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最早建立縣制是在 ( ) A.春秋 B.戰國 C.秦朝 D.漢朝
樓上都不對
我國最早建立縣制是在 (A.春秋)
春秋時代,隨著世卿世祿制被官僚制的取代,地方組織也逐漸有采邑制轉為縣制~郡制。縣與郡的出現,同春秋是的政治形勢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春秋初期,諸侯國內普遍實行采邑制度。到了中後期,由於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和按田畝徵收賦稅,原有的采邑制度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這時,一些國家在所佔有的領地的地方推行由國君直接管理的縣郡管理體制。
春秋時期已有縣、郡的設置。春秋的縣可分為兩種類型:楚和秦的縣都直屬於君主;晉、吳的縣多是卿大夫的封邑。兩者都是直屬於國君的別都,具有邊防重鎮的作用。楚武王滅掉權國,將其改建為縣,是為設縣之始。春秋後期,縣制開始逐漸推行於內地。
郡的設置要較縣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晉公子夷吾(即晉惠公)對秦國使者談到「 君實有郡縣」,為秦國設郡的最早記載。而後,晉、趙、吳相繼設置了郡。這一時期的郡地位比縣為低,但縣與郡之間並無相統屬的關系。到了戰國時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設置的郡當為魏文侯時的西河郡(吳起曾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時的宛郡。
2. 我國的縣制始於哪個朝代
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形成於戰國時期。
春秋初期,秦、晉、楚等國往往在新兼並的地方設縣。縣與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隸屬於國君的地方行政區域,有利於國君對邊遠地區的統治。春秋中期以後,設縣的國家增多,有的在內地也設置了縣,縣開始成為地方行政組織。春秋末期,有的國家又在新得到的邊遠地區設置了郡。這時的郡,雖然面積比縣大,但是由於偏僻荒涼,地廣人稀,地位卻比縣低。進入戰國後,郡所轄的地區逐漸繁榮,人口增多,於是在郡的下面分設了縣。戰國時期,各國先後在邊地和內地設置了郡縣,產生了郡統轄縣的兩級地方行政組織。至此,郡縣制開始形成。
郡的長官稱「守」,縣的長官稱「令」,均由國君任免。郡縣制使各諸侯國形成了中央、郡、鄉一套比較系統的行政機構,對地主階級實行集權統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戰國時期,郡縣制雖然形成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由於各國分立,執行情況不盡相同。直到秦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才健全了郡縣制,進而在全國推廣。
3. 縣這個行政單位是哪個朝代開始的
古代就有這個行政單位,只不過它跟現在的單位區域不同了,中華民國時期就有縣制,其長官就稱為縣長。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沿行到現在,經過黨的區域劃分,縣政府就順理成章了!有縣委書記和縣長等職稱。
4. 我國的縣制始於哪個朝代
縣這一地方行政建制在我國出現始於戰國 時期。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根據軍功大小授於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④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因此我國最早建立縣制是從商鞅在戰國時期的變法開始。
5. 縣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縣的設立最早起於東周,春秋時秦國和晉國在邊境最先開始設立縣,後來各諸侯國先後逐漸設縣,縣主要針對人口聚集區設立的,而同時期的郡是根據面積設的,通常是郡的面積比縣大,而人口卻比縣小,所以春秋時大體上縣的地位比郡高,進入戰國,各國加大對邊疆的開發和爭奪,使得郡的人口越來越多超過縣的規模,所以開始大量的在郡內設縣,縣的地位開始在郡之下。這個時期縣作為行政區劃在諸侯中得到很好的擴展,最突出的還是秦國和由晉國分裂出來的三晉即趙魏韓。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此四國已全部實施郡縣二級制度,而戰國七雄中剩下的燕齊楚三國還未完全事實郡縣二級制。是李斯在全國實施統一的郡縣制。所以縣作為全國范圍統一的行政區劃是在秦朝。
6. 哪個朝代設立縣呀
春秋戰國時期建立的。
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於秦國秦穆公嬴任好,經過法家歷代的改革,最終成型於秦漢時期。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起於春秋戰國時期,再經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為秦漢以後的地方政治體制。
郡縣制,是中國古代分封制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幾乎盛行整個封建時代。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處在中央的管轄之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由貴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專制制度的標志。
作用
春秋中期以後,設縣的國家增多,有的在內地也設置了縣,縣開始成為地方行政組織。春秋末期,有的國家又在新得到的邊遠地區設郡。這時的郡,雖然面積比縣大,但是由於偏僻荒涼,地廣人稀,地位卻比縣低。
進入戰國後,郡所轄的地區逐漸繁榮,人口增多,於是分郡設縣。戰國時期,各國先後在邊地和內地設置了郡縣,產生了郡統轄縣的兩級地方行政組織。至此,郡縣制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