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票號為什麼率先由山西創辦
這里有一篇文章你看一下
由古看今:山西票號的經營模式及啟示
2017-03-31 06:35
三、小結
晉商票號盛極而衰,究其衰落的原因,除了由於戰亂導致的時局不穩定外。兩個更為重要和直接的原因是實體經濟的衰落和官方銀行的加入,19世紀70年代,外商在絲綢和茶葉上進行價格戰,導致華商的衰落和破產。當時,票號的放款是純信用貸款,無任何抵押物。因此,絲綢和茶葉商戶大范圍的破產導致大量壞賬無法收回,信用危機迅速蔓延,很多票號因擠兌而破產。另一方面,由於連年戰亂,國庫空虛。清政府看準票號的盈利能力,1905年,清政府設立「戶部銀行」,其後,又成立「交通銀行」以及一些省辦的銀行。官方銀行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政治力量,迅速發展,很快就壟斷和控制了金融業。歷史的輪回總是出人意料的,隨著利率市場化,現代商業銀行逐漸脫離了政府的保護,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現代商業銀行轉型升級,必須首先進行由內而外的市場化改革,回顧晉商票號百餘年的發展歷史,其管理之先進,有許多方面仍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在長期的政府保護下,現代商業銀行最缺乏的就是創新精神,因此,現代商業銀行轉型升級首先要對思想進行轉換。需從原有官僚守舊的思維轉換為高效、與時俱進的思維模式。
其次,近百年來,中國經歷了戰亂,封建體系的破除與改革開放。在一系列的轉換中,舊的制度已被打破,傳統文化喪失,而新的秩序尚未形成,誠信的缺失是當今社會的通病。作為以信譽立足的機構,現代商業銀行如何能夠做到愛惜羽毛,建立誠信至上的企業文化,防範道德風險,值得我們思考。
最後,企業立足之本在於人,如何能夠吸引人才,選拔人才,留住人才,建立公平的內部晉升環境;如何能夠有效激勵人才,將其個人利益與企業長期發展綁定,是現代商業銀行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Ⅱ 日升昌票號是什麼意思
日升昌票號(中國第一家票號)一般指中國票號博物館,中國票號博物館位於平遙縣西大街日升昌票號舊址,1995年10月18日建館開放。
日升昌票號前身為「西裕成」顏料庄,財東李大全和掌櫃雷履泰於清道光四年出資30萬兩銀改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票號博物館佔地面積1963 平方米,建築面積2414平方米,三進院落,100餘間房屋。
日升昌以首創票號聞名於世。然而,當親眼見到日升昌舊址以後,就不能不對其建築風格也產生贊嘆!日升昌前臨繁華街市,後通幽靜巷道,佔地1600餘平方米,有大小建築21座,形成一座完整的、功能齊全的商業店鋪院落、其建築風格,既有商業建築的共性,又有其與眾不同的特殊性。
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日升昌的建築為深入了解和研究歷史文化、商情商俗、建築藝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旅遊資源。作為商業店鋪,日升昌總體布局呈現一種外雄內秀,主從互補,正倒結合,精簡有別,突出實用的自然美感。
Ⅲ 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票號是什麼創立於什麼時候
中國在歷史上第一家票號是——晉商知名票號:日升昌。
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店儲蓄.下款.匯兌業務流程的個人金融企業,開中國商業銀行之先例。創立於清道光三年,由山西省平遙縣西達蒲村富豪李大金注資與經理雷履泰一同創立。總號設在山西省平遙縣城裡熱鬧步行街的西大街南路,佔地1600平方米,分號達35處之多,覆蓋全國。
從清道光初期創立票號到停業,經歷一百多年,以前「執中國金融業之牛耳」,分號覆蓋全國35個一二線城市,業務流程遠至歐美國家.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而知名,被余秋雨老先生稱為中國地面各式各樣金融機構的「農村爺爺」。(余秋雨《抱愧山西》)就這樣一座小小的庭院,開中國中華民族商業銀行之先例,並一度控制十九世紀全部清朝的支柱行業。
Ⅳ 中國票號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綜述
清代康、雍、乾、嘉年間,本城當鋪、賬局、錢庄、銀樓等組織已初具規模。嘉慶十八年(1813)重修市樓碑誌載,平遙商號700餘家,其中金融字型大小有25家。商業金融並重的行業優勢,為票號在乎遙首創成為最現實的可能。
嘉慶年間
嘉慶年間,在平遙眾多的商號中,有一家叫西裕成的顏料庄,總號設在城內西大街,財東是西達蒲村李家。西裕成商號經營多年,資力雄厚,在京師、天津、漢口、成都等城市開設有分號。先後在漢口分庄和京師分庄任經理的雷履泰,在經營同鄉、親友少量匯兌銀兩的過程中,借鑒古代飛錢、便錢(或便換)的經驗,克服賬局只營貨幣借貸不經營匯兌的缺陷,逐步總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匯兌經營模式。當雷被調回平遙總號任理時,建議東家將顏料庄改為專營銀兩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票號。經財東李大全同意,投資30萬兩文銀,於道光三年(1823)左右,正式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意在如日東升,生意昌盛。雷履泰出任總經理(大掌櫃)。日升昌票號成立後,解決了國家銀行未出現前大宗項銀兩往來的困難,並很快在全國40餘個大中城市設立了分號,票號業務搞得紅紅火火。
道光六年(1826)
道光六年(1826),在平遙城多年經營數家商號的介休縣北賈村大財東侯培余,早已十分關注日升昌票號的經營狀況。侯趁日升昌協理(二掌櫃)毛鴻翱與總經理雷履泰發生矛盾退出票號的機會,重金聘請毛並委以重任,先後將蔚泰厚綢布莊、蔚豐厚錢鋪、蔚盛長綢緞庄、天成亨細布莊。新泰厚綢緞庄等5個商號均改營為票號,組成了著稱於世的平遙「蔚」字五聯號。道光十八年(1838),日升昌財東和掌櫃議定,由日升昌票號出資,成立日新中票號,以增加與蔚字五聯號的抗衡力量。從此,平遙票號發展到7家,初步形成了山西票號中最早的平遙幫,走過了乎遙票號的初創階段。
道光二十年(1840)-咸豐十年(1860)
在平遙票幫形成的同時,鄰近的祁縣、太谷大財東也爭相效仿。先後有太谷志成信、祁縣合盛元等票號成立,逐步形成山西票號中的平、祁、太三幫。正當平遙票號初創不久、穩步發展的時候,道光二十年(1840),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制度逐步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久,又發生了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以及隨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火連年,使平遙票號一度進入曲折期。尤其南方各分庄,或遭搶劫或收撤,「夥友人身不得安寧,財產銀錢難以避險」,匯兌業務無法正常進行。平遙票號面對困境,一方面不得不暫撤分庄,縮小規模,裁汰人員,減輕負擔,以曲求伸;另一方面,仍在迎難而上,頑強奮斗。咸豐三年(1853),榆次聶店村大財東王棟在乎遙南大街又設立了協和信票號;咸豐六年(1856),又與本邑王智村米秉義共同投資,設立了協同慶票號。在咸豐九年(1859)前,由蔚字五聯號創始人毛鴻翔等人投資,設立了蔚長厚票號;咸豐十年(1860),祁縣大財東渠氏父子,又在乎遙城南大街設立了百川通票號。平遙票號發展到11家。
咸豐十一年(1861)-光緒十六年(1890)
咸豐十一年(1861)始,平遙票號進入蓬勃發展期。同年,介休縣北辛武村巨商冀家,看好票號發展勢頭,將在城內東大街經營多年的乾盛亨布莊改營票號,帶動了票號業的發展,成為平遙票號發展的重要標志。此後30年間,相繼成立的票號還有:謙吉升、其昌德、雲豐泰、松盛長、祥和貞、義盛長、匯源涌、永泰慶等,共計達到20家。平遙票號在各地的分號遍布全國68個城市和商埠重鎮,分號總數增加到367個。光緒六年(1880),在迅速崛起的口岸城市上海有14家平遙票號分號。光緒七年(1881),在素有九州通衢之稱的漢口,有山西票號分號32家,其中平遙票號分號達16家之多,佔半壁江山。光緒十一年(1885),在河南開封集中了乎遙票號7家分號。光緒十六年(1890),蔚豐厚票號不遠萬里到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設立了分號。平遙票號在全國各地沒立的分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金融網路,成為匯通天下的主力軍。平遙票號進入發展期後,業務不斷擴展。由前期以商業放款、匯兌為主和兼辦捐生捐納,大量轉向攬辦軍餉、協餉、賑款、稅銀匯解等官款業務,成為清戶部銀行成立前清政府的重要金融工具。與此同時,平遙票號在發展中優勝劣汰,不斷分化,一些先天不足,經不起金融風潮沖擊的票號很快被淘汰。其間,有雲豐泰、祥和貞、松盛長、謙吉升、義盛長、匯源涌等6家票號先後倒閉。
光緒十八年(1892)-光緒二十五年(1899)
光緒十八年(1892)後,平遙票號進入鼎盛時期。其表現除規模擴大、形成遍布全國的分號網路,為國內外貿易和商品流通提供更加充足的資金和服務外,更主要表現在承擔了清政府財政和銀行的部分職能,平遙票號與清政府的關系更加密切。一些較大的票號,多有清廷高級官員作後台。日升昌交好歷任粵海關監督和慶親王、趙舒翹等,蔚盛長交好慶親王,川通交好張之洞,協同慶交好董福祥,蔚豐厚交好趙爾巽、袁世凱等.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失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終。清政府被迫答應賠款2億兩白銀。甲午賠款變為向英、法、德、俄四國借款。借款和賠款,每年償還本利2000餘萬兩,全部由各省按期解往上海江海關道衙門,以備交付各帝國主義在華銀行,這就大大增加了票號匯兌量和經營資本。平遙票號成為匯解借款的重要角色。光緒二十二年(1896),山西巡撫胡聘之,將應解英、法、德、俄的8.5萬兩白銀,交平遙票號蔚盛長、日升昌和祁縣票號合盛元共同承匯;後又交蔚盛長單獨承匯15萬兩白銀。河南巡撫劉樹堂集銀11萬兩,交蔚盛長、日升昌、新泰厚等平遙票號分別承領匯解。光緒二十五年(1899),廣西巡撫黃樹森籌銀15萬兩,交百川通票號匯解江海關投納。同年,四川總督奎俊籌湊23萬兩白銀,交協同慶等平遙票號匯解江海關兌收;兩廣總督譚鍾麟、廣東巡撫許應驟迫挪湊白銀36萬兩,交協同慶票號匯解江海關查收;革職留任的福州將軍裕祿撥匯英、德借款12萬兩白銀,發交蔚泰厚票號和南方源豐潤票號共同承領,解赴江海關道庫交納;陝西巡撫魏光燾,兩次匯解白銀12萬兩,均交協同慶票號承辦。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光緒三十二年(1906)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佔天津,打進北京,清王朝岌岌可危,西太後和光緒皇帝被迫離京,逃往西安。「國難當頭」之時,平遙票號全力承擔了國家財政職能,對「兩宮」西行的一切費用、軍支等,一概接納辦理。西太後和光緒皇帝西逃途中路經平遙時,在協同慶票號總經理趙德溥之子趙鴻猷院落設立行宮,平遙票號聲譽更加高漲,票號東家、掌櫃以及夥友也身價倍增。平遙票號還與祁、太票號多次承辦湖南、江西等南方省份的庫款匯解和現銀運送,西太後和光緒皇帝對此十分感激。商業匯兌政治化,迅速提高了票號的社會政治地位。光緒二十七年(1901),「兩宮」回京後,對山西票號大加贊譽。清廷急令在京開設票號的商人「刻期來京,規復舊業,以便宮民」。平遙票號「無不聞之喜悅」,紛紛赴京復業,並又開展了庚子賠款的新債匯兌業務。這一階段,匯兌數量大,時間要求緊,平遙票號盈利高於以往任何時期,達到了頂峰。在乎遙票號發展的鼎盛時期,又有永泰裕、寶豐隆兩票號分別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和三十二年(1906)成立。平遙票號累計總數佔全國先後成立的51家票號的43.14%。
民國時期
民國3年(1914),正當平遙票號在辛亥革命中遭受重創後處於危機之中,祁縣合盛元票號北京分庄涉案。與之數十年風雨同舟、和衷共濟的日升昌票號北京分庄,盡管力所不及,但出於情面和為了維護數十年的信譽,由分庄經理侯垣出面,為其舉債擔保。合盛元北京分庄經理卻逃匿無蹤。檢察廳向擔保人侯垣索人。在逼迫恐嚇之下,侯垣與夥友攜賬於是年農歷九月初一連夜離京回平。次日債權人告狀,日升昌北京分庄被立即查封。隨之,北京地方審判廳致函平遙縣知事,令查封日升昌平遙總號和東家財產,並迅速派人攜帶該號賬簿到京清理。時任日升昌總號經理郭樹藏身躲避,財東李五典、李五峰被關押。十一月十二日,已離號的原協理梁懷文為解救財東挺身而出,進京前往審判廳報到。消息傳開,波及全國。日升昌票號被迫破產整頓。從此,平遙票號開始走向整體性衰落。
日升昌的衰落,很快影響了其他平遙票號。先後有協同慶於民國2年(1913),蔚盛長於民國5年(1916),百川通於民國7年(1918),蔚長厚於民國9年(1920),蔚泰厚、新泰厚、天成亨、寶豐隆等於民國10年(1921)相繼倒閉或歇業。其間,蔚豐厚票號於民國5年(1916)5月招集新股,改組為蔚豐商業銀行,後於民國9年(1920)倒閉。日升昌票號在破產整頓中,梁懷文開誠布公,和盤托出,周旋於眾債權人、商會及北京審判廳、察廳、司法部之間,很快取得各方諒解和信任,日升昌暫免破產。民國12年(1923),清理取得成效,經債權人同意,由債權作股東,保留日升昌招牌,重新復業。梁懷文擔任總經理,勉強維持經營,然規模已大大縮小,分庄除北京、天津等地外,其餘全部收撤。民國21(1932),日升昌改營錢庄。至此,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合上歷史的最後一頁。歷時一百餘年的平遙票號退出了中國金融的歷史舞台。
辛亥革命時期
票號發展到鼎盛時期,也隱伏著危機的到來。平遙票號危機期集中反映在清末民初。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袁世凱組成北洋政府,時局發生重大變化。平遙票號也同時受到重創。據天成亨等12家票號戰事損失統計,在成都、西安、太原、京都、天津、自流井、寧夏等7處,損失現銀達133.59萬兩,衣物折銀達30.86萬兩。以上除太谷錦生潤、祁縣存義公兩票號損失現銀5.59萬兩外,其餘都為平遙票號的損失。同時,票號在全國信用大危機中的社會信譽損失更是無可挽回.平遙票號大規模遭受損失的消息傳開,外欠則處處倒賬,難以收回;欠外則人人逼提,難以應付。從此,平遙票號一蹶不振,開始陷入深重的災難之中。加之清末民初,外國銀行大舉入侵,競爭更加激烈,票號地位逐日下降;清政府國家銀行和各省官錢局相繼成立,分奪票號利權;票號中不少東家、掌櫃又「泥古不變,夜郎自大」,「驕滿頹腐,全無新識與改進勇氣」,進一步加劇了危機的發生。蔚豐厚北京分庄經理李宏齡面對危機,大聲疾呼,函勸總號並通告各地分號,提出「外間銀行林立,暗奪我之生意,非自立銀行,難以抵制」的革故鼎新之策,倡議票號實行大聯合,組織股份銀行,增強競爭能力,以度難關。但一直未被思想保守的總號東家和掌櫃所接受,票號改組終成泡影,成為平遙票號史上一大憾事。
Ⅳ 中國第一家票號叫什麼名字
晉商著名票號:日升昌
日升昌
中國第一家票號 ——日升昌,坐落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是中國現代銀行的開山鼻祖。從清道光初年成立票號到歇業,歷經一百多年,曾經「執中國金融之牛耳」,分號遍布全國35個大中城市,業務遠至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譽為中國大地各式銀行的「鄉下祖父」。(余秋雨《抱愧山西》)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作為晉商文化的傑出代表,其建築風格和規模都具典型,但又有其特殊性。日升昌票號採用三進式穿堂樓院,即體現了晉中民居的傳統特色,又吸收了晉中商鋪的風格,達到了建築藝術和使用功能的和協統一。曰升昌佔地1386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共有21座建築,正院沿南北縱軸線,東院為狹長的南北小跨院,西院為日中新票號。(日中新與日升昌均為達蒲李氏的財東), 如今的日升昌舊址,已開辟為「中國票號博物館」。
票號是清代出現的一種金融機構,而開辦最早的票號是日升昌票號,其財東是山西平遙縣達蒲村李氏。
日升昌票號的前身是西裕成顏料庄,總庄設在平遙,並在北京崇文門外設有分庄。清嘉慶末年,由於社會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埠際間貨幣流通量大增,而過去的起標運銀由於很不安全,已 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西裕成顏料庄首先在京、晉間試行匯兌辦法,結果效果很好,便開始兼營匯兌業。道光初年,西裕成顏料庄正式更名為日升昌票號,專營匯兌。票號是很能賺銀兩的生意,估計從道光到同治年間50餘年的時間內,財東李氏從日升昌票號分紅達2OO萬銀兩以上。 李氏經商,對商號的經理實行聘任制,所以李氏最重視對經理的挑選。經理人選一經選定,便任其行事,平時概不過問。只是到結賬時,方聽取經理匯報,最後分紅取利,確定經理是否繼續聘任。
在經理的使用上,曾經發生過這么一件事情;李氏聘任雷履泰出任票號經理後,對雷十分信任。但是雷氏為人心胸比較狹窄,對票號業務不論大小都親自過問,不讓二掌櫃毛鴻(歲羽)插手,甚至在他生病時也不放手。毛氏對雷的這一做法很有意見。一次,毛氏趁財東李氏看望雷履泰病情的機會,向財東建議因雷氏病重,可讓雷回家休息養病。財東覺得這是對雷氏病情的關懷,便採納了這一建議。不想雷氏對此做法十分憤惱,暗中通知各地分號結帳,准備向財東交待賬目後提出辭職。財東李氏得知雷履泰要辭職,便看了慌,急忙到雷履泰家中問候。原來雷履泰認為毛氏想趁他生病之機奪票號業務大權,而財東又採納了毛氏讓雷回家休息的意見,雷又不得不返家休息,故以辭職要挾財東。李氏考慮雷履泰業務能力強,如果他辭職不幹,將給票號帶來極大的損失。便婉言請雷履泰留任,但雷毫不鬆口。李氏情急,忙下跪求雷。雷履泰見財東給了自己面子,這才取消辭職打算。從此,財東李氏獨信任雷氏,雷履泰也竭盡全力經營,終於使日升昌成為票號中實力最強的一個,為財東李氏賺了大量的銀兩。
一九一四年農歷九月,在金融界活躍90餘年的日升昌票號倒閉,該號之倒閉「於全國金融影響甚大」。《大公報》上曾有人撰專文分析其倒閉之原因,茲節錄其文於下:「日升昌至道光年間改為匯兌業,其東家李姓,山西平遙人。同、光年間,其營業之發達,實為同行之冠,各省設立分號二十四處,其殷實可知。以如此殷實之票號,忽然一敗塗地,其倒閉原因有以下數端:一、日升昌營業之中心點,在南不在北,南省碼頭最多,兩次革命均受很大影響,此其一也。二、日升昌之款項,未革命之先均分配在南省。自革命後各省紙幣充斥,現金缺乏,由南省調回現金,往返折扣,每百兩虧至三十五兩及五六十兩。此種虧耗實足令人驚異,此又一也。三、日升昌當革命時,欠外數目約五百萬,欠內之數七、八百萬,出入相抵,有盈無絀。然欠內之數目,成本已付諸東流,遑論利息。欠外之款項,該號為支持門面,維持信用起見,三年之中均未停利,此項虧耗又其一也。以上三項,均該號中虧折之遠因。所以關閉如此之速者,尚有種種之近因。第一種之大原因為廣西之官款。廣西官府催迫甚急;動輒率兵威脅,計一年之中提取十餘萬兩,猶日日前往催取。第二,該號之正經理為郭斗南,副經理為梁懷文,就資格論梁應居正。惟梁為人公正朴實,自革命後對於東家提用款項極力阻止,因此不能得東家之歡心,梁無可奈何遂於去歲出號。梁在號中素為大家所推崇,梁去人心為之瓦解。第三,京號經理因號事吃緊,託病回晉,一去不歸。有此三種近因,日升昌遂乃一敗塗地。」
清代中葉,由於商 品流通和貨幣周轉的需要。產生了一種專營錢鈔匯兌業務的機構,稱為「票號」,也稱「票莊」,或「匯兌庄」,這個行業為山西人所包攬,又被稱為「山西票莊」,它壟斷了全國的匯兌業,當時全國最大的票號共有17家,平遙人開的就佔了7家,其中最大的票導是平遙人雷履泰開設的「日升昌」,它原是顏料行,於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轉為票號,其它還有「南通北達。二盛二協」,即日開通,口升達、百川盛、萬源盛、協同慶、協同泰。這幾家大票號的總號設在平遙,分號除京城外,遍及全國各大城市及商埠碼頭,平遙城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票號中心城市。
日升昌曾以「天下第一」、「匯通天下」而聞名。票號集中在西大街,日升昌就在此街,沿街厚木排門,檐下彩畫,掛店名牌橫匾,院屋第一進為櫃台、賬房。二進為職員住處、客房;三進是二層樓房,樓下是花廳,樓上為倉貯和伙計住處,最後進是貴賓及高級職員住處。西側有廊道可通馬車、備有馬廄和馬館住處。城裡還有店主雷履泰的私人住宅。
平遙票號經歷了一百年的歷史,1910年以後近代銀行業興起,銀行的經營方式比票號先進,特別是大銀行都是以外國資本為後盾,中國土生土長的票號斗不過外國的洋幣外鈔,票號很快就衰落了。更由於山西票號與清朝政府的經濟相互依存,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被推翻,票號就逐漸衰落而被時代所淘汰。
Ⅵ 什麼是日升昌票號
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創建於清朝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百年滄桑,業績輝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分號遍布全國30餘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日升昌票號創立後,先後有介休、太谷、祁縣相競效仿。日升昌的誕生與發展,有利地促進了全國金融流通,加速了資本周轉,對當時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掀開了中國金融史的光輝一頁。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坐落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整座舊址佔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但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Ⅶ 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票號是什麼
一、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票號是——晉商著名票號:日升昌。
二、日升昌簡介:
1、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開中國銀行業之先河。
成立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省平遙縣西達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資與總經理雷履泰共同創辦。
總號設於山西省平遙縣城內繁華街市的西大街路南,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分號達35處之多,遍布全國。
2、日升昌票號的前身是西裕成顏料庄,總庄設在平遙,並在北京崇文門外設有分庄。清嘉慶末年,由於社會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埠際間貨幣流通量大增,而過去的起標運銀由於很不安全,已 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西裕成顏料庄首先在京、晉間試行匯兌辦法,結果效果很好,便開始兼營匯兌業。道光初年,西裕成顏料庄正式更名為日升昌票號,專營匯兌山西平遙日升昌票。
三、匯通天下:
位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古城平遙縣城內。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開中國銀行業之先河。日升昌票號成立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省平遙縣西達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資與總經理雷履泰共同創辦。總號設於山西省平遙縣城內繁華街市的西大街路南,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分號達35處之多,遍布全國大中城市、商埠重鎮。日升昌票號以匯通天下聞名於世。
從清道光初年成立票號到歇業,歷經一百多年,曾經「執中國金融之牛耳」,分號遍布全國35個大中城市,業務遠至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譽為中國大地各式銀行的「鄉下祖父」。(余秋雨《抱愧山西》)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Ⅷ 日升昌是中國第一家票號,它是如何開創金融業務的先河的
在中國古代,如果人們需要帶很多錢出門的話是很不方便的,所以當時的人們尤其是做生意的需要大筆金錢交易的人,就需要有一個異地存取款機構,於是在商業發達的山西地區就誕生中國的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日升昌票號。日升昌是中國第一家票號,從清朝道光初年成立到歇業,前後歷經一百多年,分號遍及全國,業務遠至歐美、東南亞等地,以"匯通天下"而著名。
道光皇帝知道銀子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通過日升昌的匯兌業務從全國各地平安運到了上海後,感嘆道日升昌不僅能匯通一地,簡直是匯通天下。自此之後,"匯通天下"成了日升昌的一塊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