一人黃新文,更是成功。
結語:對於萬元戶的發家致富到後來的勞動力喪失,其實過程真的很讓人感慨,但是勞動致富這是永恆不變的道理,如今的時代,只是增加了一條致富道路。但基礎還是需要勞動努力付出,才能獲得回報,對此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