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保險行業在中國發展多少年
如果以現代保險為界定范圍的話,1805年中國最早有的保險行業,這個是理論界比較公認的。
在1801年僅有一些外國商人臨時組織的會社,承保船隻及其運載的貨物。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有些印度加爾各答的保險機構,在廣州設置了代理處。1805年英商在廣州成立了諫當保安行,近代西方保險制度便由此傳入中國,該保險行經營至1935年。
當然也有認為中國古代鏢局和救濟制度應該歸為保險行業的
如果這樣追溯的話中國保險發展的時間會延長至千年。不過與現代的保險差異比較大,理論界並不太認同,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❷ 保險業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歷程
我國農業保險起步晚、發展慢,過程跌宕起伏。從198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恢復辦理農業保險業務至今,開辦農業保險且形成一定規模的僅有中國人保和中華聯合財險兩家。保費前10年增長迅速,後10年收入驟降,大致呈現倒「U」型曲線。總結起來,大致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一)恢復試辦期(1982年~1990年)
1982年,本著為農業生產服務,為國家和農民分憂的指導思想,人保公司恢復辦理農業保險業務,曾開辦多項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農業保險按照「恢復平衡、略有節余、以備大災之年」的經營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整個80年代,我國農業保險取得很大發展。試辦幾十個農業保險險種。1988年保費收入達到3.5億元人民幣。
(二)高峰期(1990年~1994年)
人保公司從恢復辦理農業保險業務至1994年,由於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財政兜底,因此對農業保險成本和盈利考慮較少,根據各地需要開辦了不少農業險種。到1993年,農業保險險種總數近百個,保費收入達8.3億元,農業保險發展達歷史最高峰。然而,與巨額保費相伴的是居高不下的賠付率,當年農業保險賠付率為116%,虧損率為56%。不過與1986年高達136%的賠付率相比,還不算最高的年份。
(三)持續萎縮期(1994年~2003年)
1994年以後,中央財政要求人保公司全面向商業保險公司並軌,並對人保公司實行以上繳利稅為主要目標的新的財務核算體制,一切與經濟效益掛鉤。此時人保公司開始考慮調整農業保險結構,對一些風險大、虧損多的業務進行「戰略性收縮」,賠付率隨即下降;但與此同時,農業保險規模和保費收入也逐年下降,太平洋、平安及後起的各家保險公司都沒有辦理農業保險。1982年~2002年底,農業保險累計保費收入83億元,賠款支出70.4億元,平均賠付率近85%,再加上經營管理費用,使農業保險經營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盡管國家從1996年起開始免徵農業保險的營業稅,但與巨大的風險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這一期間,經營農業保險的只有中國人保和中華聯合財險兩家,險種由最多時的近百個下降至不足30個。人保自改制後農業保險業務已逐步停辦,中華聯合財險則勉強維持。2003年全國農險保費收入僅為4.6億元,占農業生產總值的0.04%,佔全國財險保費收入的0.5%,占總保費收入的0.12%,農業保險深度低於0.05%,農業保險的密度不足1元。
(四)改革期(2004年至今)
2003年6月,法國安盟保險公司獲准在成都組建財險分公司,這是首家進人中國的外資農業保險公司。2004年3月國內第1家專業股份制農業保險公司——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成立。與國內原有農業保險業務運作的重大差異是,安信保險將採取「政府財政補貼推動,商業化運作」的模式經營。公司除經營傳統的種、養殖業保險,還經營涉農財險和責任險、農村居民短期人身意外傷害險和健康險等,實行「以險養險」,一旦遇到巨災,公司通過再保險仍無法承擔時,政府通過特殊救災政策給予扶持。此後,吉林安華農業保險公司、黑龍江墾區陽光相互農業保險公司相繼成立。這標志著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同時也預示著新一輪農業保險經營體制改革業已啟動。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❸ 中國保險有多少年歷史
「太平」品牌1929年創立於上海。作為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保險公司,中國太平保險集團80多年年的風雨歷程,見證了中國保險業的興衰沉浮,承繼了中國保險業的豐厚積淀,是中國80年民族保險事業誕生、成長與發展的縮影。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時期,伴隨中國民族保險業的興起,太平保險、中國保險和民安保險等三大品牌先後創立,並取得了初步發展。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❹ 中國壽險業多少年了
1805年中國出現最早的保險商行,到1948年中國已經有602家保險機構,但新中國成立後,因為經濟和政治的原因保險業出現中斷,到1980年保險業重新開辦,發展至今已經有29年的時間。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