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四代戰機何時出來
央視突然暴中國四代機即將面世的猛料,對中國人來說那真是鞭炮齊鳴,鑼鼓宣天,大家覺得振奮之極.可對於美國來講,那就是惡夢!!也許大家覺得誇張,聽我分析:
美國研製F35聯合攻擊機就用了2000億左右,這里還不包括F22,這些成本怎麼才能撈回來,當然靠它的傳統盟友來購買了,這裡面有的已經先期支付了,也就是說,象英國,以色列,奧大利亞等國都屬於入股了,賠了賺了它們都有份,但主要的股東還是美國.美國當初拉它們入股當然是信誓旦旦地說肯定掙錢,不掙錢誰來入股啊.現在F35美國已經准備好和盟友簽約出售了,中國可到好,突然說四代機馬上就要飛了,你想想,美國能不傻眼嗎?美國的四代機還一架沒賣呢!!
中國宣布有了四代機,而且官方在不同的場合也暴料我們四代機的優點,甚至直接就說」我們的四代機是描准美國F22設計的,可以做的比它更好」!!試問,你是日本你還買不買F35??你是以色列你還買不買F35???
日本將來最大的交戰對象是我們中國,也是戰爭幾率最高的國家,如果將來和我們打仗,面對我們的四代機,還沒打,它已經敗了;以色列面對的國家是伊朗,而伊朗是我國四代機最有潛力的擁有國,這豈不是把以色列從優勢直接轉為劣勢嗎!!印度阿三,剛認了美國做乾爹,准備出重金購買其C-17和F35來制衡中國,哪想貨還沒到手呢,就輸給中國了.其它國家也是一樣,誰願意買已經落後的四代垃機啊?
為什麼這么說,因為F35是縮水版的F22,其特點比較綜合,也就是把F22的各項指標都平衡到一般水平.我們知道F22的售價突破2億美元一架,而F35卻只有3500萬-5000萬左右,為什麼有這么大的差價,因為F35身上最顯著的四代機的特徵:隱身性能被閹了,哈哈.隱身性能大大降低了,你說F35能打得過中國的四代????張召中教授啥話你都別信,就是有一句話你得信,那就是他在11月21日的節目中的一句話」四代機最重要的指標是隱身性」!!
日本過去一直在強調只要美國的F22,其它不要,而F22是美國的最高核心機密,根本不可能出售.就象師付教徒弟一樣,必須得留一手.中國四代機現身,有可能導致日本棄美自研,或是非逼美國賣F22不可,而美國一旦開這個先河,其它國家必定效仿.那F35就更沒市場了.
這就是中國對奧巴馬的籌碼!高達上萬億的籌碼!是中國送給小奧的最大禮物.因為F35的經濟成本就2000億,而由它創造的直接經濟價值應該在5000億-1萬億左右.這是一份大禮!!!在小奧來之前高調宣布中國的四代機成果,就是要在對手一近身就捏住他的軟肋,讓他得色不了,從而打擊他的氣焰,讓他乖乖地做個好學生!!
小奧此次來中國,四代機肯定是他要問的,因為這直接關繫到美國當前的經濟利益.如果讓美國現在就放棄F35而繼續研製更新的六代機的話,對它來說,簡直是往火坑裡推.都已經危機了,難道還要讓我上吊不成!!!
低調處理中國的四代機,其實是在給美國一個很好地台階.你有四代機不要緊,別聲張,別嚇跑我的客戶,給我條活路.你宣布了不要緊,你把性能說低點,讓我的客戶還能買我的機機.你要是不幫我,我就只能把F22真的賣給日本和印度了,對您也不好.您讓我有個喘息地機會,再過個十年二十年,我緩過氣來了,再讓我研究六代好不?
奧巴馬走了,中國有關部門立刻對中美元首的各項談話成果進行落實.於是有了央視非常不專業節目的」四代機是殲十改」的話題;於是就有了日本」日本媒體23日傳出日本將選擇美國F-35戰機作為下一代主力戰機機型的消息」.
純一家之言,大家品品!
『貳』 第四代戰斗機還能服役多久
目前第四代戰斗機還算是最先進的,量產的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其他國家還在研製,所以第四代戰斗機還可以服役很久,要知道現在還有國家有很多第二代戰斗機。
『叄』 中國的第四代戰機幾年後服役
應該不會太久。西方第三代戰斗機和第四代戰斗機相差幾十年,不過我估計,我國會在殲-10推出後,在不斷完善它的同時,立即著手研製下一代戰斗機,以彌補我國航空工業與國外的差距
『肆』 中國第四代戰機什麼時候能出來
這個問題如果不是從事軍工的人員很難回答,結合世界大部分國家的戰斗機研發製造歷程來看,我國的四代機還在研發中,可能會在2010年到2015年之間首飛。下面我粗略說下我國的戰斗機發展情況:
我國的戰斗機研發和生產水平,應該說僅次於美、俄,和法、英等國並列,但是在戰斗機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大推力矢量發動機的研發上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國目前量產的「太行」WS—10發動機,推力為12.5噸,而且不具備推力矢量的能力,而目前美國最先進的戰斗機F—22戰機所用發動機F119-PW-100,推力為45.6噸,而且具備推力矢量技術(發動機尾噴口方向可調)。可供戰斗機使用的有緣相控陣雷達,性能也並不理想。如果一旦中國在這兩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四代機大量生產並裝備一定會很快,國家領導人和每一個中國人都非常關注,中國研發四代機的決心非常堅定!
『伍』 中國四代戰機試飛到服役得多長時間
首先要有發動機啊,我們的WS15正在研製,預計要到2016年出來,而四代機服役更長了,大約要到2018年左右,美國的F221990年都試飛了,2003年才服役了
『陸』 中國第四代戰機大概什麼時候服役
美國已先行研製出第四代戰機,為世界制空權最為強大的國家
而中國為航母造成嘔心瀝血,應該會將未來的科研重心放置在航母上
而後在研製艦載機,由於第四代戰機研製經費昂貴,每架需1個億以上,美金
且第四代戰機十分嬌嫩,要有專門的機庫
所以,第四代戰機造成應在2015年以後
『柒』 中國的F-14還要我們等多久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中國研製第四代戰機殲14 中國正在研製的第四代戰機殲-14,有可能被確認為美國F-22A的對手。 《大公報》昨日報道,中通社引述德國《Military Technology》雜志指出,中國正在研製第四代戰斗機,並可能被命名為殲-14,預期將在2012年至2015年服役。 殲14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具有與多目標作戰的能力,並可以識別出目標的相關資料。 據稱,這一項目是中國獨立設計、開發製造先進戰機,在技術上力爭趕上俄羅斯,甚至最終趕上美國的一個重要步驟。
『捌』 中國第四代戰斗機什麼時候才能製造出來
應該已經出來了,中國一向是裝備一代,研發一代,設計一代,再加上共產黨在國防方面對外往往只做不說的習慣,殲十都裝備好幾年了,不能可能把老底都掀出來吧?等中國五代機研發有所突破之時也就差不多是四代機對外公布的時候了。
『玖』 中國何時能出第四代戰機
如果大量採用引進的技術和部件,10年之內就能搞出來,要是全部自己研製,那就要很久以後了,超音速巡航,超機動,隱身這些技術中國一樣也沒掌握。
『拾』 中國J-14Z最新消息
針對集團公司林左鳴總經理、耿汝光副總經理7月份先後兩次在一航沈飛召開現場工作會的精神以及林左鳴總經理對某型號飛機研製提出的四點要求,一航沈飛迅速行動,羅陽總經理簽署了「關於確保某型號飛機科研任務令」;黨政聯合下發了「在領導幹部中開展轉變作風、提升執行力,確保完成全年任務大討論活動及滿意度測評的通知」,要求參研幹部員工充分認識某型號飛機研製的意義,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保質、保量、保進度完成任務。
日前,一航沈飛迅速掀起大乾熱潮,總經理羅陽等公司領導分別帶隊前往成品承製廠協調解決成品供應;公司成立了現場工作組,協調解決生產線技術質量問題;生產部下達了趕工計劃;各參研單位每天早8點到晚8點,組織員工倒班生產。
在8月5日召開的幹部工作例會上,黨委書記楊尤昌又進一步要求領導幹部要轉變作風、提升執行力,增強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做到主動作為、積極工作;各參研單位要認真貫徹落實羅陽總經理簽署的科研任務令要求,按照公司與各單位簽訂軍令狀明確的完成任務時間和節點,按照公司制定的趕工計劃,精心組織生產,打勝型號攻堅戰。
此消息中最令人琢磨的是「某型號」3個字。
「某型號」是什麼型號呢?
我認為它就是風傳已久的中國真正的第四代戰機,即殲14。
我很同意以下關於中國第四代戰機的分析:
一直以來,很多軍機迷都把FC-1定位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水準,認為國內不會裝備,而只是外銷。可如今卻傳出我國將自產自用250架!特別加以說明「FC-1性能遠超預期」。而另一消息則並不讓人意外,那就是殲10的實際產量問題,現在的數字是30多架。這也正好驗證了大家的推測,單發殲10隻是過度機型,更厲害的角色還在後面。聯繫到最近殲14的隱約傳說以及雙發殲十的朦朧意念,怎不讓人有種美人將至而臉紅心跳之激動?而將兩者聯系起來,還有一個小小想法,那就是,殲14、雙發殲10之類實際版本――中國第四代戰機將提前面世,其進度決對超出了國人現在的想像。
在此之前,美國軍備發展與未來計劃顧問羅伯特�6�1科爾安德洛指出:中國的殲10大批裝備部隊,按照一貫的「裝備一代,研製一代,設計一代」發展原則,有理由認為中國已經開始了下一代戰斗機的研製工作,依目前來看,殲14在2008年中可能開始試飛(至少預言了殲14正在推出中)。
他說:按照中國一貫的戰斗機序列型號制定方式,殲10是中國結合外國技術的產物,殲11是蘇27改進型。而殲13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稱作「156工程」,殲14被稱為「東風153」工程。2002年後,中國開始進行殲13、殲14的研製,但軍方要求戰機必須以具備隱身作戰能力,其次要可以達到超音速持續飛行的能力,但中國戰機發動機部分,始終沒有任何進展。
聯系之前許多關於中國突破了戰機隱身功能的研製難題,以及由沈陽黎明航發集團研發的太行、昆侖兩型號國產渦扇發動機的成熟(2002年中國一航正式向外展示,至今又是6年過去),中國第四代戰機的技術瓶頸其實已基本突破。
還有一條來自網友的消息也比較有意思,即中航一集團在幾大新型號戰機上的分工:由成飛攻關殲10,西飛將在殲10基礎上研發殲13,同時承擔中國新一代轟炸機(有說是殲15,我對此命名表示懷疑)的研發,而曾經是中國一二三代戰機主要生產商的沈飛則重點攻關殲14。
現在,殲10已經面世,在此之前,殲轟型飛豹戰機早由西飛推出,所以說西飛在殲10以及飛豹的基礎上研發新一代轟炸機的消息肯定是靠譜的(相比殲擊機,中國的轟炸機換代似更為急迫),而由殲擊機生產最富技術實力(黎明航發集團及沈陽飛機研究所的技術資源)的沈飛主攻殲14,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還有一點也值得注意,即中國一航和中國二航正在醞釀資本、資產(1600億)巨大的合並重組,新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即將於8、9月問世,中國一航的老總林左鳴正是合並重組的籌備組組長(亦應是重組後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董事長),這是中國航空工業繼成立中國商飛公司(生產民用大飛機)之後又一個巨型動作,合並之後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會在軍機生產及航空工業技術的研發上再上台階。而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合並之後的中航集團下屬企業中,最受益之一的會是從前的小兄弟西飛集團――所以,由西飛承擔殲13和新型轟炸機的研發似也是靠譜的。
沈飛最王牌的技術現在當然是蘇27即殲11,殲14在技術上和功用上一定也更接近殲11――重型殲擊機。
早就聽說,其實殲10的研發主要是為了裝備中國的第一代國產航空母艦,所以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要脫離沈飛系統單獨開發一款體積小但技術出色的殲10戰機,不久之前,中國已正式宣示擁有了生產30萬噸航空母艦的全部核心技術,或者這也為殲10找到了真正的戰略歸宿。
德國《亞洲航空》一篇名為《騰飛的中國空軍》文章中透露,1996年中國重新啟動了針對殲13、殲14的設計。但隨後爆發台海危機,解放軍緊急購買了第二批俄產戰機,致殲13、殲14的工程進展緩慢。報道援引英國《簡氏防務》稱,沈飛和成飛正在為中國空軍研製第四代戰機,並有望在2015年服役,中國下一代戰機將具備出色的隱形能力。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第四代戰機殲14的登場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
以下,是根據軍迷分析匯總出殲14的主要(理想)性能:
一.絕佳的外形隱形性能。關於殲14的空氣動力外形,預計和美國的F22差不多,但我們還是融合了中、美、俄的很多優點,採用了有自己特色的雙垂尾前置鴨翼技術。前置鴨翼的好處是可以給該機提供優異的超級機動能力,這在我們的新型戰斗機殲10上已經證明過了,相信大家都應該看得出來。至於新型戰斗機的雙垂尾技術,雖說我們自己研製的戰斗機中還沒有實際使用,但是我們引進技術國產化的殲11B型戰斗機上,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技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原來殲11的雙垂尾,改進為雙傾斜垂直尾翼。
二.先進的電腦控制大推力發動機矢量尾噴口。殲14採用了我國在某進口飛機發動機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國產大推力矢量發動機(昆侖?太行?),該發動機的尾噴口完全不同於蘇27和殲11系列的向後延伸出機體尾部,而是退縮深埋在部分機體內,這樣就可以有空間從容布置發動機紅外抑制裝置,有利於飛機的紅外隱身效果進入最佳狀態。
三.復合材料大型結構件技術。這也是第三代和第四代戰機都已經開始大批應用的一個技術,該技術既可以大幅減少飛機的機體重量(從而提高飛機的載彈量和載油量)而不減少飛行結構強度,還可較易實現飛機的隱身目的。我國也已經實現了復合材料尾舵、垂直舵、非關鍵結構件等較大型復合材料技術,復合材料在軍用飛機上的應用比重也越來越多,我們有理由相信,殲14戰機上的復合材料機件應用會有新的提高。
四.玻璃座艙內離子鍍金屬反射膜技術。如果在飛機駕駛艙玻璃上塗敷這層金屬反射膜,則飛機駕駛艙內的電磁信號無法反射到飛機之外,敵方發射的探測波更無法進入能夠反射電磁回波的座艙內,從而大大減少被發現的概率。此外,座艙各聯結點面處,也均經過特殊處理,均將電磁波反射能力減弱到最小。
五.發動機進氣口和發動機進氣壓縮風扇高溫隱身塗層技術。由於飛機的發動機進氣口和渦輪風扇發動機渦輪葉片是較大的雷達波反射源,而且是從前部探測飛機的主要雷達回波源,因此,新型飛機隱身也要重點解決這一問題。為了減少雷達波回波強度,進氣口通道常被設計成為曲面形狀,進氣口唇部也是圓弧形過渡,而渦輪風扇葉片因為不能輕易改變形狀,因此,渦輪葉片上通常要塗敷一層不同於機身上的特殊隱形塗層。
六.遠距相控陣多目標火控雷達。我國的戰斗機載火控雷達技術在借鑒了法國和俄國技術後,已經有了極大進步。在此基礎上,我國自己研製的新型相控陣機載雷達已經定型,據說原型先是裝在殲11B上進行實驗,待殲14正式定型服役時,將會正式裝備該型雷達。美國的F-22戰斗機在進入作戰區域前,一般都是依靠地面探測雷達、空中的預警飛機和天空的預警衛星所探測到的信息,利用實時數據鏈來實現信息共享。殲14服役後,預計將會主要依靠地基雷達來獲得目標信息,未來估計中國除了大力發展空基預警飛機外,雷達預警衛星也會列入中國軍方的發展之列。
七.機體表面高分子吸波復合材料技術。我國的各型戰斗機都是銀光閃閃的外觀(鋁合金蒙皮原色),如果距離足夠近,還能看到寬大的機體縫隙和眾多的熱鉚釘。而這些地方恰恰是雷達波反射最集中的所在,之所以我國的軍用飛機極易探測和識別,就來源於此。這既是飛機製造工藝的問題,也是我國飛機設計的長期弊端。如今,這些東西已經大大改觀,這從殲10上大家就能看出來。在殲14上,這些榫合縫隙已經大大減小,熱鉚釘的痕跡也幾乎看不出來了,在彌合和噴塗了我國自己研製的高分子吸波材料後,我國新型殲擊機的外觀均勻平滑,再結合原有的隱身設計,其隱身效果幾乎無與倫比。這些隱身材料已經由最初的1號,發展改進成為系列,現在已經有2、3、4號同時問世。
八.全自動飛行控制管理評估系統。我國現役的飛機絕大多數都要依靠飛行員個人的飛行素質來控制,飛行工作既辛苦又消耗體力。因此,中國在飛行自動控制領域,從上世紀末奮起直追,現在初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經研製成功的某些型號,已經正式裝備了我國最先進的戰斗機,如殲10、殲11、飛豹等機型。而在殲14上裝備的是更加先進的型號,可以在電腦預定的飛行戰術動作中,自動完成各種高難訓練科目,並且大大減少了飛行員的工作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