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足三里在哪裡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足三里穴屬於穴位的一種,而穴位的學名是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部分穴位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特有的名詞。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貳』 十大名穴是什麼
是加洛斯鹽洞、猛獁洞、鑽石洞、卡特切納洞、燕子洞、墨西哥水晶洞、納拉伯平原洞穴、卡爾斯巴德洞、南極冰洞。
1、加洛斯鹽洞
加洛斯鹽洞位於美國芝加哥珀塔吉公園Jolly Inn Banquets(一家旅館)地下深處,眾多彩燈將這里裝點成一個奇妙的地下世界。
2、猛獁洞
位於美國肯塔基州的猛獁洞是世界上年代最為古老同時也最為著名的洞穴群之一。
10、南極冰洞
埃里伯斯火山是南極洲溫度最高的地區。當高溫遭遇冰冷,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埃里伯斯火山的蒸汽加熱作用造就了高聳的冰結構噴氣孔以及規模龐大的冰洞。
(2)中國最深的穴位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十大洞穴
1、織金洞
原名打雞洞,位於貴州省織金縣城東北23公里處的官寨鄉,距省城貴陽120千米。是一個多層次、多類型的溶洞,洞深10餘千米,兩壁最寬處173米,最高達50米。
2、黃龍洞
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幣核心景區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內,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亥洞長7.5千米,垂直高度140米。
3、騰龍洞
位於鄂西南邊陲城市利川市,以其雄、險、奇、幽、絕的獨特魅力馳名中外。洞口高74米,寬64米,洞內最高處235米,初步探明洞穴總長度52.8千米,中水洞伏流16.8千米,洞穴面積200多萬平方米。
4、本溪水洞
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現開發地下暗河長3000米,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頂和岩壁鍾乳石發育較好,千姿百態,泛舟游覽,使人流連忘返。
5、芙蓉洞
位於距重慶幣武隆縣江I鎮4十米處的烏江和芙蓉江匯合處。芙蓉洞是一個大型石灰岩洞穴,形成於第四紀更新世(大約120多萬年前), 發育在古老的寒武系白雲質灰岩中。
『叄』 中國古武術之穴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暈十一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肆』 最完整的人體穴點陣圖
《312 筋絡鍛練法》(Neural Massage)祝總釀教授版
http://lib.verycd.com/2005/04/10/0000045933.html(可以免費下載學習哦!)須用電驢下載哦!
中文名稱:312 筋絡鍛練法
英文名稱:Neural Massage
別名:黃帝內經
版本:祝總釀教授版
發行時間:2004年
簡介:
中國科學院
教學:祝總驤教授,312經絡鍛煉法創始人,中國最權威經絡專家。
適合中老年自我鍛煉,適合大眾健身,百歲健身良方:防病治病、無病強身。
《312經絡鍛煉法》是祝總驤教授傾30年心血研究出的健身方法,是祖國醫學經絡理論與現代健康理念的完美結合。
312經絡鍛煉法是一種防病治病、無病強身的健身方法,目前國內外已有數百萬人在使用這一保健方法進行自我鍛煉。堅持使用此健身法鍛煉,對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關節炎、失眠等常見疾病和某些疑難雜症都有積極的防治作用,同時能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力,擺脫亞健康狀態。
-----------------------------------------------------------------------------------------------------------------------------------
祝總驤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北京經絡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管理科學院終身教授,美國國際針炙醫學院教授。從事經絡現代化研究近三十年,創造性地將祖國醫學經絡理論與現代健身理念相結合,成功地推出312經絡鍛煉法。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312經絡鍛煉法的推廣工作,並在實踐中將其不斷發展。提高,至今獲益人數達數百萬。
CCTV 采訪錄 (祝總釀教授)
http://www.cctv.com/program/lawst/20040310/102062.shtml
『伍』 天陰穴是哪
天陰穴一是指的阿是穴,一是指的眼部的穴位。這個穴位的具體位置在攢竹下三分,攢竹穴是在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處。正確按摩眼睛保健操的穴位,可以有效的減輕眼睛視力。
穴位:
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特有的名詞。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陸』 四大名穴是哪四個
分別是:關 元 穴、腎 俞 穴、足 三 里 穴、三 陰 交 穴
關 元 穴
關,是關閉、封藏的意思,元則指元氣。所以關元穴是「一身元氣封藏、啟動的地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丹田」。此穴是身體陽氣的封藏所在,更是精氣化生的地方,而且脾經、肝經、腎經、任脈都在此交匯。
腎 俞 穴
腎為人的先天之本,主要負責人的生殖、生長、發育。其生理功能更是涵蓋了當今泌尿、生殖、運動、神經、內分泌等多個系統,人的健康與否、壽命長短都與腎氣息息相關。每天散步時,若能雙手握拳,邊走邊輕輕敲打腎腧穴30-50次,則能強健體魄、改善腎功能。
足 三 里 穴
唐代葯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將足三里穴稱為「長壽穴」。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三寸,屬於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經,與脾經互為表裡,共同構成了人體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三 陰 交 穴
三陰交穴,顧名思義,是指三條陰經運行的氣血交匯於此,這三條陰經分別是脾經、肝經、腎經。這個穴位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是應用相當廣泛的養生保健穴。
(6)中國最深的穴位在哪裡擴展閱讀:
穴位解釋:
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如阿是穴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
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特有的名詞。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穴位本質:
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討,發現皮膚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後來又發現,全身穴位總面積不過體表的萬分之四,而電阻部位卻多得多。
後來人們又用最弱電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產生最大收縮效果的地方就叫運動點。經對照發現,運動點與穴位的分布幾乎一致。但運動點的機制是什麼,還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與神經的關系,發現幾乎所有的穴位都與神經相關聯。
某一穴位與某一臟器的神經往往同屬於一個脊髓節段。在胚胎發育時期,皮膚與神經是同源的,神經中樞存在著各皮膚區域與臟器的投射點。但是相反意見認為,非穴位區域下也都有神經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沒有差別。
還有人發現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系密切,穴位處的皮膚溫度比別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復雜關系形成了穴位的奧妙。
『柒』 中國的「穴位」指的是什麼
中文名稱:腧穴
英文名稱:point
其他名稱:穴位(acupoint)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刺激點與反應點。
腧與「輸』通,有轉輸、輸注的含義;
「穴」即孔隙。
所以,腧穴的本義即是指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轉輸或輸注於體表的分肉腠理和骨節交會的特定的孔隙。
分為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類。
功能輸注臟腑經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系。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
「穴」是空隙的意思。
《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氣穴」、「氣府」等;
《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有稱做「穴道」;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
《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
《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從這個意義上說,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輸注臟腑經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系。
臨床上腧穴有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由於腧穴有溝通表裡的作用,內在臟腑氣血的病理變化可以反應於體表腧穴,相應的腧穴會出現壓痛、酸楚、麻木、結節、腫脹、變色、丘疹、凹陷等反應。
因此,利用腧穴的這些病理反應可以幫助診斷疾病。
腧穴更重要的作用是治療疾病,通過針灸、推拿等刺激相應腧穴,可以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氣血,達到治病的目的。腧穴不僅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局部病證,而且能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證。
此外,某些腧穴還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可專治某病。如至陰穴可矯正胎位,治療胎位不正。
在臨床上,醫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點,可以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
在疾病發生時,相應的腧穴往往可出現壓痛、酸楚、麻木、結節、腫脹、變色、丘疹、脫屑、凹陷等各種反應。
腧穴上所出現的不同病理反應是疾病過程中臟腑經絡氣血失調的結果。
因此,利用腧穴的病理反應特點可以幫助診斷疾病,現在常用的方法有:
①捫穴診斷法,如同時壓迫足三里,左穴敏感者屬胃病,右穴敏感者屬十二指腸病。
②望穴診斷法,如望舌下靜脈(金津、玉液)對人體內瘀血有意義。
③耳穴望診法,察看耳部皮膚的變色、變形、變性等。④儀器測定法,多利用穴位的導電特性診斷疾病。
腧穴的主治作用有:
1.近治作用 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中具有的共同特點。
凡是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疾病。
2.遠治作用 這是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
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證,而且能治療本經循行所涉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證,甚至具有治療全身疾患的作用。
3.特殊作用 大量的臨床實踐已經證明,針刺某些腧穴,對機體的不同狀態,可起著雙相的良性調整作用。
例如泄瀉時,針刺天樞能止瀉;
便秘時,針刺天樞又能通便。
此外,腧穴的治療作用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如大椎退熱,至陰矯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療作用。
通過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刺激相應的腧穴,可以疏通經絡,激發經氣,調整氣血運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刺激腧穴治療疾病的作用不僅對局部臟腑、器官病症有效,而且對相應經脈循行路線上與該穴相距較遠的臟腑、器官病症也有效果。
這是腧穴的近治和遠治作用。腧穴的遠治作用,在十四經穴上反映尤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