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分別有哪些
我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
十三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為75.4%。
1、遼寧省
2011年,遼寧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4754.7萬畝,較上年增加20萬畝。其中,玉米3163.2萬畝,增加47.2萬畝,水稻964.7萬畝,增加14.7萬畝,玉米、水稻是遼寧省兩大主栽高產糧食作物,2011年遼寧省種植面積總計增加61.9萬畝,為遼寧省糧食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省糧食總產突破400億斤,達到407.1億斤,實現連續八年豐收,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
2、河北省
河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1年河北省糧食播種面積9429.17萬畝,比2010年增加5.87萬畝;平均畝產672.94斤,比上年增加41.34斤,增長6.54%,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年糧食總產634.52億斤,比上年增加39.34億斤,首次突破600億斤大關。
3、山東省
山東省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2011年,山東省糧食生產戰勝了歷史罕見的秋冬春三季連旱,克服了病蟲害多發重發和台風、洪澇災害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全省糧食生產繼續穩步增長,總產達到885.26億斤,比2010年增加18.12億斤,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連續九年增產。其中,夏糧總產420.9億斤,增加8.9億斤。
4、吉林省
吉林省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2011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首次突破600億斤大關,達到634.2億斤,比2010年增加65.7億斤。
5、內蒙古
2011年,內蒙古農業生產喜獲豐收,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內蒙古糧食生產歷史性的8連豐。2011年糧食總產達到477.5億斤,較上年增產45.9億斤,增長10.6%;單產達到576斤/畝,增長10.1%,單產增長貢獻率達到95.3%。糧食總產較2003年增產205.3億斤,短短8年時間,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再增200億斤,相當於8年為國家打造了一個200億斤商品糧基地。
6、江西省
江西是全國產糧大省和糧源凈調出省,近年來年均外調商品糧100億斤左右。2011年江西省糧食生產獲得全面豐收。江西省糧食播種面積5475.1萬畝,比2010年增加16.4萬畝,增長0.3%;單產374.9公斤/畝,增產16.8公斤/畝,增長4.7%;糧食總產410.6億斤,增產19.6億斤,增長5.0%。
7、湖南省
湖南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有責任、有能力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2011年,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保持在600億斤以上,為全國糧食總產「八連增」作出了新的貢獻。
8、四川省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和西部唯一主產省,保持四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四川是糧食生產大省和消費大省,常年糧食消費及轉化量約780多億斤,確保糧食自求平衡既是中央對四川的基本要求,也是四川對全國糧食安全肩負的重大責任。2011年四川省糧食總產達到734億斤,連續5年增產,時隔12年再創歷史新高。
9、河南省
河南是人口大省、糧食生產大省,2011年河南全省糧食總產量1108.5億斤,比上年增產21.1億斤,連續8年實現增產,連續6年超過1000億斤。糧食生產的長足發展和巨大進步,不僅有效解決了河南省1億人的吃飯問題,還每年調出400億斤以上的食用原糧和製成品,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宏觀經濟又好又快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實現良好開局提供了保障,為河南省農民增收、穩定物價,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0、湖北省
「湖廣熟,天下足」,從明朝開始,湖北就一直是糧食主產區之一,在中國糧食生產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2011年湖北糧食總產達到477.7億斤,實現建國以來首次「八年豐」,畝產突破386.3公斤,再創歷史新高,保持了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
11、江蘇省
江蘇2011年糧食總產657億斤,比上年增產10億斤,實現建國以來首次「八連增」,八年累計增產163億斤,糧食總產由全國第五位上升為第四位,糧食單產由全國第五位上升為第二位。
在工業化、城市化加快推進新的發展階段,糧食的持續增產成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的亮點之一。
12、安徽省
安徽是全國糧食主產省,糧食總產量居全國前列。多年來,安徽省牢固樹立國家糧食主產區的責任意識,狠抓糧食生產不放鬆。
2011年安徽糧食產量620億斤以上,連續4年超過600億斤,連續6年創歷史新高。安徽省每年有150多億斤糧食外調,5年累計銷往省外糧食超過843億斤。
13、黑龍江省
黑龍江在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92.6億斤的基礎上,連續越過800、900、1000、1100億斤四個台階,到2011年的1114.1億斤,比2007年增長60.9%,年均增長12.6%。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1年我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達到9.8%,這個比重繼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再次上升了0.6個百分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② 地理作業:河南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的有利自然條件
從自然原因分析一個地區農業生產和發展的區位優勢,主要從以下方面,氣候、水文和地質地貌。河南位於秦嶺以東,山東半島以西,華北平原中部,氣候總體為溫帶季風氣候,南部少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可以闡述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相關有利因素)。這里位於我國溫度帶的暖溫帶,農作物可達到兩年三熟。該地區河流眾多,其中黃河和淮河及其眾多支流對該地區的農業生產作用巨大,使得該地區農業灌溉有了充分的保障。河南是我國的主要的夏糧主產區,該地區位於黃淮海平原南部,地勢平坦,土壤為沙土結構,土壤肥沃。
③ 各地千方百計搶農時拓產能,我國的夏糧主產區都是哪裡
主要產區在東北三省,這三個省區主要是黑土地,土壤的營養特別不錯,糧食產量也特別高。
④ 夏糧再增產,主產區已收購小麥超3000萬噸,目前的收割進度如何
在今年的夏糧回收超3,000萬噸級,各省市的狀況優良。小麥提高產量大豐收已變為定局,並且小麥的品質相比以往是更佳的。這一場大豐收得來不易,在往年的全過程之中,各地遭到了少見的秋汛。田裡的管理方法難度系數增加,但在在今年的出這種考試成績,確實是遠超他們的想像。
農牧業科學技術性的推廣應用,為糧食提高產量服務保障。機械自動化率的達到70%多,農牧業科學技術性的發展使糧食的提高躍上了一個新的階梯。義務認真落實,政府機構對糧食的高度重視都是糧食的生產製造可以持續增長的因素。
⑤ 中國產糧大省排名
我國產糧大省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中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為75.4%,約95%的全國增產糧食來自13個糧食主產區。
根據2011年糧食總產量(億斤)排名如下:
1、黑龍江
在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92.6億斤的基礎上,連續越過800、900、1000、1100億斤四個台階,到2011年的1114.1億斤,比2007年增長60.9%,年均增長12.6%。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1年我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達到9.8%,這個比重繼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再次上升了0.6個百分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2、河南
人口大省、糧食生產大省,2011年河南糧食總產量1108.5億斤,比上年增產21.1億斤,連續8年實現增產,連續6年超過1000億斤。糧食生產的長足發展和巨大進步,不僅有效解決了河南省1億人的吃飯問題,還每年調出400億斤以上的食用原糧和製成品,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3、四川
四川是糧食生產大省和消費大省,常年糧食消費及轉化量約780多億斤,確保糧食自求平衡既是中央對四川的基本要求,也是四川對全國糧食安全肩負的重大責任。2011年四川省糧食總產達到734億斤,連續5年增產,時隔12年再創歷史新高。
4、江蘇
江蘇2011年糧食總產657億斤,比上年增產10億斤,實現建國以來首次「八連增」,八年累計增產163億斤,糧食總產由全國第五位上升為第四位,糧食單產由全國第五位上升為第二位。
5、河北
河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1年河北省糧食播種面積9429.17萬畝,比2010年增加5.87萬畝;平均畝產672.94斤,比上年增加41.34斤,增長6.54%,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年糧食總產634.52億斤,比上年增加39.34億斤,首次突破600億斤大關。
6、吉林
吉林省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2011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首次突破600億斤大關,達到634.2億斤,比2010年增加65.7億斤。
7、安徽
安徽是全國糧食主產省,糧食總產量居全國前列。多年來,安徽省牢固樹立國家糧食主產區的責任意識,狠抓糧食生產不放鬆。2011年安徽糧食產量620億斤以上,連續4年超過600億斤,連續6年創歷史新高。安徽省每年有150多億斤糧食外調,5年累計銷往省外糧食超過843億斤。
8、湖南
湖南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有責任、有能力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2011年,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保持在600億斤以上,為全國糧食總產「八連增」作出了新的貢獻。
9、湖北
「湖廣熟,天下足」,從明朝開始,湖北就一直是糧食主產區之一,在中國糧食生產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2011年湖北糧食總產達到477.7億斤,實現建國以來首次「八年豐」,畝產突破386.3公斤,再創歷史新高,保持了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
10、內蒙古
2011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內蒙古糧食生產歷史性的8連豐。2011年糧食總產達到477.5億斤,較上年增產45.9億斤,增長10.6%,單產增長貢獻率達到95.3%。糧食總產較2003年增產205.3億斤,短短8年時間,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再增200億斤。
11、山東
山東省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2011年,山東省糧食生產戰勝了歷史罕見的秋冬春三季連旱,克服了病蟲害多發重發和台風、洪澇災害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全省糧食生產繼續穩步增長,總產達到885.26億斤,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連續九年增產。
12、江西
江西是全國產糧大省和糧源凈調出省,近年來年均外調商品糧100億斤左右。2011年江西省糧食生產獲得全面豐收。江西省糧食播種面積5475.1萬畝,比2010年增加16.4萬畝,增長0.3%;單產374.9公斤/畝;糧食總產410.6億斤,增產19.6億斤,增長5.0%。
13、遼寧
2011年,遼寧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4754.7萬畝,較上年增加20萬畝。玉米、水稻是遼寧省兩大主栽高產糧食作物,2011年遼寧省種植面積總計增加61.9萬畝,為遼寧省糧食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省糧食總產突破400億斤,達到407.1億斤,實現連續八年豐收,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
(5)中國夏糧生產在哪裡擴展閱讀
在糧食產量方面,北方地區的省份貢獻較多。
北方地區氣候雨熱同期,適宜農作物生長,一些省份是產糧大省,如黑龍江(總產最高)、吉林(單產最高)、河南、山東、遼寧等省。
東北地區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大豆、高粱、春小麥等農作物,華北地區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東北地區主食為大米,出產優質的東北大米。華北地區主食為麵食。
⑥ 中國主要的糧食產地分布在哪裡
我國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
根據國家糧食局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為75.4%,約95%的全國增產糧食來自13個糧食主產區。
2017年,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比重提高至76.2%,籽粒玉米調減1984萬畝,大豆面積增加871萬畝。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顯著增加,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8%。
(6)中國夏糧生產在哪裡擴展閱讀
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近年來各地堅持把農業的綠色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治理農業資源環境突出問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
據農業部最新統計,目前我國農葯、化肥利用率分別提高3.8和4.8個百分點,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均達到60%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5.3%。
高質量發展還體現在農村一二三產業進一步加快融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2∶1,全國創建了4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各類返鄉下鄉人員超過700萬,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成為新的增長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糧食主產區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糧食產量突破1.2萬億斤
⑦ 中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是哪裡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是中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和商品糧輸出基地,龍江黑土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提供中國方案。
黑龍江省耕地面積佔中國耕地總量的九分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最大的商品粳稻產區。全省農村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超過80%,農機應用水平居全國前列。
(7)中國夏糧生產在哪裡擴展閱讀:
黑龍江省統計局常務副局長劉樹勝說,2020年黑龍江省農作物播種面積2.14億畝,比上年增長2.7%,糧食播種面積、高產糧食作物面積均創歷史最高水平。今年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獲得豐收,突破千億斤台階,再創歷史最好水平。據了解,黑龍江省在農業生產中,黑龍江省堅持把糧食高產創建貫穿糧食生產全過程,依託先進的農業科技和大機械的生產優勢,不斷提高科技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
⑧ 我國夏糧收購超3000萬噸!我國目前糧食產量是什麼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所發布的消息,我國夏糧收購已經超過了3000萬噸,而這則消息播報以來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畢竟糧食是民生大計,更是國之根本,而如今卻豐收了這么多的糧食,從這個數據上來看我國目前的糧食產量位於世界的頂尖水平。
一、我國糧食的產量位於世界的頂尖水平
糧食是國之根本,同樣也是民生之大計。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最新發布的消息是今年夏季以來總共收購了超過3000萬噸的糧食產量,同比往年增長278萬噸,並且在主產區累計收購小麥量達到了3153萬噸,從這個數據上來說,很多其他的國家都達不到國內的一個糧食生產水平,所以說我國糧食的產量位於世界的頂尖水平。而從這個數據上來看我國今年是一個豐收之年,在如今錯綜復雜的政治形勢下,我國的糧食產量還有如此之高,足以見得我國實力非常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