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長津湖》票房成中國電影史票房第一,《長津湖》的成功具有哪些意義
《長津湖》的意義絕對不僅僅是一部大片這么簡單,這部影片在整體質量、口碑和風格上都非常強,對於整個國產電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長津湖》當之無愧的國產戰爭片的天花板級作品,上映僅三天就席捲了十億票房,這部以長津湖為戰役背景的電影,不僅具有愛國主義意義,對於現在的國產電影打了一針強心劑。
《長津湖》的成功標志著國產電影的里程碑,也代表著中國文化輸出的硬氣。作為全球電影業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將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這種價格觀眾輸出到全球,可以說這種價值觀多少影響到一些人,而《長津湖》這部影片對於美國這種形式的影片是一種強有力的反擊,這種真正的愛國情結是只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自信。
② 跪求中國十大商業片,【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中國十大商業片,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狂奔螞蟻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③ 國產電影商業片雲集,為何說是張藝謀開啟了商業片時代
因為我覺得可能是張藝謀導演最近的作品都是比較迎合大眾口味的,基本上票房都不錯,得到一致好評,所以很多人就覺得他們這種風氣確實越來越嚴重,所以很多人都跟著張藝謀導演拍這種商業片,比較能賺錢。
很多的人可能還不是太了解商業片,那我就稍微的給大家普及一下商業片,商業片是指以票房收益(盈利)為最高目的、迎合大眾口味和欣賞水準的影片。所以商業片很顯然賺錢很多,在現在這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都是以利益為重的,所以看到張藝謀導演拍的商業片票房受益都還不錯,當然就會很多人跟風啦。
好了,最後還是稍微的總結一下,張藝謀被稱開啟了商業片時代,就是因為他拍了很多的商業片,並且還比較成功。
④ 中國第一部商業電影是什麼
現在一般都認為是張藝謀的《英雄》開辟了中國商業大片的新紀元。
不過個人不太喜歡。
⑤ 談談商業片的特點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產電影曾進入最低谷。1994年8月1日,電影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開始把電影推向市場化。2003年,《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的出台打破了過去只有國家指定的16家電影製片廠才有資格拍電影的行規,任何國有、民營企業都可以投資製作、發行和放映電影,這樣,將電影完全市場化。
不知何故,中國商業電影頗有些百慕大三角的味道,一些原本簡單的道理,一和中國電影掛起鉤,大家就錯誤百出。
(一)產業化過程引起的改變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中國電影是沒有商業片的位置的,中國導演看不起那些不講藝術只講票房的「電影產品」,當然中國的電影製片廠也拿不出商業片運作所需要的投資金額。雖然電影產業化聲勢熱鬧,可直到影壇冒出了個年年拍賀歲片的馮小剛成功證明「中國人也可以拍商業片,中國的商業片也可以賺錢」,商業片在內地才稍有抬頭。然而在很長時間里,馮小剛獲得了觀眾,卻得不到中國電影評論家和各獎項評委的認可,成為立於中國影壇這群鶴中間的雞。低成本,低票房使中國電影積重難返、惡性循環,使得電影產業化成為紙上談兵。
隨著有關政策出台,中國電影市場進一步向民營資本和外資敞開,2002年的中國電影出現了《大腕》、《尋槍》、《和你在一起》、《英雄》、《天地英雄》等多部投資額超過600萬、以商業運作為主導的影片。特別是張藝謀導演的《英雄》,3000萬美元的投資創下了當時中國電影之最,預示著中國最優秀的一批導演開始進入商業電影領域,並帶動中國商業電影發展。
在當前形勢下,中國電影發展離不開大量的資本;與之相對,在中國當前的電影體制下,將注意力集中在中國這塊電影市場的外國資本不得不以資本進入的形式佔取市場。在中國一流導演接受商業片的背後,是外資進入中國電影製作領域,巨額投資的中國電影基本上都有外資背景。
資本的力量是巨大的,資本特別是外資的進入,它必然會直接介入電影拍攝過程,哪一類電影的市場大,就要拍哪一些電影。在商業片中資本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張藝謀在接受采訪時就曾表示請李連傑就是為了他帶來的2000個電影院放映,可以多20倍觀眾。毫無疑問,《英雄》與其說是拍中國人的武俠片,不如說是拍給外國人看的中國武俠。這有別於中國傳統武俠電影的新武俠模式正是外資的滲入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萊塢的趣味和好萊塢的標准對中國電影原有的個性影響。
如果說《英雄》是中國電影在與世界電影接軌時探出的觸角,由此產生的爭議尚能理解的話,那麼隨後出現的《十面埋伏》《無極》乃至最近上映的《畫皮》在技術上、感官上極度極度追求好萊塢效果從而招致的毀譽便算得上是過猶不及所遭致的惡果了。
清華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教授認為:好萊塢的經驗也包括「它始終以開放的態度吸收電影的藝術經驗和藝術探索,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具有藝術個性的電影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同時,好萊塢電影的成功也得益於它支持一些電影藝術家不放棄認為電影是一種藝術的觀念。
不可否認由於中國電影現狀已經大大落後於西方,必須在認可電影是一種產業的基礎上熟悉國際規則,然後到同一個平台上競爭,否則不可能獲勝。目前外資引入還不多,對中國電影運作方式、導演風格都會產生積極影響。但是,從事物的雙面性來看,尤其是結合最近來中國出品的商業片風格質量上來看,隨著資本尤其是外資對電影影響的逐漸增強,急功近利的中國導演們在電影產業化浪潮中能否把中國電影帶往成功彼岸很值得懷疑。
(二)導演對中國商業片的影響
1、中國商業電影太少了
電影是藝術與商品二元屬性的融合,注重電影的觀賞性和商業性,是電影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電影在一百年前作為一項新興娛樂業,它誕生之初就是面向大眾的消費藝術。而商業電影就其基本定義及出發點來說,評判一部作品優劣的標准應該是為大眾所接受和贊同度以及從而產生的價值。
在韓國有「奧林匹克」導演之稱的姜帝圭參加今年的上海電影節時表示:中國商業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數量太少了。很多中國導演都喜歡藝術片,和藝術電影比起來,商業電影的生命力很弱。但我的觀點一直都是——商業電影是藝術電影的土壤。先把商業片拍好,然後再拍藝術電影,先有土壤,後有花。所有的商業電影,都會遇到一個所謂「極限」的問題。而導演對社會的批判,對政治的諷刺,對自由的表達,可以給商業片持續的生命力。
暨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客座教授劉烈雄在一次講座中說:在第五代出現前,中國已有商業片萌芽,比如《神秘的大佛》、《少林寺》,票房都很好。要是沿著這條路走,發展類型片,電影產業就不會是現在這個衰樣。但是第五代一出來,搞藝術片,到國際上去拿獎,地位、名聲都到手了,反正是國家投資,票房不用考慮,賠了錢來賺吆喝。雖然言辭略顯偏頗,卻不難看出導演對中國商業電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跟影響。
我國的電影人尤其第六代電影人,彷彿陷入納西索斯般的怪圈,或是只顧張望著海外市場或各項獎壇,或是執著於自己藝術觀念的主導,致使電影忽視了市場和大眾需求,自然就沒有多少經濟效益可言。第六代作為「地下電影」,其製作主要依賴民間資本和海外資金而逃離了現有國內電影生產製作體制的軌跡,如張元的《北京雜種》、劉冰鑒的《哭泣的女人》都先後得到法國的「南方基金」援助,第六代的電影也就因此而遠離國內主流觀眾的視線,而在法國南特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的「青年論壇」等海外電影節和國際電影市場上風生水起。「第六代」在海外的成功,並沒有給國內電影帶來積極的影響;相反,他們的創作趨於一種生存策略,作品越來越靠近藝術類電影節趣味,而在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力。
2、過猶不及的商業片模式
張藝謀曾說,中國電影是弱勢的,這不可迴避,我們只有拍出與他們(好萊塢)一樣的電影,然後在電影里放入中國傳統文化的信息,對外國人上簡單文化課,讓他們更了解中國。要完成這樣的使命就必須藉助商業電影這樣的形式。而另兩位著名導演陳凱歌、馮小剛也在不同場合表示:中國需要商業電影。三大導演的先後表態將電影的目光聚焦中國商業電影。
眾所周知,李安的《藏龍卧虎》在世界上奇跡般的成功,刺激著立意於轉型的張藝謀將目光投向古裝武俠電影,同樣作為第五代導演中抗大旗的陳凱歌,也將其商業片的突破口定在了具有東方特色的武俠片上。相繼推出了《英雄》、《十面埋伏》、《無極》等一系列商業大片,從而拉開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序幕。
在製作班底上,選用李連傑、張曼玉、梁朝偉、陳道明、章子怡、劉德華、金城武、張柏芝等華語文化圈最走紅的票房明星領銜的演員陣容,以及在各自領域都獨領世界風騷的動作導演、攝影、音樂、服裝設計等幕後組創,為影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視覺效果上,大量運用電腦製作特技。如張藝謀武俠片中,無論是《英雄》中的流矢,還是《十面埋伏》里的飛刀,諸多冷兵器通過各種特技處理,給予觀眾造成極為強烈的心理震撼;漫天黃葉中兩個紅衣女子的打鬥意境,極度奢華而又動感十足的牡丹坊之舞,無不美輪美奐,令人嘆為觀止。在商業運作上,《英雄》全球首映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內音像版權以競標的形式進行拍賣,並開發出小說、游戲、舞台劇、郵票等系列衍生產品……等等都標志著中國電影的市場開拓日趨成熟,對今後國內電影產業化生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但是,在這些感官刺激掩蓋下的,所表現出來的人文關懷的匱乏和敘事技巧的平庸,註定了《英雄》、《十面埋伏》《無極》盡管可以在商業市場上無限風光,卻難得叫好。
在市場刺激下由此衍生出一種商業大片模式:一幫具有高人氣票房號召力的明星、一堆華麗的服裝道具特技、一筆數額巨大的投資、一場噱頭十足的前期宣傳加上一個虛偽蒼白漏洞百出的故事。不僅僅國內的許多的影片,這種模式更是延展到許多與大陸合資拍攝的影片,如《神話》、《見龍御甲》到最近的《畫皮》等,都頗受詬病。惡性的賺取票房,扼殺影迷對中國電影的希望與認同。這些無疑是導演在拍片過程中的急功近利導致的。
針對近年流行的國產大片,賈樟柯的評價更為犀利:「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幾位大導演還沒有表現出拍商業電影的才華。」他以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為例,認為該片之所以能成為「真正的大片」,既有想像力,又有對電影工業新技術的運用;既有強大的商業文化,又有濃厚的哲學情懷。「商業電影不能只有商業,也應有自己的文化含量。」
(三)中國商業電影的本體缺失
談及中國商業電影,馮小剛可以說是在新時期以來的商業電影浪潮中一面不容漠視的旗幟。1997年馮小剛與紫禁城影業公司合作,推出了《甲方乙方》並奪得3000萬的票房後,1998年的《不見不散》、1999年的《沒完沒了》、2000年的《一聲嘆息》、2001年的《大腕》、2003年的《手機》、2004年的《天下無賊》等賀歲片相繼推出, 「可以說馮小剛成功地開拓了中國『假日經濟』的黃金電影市場,使得中國電影開始對好萊塢等商業電影成熟市場流行的『檔期』有了切身的體驗和感受。」
馮小剛電影商業化運作的一大特點,同時也是備受影評人詬病的,在電影中成功地運用了「植入式廣告」模式。在電影《手機》拍攝現場,摩托羅拉廣告商剛走,中國移動就來了,影片敘事則注意在不影響觀賞性和藝術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告主的商業需求。由於《手機》中植入式廣告效應大獲成功,以至於《天下無賊》投資3000多萬,還未放映,廣告收入已經有了4000多萬。達到了電影商業性與藝術性的雙贏。
然而馮氏幽默題材的影片歸根究底,更像是符合中國人審美情趣的片段式小品錦集,遠遠無法與好萊塢眾多如《泰坦尼克號》、《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單》等經典商業大片相提並論。即便是如此,中國也僅僅只有一個馮小剛,此外偶爾幾部如《瘋狂的石頭》般模式不特定的優秀電影。而更多的也是中國商業片最遭人詬病的,即便出名如陳凱歌、張藝謀這等優秀導演仍無法避免的弊病,故事空洞、缺乏主題。
商業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傳播途徑應該具備藝術性和娛樂性,同時具有強大的精神輻射能力,而作為商業片的基本構成就是片中的故事。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首先要能在故事上吸引住觀眾,才能使觀眾產生接著往下看的願望。如果作為一部商業片在故事本體上錯漏百出,那很可能導致影片的失敗。比如《無極》在視聽語言、電腦特技等方面做到了中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的前列,可是故事本體的缺陷讓它最終背負罵名。或許有人認為好萊塢電影追求大投入,大場面,講究精美的製作加工,它便只有商業性。其實不然。即使在《泰坦尼克號》這樣的歷史題材影片中,也體現著相應的文化價值,也沒有放棄對美國精神的張揚,美國文化輻射也都充分體現,這正是好萊塢電影的傳統模式,眾所周知好萊塢滿世界「搶奪」他國文化,然後包裝出自己作品所用的就是這種模式。《007》《超人》等就是這種沿襲大眾多年來已經熟知的電影套路,卻依然能調動觀眾的情緒,給人正義戰勝邪惡的快感;相比較而言在《黃金甲》等國產大片中除了滿地金黃滿城「胸涌」,我們還得到了什麼?
商業電影強調影片的觀賞性和娛樂功能,注重精良製作與豐滿的故事。而一部優秀的商業電影除此之外還應當具有相應的文化內涵以及鮮明的主題。好萊塢模式的成功,無疑宣告了傳統電影的文化使命和藝術思考已經被大眾趣味和商業娛樂的需要所取代,蟄伏的中國商業電影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如果說缺乏了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商業電影等於裸奔的話,很遺憾現階段我們的電影大多裸奔的既沒有美感也沒有快感。
⑥ 中國第一部商業片是什麼中國最成功的商業片是什麼
首先明確一點,中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片,因為中國的電影運作體制和國外截然不同,與市場脫節甚大,所以並不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片。
但是如果以製作成本來說,成本大並且包裝炒作上映的被稱作「大片」的話,那麼《英雄》是第一個,可惜的是幾乎沒有商業上很成功的例子。
如果說最成功,像《霍元甲》能在北美達到B級片的票房水平,算不算最成功呢?
實際上中國還差得很遠很遠,根本沒什麼可比性。
⑦ 文藝片的票房一直不如商業片,它和商業片的差距究竟在哪呢
文藝片主要就是注重思想,引導觀眾去思考,是一些比較有哲理的東西。換一種說法就是相對比較高級的東西。然後他不注重電影的製作和效果,很少用一些不可思議的特效。他是注重於內在的東西,他的目的是想讓人們看了這個電影,去思考一些更深層的東西。但是現在的人們都不喜歡思考,而且有一些電影它容易用力過猛,讓一般人看了根本就不懂這個東西。就更不用說去思考了,根本就看不懂,還去思考什麼呀?
其實我還是比較喜歡文藝片的。看起來很唯美。不會有一些驚悚的東西來刺激我。我一篇相對於安靜一些,但是現在生活中安靜的人已經很少了。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到底是是什麼讓我們變成這個樣子的?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