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稻的發源地在
【水稻的發源地】水稻原產中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18000年。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結子實即稻穀,稻穀(粒)去殼後稱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有米飯、米粥、米餅、米糕,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稈,可以作為飼料。我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屬於直接經濟作物。還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類的主食。
B. 我國的水稻畝產量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在哪
我國的水稻產量在世界上是比較大的,世界最大稻米生產國也是在我國呀,因為我國面積是最廣的。
C. 最能證明「中國是水稻的故鄉」的遺址是
傳統的認識是:中國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大量距今7000年的炭化稻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農作物。
其實;1995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織農學專家和環境考古專家多學科合作,在玉蟾岩遺址發現了4粒古稻穀。經專家鑒定:這是栽培種,尚保留野生稻、秈稻及粳稻的綜合特徵,距今1.2萬年至1.4萬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2004年11月,中美聯合考古隊在玉蟾岩遺址再次發現5粒古稻穀,人類稻作起源的謎底揭開了。
D. 稻穀起源於哪裡
有一種傳統的觀念,認為稻米有兩種基本亞種,一種是秈稻,被稱為印度稻;另一種是粳稻,被稱為日本稻。另有一種非洲稻,那是秈、粳齊全的。一提到水稻,人們就會想到這三地是其發源地。
是這樣嗎?歷史是無情的,也是最雄辯的,多多少少的地下發掘資料證明了,水稻發源於中國,至少中國是水稻的發源地之一。
E. 水稻的發源地是
水稻的發源地是中國,後面漸漸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
F. 水稻的原產地在哪中國是不是水稻原產地之一
水稻原產於中國和印度;中國是水稻原產地之一,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
水稻所結子實即稻穀,稻穀脫去穎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和稻稈可以作為牲畜飼料。
中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水稻屬於直接經濟作物,大米飯是中國東北居民與南方居民的主食。
中國科學家群體對水稻科研做出了全球罕見的貢獻:袁隆平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朱英國院士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農民胡代書發明越年再生稻等等。
水稻在中國的分布范圍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位於南嶺以南,中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是中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
G. 我國水稻種植區分布在哪裡
根據水稻種植區域自然生態因素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中國稻區可以劃分為6個稻作區和16個稻作亞區。南方3個稻作區的水稻播種面積佔全國總播種面積的93.6%,稻作區內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可分為9個亞區;北方3個稻作區雖然僅佔全國播種面積的6%左右,但稻作區跨度很大,包括7個明顯不同的稻作亞區。
(1)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南嶺以南,為我國最南部,包括廣東、廣西、福建、雲南4省(自治區)的南部和台灣、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間盆地。稻作常年種植面積約510萬公頃,佔全國稻作總面積的17%。本區水熱資源豐富,稻作生長季260~365天,≥10℃的積溫5800~9300℃,日照時數1000~1800小時;稻作期降雨量700~2000毫米,稻作土壤多為紅壤和黃壤。種植制度是以雙季秈稻為主的一年多熟制,實行與甘蔗、花生、薯類、豆類等作物當年或隔年的水旱輪作。部分地區熱帶氣候特徵明顯,實行雙季稻與甘薯、大豆等旱作物輪作。稻作復種指數較高。
本區分3個亞區:閩粵桂台平原丘陵雙季稻亞區、滇南河谷盆地單季稻亞區和瓊雷台地平原雙季稻多熟亞區。
(2)華中雙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山脈,北毗秦嶺、淮河。包括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慶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陝西、河南兩省的南部。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稻作常年種植面積約1830萬公頃,佔全國稻作面積的61%。本區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稻作生長季210~260天,≥10℃的積溫4500~6500℃,日照時數700~1500小時,稻作期降雨量700~1600毫米。稻作土壤在平原地區多為沖積土、沉積土和鱔血土,在丘陵山地多為紅壤、黃壤和棕壤。本區雙、單季稻並存,秈、粳、糯稻均有,雜交秈稻占本區稻作面積的55%以上。在20世紀60~80年代,本區雙季稻佔全國稻作面積的45%以上,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省的雙季稻占稻作面積的80%~90%。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農業結構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雙季早稻米質不佳等原因,本區的雙季早稻面積銳減,使本區稻作面積從80年代佔全國稻作面積的68%下降到目前的61%。盡管如此,本區稻米生產的豐歉,對全國糧食形勢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成都平原歷來都是中國著名的稻米產區。耕作制度為雙季稻三熟或單季稻兩熟制並存。長江以南多為單季稻三熟或單季稻兩熟制,雙季稻面積比重大,長江以北多為單季稻兩熟制或兩年五熟制,雙季稻面積比重較小。四川盆地和陝西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種一季稻。
本區分3個亞區:長江中下游平原雙單季稻亞區、川陝盆地單季稻兩熟亞區和江南丘陵平原雙季稻亞區。
(3)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雲貴高原和西藏高原。包括湖南、貴州、廣西、雲南、四川、西藏、青海等省(自治區)的部分或大部分,屬亞熱帶高原型濕熱季風氣候。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地貌、地形復雜。稻田在山間盆地、山原壩地、梯田、壟瘠都有分布,高至海拔2700米以上,低至160米以下,立體農業特點非常顯著。稻作常年種植面積約240萬公頃,佔全國稻作總面積的8%。稻作生長季180~260天,≥10℃的積溫2900~8000℃,日照時數800~1500小時,稻作生長期降雨量500~1400毫米。稻作土壤多為紅壤、紅棕壤、黃壤和黃棕壤等。本區稻作秈粳並存,以單季稻兩熟制為主,旱稻有一定面積,水熱條件好的地區有雙季稻種植或雜交中稻後養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坑田一年只種一熟中稻。本區病蟲害種類多,為害嚴重。
本區分3個亞區:黔東湘西高原山地單雙季稻亞區、滇川高原嶺谷單季稻兩熟亞區和青藏高原河谷單季稻亞區。
(4)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北京、天津、山東省(市)全部,河北、河南省大部,山西、陝西、江蘇和安徽省一部分,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夏季溫度較高,但春、秋季溫度較低,稻作生長季較短。常年稻作面積約120萬公頃,佔全國稻作總面積的4%。本區稻作生長期≥10℃積溫4000~5000℃,年日照數2000~3000小時,年降雨量580~1000毫米,但季節間分布不均,冬春乾旱,夏秋雨量集中。稻作土壤多為黃潮土、鹽鹼土、棕壤和黑黏土。本區以單季粳稻為主。華北北部平原一年一熟稻或一年一季稻兩熟或兩年三熟搭配種植;黃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兩熟。灌溉水源主要來自渠井和地下水,雨水少、灌溉水少的旱地種植有旱稻。本區自然災害較為頻繁,水稻生育後期易受低溫危害。水源不足、鹽鹼地面積大,是本區發展水稻的障礙因素。
本區分2個亞區:華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亞區和黃淮海平原丘陵中晚熟亞區。
(5)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包括黑龍江及吉林省全部、遼寧省大部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興安嶺地區、哲里木盟中部的西巡河灌區,是我國緯度最高的稻作區域,屬寒溫帶—暖溫帶、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夏季溫熱濕潤,冬季酷寒漫長,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2~10℃,≥10℃積溫2000~3700℃,年日照時數2200~3100小時,年降雨量350~1100毫米。光照充足,但晝夜溫差大,稻作生長期短。土壤多為肥沃、深厚的黑泥土、草甸土、棕壤以及鹽鹼土。本區地勢平坦開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於發展稻田機械化。耕作制度為一年一季稻,部分國有農場推行水稻與旱作物或綠肥隔年輪作。最北部的黑龍江省稻區,粳稻品質十分優良,近20年由於大力發展灌溉系統,稻作面積不斷擴大,目前已達到157萬公頃,成為中國粳稻的主產省之一。冷害是本區稻作的主要問題。
本區分2個亞區: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亞區和遼河沿海平原早熟亞區。
(6)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包括新疆、寧夏自治區的全部,甘肅、內蒙古和山西省(自治區)的大部,青海省的北部和日月山以東部分,陝西、河北省的北部和遼寧省的西北部。東部屬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西部屬溫帶—暖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本區雖幅員廣闊,但常年稻作面積僅30萬公頃,佔全國稻作總面積的1%。光熱資源豐富,但乾燥少雨,氣溫變化大,無霜期160~200天,年日照時數2600~3300小時,≥10℃積溫3450~3700℃,年降雨量僅150~200毫米。稻田土壤較瘠薄,多為灰漠土、草甸土、粉沙土、灌淤土及鹽鹼土。稻區主要分布在銀川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邊緣地帶、伊犁河谷、喀什三角洲、昆侖山北坡。本區出產的稻米品種優良。種植制度為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輪作,南疆水肥和勞畜力條件好的地方,有麥稻一年兩熟。
本區分3個亞區:北疆盆地早熟亞區、南疆盆地中熟亞區和甘寧晉蒙高原早中熟亞區。
H. 中國水稻主要分布區(帶圖)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我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包括蘇、滬、浙、皖、贛、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陝、豫兩省南部,是我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豫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包括黑、吉全部和遼寧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銀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邊緣地帶是主要稻區。水稻面積僅佔全國的0.5%
I. 我國的三大水稻產區是
1、東北地區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遼河沿岸;
2、華北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兩岸及低窪地區;
3、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銀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綠洲地區。
我國水稻集中產區主要在北方,即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這里主要屬於單季粳稻分散區。我國北方水稻分散產區的播種面積佔全國面積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生長環境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
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授粉受嚴重影響。
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
J. 你知道我國的水稻種植主要在哪裡嗎
我國水稻種植分布很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均有種植,除青海省基本沒有水稻種植外,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水稻種植。從種植區域看,長江中下游是水稻的主產區,水稻種植面積佔全國的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