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認為中國哪一個城市最適合養老
當然是青島這座滿城啤酒飄香的城市,「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就是它的真是寫照,成群的海鷗,大片經典的歐式老建築是這里最獨特的風景。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四季分明,空氣特別濕潤,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不同的海味。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宜居之地,肯定適合養老,氣候不寒不暑自不必說,這些年的城市建設更是打造了優美的環境。
以前大家都認為文化是青島的短板。但近些年的建設和挖掘,讓人們的這一印象大大改觀。青島的觀光景點較多,如八大關、棧橋、五四廣場、青島海昌極地海洋世界、浙江路天主教堂、青島啤酒博物館等,還有青島老建築更是百年青島歷史人文的縮影。另外這些年的高校建設也是突飛猛進。
雖然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但最終的所求,肯定不是燈紅酒綠,而是在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中發現最想要的日子!青島這種規模的城市最宜居。
❷ 中國人那個地方的口碑最好
雲南,昆明人口碑最好,和氣,這也許和四季如春的氣候、優美的自然風光,比較古樸的民風有關。哪裡不好就不明說了,你可以網路一下「各省人眼中的中國地圖」。
❸ 最善良的中國人是哪個省的
中國百分七十的人都善良,但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
壞人要麼當官要麼有錢(並不是所有的有錢人都是壞人,有錢的好人也是沉默的),要麼是社會流氓人渣.這幫人很能鬧,所以搞得我們中國看上去壞人多好人少!但這絕對不是事實!
農村人一般比城裡人善良,心眼好,實在.城裡人文化水平一般比農村人高,但良心就差一截,可能日子比農村人好吧!
❹ 養老去大城市好,還是回老家好
我自己認為養老還是回老家比較好。比起大城市我更喜歡我的老家。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回老家養老。我的老家在農村,那裡有我想要的生活方式。老家養老具有以下優勢:
1、老家親人比較多
人越老就會越在乎親情。在大城市中,很多都是陌生人,有些時候住同一單元的鄰居,住了很多年都還不認識彼此。而親人又離自己比較遠,想探望一下都比較困難。如果回自己的老家養老,這里就會有很多自己熟悉的親人在。常常還可以串門拉家常、聊天等。對於一個年老的人來說,時常能和親人一起聊天玩耍,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總之,如果你的老家是在空氣新鮮,生活條件也比較好,並且交通也比較便利的地方,那麼回老家養老比在大城市養老更好一些。當然,如果你的老家交通不便,生活條件很差的話,那麼選擇大城市養老會稍微好一些。這個要根據自己老家情況而定。
❺ 為什麼常聽有人說,走了那麼多地方,還是覺得老家好
現在和朋友們吃飯聊天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他們說,走了那麼多地方,還是覺得老家好。那麼造成大家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一、城市生活壓力太大
眾所周知,農村有著富饒而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勞動力。現如今,政府積極鼓勵和支持回農村創業,與其給別人打工還不如自己做自己的老闆。有了好的國家政策的支持,農村前景一片大好,既可以和父母親人團聚,又可以致富當老闆,何樂不為呢?
❻ 為什麼人們稱呼河南為老家,有什麼歷史淵源
河南是我國的省級行政區,總面積16.7萬平方千米,位於我國的中心地區,並且在我國算是佔地面積較為中等的省份。在歷史上,大多數都位於黃河以南的部分,所以起名叫河南。河南的文化也是非常的優秀,洛陽是河南的地級市,也是九朝古都之一。現在很多人稱河南為“中國人的老家”,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為什麼河南被稱為老家,有什麼歷史淵源。
作為河南人,我希望我的故鄉可以發展的越來越好。
❼ 中國人的祖先在哪裡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祖輩相傳,婦孺皆知。一棵古大槐樹,魂牽許多代,幾個世紀以來,洪洞縣古大槐樹遷民遺址,被海內外眾多華夏子孫喻為「家」、稱做「祖」、看做「根」,成為眾人心中的故鄉。
尋根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從安徽合肥前來尋根的李樹平老先生,沿著坑坑窪窪的水泥路面,穿過早市的西賈村,兩邊賣菜的、賣肉的,來來往往的村民絡繹不絕,對於外鄉人前來尋根問祖,這里人早習以為常。七八個10歲左右的孩子在遺址前的廣場上瘋狂地搶著追逐足球。雖然是玩耍,但勝利者模仿著電視里球星式的歡呼———揮臂狂奔,頗有幾分專業味道!他們的身後是具有600年歷史的古大槐樹遷民遺址,這個中國古代距今規模最大的移民地讓無數的炎黃子孫為之牽魂。
「幾百年轉來轉去,廣濟寺和大槐樹早已被汾水沖毀,一代古槐(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只余遺址,幸而在一代大槐樹遺址以東約5米的地方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樹,這就是現在乾枯了的那棵大樹,它也有400多年的歷史了。二代槐樹乾枯後,1974年被颶風吹倒,縣上撥了專款整修,1999年起先後數次進行了防腐處理。」導游小姐每天都要不厭其煩地重復著這段話給每一個尋祖的人聽。
祭祖堂里右首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表上共有八百多姓,正面供奉著它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它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後經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不管是大陸民眾還是海外同胞都競相來此尋根祭祖,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系。
據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管理所的所長范忠義介紹:自1991年4月1日起至10日(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期間)舉辦了首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以來,到現在為止已成功舉辦了14屆,每年都有來自海內外的數萬遊子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
遷徙
據史料記載: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是中國歷代規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是明朝移民的重點。由於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黃淮流域飢荒頻發,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以至於「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一種景象,相對安定,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外省大量難民流入山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地區。明滅元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8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涉及到了18個省的490多個縣市的882個姓氏。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安徽、山東等省。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相傳,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汾河灘上的老鸛在樹上構窩築巢,甚為壯觀。明政府在廣濟寺和大槐樹下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不忍離去。為此,大槐樹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
修復
故土難舍,是中華民族的故土情結。大槐樹的移民遺址在舊時人們並不十分重視,現在的部分建築是1913年,宦遊山東的洪洞人景大啟、劉子林倡議募款而建。清末,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傳說,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但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拜祭,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他們不但沒搶掠,反而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使得附近的百姓免於戰亂之災。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故而題詞:「蔭庇群生」。
❽ 為什麼選擇回老家
導演賈樟柯曾說:「只有離開故鄉,才能獲得故鄉。」中國人對家鄉的情感,總帶著幾分矛盾,幾分情深,幾分恨鐵不成鋼。沒有離開故鄉,就沒有真正的故鄉。只有離開了家鄉,才更懂得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