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多少年後全面推行火葬
各個地區不同,我們這里推行三、四十年了。
㈡ 中國是在幾幾年實行強制火化的以前農村人死後``好象還可以不用去火化直接就土葬··
早在1986年,北京市就率先實行強制火葬政策(漢族)。時至今日,殯葬改革已開展至全國,骨灰盒幾乎是現今每一個中國人的最終歸宿。與土葬相比,火葬的確有不少優勝之處,既能有效防止病毒傳播,更能節省大量土地。但在中華數千年的文化中,為何一直都是以土葬為主,火葬在史書中甚至鮮有提及。祖先的智慧是不容忽視的,現代所謂的科學與數千年的智慧沉澱相比,無異於管中窺豹。
在山東農村。如果堅持土葬需要交納幾千元的費用。而且一般都是埋在自己家的承包地。所以基本上也沒人怎麼管的。
㈢ 中國從哪年實行火葬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保護耕地、節省土地資源等原因,一貫倡導火葬。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151名高級官員聯合簽名,以個人名義倡導火葬。這些官員去世後基本為火葬,其中周恩來和鄧小平根據其遺願也未保留骨灰;唯一的例外是毛澤東的遺體至今尚未火葬,而是被防腐保存。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62]。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並對不遵守該規定的國家職工實行處分。1997年7月21日發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也有同樣規定[63]。但是推行並不順利,尤其於實農村地區。第一,「入土為安」是很多中國人傳統的觀念,尤其很多老年人都很反對火葬。此外,很多農村的人對火葬也不太理解,他們把火化後的骨灰如土葬般照樣地放進棺木然後在土葬,結果一樣不能節省土地。有些農民更是公開抵制,強行進行土葬,結果政府當局也強行挖開墳墓,進行火葬。此外,有些人為了堅持進行土葬,更有行賄官員,進行假火葬,製作假「火化證明」。[64]
㈣ 我國從何時開始實施火葬的
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151名高級官員聯合簽名,以個人名義倡導火葬。這些官員去世後基本為火葬,其中周恩來和鄧小平根據其遺願也未保留骨灰;唯一的例外是毛澤東的遺體至今尚未火葬,而是被防腐保存。
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並對不遵守該規定的國家職工實行處分。1997年7月21日發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也有同樣規定。
(4)中國多久能全國火葬擴展閱讀:
火葬的益處:
土葬是某些環境污染物的已知來源,是不爭的事實。其中的防腐液里的汞、砷和甲醛都會污染地下水。而靈柩本身也是另一種已知污染來源。其他污染問題還有,死亡或埋葬前(如放射治療)進入人體的放射性同位素;這些屍體的腐爛都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火葬的害處: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火化過程對環境有顯著的影響。火葬場主要的排放物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顆粒物、汞、氟化氫(HF)、氯化氫(HCl)、非甲烷揮發性有機化合物(NMVOC)、其他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都是對人體和自然有害的。
據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對POP排放目錄指南的報告指出,火葬場的污染物排放雖然佔全球污染物總排放量的比重較小,但仍然具有顯著性差異。其排放的二惡英和呋喃也佔了全球總排放量的0.2%。
㈤ 死後火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
查考我國古代文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某些地區就有火葬習俗,如西部甘肅、青海等的少數民族地區。這在《列子·湯問》、 《呂氏春秋·義賞》、《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記載。《墨子·節葬下》記載道:「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儀渠在今甘肅慶陽一帶,這說明最晚在先秦時代,西北地區已有火葬,並且很流行了。因此,某些佛教徒與佛教學者認為火葬源自印度,自魏晉時才傳於我國實為誤傳。
火葬是一種處理屍體的方式,具體而言是以火把屍體燒成骨灰,然後安置在骨灰瓮中、埋於土中、撒於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其中以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火葬留下舍利子而聞名於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紛紛效仿死後火葬的葬式,儒家、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則盛行土葬。自從二十世紀開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節約稀少的耕地。現時中國大陸的火葬比例為53%,美國為26%,英國為70%,日本則超過90%。
——部分信息來自網路《火葬》
㈥ 什麼時候出行政策讓火化
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1985年開始在部分地區推行強制火葬,1997年全面施行強制火葬。(除少數有特殊原因的人群)《喪葬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火葬。
㈦ 中國實行火葬制度快50年了,知道為什麼實行火葬嗎
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節約稀少的耕地。
現時中國大陸的火葬比例為53%,美國為26%,英國為70%,日本則超過90%。查考我國古代文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某些地區就有火葬習俗。
這在《列子·湯問》、 《呂氏春秋·義賞》、《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記載。《墨子·節葬下》記載道:「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
火葬是一種處理屍體的方式,具體而言是以火把屍體燒成骨灰,然後安置在骨灰瓮中、埋於土中、撒於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其中以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火葬留下舍利子而聞名於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紛紛效仿死後火葬的葬式,儒家、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則盛行土葬。
(7)中國多久能全國火葬擴展閱讀:
現代程序
火葬儀式一般在火葬場舉行,那裡包括一個或多個的火化爐或火化「Retort」。火化爐是一個工業用的火爐,它的可高達870-980°C(1600-1800°F)確保能瓦解屍體。火葬場可以是的禮拜堂或殯儀館的一部分,或墳場提供的獨立設施或服務。
現代火化爐的燃料包括瓦斯和柴油。然而,煤和焦炭一直用到60年代早期。很多的火化爐都是可調校的控制系統,用來監測火化時火爐的情況。
火化爐每次只准火化一具屍體,這也是很多國家的法例,包括美國。但也有因人類防疫的處理,將病死者舉行集體火葬,以避免疫病於人群間散播。
擺放屍體的地方稱為「Retort」。它們以耐火磚來抗衡熱。為了保持其抗熱的能力,這些磚一般每五年便要更換一次。現代的火化爐都由電腦控制以確保其正確和安全使用,例如火化爐的門直至火化爐抵達操作的溫度方能開啟。
靈柩要盡快推進Retort,以避免火爐的熱經頂部打開的門流失。使用Charger(升高的手推車)能快速地把靈柩推進火爐,並能夠傾斜地把靈柩推進火化爐。部分火葬場容許家屬觀看這個過程。這有時是因宗教儀式而進行,例如傳統的印度教葬禮儀式。
絕大部分的火化爐都有標准大小。但一些比較大的城市會使用一些超大火化爐,這可處理重達200公斤的死者(441磅)。 但是不是所有過重者都能使用這方法,有些必須轉為土葬方式。此外很多大型火葬場會另設一個小火化爐來處理年幼或夭折的兒童。
㈧ 我國什麼時候開始實行強制火化
1985年開始在部分地區推行強制火葬,1997年全面施行強制火葬。(除少數有特殊原因的人群)
《喪葬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火葬。
隨著中國人口數量的大幅增加,土地尤其是耕地愈發稀缺,逐漸成為禁止土葬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在1985年國務院公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之前,推行火葬的工作並不順利,尤其是在農村,不少地區不具備建立火葬廠的條件,不少農民都是先火葬,然後再入棺土葬,非但沒有節約成本,反而有些勞民傷財。
1997年,《喪葬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火葬,該條例規定:
1、人中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應當實行火葬;
2、暫不具備條件實行火葬的地區,允許土葬。
3、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將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
(8)中國多久能全國火葬擴展閱讀:
殯葬管理條例罰則
第十八條
未經批准,擅自興建殯葬設施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建設、土地行政管理部門予以取締,責令恢復原狀,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十九條
墓穴佔地面積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標準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條
將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 建造墳墓 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一條
辦理喪事活動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由民政部門予以制止;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
製造、銷售不符合國家技術標準的殯葬設備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製造、銷售,可以並處製造、銷售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製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予以沒收,可以並處製造、銷售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三條
殯儀服務人員利用工作之便索取財物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退賠;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參考資料:
殯葬管理條例——人大網
㈨ 中國何時興起火葬的
中國是1956年4月27日興起火葬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保護耕地、節省土地資源等原因,一貫倡導火葬。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151名高級官員聯合簽名,以個人名義倡導火葬。
這些官員去世後基本為火葬,其中周恩來和鄧小平根據其遺願也未保留骨灰;唯一的例外是毛澤東的遺體至今尚未火葬,而是被防腐保存。
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
並對不遵守該規定的國家職工實行處分,1997年7月21日發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也有同樣規定。
(9)中國多久能全國火葬擴展閱讀:
有文字記載的火葬最早見之於先秦時期的文獻,《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記述。如《荀子》的《大略篇》說氐羌的俘虜,不擔憂其被捆綁繫纍,而擔憂死後不被焚燒。
《墨子·節葬下》說秦之西有儀渠之國,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上登遐,然後成為孝子。其意是說秦國的西方,有一個叫儀渠的國家,那裡的人在親屬死後,就堆積柴草把屍體燒了。
燒的時候,青煙升天,這才算是孝子。此外,古代甘肅、青海地區的羌人亦有此葬俗。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僧人和信徒都實行火葬,逐漸影響到全國。
唐、五代、宋、元時期,民間火葬比較普遍,尤其風行於江南各省。隋唐以後,火葬之俗逐漸由夷狄之地傳入中原漢人居住區。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自宋以來,此風日盛,相率焚燒,名曰火葬,習以成俗。瘟疫流行之後死人太多,
或貧賤之家無錢又無地埋葬時往往如此,《水滸傳》中就有關於武大郎被火葬的描寫。現代社會文明開放,移風易俗,國家大力提倡火葬。
㈩ 人死火化是什麼時候出台的
應該是建國後大概1956年間因為保護耕地的原因倡導,85年出台了規定,95年以後慢慢細化更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