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荒地太多,提議引入中國公民,贈送15畝土地,在哪裡報名呢
哪裡有這樣的好事啊?這是不可能的呀,俄羅斯他又不是傻瓜,尤其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與中國東北交界的那些地方,已經有有好多了,好多中國人了,俄羅斯也在提防
2. 俄羅斯給去他們國家發展農業的中國人都贈送15畝土地,給他們自己國家的公民分配的土地也全是免費的嗎
俄羅斯遠東勘察加地區去年五月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遠東1公頃土地法》法案,凡是俄羅斯公民都可以免費得到1公頃土地,也就是15畝土地,按一家三口計算,每家可得到45畝土地。俄羅斯薩哈共和國也向每人提供2.5公頃土地。
俄羅斯遠東地區約有600萬平方公里,人口大致也是600萬。其中薩哈共和國的土地有300多萬平方公里,佔去一半,但薩哈共和國人口不過100萬,可以說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楚科奇州有7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比德國加英國還大,但人口只有5萬人,就一個小縣城的人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遠東寒冷與遙遠,另外自蘇聯解體後遠東成為被遺忘的土地。
沙皇俄羅斯時代與蘇聯時代也曾號召俄羅斯農民到遠東居住,幾百年來有數百萬俄羅斯農民遷移到遠東地區,雖然沒有美國開發西部那樣出現短時間大規模遷移的現象,但也算是得到了響應。沙俄時土地兼並嚴重,無土地的農民較多,所以有眾多的農民遷移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蘇聯時期集體農庄式農業發展緩慢,甚至是倒退,導致糧食與各種農產品缺少。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
現在俄羅斯城市人口超過70%,農民只有30%,在俄羅斯歐洲地區與西西伯利亞地區有大量的土地,已經足夠了。從2000年起,俄羅斯農業在十七年內得到大發展,不僅能滿足國內的需要,甚至在2015年小麥出口超過了世界糧食出口大國美國與加拿大。另外俄羅斯近年來人口出現下降,地廣人稀的情況總體上得不到緩解,還有大量的俄羅斯人移民到歐洲與美國居住。所以對俄羅斯國家與個人來說,人口過少與土地過多的矛盾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給土地實在是沒有吸引力。
3. 不同城市之間可以互相移民嗎比如去西藏,新疆,內蒙古會獲得分配幾畝田地嗎
你想多了,你來內蒙古只能落戶城鎮戶口,想給土地沒有,內蒙古土地和牧場只給農村戶口或者牧區戶口的才有,一般人是沒有的,我就內蒙古城鎮戶口沒有土地,沒有草場
4. 中國歷史上三大移民地是哪三處
其實三大移民地?中國移民歷史上太多了,300年3000萬移民闖關東、還有"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樂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在約50年間,大規模遷民18次,總數達百萬之眾,遷民遍布京、冀、豫、魯、蘇、鄂等18個省市,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范圍最廣的官方移民。
等等
轉帖:
三大移民發生在三個時期:
1,南北朝時期
2,唐,安史之亂後期
3 宋,金對峙時期
具體:
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永嘉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的高潮有四次,移民總數有700萬。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東、山西、河南以及江蘇、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東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年)在建康設置了第一個僑縣——懷德縣,以安置流民。以後.又陸續設置了徐、兗、幽、冀、青、並、司諸僑州郡縣於長江南北。
第二次:東晉成帝初(326年後),江淮間大亂.淮南居民以及原來僑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紛紛渡長江南遷。
第三次:東晉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後一二十年間,中原戰亂不斷,關中所遭破壞尤其嚴重,今陝西、甘肅境內的人口南遷漢水流域,一部分進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間(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復的中原地區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佔領,大量人口渡淮南遷,因而在淮南新設了司、兗、徐、青等僑州及其他一些僑郡縣。氐人的戰亂還迫使關隴流民南遷漢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這幾次移民高潮歷時100多年,移民南遷的路線主要有東西二線:
東線:以循邗溝和淮河流域東南向的支流為主,向東南方向遷移,因此處於邗溝南端的今江蘇揚州及其長江對岸的今鎮江、常州一帶成為山東及蘇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東南遷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進入湖北。
西線:水路是循漢水南下,所以沿漢水的南鄭(今陝西漢中)和襄陽成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陸路則取金牛道(南棧道)進入四川。
按今地劃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移民的來源,山東佔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陝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來源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內的移民來自北方,以河南為最大部分,其次為河北、山東、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當大的比例,少部分來自江蘇北部。僑郡縣大多散處於江淮之間,江南僅在今蕪湖附近。
湖北境內長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陝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水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鍾祥,而以襄陽為中心。來自陝西的移民數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肅,再次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遠,移民到達的較少,僅在北部一小部分設置了幾個僑縣。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設有若干僑縣,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數來自陝西、甘肅及本省南部鄰區。
陝西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安置的移民幾乎都是來自甘肅、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東今黃河以東南地區因一度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設置僑州郡縣,接納的移民以河北的為主,其餘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
李白《永王東巡歌》詩雲:「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歷時一個半世紀,直到北宋初年,南遷路線主要有東、中、西二路。人數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爾後主要經皖南、浙西金衢盆地進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嶺南;一支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東路以當時全國交通命脈大運河為主幹,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構成一條寬闊的西北—東南向的水運交通帶,將華北平原與淮南、江南連接起來,並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
中路:自關中和華北平原西部進入今南陽、襄陽一帶,爾後南下,穿過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進入嶺南。此路北面分別連接首部長安和東都洛陽。從洛陽沿伏牛山東麓南行,道路較為平坦,到南陽或襄陽後,即可乘船沿漢水南下。從長安到荊襄,先走陸路,越過商山後即可順流南下襄陽。
西路:自關中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和四川盆地,需經褒斜道、子午道等棧道。這些道路崎嶇難行,但因與長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統治者仍不得不率領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艱難的旅途。
三、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亂後的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續—個半世紀,其中規模較大、人數較集中的遷移大致有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階段,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顏亮破壞宋金和約,大舉南侵。
第三階段,開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1208年)。
第四階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1224年)。
嘉定七年(金貞佑二年),因受蒙古軍隊威脅,金朝自中都(今北京)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並於十年大舉攻宋。南宋則發檄招喻金朝軍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聲明更不南下。
第五階段,紹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1234年)。
第六階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階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遷路線與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路線相同,南遷大約500萬。
南宋內部的移民:(一)是江西路、兩浙路福建路遷入淮南東、西路。(二)是福建外遷潮州、梅州,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沿海、廣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溫州。(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東山區和江漢平原邊緣及安徽宿松。(四)是江西東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遷廣東東部梅州。
5. 中國為什麼要拱手讓給送給俄羅斯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首先你要知道簽署這個條約的領導人是江,他是當年蘇聯留學回來的,很可能被克格勃收買或者有把柄在其手中。
其次當時中國的實力不足以強行從俄羅斯手中收回土地,且被俄羅斯搶占的土地上已經大部分是生活了幾十上百年的俄羅斯移民,搬遷難度極大,中國也不可能將它們吸納為中國公民,況且人家還不願意呢。
第三,當時中國的國際環境很緊張,美國對中國步步緊逼,中國急需一個可以聯手抗衡美國的國家以減輕自身的負擔。
綜上幾點,中國在當時簽署條約,放棄了被俄羅斯強占的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國連外蒙古這個更好收回的土地還沒收回來呢。)
6. 俄羅斯欲引入中國移民,每人直接給15畝地,哪兩點讓國人望而止步
估計這個不是真事情。所以國人不相信並且那裡太冷了,所以才令國人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