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納豆從日本進囗是否有限制
眾所周知,日本人都是把最好的留給自己用,這點就不多說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人對生活品質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日本國內的生產商才會把商品的品質要求達到最好最優的標准。日本產品一般分三種,最好的留在國內銷售,二等品出口到歐美,三等品才出口到香港、台灣及中國大陸的。最典型的就是當時國內鬧得沸沸揚揚的SK11事件了。
所以,日本的次品你還敢用嗎?
源健納豆成為國內納豆的新秀,因為源健擁有最先進的美國安德森實驗室多名科學家為技術後盾,採用現代納米提純技術和低溫分離萃取技術,活性高,安全性高,效果好,是目前國內最好的納豆產品。
Ⅱ 納豆能放在冰箱里嗎 納豆能在冰箱放幾天
納豆可以放在冰箱中,納豆 在冷藏條件下能保存7天左右,稍過也可以食用,但由於納豆在低溫下保持發酵,堆積發酵產物,口感會稍差一些,保健功能也有降低。
納豆 ,起源於中國古代,自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以來開始製作,由黃豆通過納豆菌(枯草桿菌)發酵製成豆製品,具有黏性,氣味較臭,味道微甜,不僅保有黃豆的營養價值、富含維生素K2、提高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更重要的是發酵過程產生了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具有溶解體內纖維蛋白及其他調節生理機能的保健作用。
富含多種營養素,常吃可以預防便秘、腹瀉等腸道疾病,提高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還可以雙向調節血壓,溶解陳舊血栓斑塊,調節血脂,能消除疲勞,綜合提高人體免疫力。
Ⅲ 做好的納豆怎樣保存
做好的納豆用保鮮袋裝好放入冰箱冷凍,-18度保存6個月,冷藏。0到4度保存8到10天。
補充:
納豆是以黃豆(又稱大豆)為原料,與納豆菌接種後經過高溫發酵等多種工序製作而成。納豆源於中國,納豆傳入日本後將其作為營養食品和調味品。納豆類似中國的發酵豆、怪味豆。納豆的保健功能主要與其中的納豆激酶、納豆異黃酮、皂青素、維生素K2等多種功能因子有關。納豆雖然有很高的葯用價值,但因它特有的臭味及粘絲,使一部分人對它敬而遠之。當然,這種食品的葯用程度絕非有的商業宣傳那樣神奇。並且,其保健作用無須其它現代手段,專家強調傳統的民間百姓家庭釀造的就是最終的,應當原原本本傳承。
豆豉,古代稱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一書中,譽豆豉為「五味調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紀的《食經》一書中還有「作豉法」的記載。古人不但把豆豉用於調味,而且用於入葯,對它極為看重。《漢書》、《史記》、《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都有此記載,其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據記載,豆豉的生產,最早是由江西泰和縣流傳開來的,後經不斷發展和提高,使豆豉成為獨具特色,成為人們所喜愛的調味佳品,而且傳到海外。我國台灣人稱豆豉為「蔭豉」,日本人稱豆豉為「納豉」,東南亞各國也普遍食用豆豉。
Ⅳ 您好,我想把納豆從日本帶回中國,放在行李里托運,不知道可不可以
出關時,如果你幸運沒有被開箱檢查的話,是不要緊的。
但是萬一開箱檢查,按規定,只有自己用的可以不繳關稅。你的數量很多,自己用的借口顯然是不成立的,有商業嫌疑。
要繳關稅的。很貴。
建議你出關的時候,衣飾不要太誇張,准備好要用的證件,盡量走在人群中間,不要獨自在最前或是最後,不要慌張,不要讓自己看起來與眾不同。應該不會有問題。
Ⅳ 日本納豆的介紹
納豆是黃豆經納豆菌發酵製成的豆製品。納豆起源於中國,由唐朝鑒真東渡時期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得到發展。納豆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納豆激酶,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功能。
Ⅵ 日本納豆,保質期問題
鮮納豆產品應冷藏或冷凍保存:冷藏保存,0℃~4℃,保質期通常為7天;冷凍納豆,-18℃溫度下,保質期可長達1年。納豆含有大豆中的各種營養成分,是高蛋白食品,還含有納豆菌、納豆激酶、吡啶二羧酸、維生素E、維生素K2、大豆異黃酮、SOD等生物活性物質。
家庭製作納豆一定要保障食用安全。大豆經過清洗、浸泡、蒸煮、接種納豆菌,在一定的濕度、40℃下使之發酵20小時左右,經過後熟工藝即為鮮納豆產品。
(6)日本納豆運輸到中國多久擴展閱讀
納豆含有黃豆全部營養和發酵後增加的特殊養份,含有皂素,異黃酮,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葉酸,食用纖維,鈣,鐵,鉀,維生素及多種氨基酸、礦物質,適合長期食用維護健康。
經日本的醫學家、生理學家研究得知,大豆的蛋白質具有不溶解性,而做成納豆後,變得可溶並產生氨基酸,而且原料中不存在的各種酵素會由於納豆菌及關聯細菌產生,幫助腸胃消化吸收。
納豆的成分是:水分61.8%、粗蛋白19.26%、粗脂肪8.17%、碳水化合物6.09%、粗纖維2.2%、灰分1.86%,作為植物性食品,它的粗蛋白、脂肪最豐富。納豆系高蛋白滋養食品,納豆中含有的酶,食用後可排除體內部分膽固醇、分解體內酸化型脂質,使異常血壓恢復正常。
Ⅶ 都說納豆是日本傳過來的,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絕對不是
納豆源於中國(即老百姓平時做的「醬豆」)。納豆類似中國的發酵豆、怪味豆。古書記載有:「納豆自中國秦漢以來開始製作。」納豆初始於中國的豆豉。據《食品文化·新鮮市場》(石毛直
道著,第101頁)一書介紹,兩種納豆都與中國有緣。特別是咸納豆,大約在奈良、平安時代由禪僧傳入日本。日本也曾稱納豆為「豉」,平城京出土的木簡中也有「豉」字。與現代中國人食用的豆豉相同。由於豆豉在僧家寺院的納所製造後放入瓮或桶中貯藏,所以日本人稱其為「唐納豆」或「咸納豆」,日本將其作為營養食品和調味品,中國人把豆豉用鍋炒後或蒸後作為調味料。 納豆傳入日本後,根據日本的風土發展了納豆,如日本不用豆豉而用大醬,或用醬油不用豉汁。而且由於系禪僧從中國傳播到日本寺廟,所以納豆首先在寺廟得到發展。例如大龍寺納豆、大德寺納豆、一休納豆、大福寺的濱名納豆、悟真寺的八橋納豆等,均成為地方上寺廟的有名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