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這個詞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從那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中國河南河洛地區出土的「何尊」銘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其次,在《詩經》當中,也有較早的記載。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一帶。
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范圍
在中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到清代,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民國,當時合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名,在外交文獻上出現,始於1842年的《南京條約》。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3]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國際媒體上一般是指中國大陸。
②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最早的證據,是196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祭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
由於《尚書》中不少內容是出於後人的追記,又經過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參半。有了何尊銘文這件物證,《梓材》上的話就完全得到了證實。可見在周武王和他的兒子周成王時的確已經使用「中國」一詞了。
(2)中國這個詞出現多久了擴展閱讀:
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
尊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於器表。體側並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
1963年6月,因陳堆家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住,院子後面是個土崖。當年8月的一個雨後的上午,陳堆在後院發現下雨坍塌後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钁頭刨,結果就刨出了個銅器。
第二年,陳堆夫婦從寶雞返回固原,臨走時將銅器交給陳湖保管。1965年,陳湖將其賣到了廢品收購站。
③ 「中國」二字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周代)《詩經》
④ 「中國」這個詞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的來源與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現中國境內考古發掘出的原始人的雕刻中發現,後來也有《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東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黃河中下遊河南大部、陝西南部、山西南部。 中國城市建築圖片(8張) 中國名勝古跡圖片(18張)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病!「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⑤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01⑥ 中國一詞最早在歷史上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當時這兩個字指的是皇帝的都城,因為西周實行分封,制,君王居住在周邊分封國的中間,中國以外稱四夷,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認為秦朝處在天地的中間,故稱中國。
但在明朝之前,「中國」還不是專屬的國號,一些社會開放的王朝,如漢唐時期,外國人稱中國人是漢人、唐人等,明朝時期,則正式將「中國」兩字稱為了國號,對內對外都自稱中國。
至於中國人自稱是華夏子孫,則與炎黃兩帝有關,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後也就成了華夏部落。
⑦ 「中國」一詞最早被使用是什麼時候
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據,是196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
銘文寫道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庄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國」字在我國古代當作「城」或「邦」的解釋,因此,「中國」一詞也就成了「中央之城」或「國中之國」的代名詞。
我國古代文獻上的「中國」一詞,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專有名詞。因為在我國古代,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它的正式國名。真正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的,只有辛亥革命後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
(7)中國這個詞出現多久了擴展閱讀
「中國」一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1、指京師(首都)而言。
《詩經·民勞》記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里的中國,即指京師。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其地處諸侯萬國之中。
《詩經·盪》中諷刺周厲王暴虐說:「內避於中國,覃及鬼方。」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內激怒於中國人民,一直擴展到邊遠的鬼方部落。後來由此延伸,凡是天子(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稱之為「中國」。
隨著皇帝統治的疆域增加,「中國」一詞所包含的范圍也就不斷擴大。到清代時,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便都以「中國」作為它的代名稱了。
3、指中原地區。
《孟子·騰文公》記載:「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聞或之先也。」(譯文:陳良,楚國人,喜歡周公、孔子講述的道理,北到中國來求學,沒有聽說過北方的學生比他學習的成績好)。這些記載里的中國指的是中原地區。
4、專指國內。
《穀梁·昭公三十傳》記載:「中國不存公。」(說的是季孫不讓魯昭公在國內存身)。直到清代,仍有以內地作「中國」的。
5、指華夏族居住的地區。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我們的祖先華夏族周圍,居住著許多兄弟民族,於是人們便把華夏地區稱之為「中國」。
6、是指華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
後來的人們又把華夏族及漢族所建立的國家稱為「中國」。《史記》中的《齊太公世家》、《天官書》、《匈奴列傳》等篇也都是把華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稱為中國。
由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這不僅僅是漢族自己,周圍的兄弟民族政權也是這樣稱呼的。
正因為古代「中國」一詞指中原地區或漢族建立的王朝,所以,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後,便以「中國」自居;而漢族建立的王朝雖然遷離了中原地區,但是仍自稱為「中國」。
⑧ 「中國」這個名字存在多少年了
「中國」一詞作官方正式稱呼始於清朝。中華民國是第一個以「中國」為國號的國家,但在中國共產黨擊敗中國國民黨並統治中國大陸後,現在一般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梓材》中,其中記載道:「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此時「中國」的含義僅僅是周朝人對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稱謂,他們認為自己位於大地的中央,而四周的民族則分別被他們稱為蠻、夷、戎、狄。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則自稱「中國」,其中「國」就是各諸侯的封地。漢朝時則將其統治的中原地區稱為「中國」,如《史記·武帝本紀》中的「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漢朝以來,「中國」一詞逐漸演變稱為正統的朝代的標志,例如在南北朝時期和宋朝,對峙雙方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是「中國」。但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並不把「中國」作為國名使用,而是使用自己獨特的名稱,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