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建國多少年才收復台灣的
清朝建國48年後收復台灣。1683年,清朝攻克台灣,明鄭結束,1684年設立台灣府。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台廈道,台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台灣為一府,稱台灣府,府治設在今台南,下轄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
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727年,台廈道分出台灣道,道署移至今台南,設一府四縣二廳。
(1)中國攻佔台灣需要多久擴展閱讀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朝鮮。 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洪承疇在松山被俘,
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擊敗大順軍,進佔北京。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他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滅農民軍,北方的漢奸、官僚紛紛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南方的明朝遺臣相繼擁立皇族建立政權,史稱南明 。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
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 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1661年,延平王鄭成功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禮待南明寧靖王朱術桂,但未再擁立明朝宗室稱帝和監國。
1683年,清朝攻克台灣,明鄭結束,1684年設立台灣府。清軍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佔領中國大陸。
⑵ 攻打金門島是哪一年誰下令的事件前後始末如何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毛澤東。
為了對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試探,為了用有限的軍事行動向國際社會表明解放台灣的立場和決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了第一次金門炮戰。中國大陸解放後,美國決策機構曾一度執行「棄蔣政策」,後因遏制蘇聯在遠東擴張的戰略需要,才改變了這一政策。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一方面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一面又作出長久武裝國民黨軍隊,阻止中國政府解放台灣的決定。台灣當局雖然不同意「台灣地位未定論」,但是歡迎美軍進駐台灣海峽,並與美國簽訂了「秘密軍事協定」。
中共擔心美台已經簽訂和即將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有可能把台灣海峽兩岸分裂的局面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像已經出現的南北朝鮮一樣。為擊破美蔣軍事、政治聯合,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提出了「解放台灣」的口號。
由於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在國際社會中僅靠一篇社論造成的影響還不大,於是1954年9月3日,人民解放軍奉命炮擊金門,並持續了十幾天。中國政府的目的是希望以這種有限的軍事行動來吸引國際輿論,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向美國表明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立場和決心。
(2)中國攻佔台灣需要多久擴展閱讀
1954年8月22日,為了揭露美國政府和台灣國民黨當局策劃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的陰謀,打擊美國的侵略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發表解放台灣的聯合宣言,向全世界庄嚴宣告: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
同時,中央軍委命令福建前線部隊炮擊金門,懲罰國民黨軍。
早在炮擊金門前,毛澤東就確定了「走一步,看一步」的方針,對於是否奪取金門要看形勢的發展而後定奪。自9月中旬摸清美國的戰略底盤後,毛澤東就一直在思考下一步的方針。
9月下旬美蔣在金門撤守問題上的矛盾公開化以後,毛澤東審時度勢,從反對美國製造「兩個中國」或「台灣獨立」的陰謀,以擴大反美統一戰線的長遠目標出發,毅然決定改變封鎖金門的方針,讓金門、馬祖繼續留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手中。
這一決定,向台灣方面乃至全世界表明了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再次顯示出和平統一祖國的誠意。
毛澤東確定的這一新的方針,是基於我國國家利益、全民族的長遠利益,經過對國際國內多種因素反復研究,權衡各種利弊,才最後下定的決心。
從當時的某些眼前利益來說,如果逼蔣從金、馬撤退或登陸奪取金、馬固然有很大好處;但是如果斬斷了蔣介石乃至整個台灣當局同大陸有地理關聯的這條政治紐帶,從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長遠目標來看,反倒有可能增加困難。
自1955年浙東沿海作戰結束後,中共中央、毛澤東對於奪取金門、馬祖的考慮已完全服從解決台灣、實現祖國統一的大局。在大陸戰事已結束,台灣海峽兩岸的社會情況又有了很大變化之後,國共兩黨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已經改變。
在共同維護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共之間重新對話,並建立某種程度的合作,在事實上已經有了可能。因此,自1955年以後中共中央就向台灣當局發出和平談判和重新實行國共合作的建議。
由於台灣當局依仗外國勢力拒不接受,中共中央、毛澤東才決定以炮擊金門這種軍事行動以促進政治上全面解決台、澎、馬問題。在炮火封鎖金門後,如果只能奪取金、馬而不能同時解決台灣問題,那麼國共之間在地理上的距離將由不足10公里擴大到100多公里,對話、接觸將更為不便。
而且蔣介石失去象徵其在大陸沿海存在的最後據點,將使得美國更便於製造「兩個中國」或支持「中華民國」。反之,將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手中,不但有可能促進今後兩岸關系的改善,也會使蔣介石有資本去抵制「台灣獨立」的活動。
同時能擴大美蔣矛盾,爭取台灣廣大軍民,建立更廣泛的反美統一戰線。另外,當時毛澤東還考慮實行牽制美國戰略力量的「絞索政策」,留下金門、馬祖,可能套住美國,使它在戰略上難以脫身。
1979年1月1日,中國同美國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斷絕與台灣當局的「政府間」關系。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了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國防部長徐向前亦於當日發表《關於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聲明說:「台灣是我國的一部分,台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兄弟。
為了方便台、澎、金、馬的軍民同胞來往大陸省親會友,參觀訪問和在台灣海峽航行、生產等活動,我已命令福建前線部隊,從今日起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至此,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的軍事行動宣告結束。
歷史走到今天,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70載兩岸關系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系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更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
⑶ 台灣被殖民者統治了多少年大神們幫幫忙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在台灣實行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灣社會,並且利用保甲制度作為警察政治的輔助工具。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灌輸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力圖把台灣人民變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經濟上,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由台灣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後期則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在台灣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工業,把台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功。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l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
⑷ 台灣是什麼時候被佔領的佔領了多少時間
1895年的馬關條約,中國割讓了台灣群島及其附屬島嶼 釣魚島 赤尾嶼等 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到二戰結束1945年歸還給國民政府,一共50年。
⑸ 台灣最早在什麼時候有大陸統治
遠古--十六世紀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吳王孫權曾派1萬官兵到達台灣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123—907年)稱台灣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
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
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⑹ 在戰與和之間,康熙為何用了22年才收復台灣
清朝因為那時候國內繁雜難題太多,對中國台灣不可以以武力征服,也主要採用「招撫」政策。如此,導致鄭氏集團暫時性獲得了一個喘息最佳時機,進而在中國台灣保持20年時間的割據統治。
施琅到京師後,詳陳武力統一台灣的建議,但是因為那時候天下初定,東南沿海民心未穩,施琅的建議未被贊同。但是,康熙認識到武力統一台灣僅僅是時間難題,為此雖然未贊同施琅的建議,但命其為內大臣,留在京師,以便應急之用。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清軍在施琅帶領下獲得了澎湖之戰的全面獲勝。在中國台灣天然屏障被破後,鄭克塽差人與施琅和談,康熙借機對明鄭發布諭旨,強調彼此長久處在僵持情況,這一情況應盡快終結。這道諭旨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尤為重要。在歷經月餘的爭執後,最後,明鄭選擇投降清朝。
⑺ 鄭成功收復台灣花了多長時間
收復台灣,驅逐荷虜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陳滅賊五策,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濟支援;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斷絕了經濟來源,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已久為大航海時代以來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所分別殖民割據的台灣,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內),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台灣城(今台南市安平區)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由其父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的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荷蘭軍隊交出了所有武器和物資,殘存的包括傷病員在內的約900餘名荷蘭軍民,乘船撤離了台灣島。此次戰役,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在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寶島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也使鄭成功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收復台灣後,鄭成功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6月(農歷五月)病逝,享年38歲。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傳說被鄭經害死。康熙皇帝題撰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王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灣的歷史學家重視,還廣受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⑻ 鄭成功收復台灣歷時多少年
僅用九個月時間。公元1661年3月,中國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25000人、戰艦近500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直抵台灣西海岸,在台灣人民的支持下,經過九個月激戰,擊敗荷蘭殖民者,迫使荷蘭侵略者掛起了白旗投降,被侵佔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台,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康熙元年初(南明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聖領土台灣。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⑼ 鄭成功攻佔台灣的過程是什麼
鄭成功收復台灣又稱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竊取台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台灣的事件。
鄭成功是17世紀著名的抗清名將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
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台灣。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台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准備直取台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台灣,十分驚恐。他們把軍隊集中在台灣(今台灣東平地區)、赤嵌(今台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台灣城的聯系。戰斗中,侵略軍以「赫克托」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托」號擊沉。與此同時,又擊潰了台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台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台,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
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台灣。
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台灣的殖民,開啟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