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農業從哪裡來

中國農業從哪裡來

發布時間:2022-08-11 13:29:55

1. 中國的農業到底集中在哪裡我們農村人都跟城市一樣每年買米吃。

南北方都有,城市之外很多地區都是農村,農村都種植,南方以水稻為主,北方以小麥為主,東北地區也種植水稻

2. 古代中國的農業起源是什麼

農業起源初探

人類歷史發展到今1萬年前左右,也就是地史上更新世晚期末,構造史上的最後冰期結束之際,考古學上的中石器時代,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環境發生的巨大的變化。全球氣溫的回升,動物、植被的更迭以及海平面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上升)等,導致一系列的新事物先後出現。農業的起源、家畜的飼養、生活的定居,甚至原始宗教、藝術的萌芽。所以,有學者把中石器時代看成人類歷史的轉折點也不為過。

其中,農業起源尤為突出,它的意義在於使人類的經濟生活完成了從攫取性經濟到生產性經濟的質的飛躍。同時,也深刻影響到其他方面事物的發展。學術界對該課題的研究也相當熱烈,需要回答的問題也相當多。如徐旺先生就提出農業起源研究所要解決的六大問題:(1)農業產生的原因;(2)農業產生的地點;(3)農業產生的時間;(4)農業最初由什麼人產生;(5)農業產生的方式;(6)農業的對象。但是,對於農業起源的演變機制,發展過程,則很少有文章作過深入的探研,大多均以「過渡」,「轉變」之類的詞一筆帶過。孔令平先生在《西亞農耕的起源》一文中曾提出從農業起源經原始農業到達農業經濟形成後的鄉村農業的三段論。其出發點是已經誕生,而本文則試圖溯源而上,從農業萌芽最初孕育的契機開始,推論其醞釀發育,成熟到產生的全過程及其動因,從而提出農業起源的一般模式,亦分為三個階段論述,以求教於大家。

第一階段

在漫長的人類史前時期,由於生態環境因素的影響,古人類的經濟生活方式受到直接的制約。在舊石器時代,各原始人群居住得比較分散,流動性強,人口密度低,大自然有足夠的資源可以供人類享用。按照最佳覓食模式原理(通常被用來解釋史前人類生存方式和文化演變的有效理論之一),史前人類的經濟生活中,都遵循這樣的規律,即以最佳經濟效益來安排他們的生產方式,在實際中就是力求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取最大的收獲。在還未掌握農業生產技術之前,以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要以較小的代價來獲得更豐富的食物,當首推狩獵。比如,一個小原始人群花半天時間打到兩頭牛和三隻野豬,那麼這些也夠十幾個人吃上兩三天以上,但如果他們不是狩獵動物,而是花了一天時間採集了大量的野果或其他植物類食物(按他們所能攜帶的數量),那麼這些最多也只夠他們吃上兩三頓。再算上獲取的時間長短,難易程度以及食物能量的多少,植物顯然處於下風的。反觀,像牛、豬之類的大型食草動物,單個個體肉量多,體型笨,較易捕獲,又能充分滿足取食的需要。根據最佳覓食模式,大型動物在古人類食譜中總是處於最高的檔次,不管其數量多少,它總是狩獵採集者鍾愛的食物。而植物,特別是採集加工費時費力的種類,無論怎樣豐富,即使營養價值也高,在食譜中的檔次也不會高。所以,狩獵自然而成為舊石器時代人類主要的經濟形態。這種以狩獵為主的經濟可以稱為簡單狩獵經濟。

隨著最後冰期的結束,冰期的凍土及草原,樺木及松木讓位於以橡樹為代表的落葉林;食草性大型動物減少,最後除了野豬而幾乎沒有大型哺乳動物;海平面上升,也導致河口的拓寬,湖沼的擴大。諸多變化,一方面導致人類鍾愛的食物大幅減少,另一方麵食譜中檔次較低的植物及魚、貝類的種類和數量卻極其豐富。加上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發展,也達到相當可觀的數量人口壓力日益嚴重。這些都迫使人們放棄單純按最佳覓食模式去取食,而嘗試多種的取食方式,邁出了向農業起源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步----以漁獵、採集為主的廣譜經濟,或稱之為復雜漁獵採集經濟。

廣譜經濟,顧名思義,是指「廣泛食譜」的經濟,包括採集植物果實、根莖、籽粒,漁獵捕撈河湖中的魚、蚌或海邊淺水區的蛤、貝類水產。具體形式、內容可以多種多樣,依各地的自然條件而定。當然,狩獵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種重要的食物來源,但已不佔主導地位。這種廣譜經濟形式只是對不穩定生態環境的一種不穩定的適應。強化開拓少數幾類再生快、數量多的資源,如魚、貝類,種籽或堅果等。這樣雖可解一時之憂,但並末解決根本的問題,仍然存在隱患, 有資源耗竭的危險。一旦環境有大的波動,人們可能又將面監生存危機。

第二階段

由於環境的不穩定性,資源的波動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高檔食物品種日益枯竭,人口壓力增大,人們需要獲得和掌握一些可經常利用的動、植物來作為食物匱乏時的一種儲備。最初是通過集中人口,採取定居或半定居的方式,通過嚴密組織,強化勞動投入,並採用各種技術來開拓利用和貯藏食物等形式,使收獲有保障和結果。與此同時,生產工具也走向小型化和復合化。這也是對生態環境及經濟方式改變的適應。如世界性的細石器工藝在這時出現,適應了大型動物枯竭,小型動物繁多的事實,多用途的復合工具則適應了廣譜的經濟生產方式。有了這種前提和准備之後,在採集、貯藏的過程中,人們有時會發覺某些植物有定期生長出新植株的現象,有時則發現被埋藏起來的果實,籽粒經一段時間會自動長出新的植株。人們於是特別留心這一類的植物或果樹,漸漸地在收獲中積累了經驗,發現了在一段時間內(如一年)可以反復取食的某些植物(只能是植物,不可能是動物或水產,因為後者、再生能力再強也不可能在一年內繁殖出幾批可供取食的個體)。於是,很自然地人們邁出了走向農業起源的關鍵一步——集中採集。

在集中採集活動中,人們把採集的對象由廣譜階段的雜亂食譜縮小到某種或幾種再生能力強,在一段時間內能多次取食、便於貯藏的植物身上,這也就是人們最早的栽培馴化對象。不同地域其栽培對象也不盡相同,有些地區是根莖類植物,有些地區為禾本科植物,皆因自然環境條件不同而有異。如在華南地區,最先馴化的植物很可能就是無性繁殖的根莖植物,從而走向園圃式農業的道路;而在長江流域則可能以水稻為最早馴化的禾本科植物;在北方地區,栗則成了第一種被人工栽培的植物。

在這個階段中,廣譜仍然存在,集中採集只是植物類採集活動的進化發展階段,雖然這一支將來導致了農業產生,但當時人們並無預見,其優勢是逐步顯露的。漁獵活動也是並存的。狩獵活動也未完全消失。雖然大型草食動物不多,但仍有些中、小型動物生存下來,並成為人們捕獵的對象。它們體小身輕,行動靈便,其成年個體很難獲得,能獲得的多為老、幼個體。一般老的很快就被宰殺,而幼小的個體就圈養起來,(如狗便是此類小型動物,目前一般也都認為狗正是最早被馴化的動物之一)。集中採集回來的植物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它們的食物來源,這與「農業起源是為家畜飼養提供食物來源才產生的」這一說法頗為相近。但也不盡相同,我們認為農業的起源並非單純是為了給家畜提供食物,而只是在客觀上起了這個作用。確切地說,是農業起源碰巧迎合了家畜飼養的發展。

第三階段

經過一段時期的集中採集,人們漸漸地熟悉了這些植物的生長習性和規律,在採集時由無意識逐漸演化為有意識地留下一部分幼小的植株,對它們進行簡單的照料,等到它們生長到更適於食用時再進行採集。如此做的意義在於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開始了模擬性的農業栽培。也有學者把這種行為稱為採集農業。由於植物的生長並非完全集中,而是自然地分布,人們在採集時仍需「逐草而采」。為避免此種長途的來回奔走,人們便將它們移植到更近自己住地或更安全的地方去生長,既易於照料,又方便收獲。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在自己的住地附近照料帶回來的植物幼苗,經過近距離的觀察和親身的摸索,漸漸地了解到花開花謝、瓜熟蒂落、落籽生根等植物的生理循環,也明白了植物的從發芽到生長發育及成熟需要先播種,再澆水、施肥,然後才能有收獲的道理。於是這邁向農業栽培的實質性的一步也走出了。

這一步的邁出,也有家畜飼養的影響,是人們在馴養幼小動物過程中得到啟發,體會到幼小動物的生命力,方得以在選擇植物對象時,選中幼小個體。在農業起源過程中,家畜飼養與野生植物的馴化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野生植物的集中採集客觀上為家畜飼養提供了食物來源;另一方面,野生植物的馴化也受到家畜飼養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們是互相促進,互為動力的。

這一步邁得也不輕松,這其實是個相當復雜和漫長的過程。栽培農業最初出現時,它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所佔比例還是較小,它還是補充性的,而非取代性的。麥克尼什在對特瓦坎農業起源研究中發現,中美洲人類對栽培作物的依賴從5%到75%足足花了7000年的時間,足見從原始農業產生到農業經濟形成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人們在開始自學地圈出田地來進行農業栽培之後,不斷地積累農業經驗和開發新的栽培品種,並使土地和農作物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效能,農業才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態。

小 結

發生於中石器時代的農業起源,是在冰後期環境大變動情況下,面臨人口和資源雙重壓力,應運而生的。究其發展演變的過程,我們認為其中應該經歷如下三個階段:

(1)簡單的狩獵經濟向廣譜採集經濟過渡。這一步雖為環境所迫,卻是具有轉折性意義,沒有這個大方向的轉變,農業則無從源起。

(2)廣譜採集中發展出集中採集。這一步被視為關鍵。如果不經過這一過程,那麼在廣譜中,栽培植物不知何年月方能脫穎而出。同時,也正是在廣譜的基礎上,古人類才能吸收到多種食物的營養,促使大腦發育,智力大幅度提高,以致能夠在雜亂的食譜中發覺並找到農業起源的契機。

(3)集中採集走向原始農業栽培。這是最後實質性的一步,走出這一步,才可能稱得上農業的真正開始。

此外,在農業起源過程中,家畜飼養起源可以說是它的孿生姊妹。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互相促進、互為動力的,之後又共同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

以上所述之發展模式,是在有關農業起源的理論和材料中推論出來的,尚未有足夠的考古實例加以證明,但在中石器時期的一些遺址發現中已初露倪。湖南道縣玉蟾洞,廣西桂林的黃岩洞,廣東英德的牛欄洞,柳州大龍潭鯉魚嘴,江西萬年仙人洞等遺址出土的東西似乎已初步證實這一推論的可靠性。當然,要進一步弄清上述論述的進程,尚需我們進一步去尋找更多的例證。在此,提出這一問題,希望能指示一個研究方向,真正解決問題。

3. 中國農業起源於什麼時候

正是尋求各種可食植物的努力,促使人類逐漸獲得了對各種可食植物和許多不可食植物的種種經驗和知識,慢慢地,隨著人類植物學知識的不斷積累,原始的農業誕生了。
人們普遍認為,原始農業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距今不過1萬年的歷史。從人類的整個歷史來看,1萬年前已經是距現代很近的事了。
人們當初是怎樣開始馴化野生植物、學會栽培的呢。由於遺留下來的古代資料比較少,我們現在了解的還很不夠,根據已有資料顯示,原始人類進行植物馴化活動主要是從採集食用種子(包括植物的根莖等)開始的。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遺址中,還保存著原始的氏族社會採集經濟的痕跡——人們在他們的居室內發現了陶罐盛裝的粟粒,並且還有窖藏的粟堆。這清楚地證明,遠在6000年以前,我們祖先的生活便離不開穀物了。
應該承認,人們通過播種和栽培植物來保證獲得大量食物,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在這以前,男人們四齣去捕魚打獵,以作為人們食物的來源。但是,僅僅靠漁獵獲得食物並不是那麼可靠的,為了不餓肚子,女人們就在居住點附近尋找一些可以充飢的東西作為補充。她們從草叢中搜集種子,從樹上採集果實,還從土壤里挖掘可以吃的根、塊莖和球莖等。有的時候,人們無意中掉在地上或者因吃不完而埋藏在土裡的植物種子竟然發了芽,並在那裡生長起來。後來,人們終於認識到:如果把種子撒到土壤里,植物就能夠發芽生長,還會產生更多的種子,這樣就可以不必費很多時間跑很遠的路去採集了。
經過了無數代人的觀察和探索,人類關於植物種植的知識終於積累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大約在1萬多年以前,人們便開始有意將一些植物的種子播撒在土壤里,讓它們生長、開花、結果。人們發現,運用這種方法比到處尋找採集既方便、又可靠,於是就產生了「原始種植技術」。到新石器時代,人們終於將一些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逐步馴化培育成為更符合人類要求的栽培植物,使野草慢慢變成了人們需要的作物,原始農業終於走上了歷史的舞台。
原始的農業被稱為「刀耕火種農業」,因為那時候人們賴以生產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和火。人們用簡陋的石斧之類的原始工具將樹叢砍倒,把枝葉丟棄在地上曬干以後,連同地面的野草一並燒掉,然後在地面上撒上植物種子,或者用石鋤、削尖的木棒之類的工具在地上挖坑播種,任其生長。作物成熟後,人們用石鐮或蚌鐮等工具割下谷穗,再用石磨或石碾加工成可口的食物。後來,人們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耜和石犁等農具,並認識到經過人為耕鋤的土地會明顯改善作物的生長,增加收成,於是,原始農業就發展成為「耕鋤農業」。
在植物中,最早受人們青睞的是一些籽粒好吃又容易保存的禾穀類植物的種子,其中粟就是最早被原始人類馴化的栽培植物之一,在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上,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7000多年的粟粒,除此之外,我國的考古學家還在江蘇、江西、湖北、廣東,安徽、河南、雲南等地發現了碳化的稻穀,其年代距今都在4000~7000年之間。類似的發現在國外也有很多報道,可見,在六七千年以前,當時的人們對於這些禾穀類植物已經是非常熟悉了。

4. 中國農業最早從那裡傳過來的

中國農業起源假說

——淺談環境在農業起源中的作用及對農業起源過程的假設

摘要:農業起源一直是世界考古學戰略性研究的重要課題。目前學術界存在多種假說,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又都不能對世界各個地區的具體情況做出合理解釋。筆者發現,大致一萬年前後,在世界的不同地區如西亞、中美洲和中國均已出現較為穩定的動植物馴化跡象,人類在這一重大經濟現象上的同步發展,說明農業起源當存在著共同的催化機制。綜合考慮當時世界各地的共同因素,我們認為,晚更新世以來全球范圍的環境變遷可能是農業起源的催化劑。本文將以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例,通過對中國農業起源階段的古環境變遷的研究,運用「最佳覓食模式原理」,來分析中國的農業是怎麼在環境的影響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關鍵詞:農業起源 環境變遷

一、關於農業起源模式的研究綜述:

自從柴爾德在五十年代初提出新石器時代革命的論斷以來,農業起源就成為世界考古學戰略性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在世界各地,特別在動植物馴化較早的西南亞和中美洲,考古學家展開了大規模的多學科綜合研究,並運用多種理論從各個角度探討這一革命性的演變進程。

六十年代之前,農業起源的假說以「發現論」為代表。這種觀點所立足的論據有兩點:一是農業經濟比狩獵採集經濟優越;二是漫長的更新世未採納農業是因為人類智力低下,缺乏這種知識和能力。只要有人一旦發明或發現這種生產方法,農業的優越性就會馬上體現出來.並會被其他群體所採納而迅速傳播開去。所以,考古學家熱衷心於發現這種發明的淵源,尋找最古老的起源中心。

六十年代,博賽洛普((E. Boserllp)強調糧食生產的發展是人口壓力下強化勞力投入的結

果,而廣泛的民族學研究觀察到現代狩獵採集者的生活遠比想像的要來得優閑。這使考古學家意識到,在各種覓食方式中,農業是一種勞力支出最大的經濟形態。

七十年代初,弗蘭納利對一些考古學家試圖從個別炭化的種籽、踏爛的果皮和皺癟的豆莢來討論馴化的方法提出質疑,並批評一些學者爭著發現「最早馴化植物」的不當。因此,考古學家建議應當採取更為細致的田野工作,特別是區域性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包括生態環境,植物演化,植物岩相、浮選法、人類骨骼營養條件及同位素分析,和牙齒磨損的食譜分析來研究農業的起源和發展。

1992年加拿大學者海登提出了動植物馴化的競爭宴享理論(the competitive feasting theory)。他認為在農業開始初期,在馴化的動植物數量有限和收獲不穩定的條件下,它們在當時人類的食譜結構上不可能占很大比重。而有的馴化植物與充飢完全無關。因此,一些動植物的馴化可能是在食物資源比較充裕的條件下,擴大食物品種結構,增添美食種類的結果。

從上述理論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國外對於農業起源的研究已經由最初的尋找農業起源地轉換為對農業起源動力的研究。目前關於農業起源研究的理論比較受關注的主要是「人口壓力說」和「宴享說」,以上兩種理論雖然觀點截然對立。但是都有相當成分的合理性,這說明不同地區的農業起源的動力機制可能並不完全相同。不過筆者注意到,大致一萬年前後,在世界的不同地區如西亞、中美洲和中國均已出現較為穩定的動植物馴化跡象,人類在這一重大經濟現象上的同步發展,說明農業起源當存在著共同的催化機制。綜合考慮當時世界各地的共同因素,我們認為,晚更新世以來全球范圍的環境變遷可能是農業起源的催

化劑。下面本文將以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例,通過對中國農業起源階段的古環境變遷

的研究,來分析中國的農業是怎麼在環境的影響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二、中國農業起源階段的環境變遷及對人類的影響:

距今25000—12000年,中國處於地質學上的大理晚冰期,氣候寒冷乾燥。其中距今18000—15000年為晚冰期的最盛時期,氣候酷寒乾燥,年均氣溫較現在低,降水也較少。這一時期我國北方主要是冰緣植被和乾旱荒漠草原及半乾旱灌木草原景觀。而半濕潤、濕潤的闊葉混交林退到長江中游以南了。同時出現披毛犀、猛瑪象等寒區動物南遷到華北平原,考古學上北方地區出現細石器文化遺存,南方採集經濟發生變化,出現陶器。

距今12000—10000年,即前北方期,氣候開始變得適宜,溫度和濕度都有提高但仍然低於現代水平。植被屬於以雲杉為主的針葉林。這一階段屬於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初期,南方已經開始了對植物的馴化,北方採集經濟地位上升。

距今10000—7500年,即北方期,氣候較暖但乾燥,與今天相似或者稍差。植被為以松、樺樹為主的針葉林。本階段處於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對野生植物的馴化更加經常,原始農業有初步發展,長江流域稻作農業區和黃河流域粟類農業區形成。

三、最佳覓食模式原理:

最佳覓食模式(the optimal foraging model)是動物學研究的一種理論,主要被用來分析動物覓食的習性和活動的規律。這種理論認為,動物在覓食的時候一般集中在一種或少數幾種獵物上,即所謂的最佳食譜。這種最佳食譜是那些平均食物收獲量與平均食物處理時間比值最大的那些種類,即花費最少力氣或時間而能獲得最高回報的那些食品。根據這一模式可以得出以下推論:

1、在一個地區或一種生態環境中往往分布有不同的食物資源,其中所被利用的品種與它們本身的豐富程度無關,而只取決於這一地區或環境中高檔可食品種的絕對豐富程度。一種動物不會關心一種低檔的食物,無論其豐富程度如何。

2、一種高檔食物數量增加,低檔食物就會被放棄。因此,總體食物豐富程度的增加會導致食譜的進一步專一化,而低檔食物豐富程度的增加對最佳食譜沒有影響。

3、一種食物要麼列於最佳食譜中,要麼根本不予考慮,動物不會有任何局部的偏愛。

人類是一種高等動物,其覓食方式也可以用這一模式來分析。無論是史前的狩獵採集者還是當代的農民,在他們的經濟活動中都是力求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得最大的收獲,即以最佳經濟效益來安排他們的生產方式。只不過史前人類是通過選擇來確定所利用的食物種類,而當代農民則是通過操縱植物的遺傳特徵和利用科技方法來生產少數幾種高產的動植物品種。人類一般選擇收獲相對於支出比值最大的食品和技術。在計算這種收支關系時,收獲以卡路里為單位,支出以時間為單位。當一種食物和技術在收獲與支出之比值下降到一定值時就會被放棄。

對於某種生態環境中的狩獵採集者來說,他們決定利用那些食物,是根據這些食物的生物量以及開采這些食物所需的尋找、捕捉、加上的時間而列出不同的利用檔次的,一般來說食物數量多,尋找的時間就少。但也有一個飽和點,達到了這一點,食物數量增加,尋找的時間並不減少。食物數量也與個體生物量有關,比如草籽等穀物祖型,即使數量多,但是採集加工的時間多,相對來說檔次不會高。而像牛、馬、鹿、羊等動物,雖然尋找時間多,但是處理時間少,收獲效益就大,檔次明顯就高。貝廷傑((R. L.Bettinger)認為,如果必須利用處理時間較多的食物時,一般尋找時間的減少大於處理時間增加的種類就會被列入最佳食譜中。②

最佳覓食模式在探討農業起源中的可利用性在於,它能幫助我們從生態系統角度來分析人類利用不同資源支出與回報對食物選擇的影響,以及資源的壓力狀況與動植物馴化的關系。從這一模式我們可以知道,農業起源既不是一種人類所能預見的過程和嚮往的目標,也不是某些先知人物的發現和發明。它是在人口和自然資源平衡失調的壓力之下,人類不斷增加技術和勞動的投入來改造動植物和生態環境以維持生存的結果。

本文將對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人口和自然資源的平衡失調的原因,以及農業產生的過程作出解釋。

四、中國兩河流域資源壓力的產生和人類的反應:

舊石器時代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類與自然資源都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在中國,大理晚冰期的氣候變化,開始打破這種平衡。在距今25000—12000年這段時間,中國氣候較為寒冷乾燥,特別是距今18000—15000年間的晚冰期最盛時期年均氣溫比現在低7—8℃,在北方地區, 動物群向南遷徙,動物數量的大量減少;南方地區動植物資源也較前一時期匱乏。北方地區這一時期細石器的出現可能是人們對狩獵對象減少的反應。在南方地區,人們的採集對象也不得不擴大,許多以前根本不屑一顧的動植物也開始納入人們的採集范圍。陶器的出現可能標志著對植物採集的增多和谷類食物存儲的出現。

距今12000—10000年,即前北方期,氣候開始變得適宜,適宜的氣候使人類的暫時擺脫了食物匱乏的壓力,自然資源的豐富也使人類的狩獵採集范圍趨於穩定,於是,人類慢慢走向定居或者半定居時代。毫無疑問,適宜的自然環境和較少的遷徙奔波是有利於人口增長的,在一定時期內,因為食物對人口的調節作用,人口規模和自然資源是相適應的。但是,由於自然資源在一定時期內是穩定的,而食物對人口規模的調節有相對滯後,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人口規模也越來越大,人口和自然資源之間的平衡再次被打破。人口壓力開始出現,資源也日趨緊張。

應對本區域的資源緊張和人口壓力,人類最本能、最省力的反應是遷徙。畢竟,適宜的環境是有限的,在對有限資源的爭奪中,沖突和戰爭不可避免。另外,在組群內部,戰爭和沖突也往往成為減輕人口壓力手段。戰爭成為食物調節人口規模的一種手段。

然而,戰爭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口壓力和資源緊張問題。一方面,戰爭時期,往往是一個社會鼓勵生育的時候;另一方面,戰爭對物資的消耗遠遠超過日常消費。人口的壓力和對食物的更大的需求迫使人們通過改進技術或者投入更多的勞動來維持生存。在獲取植物類食物方面,人們開始關心經常採集的幾種植物的生長情況,並且投入精力使這些植物生長地更好。諸如,保護這些植物使其不受動物的侵害,替這些植物拔除野草保證其養料供給,等等。人們投入更多的勞動,以便能採集到更多的食物。人類的這種勞動可以稱作是對植物的保護性馴化,是人們權衡單純採集狩獵與干預植物生長的投入產出比的結果,也是人們對食物資源壓力的被動反應。很明顯,依據最佳覓食理論,這種需要投入勞動,並且產出不高的生產模式是不會受到人們青睞的。

從這一時期起,人們開始在人口與資源的壓力之下不斷改進技術,不斷強化對植物的保護性馴化,並且在這一過程中積累對後來農業生產及其重要的經驗。但是,人類每一個增加食物收入的技術措施和勞動投入都反過來增加了人口壓力和食物的緊張狀況。就算在今天,人類通過改進技術使許多勞動都有機器來完成,但是我們的時間卻越來越緊張,我們身上的壓力也有增無減。古人可能不明白這些道理,但趨利避害,好逸惡勞是人類的本能,一旦自然資源的壓力因為某種原因得以緩解,人們馬上就會放棄這種生產方式,回到原來的採集狩獵收獲中去,那怕這種馴化植物的方法已經初見成效。

在南方地區,因為其定居半定居的採集經濟開始較早,所以這一時期的人口壓力更大,考古工作中已經發現的這一時期的經過人工干擾的水稻的遺存即是例證;在北方地區,人口壓力相對較小,但是技術日益進步的狩獵經濟使大型動物越來越少,自然資源的壓力也日漸凸現,所以這一時期北方地區諸文化中採集經濟的地位有所上升。這個時期北方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中發現的對採集的植物種子或者果實進行加工的石磨盤、磨棒等,當是北方採集經濟地位上升的一個表現。

距今10000——7500年為地質學上的北方期,氣候較為溫暖但乾燥,與今天相似或者稍差。植被為以松、樺樹為主的針葉林。這一時期在考古學上是前裴李崗時代和裴李崗時代,從考古遺跡來看,人們已經走向定居生活,人口規模也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人口的壓力和相對乾燥的氣候使對植物的馴化更為強化,人們在前一時期對植物保護性馴化的基礎上,積累了不少經驗,使對植物的馴化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發現的石質和骨質農具來看,這一時期對植物的馴化已經不止是僅僅對植物生長的保護,可能對植物的生長的干預更多。依據發現的石鏟等工具,我們推斷,人們已經開始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播種可能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如果說在前北方時期,人們在自然資源壓力減輕時還可以放棄對農作物的馴化,到了這一時期,隨著人口壓力的進一步加大,以及人類和自然的不協同進化導致的大型野生動物的滅絕,人們對植物的馴化開始變得不可逆轉。

從這一時期的考古材料來看,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很多遺址都發現有數量較大石鏟、石錛、石鐮等農業工具,並且在很多遺址也發現有碳化的粟類穀物遺存,這些都說明這一時期的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已經有了初步發展,開始形成較為穩定的粟類農業區。但這一時期個遺址普遍出土骨石鏃和魚鏢等狩獵工具以及各種獸骨,據目前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漁獵採集在經濟生活中仍然佔有很大的比例;長江流域這一時期的資料相對較少,不過依據以往階段南方地區在農業起源進程中的速度,以及後來河姆渡文化中稻作農業的發達程度,我們可以推斷,在這一時期,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區也應該已經形成。

到這一時期止,人們走完了漫長的農業起源階段。其後,隨著人們農業生產經驗的豐富,以及勞動和技術的更大投入,農業的優勢逐漸超過採集狩獵。其間雖有反復,譬如,良渚文化崩潰以後的馬橋文化,以及紅山文化之後的小河沿文化,都曾從前一文化發達的農業經濟倒退到狩獵採集經濟。但是,總的趨勢是農業越來越強化。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平等社會的終結、分工的出現,農業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其實這一過程也是相互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可能是農業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進步又導致資源壓力的進一步增大,在這個過程中,農業逐漸變得不可逆轉,農業的起源也在這個過程中最終完成。

五、環境對農業起源的約束:

環境對農業起源的約束現象早就被學術界所認識,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較為一致。一般認為,農業最早起源於環境條件適中的地區。在生態環境過於嚴酷的地區,人們對植物的馴化難度極大,環境對人口規模的限製作用較為明顯。所以人口和自然資源可以保持長期的平衡。可以說,這些地區的人們雖然存在生存的壓力,但他們的智慧和認知能力還不足以改造環境,這時,農業的起源過程就會長期處於停滯狀態。與之相反,在生態條件過於優越的地區,人口和自然資源的也長期保持平衡狀態。人們無需花費很多時間和勞動就能取得生活所需的資源,因此他們缺乏技術和勞動投入的壓力,優越的生態環境反而抑制了農業的產生。與兩者相比,環境既不嚴酷又不過於優越的地區是農業起源最適宜的地區,因而,這些地區最早產生了農業。

在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就是農業起源的適宜地區。這兩個地區既沒有長期穩定的優越的氣候條件,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也沒有當時人們難以戰勝的嚴酷的自然環境,所以成為中國境內農業起源最早的地區。但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也有其不同之處,兩者相比,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遠遠優越於黃河流域,主要的差別在降水量。所以長江流域成為中國的稻作起源區,而黃河流域成為中國旱作作物的起源區。與水稻相比,旱作粟類的農業生產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並且需要人們的分工與協作。後來這兩個區域的文明的進程可能與早期經濟基礎的不同有關,限於文章的主題,在此不作細致分析。

六、結論:

通過上文我們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農業起源過程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的農業的發生是人們對人口和自然資源壓力的被動反應,而這種壓力出現的催化劑就是晚更新世以來的環境變遷。環境的變化主要是氣候的變化,會導致人類的食物——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變化,食物種類和數量的變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影響極大。不論食物變得豐裕抑或匱乏,都會通過一種特定的方式給人類帶來人口壓力。可以說,壓力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人類就是在壓力的逼迫之下,通過不斷改進技術、投入勞動,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的。

參考文獻:

①、陳 淳:《考古學的理論與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②、湯卓煒:《環境考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②、朱乃誠:《中國農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農業的興起》,《農業考古》2001年3期。

③、吳文祥:《全新世氣候事件及其對古文化發展的影響》,《華夏考古》2005年3期。

④、陳勝前:《中國晚更新世—早全新世過渡期狩獵採集者的適應變遷》,《人類學學報》2006年3期。

⑤、陳 淳:《稻作起源的考古學探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期。

⑥、陳星燦:《黃河流域農業的起源:現象和假設》,《中原文物》2001年4期。

⑦、唐燮軍:《中國農業的本土起源及其三大模塊》,《貴州文史叢刊》2003年1期。

⑧、宋敏橋:《中國原始農業起源之背景介析》,《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1期。

⑨、邵鳳芝:《新石器時代早期農業的起源》,《文物春秋》2001年3期。

5. 中國農業大省在那裡

中國農業大省在哪裡?

你好,作為一名社會領域創作者,回答你這個問題。

6. 中國農業起源於距今多少年左右的什麼早期

中國農業起源於距今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時代。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達八九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業曾經有過許多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創造,但也經歷過漫長的停滯時期。

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業日益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開始解體。

(6)中國農業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農業傳說:

據《拾遺記》記載: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谷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拾起來埋在了土壤里,後來竟長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裡揉搓後放在嘴裡,感到很好吃。

於是,他教人砍倒樹木,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子。

神農氏從這里得到啟發:穀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實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就是解決了。

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葯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的嘗,一樣一樣的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的稻、黍、稷、麥、菽五穀,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7. 中國農業起源、發展史

中國農業的起源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

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已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

當時尚末產生農業,原始人類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史稱舊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漁」的時代。

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採集漁獵的強化,人類常常面臨飢餓的威脅。

如何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成了農業起源的動力。

距今1萬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們創始了農業。

一般認為,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

中國古代有關「神農氏」的傳說就反映了原始農業發生的那個時代。

僅供參考。

8. 中國農業發展歷史

一、中國農業的起源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已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當時尚末產生農業,原始人類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史稱舊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漁」的時代。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採集漁獵的強化,人類常常面臨飢餓的威脅。如何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成了農業起源的動力。
距今1萬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們創始了農業。一般認為,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中國古代有關「神農氏」的傳說就反映了原始農業發生的那個時代。
二、粗放農業階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進一步發展,黃河中下遊人口持續繁衍,逐漸成為中原經濟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繼在這里建立了強盛的國家。夏、商、周屬奴隸制時代,歷時1300多年。這個時期的農業按原始農業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仍處於粗放農業階段。
第二節 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社會制度上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演變,在農業生產方面則開始了由粗放農業向精耕農業的轉變。由於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主要農業區在秦嶺和淮河以北,全國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黃河流域,因此,本節著重闡述北方地區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一、精耕細作農業傳統的奠基

中國農業最顯著的特別就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制度之上,以提高土還生產率為目的的精耕細作。這一特點的發生始於春秋戰國時代。
二、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

秦漢時期,我國農業在春秋戰國開始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展,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逐漸形成。
三、北方傳統農業的發展

公元2世紀末,黃巾大起義使東漢王朝瀕於瓦解,各地義軍乘勢而起,中國從此進入了分分合合、混戰不已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頻、政局動盪、人口逃亡、耕地荒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戰亂所造成的人口大遷徙也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融合及農業文化的交流。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捲入以種植業為主的洪流中來。由於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傳統農業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在秦漢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農業發展的表現,一般要從農具改進與農作物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國家人口增殖等方面來考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農業政策、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等。

9. 我國農業需要的肥料(氮、磷、鉀)是從哪裡來的

氮肥原料:煤或天然氣、空氣、水
天然氣、煤炭、石油是生產化肥的三大原料,通常被稱為氣頭、煤頭、油頭三類,近年來,由於石油和煤炭價格的升幅遠大於天然氣,故按成本優勢排列為氣頭、煤頭、油頭。

磷肥原料:
磷肥生產的主要原料是磷礦和硫酸,隨著中國磷肥工業的快速發展,磷肥生產原料的供應已經顯現緊張局面,不可再生的磷礦資源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之一。中國生產硫酸的硫資源主要來自硫鐵礦、冶煉煙酸和進口硫磺,與國外硫酸生產原料主要為硫磺有較大不同。中國硫磺資源比較貧乏,硫酸生產對進口硫磺依存度較高。因此,為保證中國磷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對磷肥生產所需原料——磷礦資源和硫資源的儲量、特點及保障能力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具體分析如下:

磷礦資源

資源現狀 ,中國磷礦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資源總量僅次於摩洛哥,位居世界第二位。據全國礦產儲量通報報道,截止2004年底,全國共有礦產地440處,其中大型礦72處,中型礦137處,分布在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查明資源儲量163.40億噸,其中基礎儲量38.94億噸,資源量124.46億噸,目前可采儲量18.92億噸。

閱讀全文

與中國農業從哪裡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芽庄可以帶什麼吃的 瀏覽:509
義大利發生了什麼 瀏覽:115
印尼一共有多少人啊 瀏覽:66
越南首都河內有什麼景點 瀏覽:759
越南酸辣醬料怎麼做 瀏覽:139
越南自衛反擊什麼時候 瀏覽:790
印尼的手機是什麼版本 瀏覽:623
義大利申根簽證自己怎麼辦 瀏覽:332
中國a股是什麼意思 瀏覽:221
印度人如何治療鼻炎 瀏覽:510
印度戰爭怎麼爆發的 瀏覽:691
越南最窮的國家有哪些 瀏覽:556
伊朗來款對於銀行有什麼影響 瀏覽:283
伊朗馬漢航班怎麼樣 瀏覽:546
今年印尼齋月什麼時間 瀏覽:262
伊朗的星期一怎麼寫 瀏覽:7
英國和美國有多少攪屎棍 瀏覽:927
伊朗的眉毛為什麼很黑 瀏覽:881
英國留學生接機注意什麼 瀏覽:853
印度摩托車怎麼上去的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