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四大毛筆生產地在哪裡
1.浙江湖州產的「湖筆」
2.宣筆-----宣筆與著名的宣紙都產自安徽省的涇縣。在古代,涇縣隸屬宣州管轄。當地出產的筆和紙因此而得名。在金代(256-420,學者們特別地喜愛宣筆。唐宋時期,宣州成為了毛筆的製作中心。
3.戴月軒毛筆
這種毛筆最早是由退休的老工藝師戴月軒精心製作而成。現在,該品牌毛筆以其精製的工藝和優良品質而聞名北京。
4.侯店毛筆
侯店是河北省衡水市郊區的一個小村莊,因其生產製作優質的毛筆而世界聞名。明朝永樂皇帝統治時期(大約1404年),侯店製作的毛筆就出現了。
Ⅱ 圓珠筆筆珠是從哪個國家進口的
必須依靠日本進口易切削不銹鋼線材。同時,與之相匹配的墨水也要從德國、日本等國家進口。從而形成了我國當前圓珠筆產量第一,但核心材料和設備卻大量依靠進口的「尷尬」局面。
據中國制筆協會介紹,2010年底國家有關部門專門組織了調研,並於2011年啟動了「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國家撥款近6000萬元支持相關科研機構、企業針對中心墨水製造、筆頭不銹鋼線材、加工設備等開展科技攻關。
經過不懈努力,項目於2015年通過「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驗收,實現了一系列技術突破。長期以來,困擾中國制筆行業的「進口依賴」困局,開始被逐漸扭轉。
陳三元說,我們研製成功易切削不銹鋼線材以後,日本的鋼材供應商立刻將價格從每噸12.5萬元下調到9萬元左右。同時,我們還研製成功了兩台國產筆頭製造設備,建成了多條墨水、新型結構筆頭的示範生產線。進口墨水的價格和數量也都在下降。
有關專家表示,實際上,萬寶龍、派克等國際知名制筆企業在中國都有代工廠,這證明就工藝水平來說,目前國內一些知名企業的產品不比國外的差。但由於核心技術缺失,我們從生產加工到國際標准制定都缺乏主動權。
在「中國制筆之鄉」浙江省桐廬縣分水鎮,雖然已經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全鎮共有制筆及配套企業739家,圓珠筆年產能已達180多億支,但大部分企業仍然從事產業鏈最低端的加工組裝。
有關專家表示,一個小小圓珠筆的問題,也是我國製造業很多領域都面臨的問題。科技創新的步伐不能停頓,應加大投入完善產學研平台,我們的制筆技術在提升,國外也在不停進行技術更新,要堅持不懈的追趕超越。
陳三元說,現在雖然已經在易切削鋼線材、墨水等技術實現了突破,但企業接納新技術和設備還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正在努力加大新技術的推廣。但擁有了先進技術和設備,要真正製造出國際一流的產品,還需要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都是中國從一個制筆大國走向制筆強國不可缺少的。
(2)中國製作筆之鄉在哪裡擴展閱讀
據介紹,圓珠筆頭的生產對加工的精度、材料的選擇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筆頭上不僅有小「球珠」,裡面還有五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都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量級。
有關專家表示,每一個小小的偏差都會影響筆頭書寫的流暢度和使用壽命,筆尖的開口厚度不到0.1毫米,還要考慮到書寫角度和壓力,球珠與筆頭、墨水溝槽位必須搭配得「天衣無縫」,加工誤差不能超過0.003毫米。
據介紹,1948年,中國第一支國產圓珠筆在上海豐華圓珠筆廠誕生。改革開放以後,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帶動下,制筆廠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但企業散弱小、缺乏科研平台、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等原因,導致行業成長「內力」不足,一直制約著制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步伐。
浙江光華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樟榮表示,公司曾經研發出一款新筆,「當時剛出來的時候凈利潤6毛8分一支,非常受市場歡迎。但一夜之間,40多家企業都開始生產一模一樣的筆,利潤一下子降到了每支4毛,這款新筆不久就被跟死了」。
據統計,目前全國3000餘家制筆企業中,規模較大的企業僅有250餘家。制筆行業專家和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為,我們國家能自己造出宇宙飛船、原子彈,為什麼生產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的「球珠」,鋼材卻要長期依賴進口?不是因為這個技術有多難,而是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研究。
陳三元表示,圓珠筆看似簡單,其實涉及到一個國家制工業的方方面面,墨水研製需要化工業支持,生產設備涉及機械設計製造能力,特殊鋼材則取決於國家鋼鐵產業的科技水平。
「相對於鋼鐵產業,制筆是個體量很小的行業。比如,一家鋼鐵廠一天的產量,可能就夠制筆行業消化一年。」陳三元說,對鋼廠而言,這點利潤微不足道的,它沒有動力去搞研發生產,制筆企業也沒有足夠力量,因而依賴進口。
Ⅲ 我想問下毛筆之鄉在什麼地方,也就是盛產文房四寶的地方
一、毛筆之鄉
文港鎮,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下轄鎮,是毛筆之鄉,被譽為「華夏筆都」。2018年,被授予全國首個「中小學生書畫毛筆生產基地」稱號。
二、中國歙硯之鄉
歙縣,安徽省黃山市轄縣,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先後被授予「中國徽墨之都」、「中國歙硯之鄉」、「徽劇之鄉」、「中國牌坊之鄉」等榮譽稱號。
(3)中國製作筆之鄉在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文化:
(一)、文港鎮
進賢縣文港鎮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的故里,是聞名遐邇的毛筆之鄉,被譽為「華夏筆都」。文港,早在唐初,已有筆市,而生產毛筆的歷史更為源遠流長,相傳在二千一百多年前,制筆技藝是由秦朝時期的咸陽人郭解、朱興傳授而來。東晉時期,臨川內史、書法家王羲之專用文港毛筆,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光照臨川之筆」的頌賦(文港1969年前屬臨川管轄)。
清代,文港前塘鄒家人在武漢經營「紫光閣」毛筆連鎖店,生意興隆;還有名曰周虎臣的人在上海開設筆庄,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親筆為其題「周虎臣」匾額,勒其製作精緻御用貢筆,定期上奉朝廷;另外,文港鎮亦有「紫光閣」、「文照軒」、"晉宏堂"等名筆店鋪。當時,文港的毛筆,不僅暢銷國內,且遠銷越南、緬甸、日本、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譽滿中外。至30年代,文港製筆藝人已遍及全國二十多個省市。
(二)、歙縣
歙縣古名歙州,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朝置縣,宋設徽州府,府縣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歙縣是徽州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發源地。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
Ⅳ 哪裡製造的毛筆最好
中國的制筆,歷史上有侯筆(河北衡水)、宣筆(安徽宣城)、湖筆(浙江湖州)三大中心。現在上海、蘇州、北京、成都等地生產的畫筆也享有盛譽。
目前出產毛筆最有名的地方在河北省衡水市郊邊侯店村稱為侯筆;另外還有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湖州,稱為湖筆,和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鎮,稱為華夏筆都。
湖筆它揮灑自如,經久耐用,素有「筆穎之穎技甲天下」之稱。湖筆的產地在浙江吳興縣善璉鎮。據《史記-蒙恬列傳》載:蒙恬祖父、父親皆有戰功為將蒙恬初為書獄典文學,這官職是管理監獄判決書之類的職務。「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此時官職又高升。內史之職,是管理朝廷文件的官員。」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成為守衛長城的軍事長官。可不久,「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他巡視全國,命蒙恬為「通道」,開通道路,即開路先鋒。《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巡視全國時到過湖州:「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行至雲溪望祀虞舜於九疑崇山,浮江下,觀籍河,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對琅邪。」這段中的「還天吳」的「吳就是當今湖州。《史記-項羽本紀》中載:「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籍,就是項羽,秦末,項羽在湖州起兵,曾打扶蘇的旗號,那麼做為扶蘇親信的蒙恬,也可能潛逃暗藏在湖州,因為還有蒙恬勸太子不死的記載。以上記載可知:秦始皇巡視天下,途中到過湖州。蒙恬作為「通道」護駕,有可能來過湖州。
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綉花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尖:指筆鋒尖如錐狀;齊:筆鋒撮平後,齊如刀切;圓:筆頭圓渾飽滿;健:筆鋒挺立,富有彈性。 湖筆具備尖、齊、圓、健的特點,稱為湖筆的「四德」,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
中國侯店毛筆產於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蒙恬造筆後統稱為筆,因此毛筆中有其最為著名的一種毛筆,即「蒙筆」,又稱「蒙恬精筆」、「侯筆」。侯筆即侯店毛筆,古稱「象筆」。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固守秦朝北部邊疆,路經侯店,時值三月三日,始(試)以兔毫竹管為筆寫成家書一封,隨後將毛筆贈送給侯店人。後來,侯店人便仿製出「蒙恬精筆」。侯店毛筆選材精良,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主要產於「衡水毛筆之鄉」桃城區侯店村,品種多達二百七十多種。侯店毛筆制筆工藝分水盆、零活、干作、刻字、色裝等三百多道手工操作工序。整個流程全部執行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度,使產品質量穩定可靠。李先念、楊成武、高占祥、王任重、姬鵬飛、方毅、劉志堅等國家領導人到侯店村視察,並試筆題詞。啟功、范曾、劉炳森、肖勞、沈鵬、范曾、孫墨佛等著名書法家及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傅傑,為侯店毛筆潑墨贊絕。侯店毛筆,蜚聲異域,名揚海外,遠銷日本、歐洲、東南亞等十一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達三百多萬支。榮獲工藝美術「百花獎」和國家部優產品證書及天津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天津外貿出口免檢證書。毛筆中「風雲」、「水月」、「小狼毫」等多種毛筆被天津口岸定為「信得過的免檢產品」。 沈鵬題詞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 侯店毛筆十分重視毛筆的裝飾,以適應國內外用戶的要求。
江西省進賢文港鎮地外贛撫平原,是聞名遐邇的毛筆之鄉,被譽為「華復筆都」。
文港毛筆歷史悠久,華夏筆都(18張)世代相傳,工藝純熟,配料均勻,製作精湛,採用優質山羊毛、山兔毛、黃狼尾毛、香狸子毛等主要原料,按傳統工藝製作而成,毛皮筆之四德「尖、齊、圓、健」兼備,即筆頭尖、筆鋒齊、筆身圓、毛體健,軟、硬、柔集一體,剛中有柔,能硬能軟,吸水性強,書寫流利,鋒如一根線,下筆鐵劃銀鉤,收得攏,撤得開,得心應手,揮灑自如。文港毛筆,大如掃帚小如針,品種繁多,筆類齊全,分狼毫、羊毫、紫毫、石獾、斗筆、眉筆、條屏、排刷8大類共1000餘個品種。文港毛筆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工藝創新和質量提升,現在的毛筆筆頭色彩斑斕,紅、白、黃、綠、青、蘭、紫七色俱全;筆桿形態各異,外形美觀,竹木的繼承傳統,牛骨的典雅大方,有機玻璃的光亮透明,陶瓷的潔白如玉,景泰蘭的古樸新穎,象牙的端莊貴重,經久耐用,各具特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黨和國家領導人喬石、楚圖南、葉飛、趙朴初以及啟功、舒同等書畫名家用了文港毛筆後,都題詩作畫,深表贊嘆。文港毛筆,自古至今,久負盛名。
在過去還有一個「太倉毛筆」也是名聞天下。
位於河南孟津平樂鎮的太倉村的「太倉毛筆」。太倉村,因古為皇家糧倉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佔了95%以上。太倉毛筆製作歷史有據可查是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的,在清末和民國時期達到鼎盛。當時,太倉村製作毛筆的有幾十家,比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雲升、潘太生等幾家,這些名字也成為他們各自的號。有兩家還在西安設立毛筆商鋪,專營太倉毛筆。太倉毛筆的特點是筆鋒銳利,飽滿圓潤,吸墨性強,使用起來柔而不軟,婉轉流暢,富有彈性。那時的太倉毛筆銷往陝西、山西、甘肅、內蒙古等諸省(自治區),在北方地區久負盛名。其中以小楷筆最為著名,成為商家不可缺少的記賬工具。太倉毛筆還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睞,成為日常公文的書寫用筆。太倉村製作毛筆者多為潘姓人,所以在鼎盛時期有「南湖北潘」之說。
Ⅳ "中國毛筆之鄉"是哪個市
全國聞名的「中國毛筆之鄉」:文港鎮、
文港鎮是全國聞名的「華夏筆都」、「中國毛筆之鄉」和「中國楹聯之鄉」,制筆有1600多年的歷史。目前,全鎮的毛筆生產企業和作坊發展到3000多家,鋼筆、圓珠筆、水筆生產企業105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其中毛筆製作人員1.2萬人,在外銷售窗口5000多個,幾乎遍及全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近年來,文港鎮按照「產業聚集」的要求,制筆企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現已形成筆類製造、制筆零配件、制筆表面處理、制筆模具加工、包裝、專業運輸、設備、原材料供應、筆專業市場、制筆廢水處理等完備的配套體系。既發揮了生產相對集中優勢,又使產業鏈越拉越長,產業的關聯度越抱越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涌現出一批實力強大的龍頭企業和一大批發展勢力強勁的企業,並帶動了文具如文件夾、黑板等產業的發展。2012年文化用品銷售收入實現37.69億元,利稅2.91億元。
Ⅵ 中國制筆之鄉在哪裡
中國制筆之鄉—浙江桐廬分水鎮
Ⅶ 分水的制筆之鄉
在杭州西部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這就是被譽為「中國制筆之鄉」的浙江省中心城鎮、浙江省小城鎮改革試點鎮、浙江杭州桐廬的分水鎮,全鎮總面積131.3平方公里,外來人員2萬。201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73億元,完成財政收入3.25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018元。
分水鎮地處杭州西部,05、16省道穿鎮而過,距杭州市1小時車程,距全國聞名的瑤琳仙境15分鍾,距桐廬縣城30分鍾;境內投資7.8億元的分水江水利樞紐主體(一期)工程已動工興建。分水是一個集旅遊、觀光、投資創業的理想之地。
分水系千年古鎮,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分水鎮原為老縣城,始建於唐武德4年(公元625年),唐朝狀元施肩吾(號東齋),曾在分水鎮的五雲山下就讀,因此,分水也有狀元故里的美譽。
Ⅷ 筆墨紙硯統稱為中國的文房四寶,文房四寶之鄉到底在哪
皖南是中國文房四寶的故鄉。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安徽宣城諸葛筆、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紙,安徽徽州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宣筆(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縣)、宣紙(安徽宣城涇縣)、歙硯(安徽徽州歙縣)、洮硯(甘肅卓尼縣)、端硯(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元代以後湖筆(浙江湖州)漸興,宣筆漸衰,改革開放後,宣筆漸漸恢復了生機。安徽宣城是我國文房四寶最正宗的原產地,是飲譽世界的「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所產的宣紙(涇縣)、宣筆(涇縣/旌德)、徽墨(績溪/旌德)、宣硯(旌德)舉世聞名,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Ⅸ 大名鼎鼎的湖筆產自哪個省
大名鼎鼎的湖筆產自浙江省。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並稱為文房四寶,是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重要象徵。被譽為筆中之冠。中國的毛筆,起源甚早,而湖筆聞名於世,當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國以宣筆為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元以後,宣筆逐漸為湖筆所取代。湖筆之鄉在善璉鎮。當地有筆祖蒙恬廟。相傳秦始皇的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2006年,湖筆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湖州府志》記載:「元時馮慶科、陸文寶制筆,其鄉習而精之,故湖筆名於世。」「湖州馮筆妙無倫,還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揮翰手,不嫌索價如珍珠。」人們願以千金重價求買湖筆,足見其聲譽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