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最早傳譯的佛教經典
中國最早傳譯的佛教經典是《佛說四十二章經》。據歷史記載,《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第一部重要經典著作。迦葉摩騰、竺法蘭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集了四十二段話,編集成了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
又繪畫釋迦牟尼佛像供養,由是東土佛法僧三寶具足,是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始。《佛說四十二章經》集結了佛陀關於持戒、忍辱、斷欲、精進、觀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語錄。通篇言簡義豐,明了易懂,通攝大小乘一切教義,涵諸法要。這部經典反復強調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訴佛教弟子應該如何修行。祖師大德將此經和《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稱之為《佛遺教三經》。
Ⅱ 佛教傳入中國是哪個朝代
普遍說法,漢地佛教起於公元67年, 東漢明帝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求經,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
根據佛教史的記載,在周朝時代,佛法已經被漢人所知,也陸陸續續有一些梵僧來到中國傳法。
而真正意義的,大幅度的傳入經典,而且是正規的受朝廷接待的,是在東漢,由竺法蘭,迦葉摩騰二位尊者引入,通過辯論和交流,受漢朝重視,官方將驛站更改為佛寺,賜名白馬寺,此為佛教傳入的開始。
(2)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經典是哪個擴展閱讀:
佛教傳入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已有定論。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wen四聲)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入則更要早一些。
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為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因此佛像藝術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而興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佛教史開始於公歷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佛教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我國。
大乘佛教
公元前565年,釋迦牟尼在古印度誕生,35歲開悟後創立了佛教。目的是引導眾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苦樂的真諦,以及離苦得樂的方法,給人類以和平、幸福和智慧。
漢哀帝時,佛教傳到了氣候風土、民族、信仰迥然不同的中國。佛教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得以弘揚,至唐代達到鼎盛。佛教在印度於公元十三世紀初消亡,被商羯羅趕出了印度,在中國卻作為「大乘佛法」而得以發展和創新。
漢傳佛教體現了中期的大乘佛教的思想,而大乘佛教提倡「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體現了這種利益一切眾生的菩薩道精神。它強調應報四重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
Ⅲ 中國最早傳譯的佛教經典是
《四十二章經》
這是古代官方的記載,就是佛經傳到白馬寺後,在白馬寺翻譯的第一部佛經。白馬寺也是中國第一個寺院。
不過以上記載都是官方史書的記載。其實佛教傳入中國民間比官方記載的白馬寺和《四十二章經》要早的多,中國的藏南地區,緊鄰佛祖的故鄉,所以傳播佛經是非常容易得,但藏南地區民間傳播的是什麼佛經,已經無法考證。
Ⅳ 最早傳入中國的佛教經是哪部
白馬馱經----《佛說四十二章經》。白馬寺前焚經台,由此佛教興,十萬道士修佛!
寺由此起為佛舍專用名!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為惡源,形為罪藪。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佛說八大人覺經》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音拿摩。
Ⅳ 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佛教是中國人比較喜聞樂見的教派,其是東漢明帝的時候傳入了中國,傳言是漢明帝在夢中看到一個頭頂上帶有白光的人金甲神人現身西方,第二天,漢明帝便召集群臣,將這個奇怪的夢說給了他們聽,大臣分析這個神人應該是西方印度國家的一個聖人,所以漢明帝就派人去西方尋找這個神人的原型,最後,大官帶著佛畫回來,佛教自此在中國流程開來。
明帝夢中的那個金甲神人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佛祖的原型,明帝後來開始建立寺廟,並將第一所佛教寺廟成為白馬寺,可見明帝對這個金甲神人教派的推崇,當然,這之後,佛教逐漸在中國播散開來,很多帝王都將佛教終生的信仰,直至現今,佛教的發展也是非常好的。
Ⅵ 佛教是什麼朝代傳入我國的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6)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經典是哪個擴展閱讀: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形成以漢語經典為依據的漢傳佛教。而由於佛典的翻譯刺激了中國文學的革命,從詩文的意境到文化的演變,在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就已有了新氣象。
而佛教典籍的體裁也非常豐富,既有詩歌式的也有小說式,戲劇式的,即使不從信仰層面來接受,也可作為文化傳承來學習,因而在傳統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
早在東晉時期,即有十八高賢會集廬山,於高僧慧遠法師門下同結蓮社,共修凈業,及至唐宋,文人好佛之風更盛,著名的王勃、王維、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等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給後世留下了許多極富禪意的詩作,而王維更是有「詩佛」的美譽。
Ⅶ 佛教初傳入中國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所譯的重要經典(包括具代表性經典的大意及及譯經師)。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和年代,現在很難考定。最初傳入時,不過在少數人中奉行,未必為上層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甘肅的一個強盛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到了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錄。我們可推斷,由於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漢武帝開辟西域交通的結果,當時由印度傳布到中亞細亞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過行旅往來而向東方漸進。也有傳說:在與印度阿育王約公元前272-226在位同時的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在位時代,已有印度的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來到我國咸陽。阿育王時舉行第三次結集約在公元前250年,會後派大德赴各國傳教,前來中國很有可能。另外,也有認為宋玉《高唐賦》和《史記·始皇本紀》中的「羨門」即沙門的,但因無譯述學說傳世,無從確考
根據歷史的史籍記載,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訪求佛法。公元 67年他們同了兩位印度的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經書和佛像,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就是現存的《四十二章經》,是《阿含經》的節要譯本。同時在首都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就是今天還存在的白馬寺。這個寺據說也是以當時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名。根據這個傳說來看,佛教的傳入中國雖不始於漢明帝,而佛教作為一個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認崇信,在中國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礎和規模,可以說是始於漢明帝年代。公元73年班超使西域,以後三十六國內屬,西域道路暢通,當時著名科學家和文學家張衡78-139寫的《西京賦》就提到「桑門即沙門,可見那時佛教僧徒的存在已開始成為引起文人學士注意的社會現象了。
Ⅷ 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是由誰傳入的
一、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67),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
二、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寺廟鼎盛時達到1367所, 而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也有佛寺數百座。
三、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四、封建社會後期,漢地佛教衰落,戒律廢弛,叢林破敗,僧人無知,迷信盛行。近代以來,在楊文會等一批佛教界有識之士的帶動下,佛教在各個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
五、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愛國僧人如著名佛教社會活動家太虛大師積極支持抗戰,為爭取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廣為宣傳,佛教界還在戰地組織了僧侶救護隊,為爭取祖國自由獨立做出了應有貢獻。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傳佛教界首先與全國人民一道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種剝削制度,佛教事業日益發展。
七、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953年(癸巳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圓瑛法師當選會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使中國佛教獲得新的發展。
(8)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經典是哪個擴展閱讀
佛教觀點
一、否定宿命論
1、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2、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二、緣起論
1、《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2、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
3、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4、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般若重視「緣起」。《佛說造塔功德經》里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5、今天,我們不論站在什麼立場上來看,這四句話都是對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緣起」是我們理解般若思想的一個重點。
三、反對自殺
1、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回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2、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3、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雲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因此,所謂「自焚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四、反對末日邪說
1、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Ⅸ 佛教最早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佛教傳入中國內地最早的時間應在秦始皇時代。
根據多年考古實踐與文獻研究,中國有考古學家認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或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斷佛教傳入中國內地最早的時間應在秦始皇時代。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
(9)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經典是哪個擴展閱讀:
佛教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2、緣起論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
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般若重視「緣起」。《佛說造塔功德經》里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今天,我們不論站在什麼立場上來看,這四句話都是對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緣起」是我們理解般若思想的一個重點。
3、反對自殺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回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雲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因此,所謂「自焚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4、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Ⅹ 傳入中國的第一部佛經是什麼經
正式傳入中國的佛經是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迎請到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帶佛像與佛經(梵本經六十萬言)到洛陽,第二年建白馬寺,摩騰譯出《四十二章經》,這是中國佛教歷史上最早的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