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傣族民族目前大概有多少人
傣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雲南省,共有114.21萬人,占傣族總人口的98.55%。另外,傣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地區只有廣東和四川省。
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都有著淵源關系。全球傣(泰、撣)總人口6000萬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稱為「傣」、「泰」,他稱為「撣」、「阿薩」。據考證,早時居住在廣西一帶的今天壯泰諸民族的祖先們,由於受到秦人的攻擊,他們就逐步往西南遷移,到達今天的雲南、越南西北、寮國、泰國一帶,所以今天的泰國泰族、寮國的老族、緬甸的撣族、越南北部的岱依族和儂族、中國廣西的壯族和雲南的傣族等多個民族所講的語言中的基本日常生活詞彙大多相近或相同,他們之間幾乎可以聽得懂相互的日常用語,許多傳統節日也延續下來。我國的民族學家范宏貴教授稱之為同根生的民族。
❷ 傣族的資料(⊙o⊙)哦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
❸ 關於傣族,你有哪些了解
傣族特點:
1、傣族分布地區比較廣,全球有傣族人口約6600萬。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緬甸中北部、寮國、泰國等地區和國家。
2、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
3、獨特的傣族服飾。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4、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分暹羅、蘭納、大泰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語法結構,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
5、傣族建築受社會環境和思想習俗的影響大,地區不同,主建築也不同。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6、浴佛節(傣語「栓蘭」),又名「潑水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❹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個地區
傣族,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我國的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7-2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❺ 傣族的主要分布地區是
傣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景谷、新平、金平、元江、雙江等地,現有人口1075128人.傣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其先民漢晉時期被稱為「滇越」、「撣」、「擅」、「僚」、「鳩僚」,同時其分布地區亦被稱之為「乘象國」;唐宋時期被稱為「茫蠻」、「金齒」、「銀齒」、「白衣」等;元明時期被稱為「白衣」、「百夷」等;清以後被稱為「擺夷」或「擺衣」.「傣」為本民族自稱.按分布地區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綳」、「傣端」等自稱,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稱為傣族.此外,不同地區的傣族,因其風俗習慣、服飾特點的差異,分別被稱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❻ 傣族人口有多少
題主你好,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傣族同胞在我國境內生活的人口數為1329985人,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周圍30多個縣城。邊境傣族地區和緬甸、寮國、越南接壤。希望採納
❼ 中國傣族有多少人
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傣族總人口為115.90萬人,其中:男性57.89萬人,女性58.01萬人;性別比為99.81。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其餘散居雲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餘縣。
❽ 傣族的資料有哪些
基本信息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寮國稱做老(Lao),緬甸稱做撣(Shan),中國稱做傣(Dai),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均自稱Tai 。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傣族
❾ 中國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分別有多少人口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三個少數民族分布為壯族、回族和滿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55個少數民族的人口分布為壯族16926381人,回族10586087人,滿族10387958人,維吾爾族10069346人,苗族9426007人,彝族8714393人,土家族8353912人,藏族6282187人,蒙古族5981840人,侗族2879974人,布依族2870034人。
瑤族2796003人、白族1933510人、朝鮮族1830929人、哈尼族1660932人、黎族1463064人、哈薩克族1462588人、傣族1261311人、畲族708651人、傈僳族702839人、東鄉族621500人、仡佬族550746人、拉祜族485966人、佤族429709人、水族411847人、納西族326295人。
羌族309576人、土族289565人、仫佬族216257人、錫伯族190481人、柯爾克孜族186708人、景頗族147828人、達斡爾族131992人、撒拉族130607人、布朗族119639人、毛南族101192人、塔吉克族51069人、普米族42861人、阿昌族39555人、怒族37523人。
鄂溫克族30875人、京族28199人、基諾族20,899人、德昂族20556人、保安族20074人、俄羅斯族15393人、裕固族14378人、烏孜別克族10569人、門巴族10561人、鄂倫春族8659人、獨龍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爾族3556人。
❿ 傣族分布在哪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
(10)中國傣族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1、信仰
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鍾後,用火烘烤而成的。
3、節日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