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鐵路的由來與發展
一百五十年前,鐵路被清人視為「奇技淫巧」,不為世人所接納;而 如今,「國名經濟發展的命脈」展開了史無前例的跨越式發展。從0.5 公里的「展 示鐵路」到「八縱八橫」的鐵路交通網構建完畢,從「龍號」機車到時速 350 公里的高速列車,中國鐵路發展史,見證了一個國家百年巨變。本文主要來探討 中國鐵路發展的起源,從源頭來探究中國鐵路的發展。 清政府拒絕修建鐵路列寧曾說過:「鐵路是資本主義工業的最主要的部門即煤炭和鋼鐵工業 的總結,是世界貿易發展與資產階級民主文明的總結和最顯著的指標」。鐵 路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物,鐵路的修築又反轉來促進工業文明的發展。但是 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及自然經濟的局限,是清政府一時看不清鐵路對社會進 步的重大作用,他們視鐵路如「洪水猛獸」。同時還與清政府的腐敗、保守、 專制、唯祖宗之規是從有關,他們不肯接受新生事物,視蒸汽機車為「奇技 淫巧」,認為修鐵路會「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風水」,因而頑固地拒絕 修建鐵路。 當時中國的有志之士已把世界鐵路的信息傳入國內,被稱為「開眼看 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在他主持編譯的《四洲志》中介紹了外國修建鐵路 的情況。清末地理學家徐繼宇於 1848 年編著的《瀛環志略》中,又進一步 介紹了一些國家的鐵路情況,如「造火輪車,以石鋪路」,「熔鐵為路,以速 其行」,並稱贊說這種運輸工具是「可謂精能之至矣」。太平天國玕王洪仁玕 在其《資政新篇》一書中,主張製造「如外邦火輪車」,計劃「先於21 21條大路,以為全國之命脈」。但這些都未能使清王朝統治集團振聾發聵。 他們說什麼火車會「煙傷禾稼,震動寢陵」,「會驚耳駭目,鬼神呵譴」,他 們仍然認為鐵路是祖宗所未創的怪物,不為他們所接受。 李鴻章乃是清朝高級官員中主動提出修鐵路的第一人,他同時也是清朝 最早有築路救國思想的官僚。李鴻章等為促發慈禧對鐵路的興趣,曾動用海 軍建設經費於1888 年在北海、中海西側修建了一條長約2 公里的宮廷鐵路, 這條鐵路由靜清齋至瀛秀園,途徑紫光閣,故稱紫光閣鐵路。慈禧太後經常 乘坐又太監牽引的豪華進口車廂,去靜清齋進午餐。這種投其所好的做法博 得慈禧太後的歡心,又促使頑固派不得不改變其反對修建鐵路的態度,收到 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國大地上的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清政府不允許中國自己修建鐵路,不等於外國列強不圖謀在中國修建鐵 路。從19 世紀60 年代起,西方列強開始向請政府提出鐵路的要求。最先提 出這種要求的是英國駐廣州領事館翻譯梅輝立(WSMayers)。他於1862 年,向廣東當局提出了修築廣東至江西的鐵路,並至大庾嶺踏勘。以後,西 方的外交官、商人又先後多次提出修路之請,但是均為清政府所據。英國曾 指使一位名叫杜蘭德的商人出面,在北京的宣武門附近修建了一條長約 0.5 公里的小鐵路,企圖以實物作廣告而去誘惑。但所有這些卻都沒有使固守祖 規制度的清朝王室為其所惑,為其所動。 鐵路作為「工業革命」的產物,是蒸汽機應用於運輸的結果,是社會經 濟技術不斷發展的必然。但對於中國來說,自己大地上的第一條鐵路——上 海吳淞鐵路,卻竟是非法的「舶來品」。 為了便利吳淞口與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並而成)的陸上交通,同 時也為了對中國人提供一種示範,使他們在心理上習慣於這種新的觀念,為 將來他們在中國的發展鋪平道路。1872 年,美國駐上海的副領事奧立維布 拉特福(Dliver BBradford)開始籌備築路事宜,以修「尋常馬路」為名, 騙購築路用地,同時他們把「吳淞道路公司」偷偷變成「吳淞鐵路公司」。 後來因為築路需要花費巨額資金,路工才將它轉交給經濟實力雄厚的英商怡 和洋行。他們背著清政府擅自在中國的土地上修建鐵路。1876 年,該行將 鐵路器材謊稱為「馬路器材」,矇混進口,以修好的馬路為路基,又偷偷鋪 上鋼軌,於7 日先行通車,吳淞鐵路全長14.5公里,單線,軌距0.762 米,鋼軌每米重 13 公斤,機車自重僅 15 噸,牽引小型客貨車,時速為 24 ——32 公里。吳淞鐵路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條營業性鐵路,它的修建對中 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但英商在征地時,破壞溝渠,引起了農民的強烈反對。在通車後,又出 現了軋死行人事件,百姓為之震動。鐵路雖好,但卻是英商以欺騙之法,擅 自修築,實屬違法行為。為了維護主權,清政府提出強烈的抗議。英方也知 其理虧,經過交涉,雙方達成《收贖吳淞鐵路條款》,規定以一年為期限, 清政府出白銀28.5 萬兩,買下吳淞鐵路。1877 年10 月,鐵路賠款付清,吳 淞鐵路收歸清政府所有。 但是買下的吳淞鐵路該如何處理呢?關於此事朝廷內外眾說不一。李鴻 章主張交由華商,集體經營。當時上海、吳淞等地商民 145 人,「公稟兩江 總督,請准鐵路繼續辦理」。但兩江總督沈葆楨未被批准,為防止外人今後 故伎重演,竟下令將鐵路拆毀。由此可見,清政府的當權者把鐵路視為「奇 技淫巧」到了何等荒謬的程度。 吳淞鐵路這個「短命鬼」,雖是帝國主義勢力開始對中國逐步改變侵略 和擴張手段的產物,但它的出現,卻讓國人見識了鐵路這一新生事物,讓國 人認識了改變舊的運輸方式,提高運輸效率是多麼的重要、多麼的必要。從 1876 年12 月25日,共運客16 萬多人次,平均每英里 每周可賺 27 英鎊,與英國國內鐵路日利潤相當。速度快,盈利多,中國人 開始實際感受到鐵路之益,開始慢慢開始接受鐵路這一新生事物。 中國自辦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英國首先於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公用鐵路——斯托克頓至達林頓, 中國自辦的第一條鐵路晚了大約半個世紀,但這條長約10 公里的運煤鐵路, 被後人稱為「中國鐵路建築史的正式開端」。它的建成通車給中國朝野和各 省紳商創辦鐵路帶來了不小影響。 1875 年,李鴻章派唐廷樞籌辦直律(今河北)開平煤礦。唐廷樞曾任英 商怡和洋行的總買辦,後應李鴻章之邀,出任輪船招商局的總辦。經勘探, 礦井選於開平鎮西南的唐山。唐山儲煤豐富,日後必高產。由於大量原煤需 運往天津,若不解決運輸問題,煤價必高,銷路難以暢通。從蘆台至天津, 有水路、海道可通。從胥各庄至蘆台,地勢平坦,可開運河。唯有從唐山至 胥各庄,地勢陡峻。為使這段交通無阻,1879 年,唐廷樞提議修建唐胥鐵 路。由於李鴻章的支持加以擬修的鐵路很短,離京師高遠,清政府暫時答應 1880年秋冬間,唐胥鐵路動工。朝中頑固派知悉後,橫加反對,說什麼 「輪車所過之處,聲聞數十里,雷轟電駭,震厲殊常,於地脈不無損傷」。 清政府遂下令停工。路基不鋪鋼軌,只是一條大路。同時,欲將原煤運至胥 各庄,需雇大車300 輛,不僅運費昂貴,而且適逢夏秋時節,山水漲發,土 路泥濘難行。為此李鴻章、唐廷樞以退為進,請求鋪軌,但不行機車,以騾 車拉煤車,這樣清政府才勉強同意。
1881 月,開始鋪軌,年末竣工。1882 年初,唐胥鐵路啟用,用騾馬牽引車輛,時人戲稱為「馬車鐵道」。 不久,開平煤礦全面投產,騾馬牽引力小,速度慢。為不使原煤積壓, 礦方只得採取應急措施,組織工人利用礦場起重機鍋爐、豎井槽等舊材料, 試製成一台輕型機車,取名為「龍號機車」,這台中國自製的首台機車,牽 引著百餘噸的煤車,頗為快捷。 唐胥鐵路長9.2 公里,單線,軌重每米15 公斤。它的線路雖短,卻是中 國自建並保存下來的第一條鐵路。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其中確立唐 胥鐵路的軌距為1.435 米的軌距。清末大部分鐵路採用這種規矩,後被清政 府定為中國的標准軌距,沿用至今。 鐵路產生對中國帶來的影響雖然外國列強直接經營部分鐵路,並在一定時期內相當成都的控制著中 國主要鐵路線的運營,中國鐵路為列強勢力對華推銷「洋貨」、「略買」土貨 以致軍事侵略擴張提供了便利。雖然中國鐵路與世界鐵路發展狀況相比較, 確屬落後行列,遠遠不能滿足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但是,建 在中國土地上的鐵路,畢竟是「先進的交通工具和新的社會生產門類」,對 中國的社會經濟以致社會風氣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沖擊。 同時,鐵路逐步向我國延展,必然對固有的小生產為基礎的閉塞的經濟、 地理、人文等造成沖擊。中國鐵路是中國近代化的產物和標志之一。,又反 過來影響並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Ⅱ 中國第一條鐵路是從哪開到哪的
你知道安徽的第一條鐵路是哪條嗎?那就是淮南鐵路。它起自淮南的田家庵,終止於蕪湖裕溪口,全長214公里。這條鐵路1934年6月正式開工,1936年1月通車,耗資450萬元。據了解,該鐵路造價之低,建設速度之快,在當時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1為運煤籌建鐵路
其實,淮南早有「鐵路」。1911年從大通煤礦到田家庵淮河碼頭就有了輕便軌道,馬拉著煤車在軌道上滑行,這應該算是淮南最早的「鐵路線」了。
上世紀20年代末,國民黨建設委員會委員長張靜江認為煤焦供應關繫到民族工業的發展,於是就在安徽省淮河岸邊九龍崗等地勘定淮南礦區,經營開發。
這張靜江是何許人也?原來,他是浙江湖州人,張家在湖州是巨富。1901年,24歲的張靜江捐得江蘇二品候補道,次年到駐法使館任一等參贊。他當過中華革命黨的財政部長,還做過蔣介石的入黨監誓人。1928年2月,張靜江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主席,翌年他參與籌建淮南煤礦。他投入巨資,采購機器設備,以機械化發展生產,提高煤產量。他還把官辦的九龍崗礦和商辦的大通礦合並到一起,統一管理,統一運輸和銷售。到上世紀30年代初,淮南煤礦的年產量已逾百萬噸。
張靜江所開採的煤炭原經淮河水路運抵蚌埠,再轉由津浦鐵路運至浦口。這樣一個過程下來路途遙遠,運費繁重,非常不方便。為此他就想到籌築淮南煤礦專用鐵路。其作用是貫通江淮,有利煤運,兼以發展皖北、皖中並聯系皖南之交通。
2誰修建了第一條鐵路
張靜江倡修安徽的通江鐵路,立項自然沒有問題。接下來的問題是請誰主持修?靜江想到了程士范。
這程士范又是什麼人呢?據史料載,程士范是績溪人,早年畢業於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1928年他任安徽省建設廳技正時,就著有《皖省輕便鐵路芻議》文,極力主張修建淮南經水家湖、合肥、巢縣到裕溪口的鐵路。而當1933年張靜江兩次屈尊去上海程士范家中請其回安徽修鐵路時,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於是決定出任淮南煤礦鐵路工程處處長。
應該說,張靜江用程士范是絕對對的:一是程士范曾涉足金融界,便於貸款借錢;二是程士范懂工程技術,修路是行家裡手。當時有兩個棘手的問題都被程士范輕而易舉地解決了。一是勘線。淮南線有一半以上的長度在今合肥境內,淮南到合肥一帶民風強悍,淮軍、淮上軍的後代也不乏強盜土匪。知識分子出身的程士范借用地方力量,武裝護路,勘線及建設相對有了保障。二是冠名。當時有規定,已修好的鐵路線200公里內不得再建造平行鐵路,否則視為侵權。因為津浦線在先,程士范巧妙地將通江鐵路改稱淮南煤礦鐵路,路基按正規鐵路設計,但卻鋪上窄軌距的輕軌和相應的枕木。這樣,既降低了造價,又可備日後「升級換代」。
上任後,程士范騎著毛驢勘察線路,風餐露宿,精心籌劃,編制出每公里4萬元的計劃,制訂分段修建、分段運營、三年建成的經濟方案。1933年冬季開始勘測,1934年6月正式開工,次年2月1日即開通了淮南至合肥的客運班車,到1935年12月12日,自淮南田家庵至長江邊裕溪口乾線全長214公里的淮南鐵路全部竣工,耗資450萬元。據史料載,該鐵路造價之低,建設速度之快,在當時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3抗戰時期遭到破壞
1937年抗戰爆發後,為配合國民政府的戰略需要,程士范力主將融入自己心血的淮南鐵路拆毀以免資助敵人。1938年7月,淮南鐵路淪入日軍之手,路礦被日軍恢復使用。1941年日軍又把水家湖至裕溪口一段軌道拆除,其材料移建為水家湖至蚌埠支線,和津浦路接軌。
而到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蚌支線遭其大肆破壞,橋梁軌枕盪然無存,車站等建築全被焚毀,只有田家庵至水家湖之間27公里的線路完好無損。據史料載,這年10月,接收委員會進行接收工作。11月接收完畢,淮南鐵路局成立,吳競清任局長,胡衛中、寧樹藩為副局長。而此時修復工作擺在了他們的面前。
水家湖至蚌埠一段長約61公里,在華中鐵道管理委員會的協助之下,它的修復工作1946年春開始,同年5月下旬完工,6月1日正式通車。但由於當時時間倉促等原因,修復得不夠理想,僅能維持通車,每遇洪水就會發生事故,不能充分使用。而水家湖至合肥一段線路長約70公里。其修復工作於1946年秋季開始勘測,1948年2月開始動工,至1948年10月10日全線通車。這樣,水合、水蚌、水田三線已全部貫通,並與津浦線發展了聯運。
4解放後依然發揮作用
1949年1月,淮南、蚌埠兩地相繼解放,淮南鐵路從此迎來了歷史的新篇章。1949年11月,鐵道部下令撤銷淮南鐵路局,把它並入蚌埠鐵路分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在中取華東、開辟第二通道的戰略部署下,阜陽至淮南新線1986年底建成通車。1992年阜淮線復線、淮南線復線修建,單線變雙線,運輸能力提高了一倍。1995年阜淮、淮南兩條干線在淮南境內的線路全部更換為每米60公斤的重型鋼軌。對華東地區和安徽省的經濟建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隨著技術的成熟和鐵路建設步伐的加快,淮南線已能滿足電力機車和動車組的運營要求,這樣使皖北地區和皖江城市帶、長三角經濟圈都連接了起來,也和京滬鐵路、寧西鐵路、合九鐵路、滬漢蓉鐵路以及合寧、合武、合蚌、合福等鐵路線相銜接,形成安徽和東南沿海地區緊密聯系的鐵路運輸網。
Ⅲ 中國最早自己修建的鐵路在哪裡
中國最早自己修建的鐵路,歷史上最小的鐵路,運行速度最慢的鐵路,修築時間最長的鐵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民營鐵路,唯一發行貨幣的鐵路……這些紀錄,記載的是雲南鐵路史上一段最值得驕傲的精彩傳奇。這條名為個碧石的鐵路創造了眾多的奇跡和紀錄。
嚴格意義上說,個碧石鐵路的起點當屬碧色寨站。作為當年的滇越鐵路雲南段僅有的兩個特等站之一,碧色寨站因個碧石鐵路的聯通而更加繁榮。當時,倉庫里堆滿了換裝的大錫和糧食,個舊、建水、石屏等地前往省城昆明的鄉紳百姓也擠滿了候車大廳。但隨著草官線的建成和碧色寨至碧蒙段鐵路的拆除,碧色寨迅速沒落。
個碧石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後,由蒙自至石屏和個舊的鐵路在這里分岔,雞街逐漸由一個不起眼的小村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商埠。上世紀70年代蒙寶線改軌後,成為寸軌與米軌最後換乘站的雞街迎來了最後輝煌。當時寸軌鐵路的機務段和車輛段全部設置於此,個舊的大錫也經過這里運往全國。如今,最後的3台寸軌機車分別被中國鐵道博物館、雲南鐵道博物館和上海鐵道博物館珍藏。
Ⅳ 高鐵最早發源地是中國嗎
不是中國,是日本。
一般認為於1964年開通的從東京直通大阪的東海道新干線,是世界上第一個商業營運速度達到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系統,也是世界上第一條高速鐵路。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發展高速鐵路的國家。日本政府在1970年發布第71號法令,為制定全國新干線鐵路發展的法律時,對高速鐵路的定義是,凡一條鐵路的主要區段,列車的最高運行速度達到200公里/小時或以上者,可以稱為高速鐵路。
1985年歐洲日內瓦協議規定:新建客貨共線型時速為250公里以上,新建客運專線型時速為350公里以上為高速鐵路。
2008年8月1日開通的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鐵路是中國第一條公認的、沒有爭議的高鐵。
Ⅳ 中老鐵路通行,這一鐵路的起始點和終點在哪裡
中老鐵路通行了,這條鐵路的起點是中國的昆明市,終點是處於寮國境內的萬象。這條鐵路全長1035千米是一條國際鐵路,也是為了促進“一帶一路”的發展而建立的鐵路。這條鐵路的建立的意義也是比較大的,它促進了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同時也促進了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
鐵路的存在給大家的出行也帶來了很大的方便,而這條中老鐵路通行了,也給中國和寮國之間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很多人也都非常期待能夠乘坐這輛車。這輛火車途經的地點也比較多,例如玉溪市、普洱、西雙版納以及寮國的朗南塔,烏多姆賽,終點就是寮國的首都萬象,周圍能夠看到的風景也是比較多的,一共有167座隧道,也穿過了301座橋梁,那些工作人員真的是非常辛苦。
Ⅵ 中國最早的鐵路是哪一條
1.1865年秋由英國商人杜蘭德在北京宣武門外鋪設的一條長約500米的供人觀賞的、有小型蒸汽機車行駛的模型鐵路,是我國的第一條鐵路。
2.吳淞鐵路1876年由英國怡和洋行在吳淞和上海之間擅自修建的公開運輸旅客和貨物的鐵路,是我國第一條正式的鐵路。
3.唐胥鐵路,由清政府洋務派的開平礦務局出資修建的唐胥鐵路。1879年,洋務派首領李鴻章為了將唐山開平煤礦的煤炭運往天津,奏請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鐵路。清政府以鐵路機車「煙傷禾稼,震動寢陵」為由,決定將鐵路縮短,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蘆台間開鑿運河,連接薊運河,以達北塘海口。1881年11月8日唐山——胥各庄鐵路通車。
4.台灣的台新鐵路,劉銘傳於1887年奏准修建台灣省鐵路。線路以台北為中心,向東到基隆港,向西南到新竹,分別於1891年和893年建成,兩段共長約107公里,軌距1067毫米,軌重每米18公斤。
Ⅶ 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叫什麼鐵路
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叫唐胥鐵路。
唐胥鐵路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標准軌運貨鐵路。光緒五年清政府允准開平礦務局出資修建一條自唐山至胥各庄的運煤鐵路,並聘礦務局英籍工程師金達監修。
因守舊勢力反對,未果。次年礦務局復請修建獲准。當年建成,為單軌輕便鐵路,約7.5公里。開始時用驢馬拖拉跑車,第二年開始使用機車曳引。光緒十一年開始從胥各庄向蘆台庄附近的閻庄延展,次年完成,長30餘公里,稱唐蘆鐵路。又次年延至天津,增長80餘公里,稱津沽鐵路。
唐胥鐵路的修建原因:
1874至1875年間,直隸總督兼北洋事務大臣李鴻章先後派人到直隸磁州和湖北興國勘探礦藏。1876年11月,他又派唐廷樞到唐山開平一帶勘察,發現了蘊藏豐富的煤,於是首先開辦煤礦。
1878年8月,開平礦務局正式開辦,「未出數月,出煤極旺」。為了把煤從礦區運到最近的海口裝船運出,唐廷樞在1879年稟請李鴻章准許礦務局修築唐山到北塘口的運煤鐵路。
李鴻章對修築鐵路很感興趣,他早在1874年上奏清廷的《籌議海防折》中,就認為「南北洋七省,自須聯為一氣,方能呼應聯通」,何況有事之際,軍情瞬息變更」。
「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馳援,可一日數百里,則統帥當不至於誤事。」可惜他的主張,「其時文相目笑存之,廷臣會議,皆不置可否」。
Ⅷ 中國鐵路是從哪一年開始建立的,至今的發展史具體是什麼
鐵路是人類近現代文明的標志性成果,也是人類現代化的重要助推器之一,相對於中國這樣近200年歷經滄桑巨變的國家,鐵路的發展史實際上承載著諸多的價值和意義。鐵路不僅是物資載運的工具,也不僅僅是聯絡交通的渠道,在某些層面上,中國鐵路的發展史和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等歷史使命聯系在一起。
概而言之,中國鐵路的發展史經歷了三個階段:
其一,肇始期(1835-1906),此階段為中國鐵路的醞釀和開始階段,修建鐵路動議,鐵路網設想乃至第一條自建鐵路均由此開始;
其二,近代鐵路發更迭期(1906-1949),此階段有關鐵路修建的討論熱烈,但囿於國情和技術局限,實際上修建和發展極為緩慢;
其三,繁榮發展期(1949-至今),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鐵路發展歷經波折,但在鐵路網構建和技術更迭中均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Ⅸ 中國最早的鐵路出現在什麼時候嗎,它是如何出現的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鐵路——京郊鐵路
1865年英商在北京城外修造了一條長約千米0.5的小鐵路,試行小火車,由於時人不料北京人視之為"怪物",喧嘩若狂,慈禧急忙飭令步軍衙門拆卸,成為鐵路史上一大笑料。此事,在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有記:「同治四年七月,英人杜蘭德,以小鐵路一條,長可里許,敷於京師永定門外平地,以小汽車駛其上,迅疾如飛。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至大變。旋經步軍統領衙門飭令拆卸,群疑始息。此事更在凇滬行車以前,可為鐵路輸入吾國之權輿。」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營業鐵路——吳淞鐵路
1874年12月,英國人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在上海擅自修築了吳淞鐵路,這是中國境內第一條用於營運的鐵路。吳淞鐵路從上海起到吳淞鎮止,長14.5公里,軌距762毫米,軌重每米13公斤。不過,這條鐵路畢竟是西洋人強行修造的,事先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一些自感土地權利受到損害的沿途農民,不時與鐵路公司發生沖突。1876年火車通行,不久,軋死一名中國人,民情激憤,強行阻止火車行駛。10月,清政府與英國訂立了《收贖吳淞鐵路條款》,以 285,000兩白銀贖回鐵路,並於1877年10月全部拆毀,將鐵軌拋入大海。
中國人自修第一條的鐵路——台灣基隆礦區鐵路
1877年,洋務派大員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基隆煤礦的老寮坑礦地至濱海泊船處,自行修建台灣基隆礦區鐵路,開創了我國自行修築鐵路先河。唐廷樞雲:「若煤鐵並運,即須自築鐵路,方可大見利益。是台北礦務,煤井未開,鐵路先已築成,正此之謂」。
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個鐵路公司——開平鐵路公司
1881年中國人建成自己修築的另一條鐵路——唐胥鐵路。該鐵路自唐山起至胥各庄(今豐南縣)止,全長9.7公里。採用1.435毫米的軌距和每米15公斤的鋼軌。這條鐵路是為了開發開平煤礦,在清政府洋務派主持下,由開平礦務局負責集資修建。1886年,成立開平鐵路公司,收買唐胥鐵路後開始展築,並獨立經營鐵路業務。開平鐵路公司是中國自辦的第一個鐵路公司。1887年,唐胥鐵路展築至蘆台,1888年展築至天津,1894年天津至山海關間通車,改稱津榆鐵路。
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運客的鐵路——台灣基新鐵路
劉銘傳於1887年奏准修建台灣省鐵路。線路以台北為中心,向東到基隆港,向西南到新竹,分別於1891年和1893年建成,兩段共長約107公里,軌距 1,067毫米,軌重每米18公斤。這是中國第一條官辦且運客的鐵路。
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是詹天佑主持並勝利建成的聯結北京和張家口的一條鐵路,是完全由中國自己籌資、勘測、設計、施工建造的鐵路,全長200多公里。京張鐵路1905 年9月動工,1909年8月建成。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是中國鐵路工程技術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