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黏質土主要分布在我國哪裡
山西省河南省及貴州省主要產高鋁粘土,硬質粘土則多產於遼寧省、內蒙古、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和四川省,軟質粘土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吉林省、內蒙古、山西省、湖南省及廣東省等地。
黏質土的特點是:
1、通透性差。顆粒細微,粒間孔隙小,通氣透水不良,排水不暢,容易造成地表積水、滯水和內澇。
2、保蓄性強。土粒細小,膠體物質含量多,土壤固相比表面積巨大,表面能高,吸附能力強。吸水、持水、保水、保肥性能好,但肥效緩慢。
3、養分含量豐富。土壤中以次生礦物為主,其本身養分和吸附外界養分多,潛在養分貯量豐富,特別是K、Ca、Mg含量較多。但養分轉化速度慢。
4、土溫變幅小。粘性土水分含量高,空氣相對少,地溫上升下降均緩慢,尤其在早春,氣溫低、土溫不易回升,常常造成小麥返青晚,不利發苗,故常把粘質土稱為冷性土。
5、耕性差。由於粘質土比表面積大,土壤的粘結性、粘著性、可塑性,濕漲性強,耕作阻力大,耕作質量差,易起土坷垃或土垡,宜耕期也短。
6、有毒物質多。由於大孔隙數量少,造成還原性狀態,尤其在低窪地積水多,容易積累一些有毒物質如H2S、H3P、CH4等,危害作物的根系。
『貳』 土壤在中國的分布
中國土壤資源豐富、類型繁多,世界罕見。中國主要土壤發生類型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濕土(草甸、沼澤土)、鹽鹼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紅壤系列 中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的重要土壤資源,自南而北有磚紅壤、燥紅土(稀樹草原土)、赤紅壤(磚紅壤化紅壤)、紅壤和黃壤等類型。
磚紅壤 發育在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下強富鋁化酸性土壤,在中國分布面積較小。海南島磚紅壤的分析資料表明:風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鋁比值(以下同)低於1.5,粘土礦物含有較多的三水鋁礦、高嶺石和赤鐵礦,陽離子交換量很少,鹽基高度不飽和。
燥紅土 熱帶乾熱地區稀樹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於海南島的西南部和雲南南部紅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鋁化程度較低,土體或具石灰性反應。
赤紅壤 發育在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具有紅壤和磚紅壤某些性質的過渡性土壤。
紅壤和黃壤 均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生成的富鋁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濕季變化明顯的地區,淀積層呈紅棕色或桔紅色,剖面下部有網紋和鐵錳結核,二氧化硅/氧化鋁比值為1.9~2.2,粘土礦物含有高嶺石、水雲母和三水鋁礦;後者分布在多雲霧,水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川、黔兩省為主,以土層潮濕、剖面中部形成黃色或蠟黃色淀積層為其特徵,粘土礦物含有較多的針鐵礦和褐鐵礦。
紅壤系列的土壤適於發展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果樹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產潛力很大。目前尚有較大面積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系列 亦為中國東部濕潤地區發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類。
黃棕壤 亞熱帶落葉闊葉林雜生常綠闊葉林下發育的弱富鋁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於長江下游,界於黃、紅壤和棕壤地帶之間,土壤性質兼有黃、紅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徵。
棕壤 主要分布於暖溫帶的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為夏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下發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點是在腐殖質層以下具棕色的淀積粘化層,土壤礦物風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鋁比值3.0左右,粘土礦物以水雲母和蛭石為主,並有少量高嶺石和蒙脫石,鹽基接近飽和。
暗棕壤 又稱暗棕色森林土,是發育在溫帶針闊混交林或針葉林下的土壤,分布在東北地區的東部山地和丘陵,介於棕壤和漂灰土地帶之間,與棕壤的區別在於腐殖質累積作用較明顯,淋溶淀積過程更強烈,粘化層呈暗棕色,結構面上常見有暗色的腐殖質斑點和二氧化硅粉末。
漂灰土過去稱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興安嶺中北部,是北溫帶針葉林下發育的土壤,亞表層具弱灰化或離鐵脫色的特徵,常出現漂白層,強酸性,鹽基高度不飽和,屬於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間的過渡性土類,可認為是在地方性氣候和植被影響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系列土壤均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資源。目前,不僅分布有較大面積的天然林可供採伐利用,為中國主要森林業生產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黃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農用價值,多數已墾為農地和果園。
褐土系列 包括褐土、黑壚土和灰褐土,這類土壤在中性或鹼性環境中進行腐殖質的累積,石灰的淋溶和淀積作用較明顯,殘積一淀積粘化現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潮土、灌淤土系列 中國重要的農耕土壤資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綠洲土。這類土壤是在長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響下形成。在成土過程中,獲得了一系列新的屬性,使土壤有機質累積、土壤質地及層次排列、鹽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變化。水稻土系列 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其中長江中下游平原、珠三角、四川盆地和台灣西部平原最為集中。水稻土是耕種活動的產物,由各種地帶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經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過程是在季節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響下,進行氧化還原交替過程、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復鹽基作用與鹽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積與遷移、淋失,使原來的土壤特徵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剖面發生分異,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態、理化和生物特性。水稻土的剖面結構包括下列層次:耕作層(A)、犁底層(P)、滲育層(W)、 淀積層(B)、淀積潛育層(Bg)及潛育層(G)。耕作層淹水時水分飽和,呈半流泥糊狀或泥漿狀。排水落干後,呈包含有屑粒、碎塊的大塊狀結構,結構面見銹斑雜有植物殘體;犁底層較緊實,暗棕色的垂直結構發達,有銹紋和小鐵錳結核;滲育層由於水分滲透,鐵質淋洗強烈,顏色較淡;淀積層多呈棱塊狀結構,多銹紋、銹斑和鐵錳結核;淀積潛育層處在地下水變動范圍內,呈灰藍色,有較多的銹斑和銹紋結構不明顯;潛育層處於還原狀態,呈藍灰色結構。水稻土大致可分為淹育、瀦育及潛育等三種類型。淹育型發育層段淺薄,屬初期發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見母土特性,如紅壤仍有紅色底層;瀦育型發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結構;潛育型屬由潛育土或沼澤土發育而成。
鹽鹼土系列 分為鹽土和鹼土。岩性土系列 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磷質石灰土、黃綿土(黃土性土)和風沙土。這類土壤性狀仍保持成土母質特徵。
高山土系列 高山土壤指青藏高原和與之類似海拔高山垂直帶最上部,在森林郁閉線以上或無林高山帶的土壤。由於高山帶上凍結與溶化交替進行,土壤有機質腐殖化程度低,礦物質分解也很微弱,土層淺薄,粗骨性強,層次分異不明顯。因而將高山土壤作為獨特的系列劃分開來;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之分。
1.土壤的水平地帶性分布中國土壤的水平地帶性分布,在東部濕潤、半濕潤區域,表現為自南向北隨氣溫帶而變化的規律,熱帶為磚紅壤,南亞熱帶為赤紅壤,中亞熱帶為紅壤和黃壤,北亞熱帶為黃棕壤,暖溫帶為棕壤和褐土,溫帶為暗棕壤,寒溫帶為漂灰土,其分布與緯度基本一致,故又稱緯度水平地帶性。
2.土壤的垂直地帶性分布中國的土壤由南到北、由東向西雖然具有水平地帶性分布規律,但北方的土壤類型在南方山地卻往往也會出現。
『叄』 我國黃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我國的黃土分布:
1、中國的黃土和黃土狀土主要分布在昆侖山、秦嶺、泰山、魯山連線以北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原生黃土以黃河中游發育最好,主要是山西、陝西、甘肅東南部和河南西部。此外,在北京、河北西部、青海東部、新疆地區、松遼平原、四川、三峽、皖北淮河流域和南京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2、我國黃土的弧線分布除了受山脈地形控制外,與我國氣候的帶狀分布有關。黃土分布范圍大致在年平均降雨量300-700mm線,降雨量小於蒸發量,即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
3、戈壁、沙漠和黃土從西北向東南順次成帶狀分布。
世界的黃土分布:
1、黃土不連續的帶狀分布,東西延伸,連綿於南北兩半球的中緯度地帶。
2、歐洲、北美和西伯利亞的黃土都分布於第四紀大陸冰蓋的外圍。而中亞、中國和南美的黃土分布在沙漠的外圍,說明它們的形成與大陸冰蓋和沙漠上的高壓中心所產生的反氣旋風有關。
3、黃土主要分布在中緯度氣候溫暖地帶,該區以乾旱、半乾旱和溫暖少雨、有強烈季節變化為特點,而高緯、低緯地區黃土少見。因為高緯度地區是黃土物質的吹揚區中緯地帶溫暖,草原發育,雨量不大,沖刷不強,便於黃土的沉積與保存低緯地區距風源已遠。
黃土來源不多,加之雨量充沛,沖刷強烈,紅土化作用盛行,不利於黃土的保存。據V·台勞估計,歐洲黃土覆蓋面積佔7%,北美佔5%,南美佔10%,亞洲佔3%,K·凱哈克估計,大陸面積9.3%為黃土覆蓋。
『肆』 中國五個營養土是哪五個
黃棕壤: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游地帶。
暗棕壤:東北地區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
褐土: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陝西關中平原。
黑鈣土: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 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
紫壤:發育於亞熱帶地區石灰性紫色砂頁岩母質土壤。主要分布在中國的亞熱帶地區,以四川盆地為主。
『伍』 目前我國有哪幾種土壤,它們都是分布在哪裡的
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上,大約有15種主要的土壤類型,分別是:磚紅壤、赤紅壤、紅黃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黑壚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這些土壤具體分布區域如下:
『陸』 中國和世界各分多少種土分布區域都在哪
大概有三種,希望高手補充。
一是黑土,東北。
二是黃土,中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山東丘陵等。
三是紅土,大概在湘、鄂一帶。雲南貴州也有分布。
『柒』 中國的五色土是哪五種土 分布在那兒里
中國的五色土分別是指青、紅、黃、白、黑五種顏色純天然土壤,分布情況如下:
1、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平原,因為這里濕潤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物分解慢,積累較多,所以土色較黑。
2、黃土:主要分布在我國黃土高原,這里的土壤呈黃色,這是由於土壤中有機物含量較少的緣故。
3、紅土: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東南部,廣東、福建北部及貴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蘇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
4、青土: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部地區,因為在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情況下,紅土壤中的氧化鐵常被還原成淺綠色的氧化亞鐵,土壤便成了灰綠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5、白土: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地區,這些地方的土壤含有較高的鎂、鈉等鹽類的鹽土和鹼土常為白色。
(7)土在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關於傳統意義上的五色土:
「中華五色土」是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按照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選取的青、紅、黃、白、黑五種不同顏色的土壤。這意味著「五色之土」代表整個中華大地,並寓意中華疆域地大物博,多姿多彩。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五」是個特殊的數字,天數中「九」為最大,地數中「五」為最大。
在各個領域中,都存在著五個基本元素「五」代表的是全部,涵蓋著整體,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概念。傳統文化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要素,把這五種要素稱為「五行」。
而五色、五方、五音、五味、五行等之間又存在著相互對應的關系。組成對立統一的整體,這些玄妙的對應關系,都是華夏祖先們對自然界的認識與描述從這些傳統文化中,可以感受到我們的祖先在認識自然時的高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