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第一艘潛艇多少.(注意是清朝)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在1974年8月1日交付海軍正式服役 資料一: 1968年,第一艘核潛艇開工建造,到1970年基本建成。 7月18日,核潛艇啟堆試驗開始,在周總理、聶帥等親切關懷下,試驗終於取得了圓滿成功。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終於下水了,開始了緊張的碼頭安裝設備工作。到1971年4月,各項調試工作完畢,並裝填了燃料,准備作第一次啟動。按照周總理的指示,核潛艇進行了四個階段的試驗,累計出海20餘次,航程6000多海里。,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這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人民海軍的戰斗序列,並舉行了庄嚴的軍旗授予儀式。 資料出處: http://bbs14.xilu.com/CGI/viewbbs/emas/156340.html 資料二: 裝備核潛艇是海軍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以核能作為動力的潛艇具有隱蔽性好、續航力大、機動性強、實戰威力大等優點。我國擁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線。為了保衛祖國,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因此,中央於1958年年中作出中國也要研製核潛艇的決定。該工程通過制訂方案、研製攻關,1970年7月30日,我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達到滿功率,1971年8月,核潛艇建成並開始試航,1974年8月交付海軍正式使用,從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㈡ 我國自行研製生產的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什麼號
曾經用名:「長征1號」
型號:091型
北約稱「漢」級
舷號:401
參考資料: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的誕生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國成功地進行第一次核試驗後不久,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專委第一次會議就批准了核潛艇研製工程全面展開的計劃,1965年8月中央專委批准了核潛艇研製分兩步走的報告。即第一步先研製魚雷攻擊核潛艇,要求70年代下水,而後再研製彈道導彈核潛艇。當時中央的原則是:自力更生、大力協同,
在現實基礎上爭取先進,盡快突破核潛艇的關鍵技術,解決核動力潛艇的有無問題。
為了確保發揮核潛艇的隱蔽性、機動性和反潛作戰優勢,需要突破幾大技術難關,即研製符合潛艇要求的核動力裝置、解決核潛艇水滴型艇型的水動力性能,設計研究大直徑艇體結構強度,研製大深度發射裝置、綜合空調和慣性導航系統等。在60年代我國經濟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下,用不長的幾年時間完成核潛艇的上述關鍵項目,特別是研製核反應堆和整套核動力裝置,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第一艘核潛艇的總體設計從1966年開始,設計與建造交叉進行。1968年11月首制艇在船廠開工建造。整個建造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船體的建造。所有的耐壓殼體和筋骨的鋼材均經過100%的超聲波探傷和機械性能復檢後投料,經過近兩年的努力,首制艇於1970年完成總體水試。第二階段是設備安裝。船廠採取陸上准備與艇上安裝平行交叉的方式展開艙室設備的安裝,主機進行了軸系預裝,管路系統製作了樣桿;電氣設備在安裝前進行了設備和電纜配套,各種儀表也在實驗室進行了預調。1970年7月,完成了總體建造任務,12月26日,首制艇順利下水。第三階段是碼頭系泊試驗。試驗分單機、單系統和聯合調試兩步進行。主動力系統聯合試驗是全艇的關鍵項目,而啟堆試驗又是系泊試驗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步。1971年4月開始向艇上反應堆裝填核燃料;6月,反應堆達到熱臨界狀態;7月1日中國首次在核潛艇上實現了核能發電。7月6日,主機在塢內低速運轉,整個核動力系統經過聯試通過初步考核。8月16日,系泊試驗結束,反應堆共啟堆10餘次,運行400多小時,堆功率達52%,完成了試驗任務。
1971年8月22日,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首次以核動力駛向試驗海區,進行航行試驗。1974年1月進行檢驗性試航,1974年8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命名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為「長征1號」,正式編入海軍序列。從此中國海軍作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海軍跨入了世界核海軍的行列,它標志著中國艦艇裝備技術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在我國魚雷核潛艇研究起步的同時,我國也開始了彈道導彈核潛艇及其導彈武器系統的論證工作。1967年6月,海軍提出了導彈核潛艇的作戰使用要求,同年10月,舉行了導彈核潛艇及潛地導彈方案的論證審查會,確定了第一艘導彈核潛艇的研製原則是:主要解決「有」與「快」的問題,同時突破導彈應用於潛艇水下發射的關鍵技術,並帶動與使用導彈武器系統有關的重大設備的研究發展。原則上採用魚雷攻擊核潛艇的配套設備。在艇的總體設計方案中,新研製的設備和改進的設備約占設備總數的10%。
彈道導彈在潛艇上進行水下發射是導彈核潛艇的重大關鍵技術。導彈發射後將先後在水和空氣兩種介質中運動,海中波浪和海流將影響導彈的正常出水姿態。另外,當潛艇在發射深度航行時,艇的航速、垂盪和搖擺等也將影響到導彈的發射。因此水下發射的難度要比水上發射大得多。為了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經研究,決定先進行陸上發射台和陸上發射筒試驗,陸上發射筒試驗成功後,直接在潛艇上進行水下發射試驗。為了穩妥可靠,並取得充分的資料和經驗,潛艇水下發射先在一艘經過改裝的常規動力潛艇上進行試驗,然後再過渡到導彈核潛艇上發射。
1972年10月,在試驗潛艇上進行了全尺寸模型彈的水下發射試驗,獲得了圓滿的成功。這次試驗對攻克水下發射技術難關有重大意義。1982年10月22日中國利用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了賀電,指出:「這是黨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又一次勝利。」中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於1981年4月下水,1983年8月交付海軍使用。
經過幾代人20多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中國人民一定要研製成功導彈核潛艇的決心。這是中國國防現代化的一項具有重大政治和軍事意義的成就,標志著中國海軍裝備的一次戰略性突破。
㈢ 中國第一個潛艇是什麼時候潛水的
1955年4月,我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首次開工建造新一代03型潛艇.它於1956年3月26日下水,舷號為「115」號,它是我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型現代潛艇.
㈣ 中國潛水艇之父是誰
中國最早的潛艇建於1880年,距今已有百年的歷史了。這艘潛艇是由一個姓陳的「道員」首稱提出建造的。他先進行了圖紙設計,並吁請清政府大員予以支持。還表示願以合同保證,若建成後經過試驗證明不適用,工時費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價賠償。
陳道員的建議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1880年夏,在天津機器局開始施工。這項工程當時是在絕對保密的條件下進行的。陳道員親率10餘名工匠,在機器局院內圍起圍牆,圍牆內外,戒備森嚴。然後他采購木材鐵皮,動工興建。經過整整一個夏天的施工,這艘「水下機船」建成完工。它「式如橄欖,上有水標及吸水機,水標縮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落千丈尺。要於水底暗送水雷,置於敵船之下」。1880年9月18日,正值中秋節,這艘「水下機船」在海河內進行了試航。據記載:船半浮水面航行,靈捷異常,頗為合用;沉入水下,水標仍浮出水面尺許,令水面一無所見,而布雷無不如意……
但奇怪的是,這艘試驗成功的潛艇沒有正式使用或繼續研究,從此卻銷聲匿跡 了,既沒有留下名稱,也無更多記載,至今人們也不知道這種中國人製造的第一艘潛艇動力推進系統是什麼樣子的、以什麼方式上升或下潛的、艇體結構如何等等,已成為了不解之謎。
㈤ 我國第一艘民用全潛式觀光潛艇是在哪下的水
浙江千島湖
2004年9月26日上午浙江綠色世紀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天清號」深水潛水艇在浙江千島湖首次下水,此潛水艇是國內首艘「全潛式」民用觀光潛水艇。「天清號」總長24、1米,寬3、4米,深3、8米,能承載51人(遊客48名和船員3名),設計下潛深度約為75米,正常下潛深度為50米左右,其技術設備把安全性和舒適性放在首位。艙內環境優美舒適而具吸引力,潛艇前部及兩舷共建有觀察窗25個,可供遊客進行水下觀光及探險。
㈥ 中國第一艘國產潛水艇是什麼時候第一個型號是多少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1971年8月22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首次以核動力駛向試驗海區,進行航行試驗。
1974年8月1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加入海軍戰斗序列。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命名其為「長征」一號,舷號為401,並授予軍旗
㈦ 中國潛艇之父鄧三瑞是因何逝世的他有哪些傑出創造
在2020年9月15日下午13時30分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1歲。鄧三瑞一生有很多的傑出創造,一生為船、為海、為國防,付出了很多,被稱為中國潛艇之父。
鄧三瑞是原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院長,是學校的終身榮譽教授。他曾主持中國第一艘實驗潛艇的設計與研製,這是首艘試驗潛艇採用了與美國大青花魚潛艇相同的水滴型設計方案,他為潛艇的設計研製提供了借鑒和經驗,使得新中國的第一艘常規動力試驗潛艇終於造出來了,並順利地進行了在水下試航。
我們應該要記得鄧三瑞老師為我們國家留下的東西,向他學習。
㈧ 中國第一艘潛艇是誰做的(說明就行)
最早的潛艇建於1 8 8 0年,它是由一個姓陳的"道員"首次設計建造的,艇體採用鋼質,以鉚接工藝製造,當時稱其為「水底機船」。此艇由天津機器局下屬工廠生產,曾經在海河中進行了水下和水面試驗,都取得了成功。不過它後來消失的原因不明,也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和圖紙等證據,學界對它的存在與否還有爭議。
㈨ 中國第一艘潛水艇叫什麼名字在潛水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新中國誕生,毛主席下決心要結束中華民族有海無防的歷史。早在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毛主席就向全世界庄嚴宣告:「我們不但要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要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為了主席的重託,1951年4月20日,海軍從陸軍選調出275名優秀官兵,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習大隊,進駐蘇聯紅軍太平洋艦隊駐旅順潛艇分隊學習。1954年6月28日,完成學業的我國第一代潛艇兵,獨立操縱著從蘇聯人手裡接收的兩艘中型舊式潛艇,從旅順起航駛抵青島,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支潛艇獨立大隊,新中國的潛艇部隊開始初具雛形。
1954年4月,我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首次裝配製造新一代03型潛艇,與蘇式老潛艇相比,在許多技術上都做了重大改進。03型潛艇的建造牽動著全國人民,也時刻牽動著毛澤東主席的心。1956年1月10日上午,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03型潛艇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像往常一樣在緊張地忙碌著。10時左右,他們驚喜地發現一個熟悉的面孔出現在大家面前。「毛主席!」「毛主席來啦……」有人禁不住喊出了聲。只見毛主席在上海市市長陳毅一行的陪同下健步走來,江南造船廠頓時沸騰了。工人和技術人員敲鑼打鼓興奮地從四面八方圍攏過來,有的擠不進去就站到車間的房頂上……毛主席頭戴普通便帽,身穿灰色大衣,滿面笑容,不斷揮手向人群致意。
新中國建造的第一艘潛艇迎來了神聖的一刻。毛主席圍著像一頭巨鯨靜卧在船台上的潛艇整整轉了一圈,他一邊仔細察看潛艇的形體,一邊聽取技術人員匯報潛艇建造情況,並不時地插話提出一些問題。當工人和技術人員表示:「我們不但要學會裝配,而且要自己製造,還要趕上和超過別的國家」時,毛主席高興地笑了。這是毛澤東主席第一次視察潛艇,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視察潛艇。同年3月26日,由我國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潛艇下水,當時舷號為「115」號。
1969年的1月10日,在慶祝毛主席視察「115」號潛艇13周年之際,海軍特授予該艇56-110榮譽舷號,這是海軍迄今為止惟一授予榮譽舷號的潛艇。
......還有
想在水下進行活動,這是人類長期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因此,製造潛艇成為各國實現強國海軍夢的風向標。17世紀以前,一些國家的科學家和探險者曾多次進行過將船潛入水下行駛的研究和探索。1775年,美國人D·布希內爾建造了一艘單人駕駛的、以手搖螺旋為動力的木殼艇「海龜」號,能在水下停留約30分鍾。1776年,曾用「海龜」號潛抵英國戰艦「鷹」號的艦體下,用固定爆炸裝置進行襲擊,但是未獲成功。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蒸汽機的出現為動力潛艇的製造創造了條件。1864年,南軍的「亨利」號潛艇用水雷炸沉了北軍的「休斯敦」號巡洋艦,然而該艇也同時沉沒。這是潛艇擊沉軍艦的首次戰例。
16年後的1880年,中國的清政府卻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製造了近代史上中國的第一艘潛水艇並試航成功,開創了中國製造潛艇的先河。不過,其留下的百年難解之謎,至今仍讓人困惑不已。
天津機器局
據說,近代中國的第一艘潛艇,是由天津機器局設計製造的。這艘潛艇,為什麼不誕生在造船力量最雄厚的福州船政局或江南製造局,卻出現在並不以造船為專業,而是以製造槍械彈葯為主的天津機器局?對此,人們一直感到疑惑不解。這就需要首先把天津機器局的情況作一個簡要的介紹。
晚清洋務運動興起以後,一批製造軍械船炮的兵工廠在各地陸續出現,這些軍工企業多為當地的漢人督撫所控制,清政府難以插手,這就引起了清朝皇室的疑慮和不安,他們惟恐軍火製造和供應被漢族官僚所獨占,於是派滿族官員於天津設立軍火工廠,命令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專責籌建天津機器局。
1867年3月,天津機器局開始破土動工,興建廠房。3年後,李鴻章由於鎮壓捻軍起義有功,被任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天津機器局轉歸他接辦。經過數年的苦心經營,天津機器局「屋宇機器全備,規模宏大,井井有條」。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一般認為天津機器局「專制火葯及各種軍械」,其實在天津機器局興建之初,即開始挖掘了一座船塢。天津機器局總辦、洋人密妥士在1867年4月18日致英國駐天津總領事摩爾根的備忘錄中說:「現在每天雇著1000~2000名中國小工和泥瓦匠、木匠在趕建廠房。大半的小工在墊高4尺的地基,上面鋪設軌道,把廠地上的各個建築和大門外的船塢連接起來,也有工人在挖大門外的船塢。」
天津機器局基本建成後,分為東局和西局兩個部分,其中西局「在城南三裏海光寺,工匠六七百人,以機器製造洋槍、炮架等物,並制小火輪船。」李鴻章奏摺中也稱:天津機器局「不僅製造軍火,如駐巡北洋之『鎮海』、『操江』兩船,需煤需料,修船修器,皆由該局承辦;運直、晉賑糧之福建江南輪船,運江浙漕糧之商局輪船,一有損壞,亦由該局撥工撥料,星夜修辦。如挖河機船等類,應隨時修整者不少」。可見天津機器局雖以製造軍火為主,同時也兼修造輪船。這說明它確實具有一定的造船能力與水平。
試造成功
到底是誰在當時如此條件下,要造在現在看來都認為裝備十分先進的潛艇呢?
這也是一直在歷史上存有爭議之事。據說,在此之前,曾有個不知名的「道員」上書要求試造輪船,當地的大官把這個建議向朝廷匯報,朝廷的旨意是先在天津機器局試造,造成以後情況如何,適用與否,待鑒定審核過後再說。
於是,這個在史籍上沒有留下姓名的不知何許人也的「道員」,開始進行圖紙設計,並請清政府大員予以支持。還表示願以合同保證,若建成後經過試驗證明不適用,工時費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價賠償。隨後,天津的地方官署就開始籌備輪船的試造工作。繪制圖型,招募工匠,開具保結,領取經費。
然而,條件是苛刻的:「如不適用,願將開去款項照數賠償」;「雇傭工匠十餘人,自備薪米油燭等費,並木料鐵皮分投采,不動該廠公項」,等等,可見清朝官府對於該船的試制工作是不抱什麼信心,也沒有什麼熱情。
在這樣的條件下堅持「開工設造」,確實需要具備相當的獻身精神和成功信念。
這艘船的製造過程顯得神秘,「禁止外人窺探,即其餘工師,均設嚴禁,不準窺視」。保密措施嚴格到如此程度,顯然是在製造什麼特別的船。這種神秘感更加刺激了人們的好奇心,都急於看到結果,一飽眼福。
據《益聞錄》記載,關心著這艘船的人們並沒有等多久,到光緒六年(1880年)9月,這艘特殊的船「茲已造成,駛行水底機器也。式如橄欖,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標及吸氣機,可於水底暗送水雷,置於敵船之下。其水標縮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節下水試行,靈捷異常,頗為合用。因河水不甚深,水標仍浮出水面尺許。若涉大洋,能令水面一無所見,而布置無不如志,詢摧敵之利器也」。
從這里描繪的情況來看,光緒六年中秋節時天津機器局製成的這艘特殊輪船,極像是一艘潛艇!它「式如橄欖」,「駛行水底」,「上有水標及吸氣機」,「可於水底暗送水雷」,從外觀、構造,到件能、功能,無不反映出近代潛艇的特徵和性質。
從這艘潛艇下水試行時「靈捷異常,頗為合用」,「布置無不如志」的評語來看,中國第一艘潛艇的試造,顯然是比較成功的。
戰爭中未發揮作用
從史書分析來看,這艘自製潛水艇的命運十分短暫,有關它的發展運用絲毫不見記載。
如讓人奇怪的是,這艘試驗成功的潛艇沒有正式使用或繼續研究,從此卻銷聲匿跡了,既沒有留下名稱,也無更多記載,至今人們也不知道這種中國人製造的第一艘潛艇動力推進系統是什麼樣子的、以什麼方式上升或下潛的、艇體結構如何等等,這已成為了不解之謎。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這種「摧敵之利器」後來的情況如何?它參加過中法戰爭嗎?它參加過中日海戰嗎?它發揮過什麼作用嗎?等等一系列的疑問,至今難以揭開,這一切都不甚了了,好像純粹就是為了花大筆錢造艘「能在海底行駛的水底機器」出來炫人耳目似的。這未免有點不合情理。
不過,我們也不難想像,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難以發揮作用,這種初具現代潛艇雛形的作戰利器,在當時的環境下難以發揮作用,也完全在情理之中。至於後來發展、完善、提高性能,自然也就成為不了了之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