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的詞人,婉約派詞人都有誰
婉約派是我國的一個文學流派,與豪放派相對,大都是以兒女情長、離愁別緒等比較傷感的內容為基調,形式上「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婉約派的詞人很多,難以一一寫出來,再次列舉幾位出名的與大家探討。
秦觀秦觀,字少游,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是蘇軾最為得意的四位弟子之一。我們中學時代背誦的《鵲橋仙》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宋史》評價他「文麗而思深」,而他也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有野史說他娶了恩師蘇軾的妹妹蘇小妹,但其實歷史上並沒有蘇小妹這個人。
此外,溫庭筠、張先、晏殊、晏幾道、歐陽修、賀鑄、周邦彥、納蘭性德等人都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
② 中國古代十大詞人,看看有你喜歡的嗎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世稱「李後主」,一個被皇帝身份耽誤的才子,只恨生在帝王家啊,後人稱為「詞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還似舊時游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等。
③ 我國古代女詞人有哪些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
吳淑姬(約公元一一八五年前後在世),失其本名,宋代著名女詞人,湖州(今屬浙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後在世。父為秀才。家貧,貌美,慧而能詩詞,與李清照、朱淑真、張玉娘並稱「宋代四大女詞人」,著有詞集《陽春白雪詞》五卷。《花庵詞選》黃升以為其詞「佳處不減李易安」。
張玉娘(1250 ~1277),宋末文學家,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處州松陽(今屬浙江麗水市松陽縣)人。生於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卒於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7年),僅活到27周歲。她出生在仕宦家庭,曾祖父是淳熙八年進士,祖父做過登士郎。父親曾任過提舉官。她自幼飽學,敏慧絕倫,詩詞尤得風人體。後人將她與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並稱「宋代四大女詞人」。
徐燦(約1618-1698),字湘蘋,又字明深、明霞,號深明,又號紫言(竹字頭)。江南吳縣(今蘇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詞人、詩人、書畫家,為「蕉園五子」之一。光祿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學士海寧陳之遴繼妻。從夫宦遊,封一品夫人。
顧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嫁為貝勒奕繪的側福晉。她為現代文學界公認為「清代第一女詞人」。晚年以道號「雲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說《紅樓夢影》,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其文采見識,非同凡響,因而八旗論詞,有「男中成容若(納蘭性德),女中太清春(顧太清)」之語。
吳藻(1799~1862),女,清代著名女曲作家、詞人,字蘋香,自號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祖籍安徽黟縣。幼而好學,長則肆力於詞,又精繪事,自繪飲酒讀騷圖,又題飲酒讀騷圖曲。
④ 中國古代十大詞人,都有誰
根據曲子辭作家的作品藝術性、思想性、作品數量和創新貢獻綜合評比,中國古代一流詞人排名如下:1蘇軾,2辛棄疾,3柳永,4李清照,5秦觀,6晏幾道,7李煜,8賀鑄,9溫庭筠,10納蘭性德,11張翥,12周邦彥,13姜夔,14晏殊,15歐陽修,16吳文英。其中的前十名就是華國古代十大詞人。
⑤ 急求幾位中國古代詩人詞人的簡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在今甘肅靜寧,出生於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青年時期曾經游歷各地,結識了許多朋友。李白才華橫溢,博學多才,精通劍術,一心想為國家建功立業。他一生曾兩次做官,結果不是遭宦官排擠,就是被皇帝流放,很不得志。他寫的詩,風格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很有藝術感染力。後人稱李白為「詩仙」。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今河南鞏義人。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早年漫遊南北各地,途中結識了李白等許多朋友。曾兩次去京城長安趕考,都沒有考中。杜甫一生有很大的抱負,可惜沒有機會實現。他曾經當過左拾遺,在皇帝身邊工作,不久便因為仗義直言,觸怒了皇帝,被免除了官職。安史之亂時,他到處顛沛流離,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四川成都西郊建了草堂,暫時定居下來。當時鎮守劍南的節度使嚴武見杜甫很有才能,就請他擔任參謀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嚴武死後,杜甫生活失去了依靠,又開始四處漂泊,五十九歲時死在長沙去岳陽的船上。杜甫的詩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全面反映了唐朝社會從繁榮走向衰敗的過程,贏得了「史詩」的稱譽。他的詩題材多樣,富於變化,風格深沉抑鬱,語言抑揚頓挫,耐人尋味,到達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杜甫被後人尊稱為「詩聖」。著有《杜工部集》。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今山西運城人。二十五歲中進士。當時唐順宗希望依靠翰林學士王叔文進行政治革新。革新損害到宦官的利益,握有兵權的宦官迫使順宗讓位於憲宗,王叔文被殺。參與革新的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先後貶至邵州、永州、柳州。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歌和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山水游記和寓言小品尤其有名。他的詩清新脫俗,擅長描寫自然景物。
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今河南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他和白居易一起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派。革新失敗後,被貶為郎州司馬,後來在蘇州等地任刺史,晚年又入朝廷當官。在貶官期間,寫了不少反映民間疾苦的詩。他善於從民歌中吸取營養,語言生動,風格清新,在唐詩中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朝「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他曾經當過翰林學士、左拾遺。因敢於直言,得罪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後來又在杭州、蘇州等地當刺史。杭州西湖有一條白堤,相傳是白居易任職期間所築。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他的詩形象鮮明,語言通俗,相傳老太婆也能聽懂。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工於詩詞散文,所作文章富於政治內容,詞傳世僅五首,風格較為明健。著有《範文正公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號半山,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當過兩任宰相,曾積極進行政治改革,由於保守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敗了,自己也被貶職。他的詩立意新穎,講究修辭技巧,喜歡用典故,好發議論。小詩語言精練,構思絕妙。著有《王臨川集》。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雖然生活在北宋王朝比較安定的時期,但他的政治生涯非常曲折。由於他多次反對王安石革新變法,因而大部分時間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做官,他因此有機會游歷祖國大好河山,接觸社會現實生活,了解民生疾苦,創作出不少被後人傳誦的名篇。他的詩氣象萬千而又精緻秀麗,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
李清照(1084-約1151)
今山東濟南人。宋朝著名女詞人。她的詞多寫身世,情調感傷,但語言清麗,講究韻律,精緻典雅,是婉約詞派的重要代表。她也能寫詩,留傳下來的不多。她的詩多數借歷史典故抒發自己的情感,基調高昂,語言鏗鏘,與她婉約的詞風完全不同。著有《漱玉詞》。
王維(約701-761)
字摩詰,今山西永濟人。唐朝著名詩人。做過左拾遺、尚書右丞等官。晚年參禪信佛,過著半官半隱的田園生活。他多才多藝,在詩歌、音樂、繪畫、書法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他的山水詩大多描寫空寂、寧靜的自然景色,刻畫細致,生動傳神,韻味十足,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
王之渙(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做過縣主薄、縣尉等小官,由於遭人誣陷,一度放棄當官,四處漫遊。他的詩與高適、岑參、王昌齡齊名,風格也相似,內容大多描寫邊塞風光,表現出熱情進取的人生觀
孟浩然(689-740)
今湖北襄陽人。比李白大十二歲,是李白所敬仰的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早年隱居家鄉鹿門山,讀書做詩。四十歲時到京城長安考進士,沒有考中,非常失意,回家後仍然過隱居生活。他的詩以寫田園隱逸生活為主,詩風恬靜淡遠。著有《孟浩然集》。
王昌齡(約698-約756)
今陝西西安人。唐朝詩人。當過幾任小官,但屢次被貶官。他以寫邊塞詩聞名,抒情詩也同樣膾炙人口。他的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著有《王昌齡集》。
杜牧(803-853)
字牧之,今陝西西安人。唐朝詩人。他主張寫文章要「以意為主」,有感而發。他的詩寫景抒情,清新生動,七絕尤其出色。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歐陽修(1007-1073)
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
蘇洵(1009年-1066年)
字明允,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蘇轍(1039-1112)
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
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韓愈(768~824)
字退之,漢族,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
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