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夏季中國常用葯品英文
夏季中國常用葯品
Summer's commonly used drugs
夏季中國常用葯品
Summer's commonly used drugs
夏季中國常用葯品
Summer's commonly used drugs
② 中國中葯有多少種
(一)中葯材的種類
中葯包括中葯材、飲片和中成葯,而中葯材又是飲片和中成葯的原料。據調查,全國用於飲片和中成葯的葯材有1000~1200餘種,其中野生中葯材種類佔80%左右;栽培葯材種類佔20%左右。在全國應用的中葯材中,植物類葯材有800一900種,佔90%;動物類葯材100多種;礦物類葯材70一80種。植物類葯材中,根及根莖類葯材在200一250種;果實種子類葯材180~230種;全草類葯材160一180種;花類葯材60一70種;葉類葯材50一60種;皮類葯材30一40種;藤木類葯材40一50種;菌藻類葯材20種左右;植物類葯材加工品如膽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種。動物類葯材中,無脊椎動物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種;昆蟲類葯材30一40種;魚類兩棲類、爬行類葯材40—60種;獸類葯材60種左右。
(2)《中華人民共和國》收載的中葯材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是我國的國家葯品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規定:葯品必須符合國家葯品標准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標准(簡稱地方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後頒布了6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到1995年版,收載葯材種類明顯地增加。
1985年版葯典的種葯材及製品中,實際收載葯材446種,其中植物葯材383種,佔86%;動物葯材種,佔9%;礦物葯材21種,佔5%。3類葯材中,植物和動物葯材來源較復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葯多來源,在1985年版葯典收載的425種植物、動物葯材中,兩個來源的81種、3個來源的32種、4個來源的9種、5個來源的3種、6個來源的1種;二是多葯一來源,屬於這種情況的有42種,其中兩味葯同屬一來源的38種、3味葯同屬一來源的2種、4味葯同屬一來源的2種。因此,從基原統計來看,425種植物、動物葯材來自536個動、植物種,隸屬160科。
1990年版葯典收載中葯材及植物油脂509種,包括植物葯材439種,動物葯材47種、礦物葯材23種,涉及基原627種(不包括附錄),其中以植物類居多,共557種,動物類70種。基原構成情況是:一原373種、二原88種、三原36種、四原7種,五原6種、六原1種。多基原葯材品種是:三原有大黃、山慈菇、馬勃,天南星,瓦楞子、五倍子、升麻、水蛭、甘草、石韋,百合、百部、竹茹、伊貝母、吳茱萸、牡蠣、青黛、郁李仁、細辛、珍珠、砂仁、威靈仙、莪術、黨參、海龍、娑羅子、預知子、桑螵蛸、黃連、黃精、蛇蛻、麻黃、紫草、橘紅、麝香;四原有川貝母、龍膽、苦杏仁、鬱金、秦艽、秦皮、金銀花;五原有石斛,陳皮、枳殼、鉤藤、海馬、淫羊藿;六原有石決明。 (3)地方標准收載的葯材種類
地方標准屬地方性用葯法規,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的實施或補充,通常收載地區慣用的葯材。例如,葯典收載的天仙子為茄科植物莨菪的種子,而廣東、江西等地則慣用爵床科植物岩水蓑衣的種子,稱「南天仙子」。據統計,全國約有200多種葯材的用葯習慣存在地區性差異,比較普遍的有地丁、白頭翁、貫眾、透骨草、大青葉等。
目前,我國各省(區)的地方標准尚無統一要求,從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標准來看,其名稱、出版時間不盡一致。現將部分省、區的葯品標准收載的中葯材品種作一統計。
地方標准中,地區性慣用葯材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例如,《四川省中葯材標准》收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品種只佔11%,89%屬葯典以外品種,《雲南省中葯材標准》收載的地方慣用品種佔72%。地方標准收載的葯材具有很濃的地區特色,如四川的阿壩當歸、川中南星、川黨參、四川牡丹、康定玉竹和川南馬兜鈴等;雲南的雲白芍、金鐵鎖、珠子參、薯莨和理棗仁等。
《中國基本中成葯》收載各類中成葯700種,涉及葯材574種(不包括不同炮製方法的葯材品種)。中成葯的原料絕大部分屬普遍經營的中葯材,但許多配方也吸收了一些目前尚無經銷的、屬於民間葯范疇的草葯,如矮地茶、臭梧桐7葉、南蛇藤、菱角、秋梨、青蘿卜、洋蔥頭、薺菜、杜鵑葉、白背葉、崗稔子、柳蘑、蜣螂、蜻蜒、鱔魚、豬下頜骨、羊脛骨、雞腳、麻雀腦、海螺、鐵屑、銅綠和香墨等。
《月王葯診》是較早的一部藏葯史籍,收載的葯物包括植物類440種、動物類260種、礦物類80種,其中300多種葯物為青藏高原特產,多數葯物沿用至今.晶珠本草》是收載藏葯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獵廣泛,有著濃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譽為藏族的《本草綱目》,該書收載的葯物種類有75%為現今所用,其中30%屬藏醫專用,據統計,涉及1200個基原動、植物種。從有關資料的統計來看,目前我國有藏葯3000種左右.據統計,我國現有蒙葯2230種。目前,除內蒙古自治區外,我國東北和西北的許多蒙族聚集地也都使用蒙葯。 內蒙古自治區經過多年的資源普查,初步摸清了蒙葯資源,全區共有各類蒙葯資源1342種,其中植物類926種、動物類290種、礦物類98種,其他類28種;本區內常用蒙葯有500餘種,商品蒙葯約400種,還有民族專用葯260種。內蒙古自治區制定的《蒙葯標准》收載葯材和成葯522種.維葯的應用基本上在新疆自治區范圍內。據新疆的調查,全區有維葯600餘種,較常用的360種左右,其中本地產資源約160種,占維葯種數的27%。《新疆維吾爾葯志》收載葯物124種.傣葯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醫葯之一,遠在2500年前的《貝葉經》中便有記載。傣族祖居雲南西雙版納,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傣葯提供了理想的葯用資源,據統計,我國傣族葯物有1200種。《西雙版納傣葯志》收載了520種,其中最常用的有71種。我國壯族主要集中於廣西自治區,據該區有關部門調查,壯葯共有709種。《壯族民間用葯選編》收載常用壯葯500多種。四川阿壩地區整理出羌族常用葯100種;湖南初步查出本省苗族、土家族、瑤族、侗族等慣用民族葯361種,雲南德宏自治州收錄傣葯330種、景頗族葯123種;廣西《環江縣毛難族葯名錄》收載葯物556種。另據有關單位調查統計,廣西有瑤族葯555種、侗族葯298種、仫佬族葯259種、苗族葯213種、京族葯27種及彝族葯21種。據報道,目前藏漢共用的葯物有300多種;蒙漢共用的400多種;維漢共用的155種;佤漢共用的80種。
③ 中國古代常用的毒葯有哪些
1、斷腸草
斷腸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葫蔓藤鹼。據記載,吃下後腸子會變黑粘連,人會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鹼水和催吐劑,洗胃後用綠豆、金銀花和甘草急煎後服用可解毒。
斷腸草—還有一說是雷藤(《中葯大辭典〉)綠豆、金銀花和甘草實際上是萬用解毒葯,同樣的還有荔枝蒂、生豆漿等。雷公騰生於山地林緣陰濕處。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區。根秋季采,葉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2、鴆
傳說鴆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比鷹大,鳴聲大而凄厲。其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鴆酒就成了毒酒的統稱。另一種說法:鴆不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實際存在,即食蛇鷹,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區分布較廣,如武當山地區。因其食蛇故被誤認為體有劇毒。還有一種說法,鴆是一種稀有未知鳥類,被人捕殺干凈。
3、番木鱉
就是馬錢子,是馬錢科植物馬錢子和雲南馬錢子的種子。扁圓形或扁橢圓形,直徑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有茸毛。邊緣稍隆起,較厚,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圓點狀種臍,質堅硬。毒性成分主要為番木鱉鹼(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寧)和馬錢子鹼(Brucine,C23H26O4N2)。主要用於風濕頑痹,麻木癱瘓,跌撲損傷,癰疽腫痛;小兒麻痹後遺症,類風濕性關節痛,據說還可用於重症肌無力。
中毒症狀是最初出現頭痛、頭暈、煩燥、呼吸增強、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難,呼吸加重,瞳孔縮小、胸部脹悶、呼吸不暢,全身發緊,然後伸肌與屈肌同時作極度收縮、對聽、視、味、感覺等過度敏感,繼而發生典型的土的寧驚厥症狀,最後呼吸肌強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樞抑制葯以制止驚厥,如阿米安鈉、戊巴比妥鈉或安定靜注。然後洗胃,再後用甘草、綠豆、防風、銘藤、青黛(沖服)、生薑各適量水煎服,連續服4劑。
4、鶴頂紅
鶴有鶴肉、鶴骨和鶴腦可入葯,但都無毒,而且都是滋補增益的葯。鶴頂紅其實是紅信石。紅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種天然礦物,加工以後就是著名的砒霜。「鶴頂紅」不過是古時候對砒霜的一個隱晦的說法而已。砷進入人體後,會和蛋白質的硫基結合,使蛋白質變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斷細胞內氧化供能的途徑,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氫氰酸的作用機理類似。
天然砒霜化學成分As2 O3,等軸晶系六八面體晶類。單晶晶形為八面體,也有菱形十二面體。集合體星狀、皮殼狀、毛發狀、土狀、鍾RU狀。白色有時帶天藍、黃、紅色調,也有無色,條痕白色或淡黃。玻璃至金剛光澤,亦有油脂、絲絹光澤。摩氏硬度1.5,比重3.73-3.90,解理完全,斷口貝殼狀,性脆,溶於水,有劇毒。
5、砒石
砒石為天然產含砷礦物砷華、毒砂或雄黃等礦石的加工製成品。又名信石。主產於江西、湖南、廣東、責州等地。商品有紅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葯用以紅信石為主。凡砒石,須裝入砂罐內,用泥將口封嚴,置爐火中煅紅,取出放涼,或以綠豆同煮以減其毒。研細粉用。砒石升華之精製品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劇。
6、金剛石
金剛石具有疏水親油的特性,當人服食下金剛石粉末後, 金剛石粉末會粘在胃壁上,在長期的摩擦中,會讓人得胃潰瘍,不及時治療會死於胃出血,是種難以讓人提防的慢性毒劑。文藝復興時期,用金剛石粉末製成的慢性毒葯曾流行在義大利豪門之間。
7、夾竹桃
夾竹桃又名柳葉桃,有毒,含有強心毒甙,夾竹桃作用與洋地黃同,乾燥的3克就能使人死亡。
主要表現為洋地黃中毒症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心律紊亂、心跳緩慢、不規則,最後出現室顫、暈厥、抽搐、昏迷、或心動過速、異位心律,死於循環衰竭。
8、烏頭
烏頭,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60-120cm,葉互生,革質,卵圓形,三裂,兩則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再3裂,邊沿有缺刻。5萼圓錐花序,花瓣2,果實為長圓形,花期6-7月、果7-8月。遼、豫、魯、甘、陝、浙、贛、徽、湘、鄂、川、滇、貴、都有分布。
烏頭這個名稱一般指的是川烏頭,還有草烏頭,一般指的是野生種烏頭和其他多種同屬植物,比如北烏頭(藍烏拉花)、太白烏頭(金牛七)等,是中葯學上的名稱。
烏頭含有多種生物鹼,次烏頭鹼、新烏頭鹼、烏頭鹼、川烏鹼甲、川烏鹼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看圖請點擊下面的網站~
參考資料:http://health.511511.com/fdoctor/20066/drug88020.shtml
④ 建國以來我國共頒布了幾部《中國葯典》
建國以來我國共頒布了8版《中國葯典》
中國葯典沿革
1949 年10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懷人民的醫葯衛生保健工作,當年11 月衛生部召集在京有關醫葯專家研討編纂葯典問題。1950 年1 月衛生部從上海調葯學專家孟目的教授負責組建中國葯典編纂委員會和處理日常工作的幹事會,籌劃編制新中國葯典。
1950 年4 月在上海召開葯典工作座談會,討論葯典的收載品種原則和建議收載的品種,並根據衛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國葯典要結合國情,編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的葯典。隨後,衛生部聘請葯典委員49 人,分設名詞、化學葯、制劑、植物葯、生物製品、動物葯、葯理、劑量8 個小組,另聘請通訊委員35 人,成立了第一屆中國葯典編纂委員會。衛生部部長李德全任主任委員。
1951 年4 月24 日至28 日在北京召開第一屆中國葯典編纂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對葯典的名稱、收載品種、專用名詞、度量衡問題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決定。幹事會根據全會討論的意見,對葯典草案進行修訂,草案於1952 年底報衛生部核轉政務院文教委員會批准後,第一部《 中國葯典》 1953 年版由衛生部編印發行。
1953 年版葯典共收載葯品531 種,其中化學葯215 種,植物葯與油脂類65 種,動物葯13 種,抗生素2 種,生物製品25 種,各類制劑211 種。葯典出版後,於1957 年出版《 中國葯典》 1953 年版第一增補本。1955 年衛生部成立第二屆葯典委員會,聘請委員49 人,通訊委員68 人,但這屆委員會因故未能進行工作。1957 年成立第三屆葯典委員會,聘請委員80 人,葯學專家湯騰漢教授為這屆委員會主任委員(不設通訊委員),同年7 月28 日至8 月5 日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衛生部李德全部長作了葯典工作報告,特別指出第一版中國葯典沒有收載廣大人民慣用的中葯,是個很大的缺陷。會議在總結工作的基礎上,通過了制訂葯典的原則,討論了葯典的性質和作用,並修改了委員會章程,會議一致認為應把合乎條件的中葯收載到葯典中。8 月27 日衛生部批准委員會分設葯理與醫學、化學葯品、葯劑、生化葯品、生葯、生物製品六個專門委員會及名詞小組,葯典委員會設常務委員會,日常工作機構改稱秘書室。1958 年經常務委員會研究並經衛生部批准,增聘中醫專家8 人、中葯專家3 人組成中醫葯專門委員會,組織有關省市的中醫葯專家,根據傳統中醫葯的理論和經驗,起草中葯材和中葯成方(即中成葯)的標准。
1959 年6 月25 日至7 月5 日在北京召開這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主要審議新版葯典草稿,並確定收載品種。草稿經修訂補充後,分別由各專門委員會審定,於1962 年完成送審稿,報請國務院批准後付印,1965 年1 月26 日衛生部公布《 中國葯典》 1963 年版,並發出通知和施行辦法。
1963 年版葯典共收載葯品1310種,分一、二兩部,各有凡例和有關的附錄。一部收載中醫常用的中葯材446 種和中葯成方制劑197 種;二部收載化學葯品667 種。此外,一部記載葯品的「功能與主治」,二部增加了葯品的「作用與用途」。
1966 年由於「文革」動亂影響,葯典委員會工作陷於停頓。1972 年4 月28 日國務院批復衛生部「同意恢復葯典委員會,四部(衛生部、燃料化學工業部、商業部、解放軍總後衛生部)參加,勝生部牽頭」。據此,同年5 月31 日至6 月10 日在北京召開了編制國家新葯典工作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葯品檢驗、葯政管理以及有關.單位代表共88 人。這次會議著重討論了編制葯典的指導思想、方法、任務和要求,交流了工作經驗,確定了編制新葯典的方案,並分工落實起草任務。1973 年4 月,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葯典工作會議,討論制訂葯典的一些原則要求,以及中西葯品的標准樣稿和起草說明書,並根據葯材主產地和葯品生產情況,調整了起草任務。1979 年10 月4 日衛生部頒布《 中國葯典》 1977 年版自1980 年1 月1 日起執行。1977 年版葯典共收載葯品1925 種。一部收載中草葯材(包括少數民族葯材)、中草葯提取物、植物油脂以及一些單味葯材制劑等882 種,成方制劑(包括少數民族葯成方)270 種,共1 152 種;二部收載化學葯品、生物製品等773 種。
1979 年,由衛生部聘請委員112 人組建第四屆葯典委員會,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兼任主任委員。同年11月22 日至28 日在北京召開這屆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會議討論修改了委員會章程、葯品標准工作管理辦法及工作計劃。委員會分設:中醫、中葯、醫學與葯理、化學葯、生化葯、葯劑、抗生素、生物製品、放射性葯品及名詞10 個專業組。由有關專業組分別推薦新葯典收載的品種,中醫專業組負責審查擬定一部收載的品種范圍;醫學與葯理專業組負責審查擬定二部收載的品種范圍;由主產地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檢驗所和有關單位負責起草標准,葯典委員會辦公室組織交叉復核,有些項目組成專題協作組通過實驗研究後起草,標准草案經有關專業組委員並邀請有關葯品檢驗所和葯廠的代表討論審議後報衛生部審批。《 中國葯典》 1985 年版於1985 年9 月出版。1986 年4 月1 日起執行。該版葯典共收載葯品1489 種。一部收載中葯材、植物油脂及單味制劑506 種,中葯成方207 種,共713 種;二部收載化學葯品、生物製品等776 種。
1985 年7 月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 正式執行,該法規定「葯品必須符合國家葯品標准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標准」。明確「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頒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 和葯品標准為國家葯品標准」。「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葯典委員會,負責組織國家葯品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進一步確定了葯品標準的法定性質和葯典委員會的任務。
1986 年衛生部根據葯典委員會章程聘請委員150 人組建第五屆葯典委員會,由衛生部崔月犁部長兼任主任委員,常設辦事機構改為秘書長制。同年5 月5 日至8 日召開第五屆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討論修訂了委員會章程,通過了「七五」期間標准工作設想,確定編制《 中國葯典》 1990 年版的指導思想和原則要求。分別舉行中葯材、中葯成方制劑、化學葯、抗生素、生化葯及葯理等專業會議,安排起草和科研任務。1987 年11 月出版《 中國葯典》 1985 年版增補本,新增品種23 種,修訂品種172 種,附錄21 項。1988 年10 月,第一部英文版《 中國葯典》 1985 年版正式出版。同年還出版了葯典二部注釋選編。1989 年3 月,各地起草的1990 年版葯典標准初稿基本完成,葯典委員會常設機構開始組織審稿和編輯加工。同年12 月在北京舉行葯典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各專業組長擴大會議進行審議,報衛生部批准後付印。1990 年12 月3 日衛生部頒布《 中國葯典》 1990 年版自1991 年7 月1日起執行。
這版葯典分一、二兩部,共收載品種1751 種。一部收載784 種,其中中葯材、植物油脂等509 種,中葯成方及單味制劑275 種;二部收載化學葯品、生物製品等967 種。與1985 年版葯典收載品種相比,一部新增80 種,二部新增213 種(含1985 年版葯典一部移人5 種);刪去25 種(一部3 種,二部22 種);對葯品名稱,根據實際情況作了適當修訂。葯典二部品種項下規定的「作用與用途」和「用法與用量」,分別改為「類別」和「劑量」,另組織編著《 臨床用葯須知》 一書,以指導臨床用葯。有關品種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收人《 葯品紅外光譜集》 另行出版,該版葯典附錄內不再刊印。
1991 年組建第六屆葯典委員會,由衛生部聘請委員共168 人,衛生部陳敏章部長兼任主任委員。同年5 月16 日至18 日召開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討論通過了委員會的章程和編制《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設計方案,並成立由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專家共11 人組成的常務委員會。分設13 個專業組,即:中醫專業組、中葯材專業組、中成葯專業組、西醫專業組、葯理專業組、化學葯專業一組、化學葯專業二組、化學葯專業三組、抗生素專業組、生化葯品專業組、生物製品專業組、放射性葯品專業組、葯品名詞專業組。會後,各專業組分別召開專業組委員擴大會議,安排落實全會提出的任務。
1993 年《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附錄初稿發往各地作為起草、修訂正文標準的依據。1994 年7 月各地基本完成了標準的起草任務,由葯典委員會各專業委員會分別組織審稿工作。1994 年11 月29 日提交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審議,獲得原則通過,報請衛生部審批付印。衛生部批准頒布《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自1996 年4 月l 日起執行。
這版葯典收載品種共計2375 種。一部收載920 種,其中中葯材、植物油脂等522 種,中葯成方及單味制劑398 種;二部收載1 455 種,包括化學葯、抗生素、生化葯、放射性葯品、生物製品及輔料等。一部新增品種142 種,二部新增品種4 」種。二部葯品外文名稱改用英文名,取消拉丁名;中文名稱只收載葯品法定通用名稱,不再列副名。編制出版《 葯品紅外光譜集》 第一卷(1995 年版)。《 臨床用葯須知》 一書經修訂,隨《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同時出版,經衛生部批准,其中的「適應證」和「劑量」部分作為葯政和生產部門宣傳使用和管理葯品的依據。
這屆葯典委員會除完成1995 年版葯典的編制外,還於1992 年、1993 年先後編制出版《 中國葯典》1990 年版第一、第二增補本,二部注釋和一部注釋選編,《 中葯彩色圖集》 和《 中葯薄層色譜彩色圖集》 以及《 中國葯品通用名稱》 等標准方面的配套叢書。《 中國葯典》 1990 年版英文版亦於1993 年7 月出版發行。
為加強國家葯品標准工作,1993 年5 月21 日衛生部決定將葯典委員會常設機構從中國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分離出來,作為衛生部的直屬單位,這是葯典委員會機構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
1996 年5 月經衛生部批准,第七屆葯典委員會成立,由衛生部聘請204 位委員組成,其中名譽委員18 人,衛生部陳敏章部長兼任主任委員.1998 年9 月,根據中編辦(1998 ) 32 號文:衛生部葯典委員會更名為國家葯典委員會,並成建制劃轉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管理。因管理體制的變化及1999 年3 月陳敏章部長逝世,在徵得有關領導部門同意後,按照第七屆葯典委員會章程精神,經1999 年12 月第七屆葯典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議一致同意調整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這屆委員會設專業委員會共16 個,分別為:中醫專業委員會、中葯第一專業委員會、中葯第二專業委員會、中葯第三專業委員會、中葯第四專業委員會、醫學專業委員會、葯品名詞專業委員會、附錄專業委員會、制劑專業委員會、葯理專業委員會、化學葯品第一專業委員會、化學葯品第二專業委員會、抗生素專業委員會、生化葯品專業委員會、放射性葯品專業委員會、生物製品專業委員會。
1996 年召開第七屆葯典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這屆葯典委員會提出的「《 中國葯典》 2000年版設計方案」,一部確立了「突出特色,立足提高」,二部確立了「趕超與國情相結合,先進與特色相結合」的指導思想。根據這屆委員會提出的設計方案,1996 年10 月起,各專業委員會先後召開會議,落實設計方案提出的任務並分工進行工作。1997 年底,首先完成了附錄與制劑通則的修改,並下發各起草單位徵求意見。1998 年底葯典初稿完成,經進一步徵求全國各有關方面的意見,至1999 年10 月底,先後召開了16 個專業委員會審定稿會議。《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於1 999 年12 月經第七屆葯典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議審議通過,報請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頒布,於2000 年1月出版發行,2000 年7 月1 日起正式執行。
2000 年版葯典共收載葯品2691 種,其中一部收載992 種,二部收載1699 種。一、二兩部共新增品種399 種,修訂品種562 種。這版葯典的附錄作了較大幅度的改進和提高,一部新增附錄10 個,修訂附錄31 個;二部新增附錄27 個,修訂附錄32 個。二部附錄中首次收載了葯品標准分析方法驗證要求等六項指導原則,對統一、規范葯品標准試驗方法起指導作用。現代分析技術在這版葯典中得到進一步擴大應用。第七屆葯典委員會還完成了《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一九九七年增補本、一九九八年增補本、《 中國葯品通用名稱》 (一九九八年增補本)及《 葯品紅外光譜集》 (第二卷)、《 臨床用葯須知》 (第三版)。1997 年完成了《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英文版。為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第七屆葯典委員會還決定《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英文版與中文版同步出版。
以往幾版葯典中的「劑量」、「注意」項內容,由於過於簡單不能准確反映臨床用葯的實際情況,根據「《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設計方案」的提議,這版葯典二部取消了這兩項,其有關內容移至《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 臨床用葯須知》 一書中。
2002 年10 月經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2003 年9 月更名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第八屆葯典委員會成立。由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聘請312 位委員組成,不再設立名譽委員。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英兼任主任委員。原常務委員會更名為執行委員會,由全體委員大會授權審定《 中國葯典》 及國家葯品標準的重大事項。本屆委員會設專業委員會共24 個。在上一屆委員會的基礎上,增設了民族葯專業委員會(籌)、微生物專業委員會、葯品包裝材料與輔料專業委員會;原生物製品專業委員會擴增為血液製品專業委員會、病毒製品專業委員會、細菌製品專業委員會、體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專業委員會、重組製品專業委員會和體外診斷用生物試劑專業委員會。
2002 年10 月召開第八屆葯典委員會全體大會及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本屆葯典委員會提出的「《 中國葯典》 2005 年版設計方案」。設計方案明確了堅持繼承與發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針;確定了「科學、實用、規范」等葯典編纂原則;決定將《 中國生物製品規程》 並人葯典,設為葯典三部;並編制首部中成葯《 臨床用葯須知》 。
2002 年11 月起,各專業委員會先後召開會議,安排設計方案提出的任務並分別進行工作。2003 年7月,首先完成了附錄草案,並發有關單位徵求意見。2004 年初葯典附錄與品種初稿基本完成,增修訂內容陸續在國家葯典委員會網站上公示3 個月,徵求全國各有關方面的意見。6 月至8 月,各專業委員會相繼召開了審定稿會議。9 月,《 中國葯典》 2005 年版經過第八屆葯典委員會執行委員會議審議通過,12 月報請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頒布,於2005 年1 月出版發行,2005 年7 月1 日起正式執行。本版葯典收載的品種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共收載3214 種,其中新增525 種。葯典一部收載品種1 146 種,其中新增154 種、修訂453 種;葯典二部收載1967 種,其中新增327 種、修訂522 種;葯典三部收載101 種,其中新增44 種、修訂57 種。《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收載而本版葯典未收載的品種共有9 種。2000 年版《 中國生物製品規程》 及2002 年增補本收載而未收載人葯典的品種共有123 種。
本版葯典收載的附錄,葯典一部為98 個,其中新增12 個、修訂48 個,刪除1 個;葯典二部為137 個,其中新增13 個、修訂65個、刪除1 個;葯典三部為140 個,其中新增62 個、修訂78 個,刪除1 個。一、二、三部共同採用的附錄分別在各部中予以收載,並進行了協調統一。
本版葯典在主任委員的積極倡導下,對葯品的安全性問題更加重視。葯典一部採用原子吸收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增加了有害元素(鉛、鎘、砷、汞、銅)測定法,並規定了有害元素的限度;葯典一部還增加了中葯注射劑安全性檢查法應用指導原則。葯典二部有126 個靜脈注射劑增訂了不溶性微粒檢查,增修訂細菌內毒素檢查的品種達112 種;殘留溶劑測定法中引入國際間已協調統一的有關殘留溶劑的限度要求,並有24 種原料葯增訂了殘留溶劑檢查;葯典二部還增加了葯品雜質分析指導原則、正電子類和鍀[ 99mm Tc 〕放射性葯品質量控制指導原則。葯典三部增訂了逆轉錄酶活性檢查法、人血白蛋白鋁殘留量測定法等,牛血清白蛋白殘留量及CHO 細胞蛋白殘留量等檢測方法也得到改進。本版葯典結合我國醫葯工業的現狀和臨床用葯的實際情況,將由衛生部頒布的原《 澄明度檢查細則和判斷標准》 修訂為「可見異物檢查法」,以加強注射劑等葯品的用葯安全。
本版葯典堅持注重環保的一貫性原則,在品種中對苯等有害溶劑,盡可能採用其他溶劑替代。本版葯典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對收載的中成葯標准項下的【 功能與主治】 進行了科學規范,為准確理解中成葯的功能主治及合理用葯提供了保證,促進中醫葯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
本版葯典三部源於《 中國生物製品規程》 。自1951 年以來,該規程已有六版頒布執行,分別為1951 年及1952 年修訂版、1959 年版、1979 年版、1990 年版及1993 年版(診斷製品類)、1995 年版、2000 年版及2002 年增補本。2002 年翻譯出版了第一部英文版《 中國生物製品規程》 (2000 年版)。
第八屆葯典委員會還完成了《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2002 年增補本、2004 年增補本、《 中國葯品通用名稱》 (2005 年版)及《 葯品紅外光譜集》 (第三卷)、《 臨床用葯須知》 (中成葯第一版、化學葯第四版)。2005 年,完成了《 中國葯典》 2005 年版英文版.為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本屆委員會期間,與美國葯典委員會聯合舉辦了首屆中美葯典論壇。
為加強和提高國家標准工作效率與水平,常設機構完成了辦公自動化及標准資料庫的建設,實現了已頒布標準的計算機網路檢索查詢與統計分析。
⑤ 中國中醫葯資料庫的中葯類
中國中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中葯材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是全面介紹中葯信息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該資料庫收錄中葯約8173種,綜合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大辭典》、《中華葯海》、《中國葯材學》、《常用中葯成分與葯理手冊》、《中華本草》等權威工具書及專著,對每味中葯進行了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產地、化學成份、葯理作用、毒理學、葯材基原、資源分布、栽培或養殖、採集加工、炮製方法、葯材鑒別等多方面描述。
著錄項目:葯名、品名、漢語拼音、拉丁名、英文譯名、銷售地區、保護品種、中葯材基原、動植物形態、動植物資源分布、動植物生態環境、葯用動植物的栽培飼養、葯材的採收與儲藏、葯用部位、生葯材鑒定、中葯化學成分、理化性質、中葯化學鑒定、中葯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炮製方法、中葯劑型、中葯制葯工藝、葯物作用與葯理效應、葯代動力學、毒理學、葯物篩選、新葯的臨床評價、實驗動物的品種、方劑組成、葯物劑量、葯物配伍、葯性、歸經、功效、性味分類、主治、用法用量、用葯忌宜、不良反應及治療、選方、臨床運用、各家論述、考證、以及葯物應用鑒別。
檢索途徑:可通過中葯的品名、漢語拼音名、英譯名、拉丁名、功效、主治、產地、葯理作用、化學成份、葯材基原、毒理學、用法用量、服用禁忌等途徑進行檢索。
中國中葯葯對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中葯材臨床配伍葯對使用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中葯葯對又稱對葯,是臨床上常用的、相對固定的兩味或多味中葯的配伍形式,也是中葯特有的特殊配伍方法。本資料庫收錄中醫臨床常用葯對917對,主要編寫參考資料為《中醫臨床常用葯對手冊》(王立群,學苑出版社)、《中葯葯對190種》(沈敏南,上海中醫葯大學出版社)、《中葯葯對大全》(胥慶華,中國中醫葯出版社)、《施今墨對葯》(呂景山,人民軍醫出版社)。對每一葯對,分別介紹葯對名稱、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作用分類、配伍機制、用法用量、臨床應用、葯對出處、各家論述、注意事項。
著錄項目:葯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作用分類、配伍機制、用法用量、臨床應用、葯對出處、各家論述、注意事項。
檢索途徑:可從葯對名稱、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作用分類、葯對出處等欄位進行查詢。
中國中葯化學成分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中葯化學成分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中國中葯化學成分資料庫為全面介紹中葯化學成分的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相關的中葯化學成分14032種,該資料庫的編制參考了《植物活性成分辭典》(共三冊,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主編:陳蕙芳,副主編:馬永華,卞學瑋。2001年1月第一版)、《植物葯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與《中葯有效成分葯理與應用》,對每一種化學成分的品名、化學名、理化性質、化學結構、臨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著錄項目:品名、化學名稱、英文名稱、異名、理化性質、分子式、化學結構式、立體結構圖、來源、葯理作用、功效、臨床應用、毒性、不良反應、化學成分分類、用途分類、化學號等欄位。
檢索途徑:可從品名、化學名稱、英文名稱、異名、理化性質、化學成分分類、用途分類、分子量、來源等欄位進行查詢。
中國藏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藏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中國藏葯資料庫為全面介紹藏葯材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包括植物、動物、礦物葯材在內的1200餘種藏葯。該資料庫的編制參考了藏醫葯名著《月王葯診》、《四部醫典》、《祖先口述》、《(四部醫典)藍琉璃》、《晶珠本草》等,並綜合了近年藏葯研究的成果。對每一藏葯的介紹涉及其各種命名、基原、形態、資源、性味、用法、考證、臨床應用、葯理學研究等多個方面。
著錄項目:葯名、品名、漢語拼音、拉丁名、英文譯名、銷售地區、保護品種、中葯材基原、動植物形態、動植物資源分布、動植物生態環境、葯用動植物的栽培飼養、葯材的採收與儲藏、葯用部位、生葯材鑒定、中葯化學成分、理化性質、中葯化學鑒定、中葯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炮製方法、中葯劑型、中葯制葯工藝、葯物作用與葯理效應、葯代動力學、毒理學、葯物篩選、新葯的臨床評價、實驗動物的品種、方劑組成、葯物劑量、葯物配伍、葯性、歸經、功效、性味分類、主治、用法用量、用葯忌宜、不良反應及治療、選方、臨床運用、各家論述、考證、以及葯物應用鑒別。
檢索途徑:可通過 葯名、品名(藏名)、漢語拼音、拉丁名、英文譯名、葯用部位、炮製方法、中葯劑型、葯物配伍、葯性、歸經、功效、主治 等途徑進行查詢。
蒙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蒙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蒙葯資料庫為全面介紹蒙葯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了蒙葯421種。該資料庫的研製參考了《中華本草》蒙葯卷。
著錄項目:葯名、漢語拼音、蒙葯名、別名、考證、中葯材基原、動物礦物植物形態、栽培與養殖、採收加工、葯材鑒別、化學成分、葯理作用、炮製方法、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附方、制劑、葯物分類、參考文獻、蒙葯名出處、參考。
檢索途徑:可從漢語拼音、蒙葯名、別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徑進行查詢。
維吾爾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維吾爾族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維吾爾族葯資料庫為全面介紹維葯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維葯423種。該資料庫的研製參考了《中華本草》:維吾爾葯卷。
著錄項目:葯名、漢語拼音、、維葯名、別名、考證、中葯材基原、動物礦物植物形態、栽培與養殖、採收加工、葯材鑒別、化學成分、葯理作用、炮製方法、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代用葯、附方、制劑、參考文獻、維葯名出處、參考。
檢索途徑:可從葯名、漢語拼音、、維葯名、別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徑進行查詢。
苗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苗族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苗族葯資料庫為全面介紹苗葯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苗葯391種。該資料庫的研製參考了《中華本草》苗葯卷。
著錄項目:葯名、漢語拼音、苗葯名、苗葯拼音、別名、考證、中葯材基原、動物礦物植物形態、栽培與養殖、採收加工、葯材鑒別、化學成分、葯理作用、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附方、制劑、臨床研究、維葯名出處、參考文獻、參考。
檢索途徑:可從葯名、漢語拼音、苗葯名、別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徑進行查詢。
傣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傣族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為全面介紹民族醫葯傣葯的工具型資料庫,本資料庫研製過程中參考了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輯《中華本草傣葯卷》,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1995年1月1日實施。本資料庫共有記錄400條,欄位分別為葯名、漢語拼音、傣葯名、別名、中葯材基原、採收加工、葯材鑒別、化學成分、葯理作用、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附方、葯物分類、參考文獻、傣葯名與別名出處、參考。
著錄項目:葯名、漢語拼音、傣葯名、別名、中葯材基原、動物礦物植物形態、採收加工、葯材鑒別、化學成分、葯理作用、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附方、葯物分類、傣葯名與別名出處、參考文獻、參考。
檢索途徑:可從葯名、漢語拼音、傣葯名、別名、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徑查詢。
瑤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瑤族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瑤葯資料庫為全面介紹瑤葯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瑤葯967種。該資料庫的研製參考了《中國瑤葯學》《中華本草》《中葯大辭典》《中草葯學》等。
著錄項目:名稱(瑤語譯名)、瑤文、別名、來源、形態特徵、生態分布、採集加工、性味、功效、傳統應用、用法用量、方例、化學成分、葯理、化學成分參考文獻、葯理參考文獻、附註等。
檢索途徑:名稱(瑤語譯名)、瑤文、別名、性味、功效、化學成分等途徑進行查詢。
⑥ 中國古代四大醫書,是哪四本書
1、《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⑦ 中國有哪些中葯
一、常用中葯:
兩字:
人參 人發 卜芥 兒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乾薑 乾漆 廣白 廣角 廣丹
大黃 大戟 大棗 大蒜 大薊 小薊 小麥 小櫱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棗 山梔
山姜 山葯 山楂 川羌 川軍 川連 川朴 川烏 川柏 川穀 川斷 川椒 川貝 川芎
馬蘭 馬辛 馬菜 馬蓮 馬寶 馬勃 馬藺 衛茅 子苓 天冬 天蟲 天龍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參 木瓜 木耳 木蓮 木香 木通 木賊 木豆 木筆 木藍 牙皂 瓦松 瓦韋
貝子 貝母 貝齒 牛至 牛黃 牛膝 牛蒡 見愁 手參 毛雞 毛茛 毛薑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參 烏茜 烏韭 烏葯 烏頭 烏桕 烏梅 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雙花 雙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葉 艾片 艾蒿 石韋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龍膽 龍齒
龍骨 龍葵 龍腦 龍眼 歸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薑 生軍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術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礬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參 白蘇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蘞 白微 玄參 半夏 地龍 地黃 地椒 地榆 地筍 地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當 百合 百部 當歸 當葯 中草 曲蓮 肉桂 肉果 硃砂 向前
竹葉 竹苓 竹瀝 竹菇 竹黃 血餘 血蠍 全蠍 全參 全草 合歡 合萌 守宮 冰片
決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燈草 防己 防風 紅花 紅根 紅粉 紅參 紅糖 紅藤
紅升 豆豉 麥冬 麥芽 赤芍 赤葯 赤箭 芫花 芫荽 蓯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蒼術
蕪荑 芹菜 芡實 蘆薈 蘆根 蘆丁 蘇子 蘇木 蘇葉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園參 旱芹 旱蓮 崗松 崗梅 牡蠣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條苓 龜甲 龜板
忘憂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遠志 連翹 沙參 沙棘 沉香 沒葯 訶子 沒石 陸英
靈芝 雞頭 阿膠 阿魏 陳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參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節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鬱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導 昆布 岩陀 知母 側柏 乳香 灸草 佩蘭 狗寶 狗脊 迭達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蔥 法夏 澤蘭 澤瀉 泡參 降香 飴糖 細辛 玳瑁 珍珠 荊芥
茜草 蓽拔 草烏 草果 茶油 茵陳 茯苓 茯神 薺菜 薺草 莎草 莽草 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礬 枯草 枯苓 柳葉 柳芽 柳枝 枳殼 枳實 桅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輕粉 虻蟲 胎盤 將軍 鉤藤 鉤吻 香附
香櫞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樓 膽木 膽礬 膽星 脈通 獨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針 食鹽 炮姜 姜黃 薑汁 姜皮 前胡 首烏 洪連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貫眾 貫仲 秦艽 秦皮 蓮子 蓮肉 蓮房 蓮芯 蓮須 莪術 荷葉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薺 莎草 惡實 桔梗 桃仁 桃汁 鹽蛇 柴胡 崖香 黨參 蚌花 鐵屑 鋁丹
蠶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參 益智 海馬 海龍 海芋 海藻 海蟄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葉 桑枝 桑皮 桑椹 黃芩 黃芪 黃連 黃櫨 黃柏 黃精 黃藤 黃丹 黃獨
黃杞 黃宣 黃蠟 黃櫱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營實 蘿卜 菘藍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膽 常山 野薑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蛻 蛇莓 蚯蚓 銀杏 銀耳 銀花 銀翹
豬苓 兜鈴 麻油 麻黃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陸 商枝 續斷 綏草 緣豆 琥珀 斑蟄
斑蟊 葫蘆 蔥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殼 硫磺 雄黃 喜樹 椒目 棕板 掌參
紫蘇 紫萍 紫芝 紫草 紫苑 紫株 紫紺 紫葳 蛤殼 蛤蚧 黑丑 黑錫 黑鑽 黑菜
鎖陽 象貝 奧尕 猴頭 滑石 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 蒲黃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實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蠟 蜂蜜 腰黃 錦紋 腹皮 榧子 檳榔
酸漿 酸模 鹼花 磁石 豆姜 蟬衣 熊膽 蟬蛻 辣蓼 赭石 蕤仁 蘄蛇 樟腦 稻芽
僵蠶 螻蛄 鯉魚 熟地 漏蘆 鶴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紅 橘核 燕窩
靛藍 糙蘇 鯪鯉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節 礞石 瞿麥 藿香 蘑菇 鱉甲 蟾酥
麝香
三字:
一見喜 一見消 一點紅 一枝香 一葉萩 一條鞭 二葉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葉蓮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楓 八角蓮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九龍根 九節茶
九香蟲 了哥王 刀傷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槍 三角草 三顆針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貝母 土三七 土當歸 土荊皮 土茯苓 土黨參 土大黃 土牛膝
土人參 土木鱉 土槿皮 土鱉蟲 大頭陳 大血藤 大紅袍 大青葉 大青鹽 大力參
大力子 大風子 大貝母 大飛揚 大馬勃 大黃炭 大洞果 大茶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薊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梔皮 山梔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龍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雞椒 山蒼子
山海螺 千日紅 千斤撥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榮 千里及 千張紙
千層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貝母 川白芷 川牛膝 川桐皮 川棟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鬱金 廣鬱金 廣地龍 廣木香 廣地丁 廣防己 廣藿香 女貞子 女兒香 飛刀劍
飛揚草 飛滑石 小飛揚 小薊炭 小網路 小石韋 小紅蓮 小紅參 小胡麻 小蘭花
小駁骨 小葉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黃葯 萬年青 馬蹄金 馬齒莧 馬前子
馬尾蓮 馬利筋 馬蘭頭 馬蘭草 馬牙硝 馬尿泡 馬兜鈴 馬纓花 馬檳榔 馬鞭草
也白頭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黃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門冬 天南星 天漿殼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寶草 開金鎖 雲母石 雲木香 雲實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鱉子 木防己 木筆花 木賊花 木菠蘿 木靈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參 太陽花 五加皮 五靈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斂子
扎蓬果 支柱蓼 無漏子 無名子 無名異 無患子 車前子 車前草 瓦楞子 瓦壟子
瓦挖草 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書帶草 毛冬青
毛訶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風茄花 風化硝 風仙花 鳳凰衣 鳳尾草 烏頭鹼 烏賊骨
烏梢蛇 烏蘞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雙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車前 水龍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揚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須 功勞木 甘草節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龍 石灰華 石見穿 石吊蘭
石決明 石龍芮 石鑽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葉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鍾乳
石荷葉 石蓮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葉 龍膽草 龍眼肉 龍利葉 龍牙草 龍腦香
平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參 北沙參 北柴胡 北野菊 葉上珠 葉底珠 四方藤
四葉參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黃 田字草 甲魚骨 生薑皮 生曬參 生石膏
生地黃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靈脾 仙遺糧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鶴草 過路黃 白頭須 白頭翁 白芥子 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葯子 白首烏 白扁豆 白鮮皮 白蔻仁 白貝齒 白背葉 白花蛇 白茅花 白膠木
白膠香 白商陸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車 白馬骨 白平子 白鬍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鮮皮 白僵蠶 鳥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蟲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蓮 半邊旗 半楓荷 半邊蓮 半天雷 漢肌松 漢宮秋 漢桃葉 對座草
母丁香 台烏葯 絲瓜絡 絲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鸛草 老鸛嘴 老鴉瓣 吉祥草
亞麻子 亞乎奴 亞吉瑪 地錦草 地膚子 地骨皮 地鱉蟲 地耳草 地龍炭 地楓皮
地膽草 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盤根 西瓜皮 西洋參 西河柳 百兩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葯煎 百草霜 光慈姑 當門子 當歸尾 當歸身 蟲百臘 呂宋果 回回來 肉豆末
旱蓮草 肉豆蔻 肉蓯蓉 丟了棒 自然銅 血餘炭 合歡皮 決明子 燈芯草 安息香
農吉利 陽起石 延胡索 麥門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英菜 花蕊石 蒼耳子
蘇合香 兩面針 吳茱萸 牡丹皮 何首烏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龜板膠 辛夷花
連錢草 沙苑子 補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雞內金 雞血藤 雞冠花 雞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葉 板栗殼 板蘭根 松節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羅漢果 敗醬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錢草 金銀花 金櫻子 長春花 魚腥草 狗肝菜 鬧羊花
爐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靈仙 牽牛子 鴉膽子 骨碎補 鍾乳石
復盆子 禹余糧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蓮 穿破石 孩兒參 絡石藤 素馨花 萊菔子
蓮子心 核桃仁 夏天無 夏枯草 鴨跖草 倒扣草 徐長卿 凌霄花 寬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風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絲子 羚羊角 救必應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膽汁 貓爪草 鹿角膠 鹿角霜 鹿銜草 旋復花 淮山葯 淫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蘆茶 葶藶子 紫河車 番瀉葉 寒水石 臘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麴草 蔓荊子 酸棗仁 罌粟殼 薏苡仁 薄荷油 顛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鷹不泊
四字及以上:
十大功勞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羅布麻葉 臭梧桐葉 紫花杜鵑 紫背天葵 鵝不食草
打破碗花花
⑧ 中國葯典一部二部三部四部的內容有哪些
中國葯典四部內容是一部為中葯,二部為化學葯,三部為生物製品,四部為收載通則。葯典是一個國家記載葯品標准、規格的法典,一般由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主持編纂、頒布實施,國際性葯典則由公認的國際組織或有關國家協商編訂。
葯典是從本草學、葯物學以及處方集的編著演化而來,葯典的重要特點是它的法定性和體例的規范化,pharmacopoeia是一個國家記載葯品標准、規格的法典,一般由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主持編纂、頒布實施,國際性葯典則由公認的國際組織或有關國家協商編訂。
中國葯典的特點
由國家葯典委員會組織編輯、出版,並由政府頒布、執行,具有法律約束力。葯典收載的品種是那些療效確切、副作用小、質量穩定的常用葯品及其制劑,不是所有上市葯品均收載於葯典中,必須是醫療必需、臨床常用、療效肯定、副作用小、能工業化生產並能有效控制或檢驗其質量的品種。
⑨ 漁葯的中國常用漁-葯及禁葯
2013年之前,中國的漁葯生產、銷售和使用等各環節存在著許多問題,很多方面尚需完善。漁葯管理的混亂導致禁葯不禁,不但使消費者難以吃到「放心魚」,還嚴重影響了中國水產品的出口。但到目前為止,在許多作者投來關於病害防治的稿件中,還時不時出現採用禁葯防治魚病,這是非常不應該的。為此簡單列出當前常用漁葯的分類及禁葯品種,希望廣大養殖戶能明辨,杜絕使用禁葯。
據統計,2012年12月,中國漁葯生產廠家有近百家,漁葯品種也是多種多樣,由於有些漁葯生產廠家存在著缺乏技術含量和競爭力等問題,致使市場上漁葯魚龍混雜,有許多漁民甚至都弄不清楚市場上林林總總的漁葯究竟哪些是安全的、環保的,哪些是禁用的。因此下面簡單介紹一下現有漁葯的分類,並列出各類常用漁葯中的禁用種類,便於養殖戶在實際生產中參照。
1.抗菌類葯物
(1)抗生素類:常用的有土黴素、青黴素、強力黴素、金黴素、甲碸黴素、氟苯尼考等。
(2)磺胺類:有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間甲氧嘧啶、甲氧苄氨嘧啶等。磺胺類葯物在鰻魚飼料添加劑中已禁止使用。
(3)喹諾酮類:有氟哌酸(諾氟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吡哌酸、惡喹酸、萘啶酸等。此類葯物抗菌效果普遍較好,具有抗菌范圍廣、殺菌能力強等優點,是防治水產動物細菌病的有效葯物。
呋喃唑酮在抗菌類葯物中,抗生素類中的紅黴素、氯黴素、泰樂菌素、桿菌肽鋅已被禁止用於魚病防治及作為飼料葯物添加劑。磺胺類中的磺胺噻唑(消治龍)、磺胺咪(磺胺呱)被禁用。喹諾酮類中的環丙沙星已被禁用,恩諾沙星葯殘已作為限制鰻魚出口日本的一主要因子。另一類抗菌葯物硝基呋喃類中的呋喃唑酮(商品名為痢特靈)、呋喃西林(又名呋喃新)、呋喃它酮、呋喃那斯也已被禁用。養殖戶在生產過程中可用其它抗菌葯物代替。
2.水體消毒劑
常用的水體消毒劑有以下幾類:
(1)鹵素類:聚維酮碘(碘伏)、二氯異氰尿酸鈉、三氯乙氰尿酸、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漂白粉等。
(2)醛類、醇類:甲醛溶液(福爾馬林)、戊二醛、乙醇(酒精)等。
(3)鹼類:氧化鈣(生石灰)、氫氧化銨溶液(氨水)等。
(4)氧化劑:高錳酸鉀、過氧化鈣、過氧乙酸、雙氧水(過氧化氫)等。
(5)重金屬鹽類:螯合銅、硫酸銅等。高濃度的重金屬鹽有殺菌作用,低濃度具有抑制酶系統活性基團的作用,表現為抑菌效果。
(6)表面活性劑:新潔爾滅、季銨鹽類等。
(7)染料類:甲紫、亞甲基藍、吖啶黃等。染料可分為鹼性和酸性兩大類,影響生物代謝。
3.抗寄生蟲葯物
(1)染料類葯物:常用的有亞甲基藍等,可防治魚卵的水霉病、幼魚和成魚的小瓜蟲病、車輪蟲病、斜管蟲病等。
(2)重金屬類: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
(3)有機磷殺蟲劑:如敵百蟲。
(4)擬除蟲菊酯殺蟲葯:如溴氰菊酯等。
(5)咪唑類殺蟲劑: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
必須注意過量的銅可造成魚體內重金屬積累,而敵百蟲在弱鹼性條件下形成敵敵畏,其對人的危害極大。
在抗寄生蟲葯物當中,孔雀石綠具有強毒、危害人體健康,有致癌性,已被禁用,在生產中可用亞甲基蘭代替。另一類汞制劑殺蟲劑如硝酸亞汞、氯化亞汞、醋酸汞、甘汞(二氧化汞)、吡啶基醋酸汞等各個種類已被禁止使用。擬除蟲菊酯中氟氯氰菊酯(又名百樹得、百樹菊酯)、氟氰戊菊酯被禁用,此類葯物雖未全禁,但還是少用為好。另外多種農葯如地蟲硫磷、六六六、毒殺酚、滴滴涕DDT、呋喃丹(克百威)、殺蟲脒、雙甲脒等被禁用。養殖戶應杜絕使用這些種類葯物,可用其他殺蟲劑代替使用。
4.抗真菌葯物
有制黴菌素、克霉唑等,另外食鹽、亞甲基藍等也可起到抗真菌作用。
5.抗病毒葯物
病毒性疾病的症狀經常是在病毒增殖高峰過去後才表現,用葯效果往往不明顯,防治效果多不突出。常用的有病毒靈、鹽酸嗎啉呱、金剛烷胺、碘伏等。但還未能找到真正有效治療病毒病的葯物。
6.環境改良劑
包括益生素、沸石、麥飯石、膨潤土、三氧化二鐵、過氧化鈣、三氧化二鋁、氧化鎂等,主要作用是改善水質、底質,以及對微生態平衡、生物指標的調控。
7.調節代謝及促生長葯物
激素、酶類、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及其他化學促生長劑等。
8.生物製品和免疫激活劑
生物製品包括各類菌苗、疫苗。如光合細菌、EM菌、草魚滅活疫苗等,可起殺蟲效果的如蘇雲金桿菌、阿維菌素等。
9. 中草葯
五倍子包括大蒜、大黃、五倍子、水辣蓼、菖蒲、黃芩、苦參等。將中草葯原料煎汁提取有效成分潑灑養殖池或粉碎拌入飼料,可以防治魚類細菌性和寄生蟲等疾病。中草葯相對其它葯物安全環保,品種功能多樣,應作為防治魚病的首選。
其他如清塘葯物中五氯酚鈉已被明令禁止使用,在實際生產中可用魚藤酮及市場上的其它葯物如清塘凈等代替。化學促長劑中喹乙醇早巳被禁止使用,性激素類中甲基睾丸酮、丙酸睾酮等制劑;硝基咪唑中的甲基唑、地美硝唑等被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