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入侵我國冷空氣的源地在哪裡
天氣預報中,常常提起「一股從西西伯利亞來的冷空氣前鋒今天上午達到新疆北部……」、「來自蒙古國的一股冷空氣進入我國內蒙古東部至河套西部一帶,冷空氣將東移南下……」這樣一類言語。入侵我國冷空氣的產地在西西伯利亞還是在蒙古國?它的「老家」在哪裡?
其實,遙遠的北冰洋、嚴寒的西伯利亞是冷空氣的發源地。冷空氣最初都來自北冰洋地區,然後經過西伯利亞地區得到加強。因為這些地區的緯度高,冬季黑夜漫長,白晝很短,日照時間非常少。在極地,甚至會出現極夜,太陽從不露臉蛋。因此,大地從太陽那裡得到的熱量十分微弱;而夜間,地面卻向太空輻射損失許多熱量,近地層大氣隨著地面不斷冷卻,氣溫越來越低,冷空氣堆積在一起將變得越來越多。這一團溫度極低的冷空氣堆在西北氣流的引導下,將自北向南推進,影響蒙古國、我國的北方、我國東部或我國大部地區。
每次冷空氣入侵的強度不一樣,有強有弱,降溫幅度有多有少。冷空氣像潮水一樣涌動,受其影響范圍廣,達到1、2千公里以上。由於移動的路徑不同,被影響的區域也不同。
2. 世界氣象組織呼籲應對北極高溫是怎麼回事
因為北極近幾年開始溫度升高,導致浮冰融化,在北極環境研究計劃(SEARCH,2001)中,科學家將「Unaami」界定為:近期正在發生的十年尺度(30~50 年) 的,與北極及鄰近地區錯綜復雜的環境變化有關的綜合現象。這些變化主要表現為:北極陸地地面氣溫持續升高,在某些地區,20世紀最高變暖達5℃;海冰覆蓋減少,海冰范圍每10年減小3 %、厚度減少3%~5%;格陵蘭冰蓋邊緣消融,盡管格陵蘭島中部高原地帶由於固體降水的增大而導致冰蓋增厚,但南部邊緣的冰蓋消融十分顯著,每年以50km3的速度融化;大陸雪蓋和凍土覆蓋面積減小,30餘年來歐亞雪蓋減少10%,凍土消融;陸地淡水徑流、雨量和融雪增加,海水鹽度降低;海水增溫:大西洋部分海域中層水溫度增高1℃;北極氣壓下降,極渦加強,海平面氣壓降低,熱量、濕度經向通量增加;由北極向亞北極的淡水通量增加等(圖1)。「Unaami」與北極大氣環流有關,是氣候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海洋、陸地、海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在氣候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的變化對北極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是北極環境研究的主要內容。 北極是全球增暖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對增暖反應非常敏感。近幾十年來發生在北極地區大氣、海洋、陸地領域中的各種重要的環境變化, 對北極環境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 並正在影響生態系統、生物資源並反饋到人類社會, 進而影響區域的乃至北半球的經濟活動。 極地氣候和大氣環境變化對全球大氣環流,特別是我國天氣氣候也會發生影響。我國位於北半球,北極冷空氣對我國的影響早為人熟知,對我國造成災害的旱、澇、風、雹等天氣氣候事件也大多與冷、暖空氣及其活動異常有關。北極區域是我國冷空氣的主要源地,來自北極地區的寒流,一般是經西北部、北部和東部三條路徑進入我國境內;冷空氣路徑不同,對我國天氣的影響也不同。例如,2008年春季,中國南方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災害,就與冷空氣活動頻繁、路徑偏西,及青藏高原南側和西太平洋的暖濕空氣活躍等有關。 北極地區戰略地位特殊、資源潛力大,北冰洋海底蘊藏著巨大的油氣和礦產資源,那裡還有巨大的魚群以及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航運通道。按目前北極海冰縮減速度(圖2),北冰洋的 「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有望在2030年完全開通,北冰洋航道將成為北美洲、北歐和東北亞國家之間最快捷的黃金通道。 在北極冰凍圈中,封存了大量的碳,其中既有元素碳、有機碳,也有固態的天然氣水合物(甲烷冰,可燃冰)和氣態的天然氣(石油天然氣、煤層和泥炭層等)。北極氣溫升高,更有利於發酵菌和產甲烷微生物生存和繁殖;加之北極凍土消融、海冰融化帶來的北極地區天然沼澤、濕地面積增加;北極苔原冰凍時間縮短;河流湖泊、海洋無冰面積增加等也都導致了北極地區甲烷氣體釋放的增加。此外,北極變暖加速了石油、煤礦開采,北極航道開通及其他生產活動,也會增加了甲烷氣體的釋放。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
3. 冷空氣為什麼來自西伯利亞
作者:石徑松山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6813464/answer/877584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影響中國的冷空氣最初都來自北極(極地高壓帶)。北極常年氣溫都非常低,上空存在一個顯著的極地渦旋,像一個巨大的漏斗,裡面盛滿冷空氣。而西伯利亞位於中國西北方向的俄羅斯境內,正好位於北極冷空氣向南入侵中國的必經之地。那裡年平均氣溫低於0℃,常年氣候寒冷,因此冷空氣在經過西伯利亞地區時得到加強。(請忽略我亂畫的筆記 )
特別到了冬季(見世界一月氣壓圖),中高緯歐亞大陸上空為高壓區,而低緯海洋上空為低壓區,空氣從較高緯度的大陸吹向較低緯度的海洋,因此亞洲大陸上空盛行西北風。源自西伯利亞的地面冷空氣團在高空西北風氣流的引導下,自北向南推進,先後影響蒙古、中國北方、中國東部和南方。根據大陸高壓和海洋低壓中心的位置不同,以及高低壓之間差值的大小,每次冷空氣南下的路徑和強度也會有所不同,受其影響的范圍也會有所差別。
第一次回答,希望對你有用。
4. 全球變暖為什麼冬天越來越冷
全球變暖為什麼冬天越來越冷
全球變暖為什麼冬天越來越冷,每年這個時候,人們最為關注的就是冬季的氣候情況,何時降溫、降幅多大、何時來第一場雪、冷冬還是暖冬等問題都會被熱議。全球變暖為什麼冬天越來越冷。
寒潮來襲,是否意味著今冬將會是冷冬?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 鄭志海:一次寒潮過程並不能說今年冬天就一定是冷冬。關於冷冬,我們有比較明確的國家的標准和嚴格定義。首先它是針對冬季三個月的平均的氣溫而言,跟降溫的幅度和范圍都有很大的關系。我們有「單站冷冬」「區域性冷」和「全國性冷冬」三個等級。其中只有全國50%以上的站點都出現了氣溫明顯偏低的情況才能算「全國性冷冬」。所以說判斷今年冬天是否為冷冬,我們需要等冬季三個月結束之後,根據降溫的幅度和范圍再來判斷。
將到來的下一波冷空氣,還會這么猛嗎?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 鄭志海:根據中央氣象台預報,14日到16日我國北方地區還有一次冷空氣過程,它影響的區域主要是在東北、華北和黃淮地區,大部分地區的降溫幅度可能有4到6攝氏度,並且伴隨著4到6級的大風。跟剛剛過去這次寒潮天氣過程相比,它的降溫的幅度和風力都是明顯要弱的,同時在水汽條件上也是明顯不如這次寒潮,所以說出現大范圍的強降雪的強降溫的這可能性更小一些。
今年冬天會否出現雨雪冰凍災害?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 鄭志海:2008年我國南方地區發生了大范圍持續性的冰凍雨雪天氣,它與中高緯度冷空氣活動頻繁,南方地區低緯度的水汽條件比較好是密切相關的。那麼從我們今年的預報上來看,今年冬季冷空氣活動依然會比較頻繁,但是南方的水汽條件要明顯差於2008年,也就是說今年出現像2008年那種情況的可能性相對較小,不過我們考慮在西南地區東部、江南西部發生這種階段性的低溫雨雪冰凍的天氣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何為拉尼娜事件?影響我國氣候的因素還有哪些?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 鄭志海:拉尼娜主要是指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偏低的一個現象,就是偏低超過0.5攝氏度,並且持續5個月以上,我們就可以定義為一次拉尼娜事件。在大部分拉尼娜事件達到盛期的冬季,冷空氣活動相對是比較頻繁的,是有利於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的氣溫相對偏低一些,並且出現強降溫過程的概率是比較高的。另一方面它也會使得西太平洋的高壓減弱,造成我國南方的水汽輸送條件變差,江南華南的地區水汽條件不好,降水偏少的特徵。
既然全球變暖,為何寒潮來襲?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 鄭志海:全球變暖它不僅僅體現在平均溫度的升高上,它還體現在我們天氣變化的幅度明顯增加上,也就是說在暖的時候會更暖,冷的時候會更冷,雖然平均起來看是一個偏暖的特徵。同時,這種變化還有很明顯的區域性特點,根據很多相關的研究,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強降溫事件的次數是在明顯增加的,所以這次出現寒潮來襲的強降溫過程和全球變暖的趨勢並不矛盾。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因何多發頻發?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 鄭志海:當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在一定程度上跟全球變暖有著密切關系。全球變暖的一個主要體現就是不同區域增暖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比如像在北極地區和我們高原地區增暖的速率是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正是因為這樣熱力差異的變化,尤其是像北極放大效應的影響,使得我們中高緯度的環流經向度明顯加大,也就是說不穩定性明顯加大,使得這種極端事件發生的頻次和強度都是一個明顯增加的趨勢。
每年這個時候,人們最為關注的就是冬季的氣候情況,何時降溫、降幅多大、何時來第一場雪、冷冬還是暖冬等問題都會被熱議。而今年在雙峰拉尼娜現象的背景下,冬天會不會出現極端寒冷的情況,更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根據氣候中心最新的消息,從11月4日開始,一股強冷空氣將自西向東、自北向南陸續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預計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將先後下降8~10℃。由於此次寒潮來臨之前,北方大部分地區溫度偏高,這很可能會出現局部地區降溫幅度超過15℃的情況。
隨著降溫而來的就是降雨降雪的天氣,此次來襲的冷空氣是「全能型」的,大風、雨雪和降溫一個都少不了。
前段時間國家氣候中心公布了有關拉尼娜的消息,說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預計我國冬季將經歷一場從弱到中等的拉尼娜事件。
很多人都會把兩者聯繫到一起,而且去年冬天的四次大寒潮還記憶猶新,難道今年又要遭遇冷冬?不是說正在全球變暖嗎,怎麼感覺冬天反而會越來越冷呢?我們來討論一下這些相關的問題。
1、雙峰拉尼娜形成,今年冷冬是否成定局?
很多人對拉尼娜現象可能比較陌生,但厄爾尼諾就比較熟悉了,拉尼娜就是與厄爾尼諾相對的情況,是太平洋海域海溫持續變冷的現象,也叫反厄爾尼諾。
東南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了近60公分,西部海水的溫度也隨之升高,氣壓下降,潮濕的空氣積累成台風和熱帶風暴。
由於太平洋東部表面的海水被吹走了,底部溫度較低的.海水開始上翻,導致東太平洋海水變冷,進而影響海洋表面大氣層的溫度。
具體的標準是,當太平洋中東部海溫低於均值0.5℃持續六個月,拉尼娜現象就形成了。如果海水溫度高於均值0.5℃,則是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本就是正常的氣候現象,可為什麼今年受到這么高的關注呢?這是因為今年出現了罕見的雙峰拉尼娜,相信很多朋友還記得去年這個時候也是出現了拉尼娜現象,一直持續到今年的三月份,也就是說2021年一年裡,出現了兩次拉尼娜現象,也就是雙峰拉尼娜。
一般情況下,拉尼娜出現的年份,我國冬季氣溫會偏冷,而一年之中出現兩次拉尼娜,就不得不讓人擔憂今年冬季的氣溫情況了。
那麼會不會出現像2008年那樣的冷冬呢?答案是不會的,氣象專家早就表示過,此次拉尼娜對我國氣候的影響是比較弱的,而且拉尼娜和冷冬是不能劃等號的。
從1951年至今,一共出現過15次拉尼娜現象,其中10個拉尼娜年份我國冬季是冷冬,而另外5個拉尼娜年我國冬季是暖冬。也就是說拉尼娜確實會增大冬季偏冷的概率,但不是所有拉尼娜現象都會導致冷冬。
一方面是因為除了拉尼娜,我國冬季氣溫還會受到北極海冰、中高緯度環流以及其他大洋海溫等因素的影響,拉尼娜只是影響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跟「冷冬」的定義有關,拉尼娜可能會造成某個時間段的極端寒冷天氣,會引起大寒潮,但這些不能決定該年份是否冷冬,因為冷冬指的是某年冬季三個月平均溫度低於近30年該季節均值0.5℃,判斷是否冷冬看的是平均溫度。
就比如去年冬季,我國經歷了四場大寒潮,大家也明顯感覺到了寒冷,但是去年冬季是暖冬。別忘了今年2月份也屬於去年冬季,一場全國范圍的回暖,硬生生把冬季氣溫的均值給拉高了。
所以說,在雙峰拉尼娜形成的背景下,今年冬季偏冷的概率確實會更大,也可能出現極端低溫的情況,但無法確定今年冬季是冷冬還是暖冬,不過大家還是要做好禦寒的准備,畢竟第一波降溫馬上要來了。
2、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為何感覺冬天反而變冷了?
去年冬季經歷了幾場大寒潮,今年冬天又有可能面臨偏冷的氣候,這不禁讓人感到疑惑,不是說全球氣溫正在變暖嗎,怎麼感覺冬天越來越冷呢?
今年冬天有多冷還不清楚,但是相信大家對去年冬季的情況,還是有些印象的。去年12月1號到今年的1月5號,全國平均氣溫是零下4.5℃,而同一時期的的常年均值是零下3.8℃,低了0.7℃。
0.7℃的變化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法察覺的,但這是均值,這0.7℃的變化是局部地區貢獻的。也就是說去年冬季的那個時段,我國局部地區出現了大幅降溫的情況,一旦這種天氣持續幾天,就會給人們留下這種印象:今年冬天真的很冷!
前面我都已經介紹,去年冬天是暖冬,整個冬季均值上來看,溫度是略有升高的,只是幾次大寒潮令人們印象深刻,覺得去年冬天很冷。
如果把時間尺度再拉長,統計我國1961年~2019年冬季的氣溫變化情況會發現,總體趨勢是升高的,升高的幅度在3℃左右,也就是說幾十年前的冬天要比這兩年的冬天冷的多。
1961年~2019年我國全國冬季平均氣溫
所以說這類短期內的起起伏伏,說冬天更冷了或者更暖和了好像都沒錯,但從長期的數據來看,全球氣溫無疑是變暖了。
那麼為什麼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冬天還會出現大寒潮的現象呢?原因是這樣的:
地球上絕大部分陸地都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的冷空氣又主要來自北極,而北極的冷空氣又跟冰面的面積有關。當北極有1500萬平方公里的冰面時,冰面上會形成氣旋,讓冷空氣原地打轉。而當北極冰面只有1200萬平方公里時,很多原地打轉的冷空氣就會隨著全球大氣向南方流動,這讓極地以外的大陸反而變得更加寒冷。
比如去年的大寒潮就跟北極冰面面積減少有關,2020年9月,北極海冰的規模降到了有歷史記錄以來的第二少,極地氣旋南下的較多,造成去年冬天氣候偏冷。
還有今年年初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大寒潮,造成大面積停電,數十人死亡等事故,也跟極地漩渦的變化有關。而接下來我國要面臨的大幅降溫,也是受到了極地寒冷氣流南下的影響。
所以說恰恰是因為全球變暖,導致北極海冰面積減少,進而使得極地氣旋南下,造成我國冬季發生大寒潮。而且氣溫變化幅度較大的時候,往往會給人們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短期內的偏低氣溫會讓人覺得異常寒冷。
3、全球變暖帶來的連鎖反應
全球變暖引起的不僅僅是北極海冰規模減少,類似的大轉變還有好幾個,比如冰川融化、凍土層融化等。
中科院對珠穆朗瑪峰冰芯的研究顯示,最近50年來,珠峰地區變暖的速度是同期全球平均升溫的3倍,差不多每10年就升溫0.33℃。
升溫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冰川減少,2010年珠峰自然保護區的冰川面積,比40年前的1970年減少了28.4%,冰川融化後,冰湖數量隨之增加,這也讓從前是白茫茫為主要色調的珠峰變得更綠了。
冰川融化的同時,凍土層也會跟著融化,很多深埋凍土層的古生物遺跡被科學家們發現,這對古生物學家來說是夢寐以求的。
但是冰川變湖泊、凍土層融化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機盎然,還帶了很大的安全隱患。因為封存在凍土層幾萬年的微生物和病毒,很可能會蘇醒,這對生活在凍土層的人們和動物來說,很可能是一場災難。
2016年時西伯利亞爆發了炭疽熱,導致俄羅斯幾十人住院,還造成了2300多頭馴鹿感染致死。對那次感染溯源之後發現,是一具在凍土層封存了幾百年的馴鹿屍體,在土層融化後感染了其他馴鹿,後來又感染了與馴鹿接觸的人。
所以全球變暖造成的凍土層融化,會讓很多封存地下的動物屍體、微生物以及各種細菌、病毒重見天日,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災難和變數。
4、結語
全球正在變暖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尤其2000年以來,地球氣候正處於農業文明以來最暖的時期。而且可以確定的是,人類碳活動增加導致的全球變暖。
從短期來看,人們可能會覺得冬天越來越冷,尤其今年雙峰拉尼娜形成,不得不讓人們擔憂今年冬季的氣溫。但如果把時間拉長,這兩年冬季氣溫並不低,比起幾十年前要暖和的多。
不管怎樣,今年冬季氣溫偏冷的概率會更大,出現極端低溫的情況也會更多,大家還是要做好抵禦寒冬的准備。
5. 寒潮是從北極來的嗎
寒潮不只是來自於北極,寒潮是冬半年來自極地或寒帶的寒冷空氣。影響中國的寒潮的主要源地是西伯利亞以北的海洋和亞歐大陸高緯地帶。
這些地區,大多是分布在北極地帶,冬季長期見不到陽光,停留在那些地區的空氣團越來越乾冷,當這股冷氣團氣壓增大到遠高於南方時,就會向氣壓較低的南方泛濫、傾瀉,形成寒潮。
(5)北極的空氣多久能傳到中國擴展閱讀:
侵襲中國的冷空氣主要分西路、中路和東路南下。經新疆、青海,從河套(東經105°)以西南下為西路;經蒙古到達河套附近(東經105°~115°)南下,直達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為中路;經蒙古到達中國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東經115°以東地區)南下為東路。
冷空氣南下過程中逐漸變性,故各地區寒潮天氣特點並不相同。淮河以北地區,空氣乾燥,降水少,有時有陣雪,突出特點是降溫和大風;淮河以南地區, 暖空氣較為活躍,空氣中水汽含量增多,往往形成准靜止鋒,產生大范圍較長時間的降水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