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國周文有多少個
姓名為 周文 的用戶共有12234人,其中 女生24.54%,男生75.46%
雖然是不完全統計,但是也能反應一個比較直觀的情況
名字只是一個稱謂,每一個人才是獨一無二的
Ⅱ 周文武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他們是父子關系,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兒子。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其父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武王姬發,姬姓,名發(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其正妻為邑姜。西周開國之君,在位15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作為歷史中的一個「革命者」,武王推翻了殷商的無道統治,建立了國祚長達八百餘年的周王朝,開創了燦爛輝煌的周文化,功績赫赫。
周文王十五歲時生武王,武王即位後,繼續用姜子牙為國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為助手,進一步整頓內政,增強軍力,國力日益強盛。受命九年(約前1048年)姬發在盟津(孟津)大會諸侯,前來會盟的諸侯有800個,一起舉行伐商演習。
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商紂王窮兵黷武,持續發動征討東南夷的戰爭,已把商朝弄得國困民乏。武王見時機己到,便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親率戰車300輛,虎賁3000、甲士45000人,進攻朝歌,在牧野大敗商軍後攻入朝歌。
商朝因為軍人不足,故武裝奴隸兵,奴隸對商厭倦,陣前倒戈,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台,周武王以鉞砍紂王遺體,代表誅殺商紂,殷商正式滅亡,史稱武王克殷。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親為文王,並分封諸侯。
Ⅲ 歷史上「周」姓名人都有誰
周公:周公解夢,傳說中的人物。 周勃: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時開國武侯,被劉邦賜予列侯的爵位,時稱 周公
:「絳侯」。 周瑜:三國時吳國名將,安徽省舒城人。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周處:晉朝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南)人,是一位改惡從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興:雍州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則天時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書左丞。 周忱: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書。 周亞夫: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名將,絳候周勃之子,以治軍嚴整聞名於世。 周氏子:汝南周氏子,吳郡人也,亡其名,家於崑山縣。元和中,以明經上第。調選,得尉崑山。既之官,未至邑數十里,舍於逆旅中。 周日方: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著名的畫家,擅長於肖像、佛像畫。畫風「衣裳簡勁,色彩柔麗,以豐厚為體。」 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省)人,五代南唐時畫家,擅長於人物畫,尤以仕女為 周敦頤
最,題材多取自宮廷生活。 周越:[宋]字子發,起弟。官主客郎中。草書精熟,博學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酣,容儀縱肆,雖未可以語妙,於能則優矣。當天聖、慶歷(一O二三至一 O四八)間,以 書顯學者,翕然宗尚之。然終未有克成其業者。集古今人書並所更體法為書苑十卷。黃庭堅雲:「周子發下筆沈著,是古人法,若是筆意姿媚似蘇子瞻(軾),便覺行間茂密,去 古人不遠矣,何止獨行於今代邪。」《宋史本傳、山谷集、墨池編》 周敦頤:北宋著名哲學家,湖南省道縣人。根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理學大師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 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對後世影響很大,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 周邦彥
河。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韻學家,江西省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人。 周樹人:浙江省紹興人,筆名魯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 周樹人
代文學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記》、《吶喊》、《彷徨》等。 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省淮安,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 周恩來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傑出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周緒德:四川永川人(1913-1975),字潤吾,著名細菌學專家。周敦頤的後裔。1936年畢業於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華西大學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 周緒德生前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川西行署衛生廳副廳長、西南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自1952年起任四川省人民政府衛生廳廳長,直至1975年在成都病逝,在任23年。 周緒德是全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政協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四川省寄生蟲病研究所所長、省紅十字會副會長、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組織委員、四川省工委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成都分會會長、四川省科學普及協會常務委員。在細菌學的分類及細菌臨床檢測方面有深入研究,編有《細菌學實驗教程》等著作
1 周渭(740--805),字兆師,唐淮陰(今江蘇淮安)人,先中文榜眼後中武狀元。周渭是為數不多的涉足文武雙科舉的進士之一(如文武雙科狀元鄭冠,文武榜眼周仁勇等)。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己未科王儲榜進士第二人(即為榜眼)。該科進士20 人。知貢舉:禮部侍郎潘炎。試題為《寅賓出日賦》和《花發上林苑詩》。周渭答卷《寅賓出日賦》今存於《文苑英華》。 歷任汝州襄城尉、長安尉、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膳部員外郎、祠部郎中、守秘書少監致仕。周渭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又參加「貞師伐謀對有明法」科(即軍謀越眾科)考試,中武舉第一(即為武狀元),初授汝州襄城尉。周渭自殿中侍御史遷膳部員外郎、祠部郎中,十年不變。上皇踐阼(即位),他本想託病還鄉,有詔授秘書少監,遂任之。 2 周虎(1161~1229 )。字叔子,祖籍臨淮,後遷居常熟,宋寧宗慶元二年考中武狀元,授殿司步軍同正將,任和州知州,在金兵侵犯和州時,周虎誓死守城一個月,激戰三十餘次,殺死敵將十 周樹人魯迅
余名,使金兵敗退而去,周虎誓死守城,成為抗金名將,受到朝廷褒獎。退官後歸居蘇州,住在今雍熙寺弄之東,為褒揚周虎,蘇州郡守在郡廟前建立「武狀元坊」,據史籍稱,此處原為三國時期周瑜故居,稱「周將軍巷」,宋咸淳元年,賜額改為「周武狀元巷」,巷名由此而來。 3 周師銳(1182—1231)字仲祺,號儀父。玉峰(東陽鐵店村(今屬磐安))人。少年即工詞賦,時有佳作,為士林所稱。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登武舉進士第一名,敕為狀元。臨試時主考官得師銳文稿喜甚,語曰:「此文何獨可冠右科,在文章亦當為首選」。殿試時師銳策陳萬言,皆切中時事。及第後,從戎四載,擢為門舍人知滁州,末行,留為御帶器械兼干辦皇城。後出知英德府,又召還歸班。後又出知封州,卒於任所。 4 周師望,生卒年不詳 福州府閩縣(今古田縣)人,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己丑科武舉釋褐(恩科)狀元,官職不詳。 5 周坦(1201-1263),字平父,一字平仲, 世居浙江瑞安縣來暮鄉永安地方(今浙江瑞安市江溪坊額底村)。。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狀元。周坦中狀元後,初授鎮東軍節度判官,拜秘書省正字,校書郎。淳祐三年(1243),以校書郎進官著作佐郎。四年,為著作郎,差知吉安州。五年,出任工部郎官。據傳:周坦的狀元,險些被邵澤奪走。原來邵澤廷對時,內侍中有人見邵澤所磨京墨甚佳,就向其索要,而邵澤毫不吝嗇。內侍告訴邵澤:「主上御苑新建一亭,命名為『定一』,皇上說:『若有人用此立說,當取為狀元』。」邵澤知道後,揮毫如飛,內侍見其文采,回奏,理宗大喜,於是搜求此卷,欲置首選。但此時已取周坦為狀元,所以定邵澤為榜眼,群臣賀道:「喜陛下今得周、邵。」元末義士周樂為周坦之後。 6 周夢雷,生卒字型大小不詳。磐安縣(古東陽縣)玉山人。宋淳化四年(1244)甲辰科武狀元(該榜武狀元有三種說法,一為項桂發,載於《平陽縣志》,一為呂廷彥,出於《廣信府志》,一為周夢雷據《東陽市志》今一並列,以供研究者考證)。及第後累官至襄陽刺史。餘事不詳。其兄周自強,南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進土,官刑部侍郎。 7 周震炎(1231-?),太平當塗(今屬安徽)人,字名光。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己未科狀元。周震炎相貌英俊,應試時正值理宗為公主物色駙馬。考官丁大全為謅媚理宗,欲從新科進士中挑選一人,遂看中周震炎,並私下告訴試題,使周震炎得中第一,誇耀為太平狀元。因公主見周震炎年近三十,心中不悅,事遂被廢。丁大全後因作惡多端被罷官,周震炎亦受牽連,狀元頭銜被褫奪,降為最末一名,死於貶官途中。 8 周旋(1395-1454),浙江溫州鹿城橫瀆周嶴人,字中規,號畏庵。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丙辰科狀元。。祖父思賢,父大順,母陶氏。家道貧窮,父在周旋6歲時早逝,年未及冠,母故。家中兄妹相依為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周旋歷盡磨難,不放棄學業,在20歲左右投身科舉,但運道不濟,科名總落在孫山外,三十歲還滯在生員銜上盪鞦韆。宣德五年(1430),溫州知府何文淵走馬上任。何文淵在溫州一任六年,剛一上任就深入調查選拔當地善良子弟30餘人。樂清章綸、南昱、陳鈍、平陽陳璣、永嘉梁宏,以及周旋等都被選拔過來。周旋應舉五次落第,經他在明倫堂日夕親授講課,終於在宣德十年(1435)中了舉人,次年四十歲中了狀元。官授翰林院修撰,後升翰林侍講,進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國史經筵講官等職。周旋第六代孫周應期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中進士二甲一名,授禮部郎中。 9 周乾,南京江寧上元縣人, 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武狀元。官職不詳。 10 周嶅(1502-1566),字嶸伯,號明溪,遂昌縣十三都周村人(今三仁畲族鄉周村),後居仁和周都司巷和錦衣弄之間。明嘉靖武進士,京都錦衣衛校尉,乙卯年(1555)科順天鄉試舉人,丙辰(1556)科兵部會試 武舉第一,曾建狀元坊於省城(杭州)北關門內大街,江南鹽城參將。周嶅天賦很高,人又聰明機敏,是個文武全才。他精通朱熹的《周易義》,擅長賦詩作文,還寫得一手好字,其真草書法遒勁有法度。周嶅天性孝友,與兄弟周巒親密無間。周嶅為將帥,機敏有智謀,對部下能恩威並用,深得士卒之心,所以能每戰有功。死後,張瀚曾為其撰寫了墓誌。明張瀚《參將明溪周君暨配謝氏墓誌銘》載,周嶅本習文,賦質淳美,通朱氏周易,善詩文,作真草書,遒勁有法。無奈科舉不與,偃蹇不遇。庚戌後,四方稱兵,加意武備,每每起於民間智士,立致將帥。於是周嶅走都下,因隸籍,登武科。尋以騎射韜略,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武進士第一。名動京師,授錦衣副千戶。未幾,進批示僉事,守備贛州,以功進都批示僉事,拜鹽城參將,再奉璽書移守嶺西,不數載,累官三品,不啻貴顯盛矣。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一月卒,享年六十五歲。張瀚評說:明溪挾儒術以待聘,卒不售;而以武功顯,誠命矣!周都司巷以周明溪(都司)而定名;錦衣弄以有錦衣副千戶周嶅府第而襲名,亦可一說。 11 周延儒(1593-1644),直隸宜興(今江蘇宜興)人,字玉繩,號挹齋。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狀元。授修撰。天啟年間遷右中允,掌司經局事。不久又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禎帝即位,召為禮部右侍郎。 12 周世顯,又名周顯,生卒年不詳,河北省故城縣人,明朝末周太僕都尉周國輔之子,後考上狀元(恩科狀元),選為崇禎之女長平公主(朱媺娖)的駙馬,任兵部大司馬,領尚書銜,後降清。 13周澍(1684-?),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雨甘,號西坪。生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年不詳。清雍正八年(1730)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Ⅳ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雔,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目的達到了嗎
達到目的。
這句話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
意思是:
周文王分封了很多子弟做諸侯,同姓的非常多(都是子弟當然很多姓姬了,不過也有少數是母系那邊的子弟所以不姓姬)。
到了後代親緣關系逐漸疏遠(因為每個諸侯都是傳給自己的兒子,越到後面親戚關系當然越遠了),相互攻擊如同仇家一樣(就是列國爭霸),諸侯競相廝殺攻伐,周天子沒辦法禁止。
(4)中國有多少人叫周文武擴展閱讀:
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壯大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由他領導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制度、方針、政策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永遠不會磨滅的。
可惜的是,由於他的驕橫殘暴,濫用民力,橫征暴斂,嚴刑酷法,接著昏庸的秦二世又在這方面繼承了他的衣缽,變本加厲,不僅使他的許多本來可能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政策並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使廣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Ⅳ 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是誰什麼關系
周文王是姬昌,周武王是姬發,周文王與周武王是父子關系,周文王是父,是周武王是子。
1、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人。在位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追尊姬昌為文王。690年,武則天稱制時自稱武家為姬昌後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5)中國有多少人叫周文武擴展閱讀:
周武王之母:
太姒,生卒年不詳,有莘國(今陝西郃陽縣東南)人,姒姓,周文王的正妃,周武王之母。太姒天生姝麗,聰明淑賢,分憂國事,嚴教子女,尊上恤下,深得文王厚愛和臣下敬重,被人們尊稱為「文母」,在《詩經》和《列女傳》中都有對太姒的贊美。
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濱遇到太姒,對她的美貌,驚為天人,後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朴,姬昌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於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
入門之後,太姒仰慕長輩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歷正妃),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太姒尊號為「文母」,姬昌理外,太姒治內。
太姒與姬昌生下十子,次序為:長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鐸,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載。自少嚴謹教誨,使他們未做過壞事。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元天授,尊封姬昌謚號為文皇帝,廟號始祖。而太姒被上謚號為文定皇後,陵曰德陵。
Ⅵ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一部《封神演義》讓商紂王成了世人心目中的一代暴君,但毛主席,郭沫若,甚至孔子的徒弟都為他伸冤,真實的商紂王又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紂王"並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惡謚,意思是"殘又損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會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臉上抹灰吧!他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兩個主要的敵手:西部的周方國及東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稱作人方)。
由於周方國在西部行征伐之權,國勢迅速強大,自周侯季歷至西伯姬昌僅僅兩代,周方國開辟的領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過文王曾與紂王在山西黎城惡一場,被打得大敗,如果不是來自東夷的軍師姜子牙在商王國東部策反東夷作亂,恐怕文王的統一大業將就此完結,而文王被俘、囚於羑里很可能就發生在這場戰爭中,最終姬昌很可能被紂王處死,而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被釋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發韜光養晦、勵精圖治,而紂王則變生肘腋、兩面受敵。擊敗周軍以後,紂王略作休整,便兵發東夷,無暇西顧,使周方國得以重整旗鼓。
在對付東夷的戰爭中,紂王一方占盡優勢。為了永絕後患,紂王甚至建起了一條通往東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調兵鎮壓夷人的反抗。
夷人盡管善弓,但商軍的箭鏃以青銅打造,精巧而鋒利,其射程遠、殺傷力大,而且商軍作戰部隊中甚至出現了「象隊」,古書上說:「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大象象牙輕易地戳穿了東夷人的胸膛然後把屍體拋向空中,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紂王指揮的商軍一陣沖殺,層層包圍,東夷人的部隊大部分做了俘虜?
據說,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取得大勝。從此以後,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中部和東南部的關系密切了。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使當地人民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了生產。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歷史貢獻,應該記到紂王身上。從《左傳》記載的時間看,他很可能是在這次征伐東夷的戰爭中,路過有蘇氏部落擄獲了妲己。
但這場曠日持久的征戰卻幾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紂王大軍盡出,指向東方,都城內防禦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帶領之下,奇兵突襲,於牧野一戰功成,而這時商王的大軍遠在東南,無力援手,牧野之戰的商軍,並非商王朝的精銳之師,而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戰也打得慘烈非常,而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奴隸與囚徒們臨陣倒戈,周武王幾乎是兵不血刃地贏得了勝利。
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史上規模空前的一場戰爭。周武王在《尚書》中開列了紂王六條罪狀: 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貴戚舊臣;第三是重用小人;第四是聽信婦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其實很多在我們現在對歷史商所有帝王看來,這六條根本不算什麼,甚至有些可以並不認為是罪狀。
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浩浩盪盪東進伐商。同月下旬,周軍進抵孟津,在那裡與反商的庸、盧、彭、 濮、蜀(均居今漢水流)、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陸南)等部落的部隊會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歸周的有利形勢,率本部及協同自己作戰的部落軍隊,於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今河南孟縣南)冒雨迅速東進。從汜地(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渡過黃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輝縣西北)折而東行,直指朝歌。周師沿途沒有遇 到商軍的抵抗,故開進順利,僅經過6天的行程,便於二月初四拂曉抵達牧野。 周軍進攻的消息傳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驚恐。商紂王無奈之中只好倉促部署防禦。但此時商軍主力還遠在東南地區,無法立即調回。於是只好武裝大批奴隸,連同守衛國都的商軍共約17萬人(一說70萬,殊難相信),由自己率領,開赴牧野迎戰周師。
二月初五凌晨,周軍布陣完畢,庄嚴誓師,史稱「牧誓」。武王在陣前聲討紂王聽信寵姬讒言,不祭祀祖宗,招誘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諸多罪行,從而激發起從征將士的敵愾心與鬥志。接著,武王又鄭重宣布了作戰中的行動要求和軍事紀律:每前進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齊,以保持隊形;每擊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齊,以穩住陣腳。嚴申不準殺害降者,以瓦解商軍。誓師後,武王下令向商軍發起總攻擊。他先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即讓呂尚率領一部分精銳突擊部隊向商軍挑戰,以牽制迷惑敵人,並打亂其陣腳。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心向武王,這時便紛紛起義,掉轉戈矛,幫助周帥作戰。「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乘勢以「大卒(主力)沖馳帝紂師」,猛烈沖殺敵軍。於是商軍十幾萬之眾頃刻土崩瓦解。紂王見大勢盡去,於當天晚上倉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我愛昆侖而死。周軍乘勝進擊,攻佔朝歌,滅亡商朝。爾後,武王分兵四齣,征伐商朝各地諸侯,肅清殷商殘余勢力。從此,站立了數百年的商朝滅亡。
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統治,確立了周王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秩序,為西周奴隸制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對後世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後,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遺民,武庚卻不甘心做周的臣子。周初,武王死後(公元前1043年),其子成王年幼(13歲),周公攝政(稱咸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稱周公,後封魯國,但未到魯即封。他輔佐武王伐紂曾兩次東征,並為西周奴隸制國家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制禮作樂,是我國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公元前1041年,武庚聯合了管、蔡二叔以及商的屬國奄、徐、楚等十幾個國家一同向西進軍,反周陣營聲勢浩大。如《尚書大傳》雲:「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王』,奄君、薄姑謂祿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見疑矣,此百世之時也,請舉事!』然後祿父及三監叛也。」(管叔鮮,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霍叔處,文王八子。事監視商朝遺民,故謂三監)周公旦在千鈞一發之際,於公元前1040年舉兵東征,平定叛亂。公元前1039年,周公殺武庚,滅東方50國;管叔鮮被殺,將蔡叔放逐,霍叔被廢為庶人。把微子(紂王兄)封於殷地,以代殷後,爵為宋公,以後為宋國,都於商丘。武庚的後人便以他字中的祿為姓氏,稱為祿氏。武庚戰死,叛亂平定,殷人見復國無望,只好紛紛出逃。
每個王朝的滅亡,幾乎都與一個女人有關,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也不例外。夏桀時的妹喜,商紂王時的妲己,周幽王時的褒姒。
事實上,歷史上這類女子多被冤枉,商紂王時的妲妃也算一個,把一個政權的滅亡完全算到一個女人的頭上是欠公允的。
據司馬遷的說法是:紂王我愛昆侖而死,妲己為周武王所殺。另外《世說新語》中引孔融的話說,周師進入朝歌以後,妲己為周公所得,後來成為周公的侍姬,這可以從周師進入朝歌以後,再也沒有貶抑妲己的話語,得到一些側面的證實。 周文王和周武王立誓要滅掉商朝,是基於政治發展與私人仇恨所產生的態度,醜化妲己只是一種政治手段。商朝的滅亡是因為大力經營東南,重心已經轉往長江下游地區,使得中原一帶空虛,周人才得以乘機蹈隙,硬是把商朝的亡國,推到一個女人身上,就常識的觀點看,也是很難使人苟同的。
帝辛暮年熱中於聲色之娛與酒食之樂確實是事實,說紂王「惟婦人之言是聽」,就是對妲己的話言聽計從,這一條罪狀,並不切合實際,因為商代人頗重迷信,任何重大舉措,都要求神問卜來決定吉凶,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確切記載的。妲己能夠影響政治決策的力量,實在微乎其微。
妲己只能算是商紂王晚年生活的伴侶,對妲己,商紂王談不上言聽計從,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寵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權力,何以妲己的族人始終就沒有能夠得勢呢?
如果說蘇妲己有罪,頂多隻是蘇妲己入宮以後,由於爭寵而與其他的嬪妃引起紛爭,那些失寵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紂王與諸侯小國之間的沖突而已,如果硬要說蘇妲己是亡國的禍水,也未免太高抬她了。其實她是完全做不到的。
新華網北京7月22日電(記者戰艷 桂娟)考古專家們在商代第一個都城--河南省偃師商城內發現規模龐大的石砌水池遺跡,證實商代帝王池苑確實存在。《史記》中記載,商紂王「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考古專家們在偃師商城內發現的「池」,經研究與史籍記載相近,是供商代帝王娛樂的池苑。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杜金鵬說,夏商帝王沉溺於宮室陂池,以前只見於古代文獻記載,而今在偃師商城內發現大型人造水池,不僅印證了古文獻記載之確實,而且相當直觀地揭示了商代早期帝王池苑的規模。該水池於1999年被發現,長約130米,寬約20米,現有深度為1.5米,四壁用自然石塊壘砌而成,池底內凹,水池兩端各有一條水渠通往宮城外,與城外護城河相通。
學者們基本否定了水池主要是用來「提供水源」的說法。杜金鵬說,在偃師商城各個宮殿建築附近有多處水井,說明人們可就近汲取井水,更重要的是,在水池附近也有多口水井,使用年代與水池相同,井內出土了大量汲水用的陶器。水井與水池並列而存,可證明水池的主要用途不是提供生活用水。
杜金鵬說,但大型水池的存在,無疑會提高附近地下水位,從而間接地起到了「提供水源」的效果,也可用來防火、美化環境、改善小氣候。
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說:「(紂王)好酒我愛昆侖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唯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我愛昆侖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益宮室。益廣沙丘苑台,多取 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在後人眼裡,商紂王的這種「裸奔」癖好是無法容忍的,紂王也因此成了我愛昆侖君王的代言人。
其實,紂王讓男女在沙丘苑囿里裸奔,未必就是我愛昆侖。古代有「歡樂谷」的遺俗,為的是解決未婚男女的性問題。周代時,也依然組織男女於桑林里「奔」。《周禮》規定:「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在一年中的某些特定季節,周朝官方就會指定某些地方作為歡樂谷,令未結婚的男女聚到此處,結識性伴侶,不必履行結婚手續就可同居。
原始人類沒有婚姻一說,也就無婚姻制度的產生。到了氏族社會,才開始採用集體群婚制,即一個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體嫁到另一個氏族。這也是在進化過程中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亂LUN導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個習俗。再到私有制社會,才有了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固定夫妻關系,於是也就產生了婚姻制度。
男子是私有制社會的主體,產生於私有制的婚姻,與人的財產關系密切相關,女子也被看作男子的財產之一。在商周時代,婚姻制度並不完善。那些「奔者」的同居關系並不穩定,他們在某個地方同居一段時間後,等到下一次歡樂谷開放的時節,可能又會跑去挑選新的性伴侶。換句話說,因為他們沒有建成穩定的長期的家庭關系,而他們的同居關系又是臨時的,他們隨時有重新挑選性伴侶的權利。
從考古發現,商周時代的墳墓,半數以上都是單墓,僅有一個商周人孤睡在墳墓里,很少見雙墓或合墓的。這也說明當時結婚組建家庭的事例還不甚普遍,結婚也還不夠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沿襲著原始社會時期的習俗,不婚或群婚,單身跟歷史風俗有著關系。原始社會時期,是沒有結婚的習慣的。
譬如屈原在《天問》中說,大禹「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台桑」,說的就是大禹和塗山女沒有履行結婚手續和組建家庭,就在台桑「通」,「嗜不同味,而快朝飽」。後來還生下了個孩子啟。《史記》里也有大禹「予不子」的記載,大禹從塗山女手中把孩子搶回來。也斷定不了孩子就是他的,因為塗山女也是自由的,可以跟其他的人發生關系。
那麼,紂王讓百姓「大聚樂戲於沙丘」,「使男女裸相逐其間」,這其中的「沙丘」,有可能就是一個被官方指定的歡樂谷,是當時的一個習俗而已。說紂王我愛昆侖也許並不是最客觀的說法。
商紂王的歷史貢獻:
1.他開拓山東、淮河下游和長江流域的功績。商朝疆域的擴展,促進了中原文明的傳播,有助於華夏大地的生產力發展。
2.他曾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如反對神權,改革舊俗。
3.打破奴隸主貴族「世襲」制,大膽地從中下層提拔了一批新人,為其革新路線服務。
4.為古代中國的最終統一奠定了物質和思想的基礎,是統一古代中國的先驅者
Ⅶ 全國有多少個周文主
全國有87659個周文生,加上國外的那個4345個,總共是有7999個人一起叫周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