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出獵見草中石全文翻譯是什麼
「廣出獵,見草中石」出自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全文翻譯如下:
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里的一塊石頭,認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頭,箭頭都射進去了,過去一看,原來是石頭。接著重新再射,始終不能再射進石頭了。李廣駐守過各郡,聽說有老虎,常常親自去射殺。到駐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虎,老虎跳起來傷了李廣,李廣也終於射死了老虎。李廣為官清廉,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飲食總與士兵在一起。李廣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祿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始終也不談及家產方面的事。李廣身材高大,兩臂如猿,他善於射箭也是天賦,即便是他的子孫或外人向他學習,也沒人能趕上他。李廣語言遲鈍,說話不多,與別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軍陣,然後比射箭,按射中較密集的行列還是較寬疏的行列來定罰誰喝酒。他專門以射箭為消遣,一直到死。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所用。李廣射箭的方法是,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只要一發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因此他領兵有幾次被困受辱,射猛獸也曾被猛獸所傷。
【作品原文】: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陣,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詞句注釋】:
李信:戰國末期秦國將領。李信逐得燕太子丹事,詳見《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受:學習。
良家子: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漢朝軍隊的來源有兩種,一種即所謂「良家子」,另一種是罪犯和貧民等。
用:由於,因為。
首虜:敵人的首級。
從弟:堂弟。
秩:官吏的俸祿。石(dàn):古代重量單位。
沖陷:沖鋒陷陣。折關:抵禦、攔阻,指抵擋敵人。
萬戶侯:有萬戶封邑的侯爵。
徙:調任。
吳楚軍時:指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等七國起兵叛亂。其事詳見《史記》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
亞夫:即周亞夫。
「以梁王」三句:李廣作戰立功之地在梁國境內,所以梁王封他為將軍並授給將軍印。這種做法違反漢朝廷的法令,因而李廣還朝後,朝廷認為他功不抵過,不予封賞。
公孫昆(hún)邪(yé):漢景帝時期大臣。
徙上郡:與上文「徙為上郡太守」重復,文字可能有誤。對此各家說法不同。
中貴人:宮中受寵的人,指宦官。勒:統率,部署。
將:率領。騎:騎兵。縱:放馬馳騁。
射鵰者:射鵰的能手。雕,猛禽,飛翔力極強而且迅猛,能射鵰的人必有很高的射箭本領。
亡:失。
誘騎:誘敵的騎兵。
陳:同「陣」,擺開陣勢。
所:表示大約的數目。「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護:監護。
縱馬卧:把馬放開,隨意躺下。
平旦:清晨,天剛亮。
未央:即未央宮,西漢宮殿名,當時為皇帝所居。
長樂:即長樂宮,西漢宮殿名,當時為太後所居。
將軍屯:掌管軍隊的駐防。
部伍:指軍隊的編制。行陣:行列、陣勢。
刀斗:即刁斗。銅制的軍用鍋,白天用它做飯,夜裡敲它巡更。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記述漢代將領李廣的生平事跡,描述了李廣的傑出才能和高尚品行,也寫出了李廣一生不幸的遭遇。文章選擇了上郡遭遇戰、雁門出擊戰、右北平之戰以及隨大將軍衛青擊匈奴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戰例,按時間順序來寫突出李廣的性格、才能、遭遇和當時的社會現實。李廣驍勇善戰,機智勇敢,膽略過人,從容鎮定,臨危不懼,使匈奴聞風喪膽;他輕財愛士,身先士卒,忠實誠信,深得廣大將士的敬重;雖屢建奇功,但處境坎坷,蒙受委屈,然仍忠於職守,輾轉疆場。通過這些描述,文章表現了李廣戰績卓著,卻長期受壓抑最終被迫自殺的遭遇,表達了作者對李廣才略、人品的欽佩,對李廣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時也揭露出朝廷的賞罰不公,刻薄寡恩,黑暗無道。同時,文章真正寫出了漢武帝時期征討匈奴的廣大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忠魂毅魄,因此千載以下讀此傳時還有「英風如在」之感。
司馬遷在塑造李廣形象時綜合運用了多種文藝手法,其藝術特色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從把握特徵入手進行文藝概括。文藝要通過個別來表現一般。人物的獨特性格、外貌特徵和特殊技能都是作家應該注意把握的個別現象。李廣的特殊技能是善射。司馬遷把握住這一個別現象來進行藝術概括。首先,寫他能夠根據「善射」的經驗來判斷敵情,做到料敵如神。如中貴人被三名匈奴人殺傷後逃回來向李廣報告,李廣立即作出判斷道:「是必射鵰者也。」追擊的結果,一如李廣所料。其次,寫他能以「善射」穩住陣腳,做到指揮若定。如李廣率四千騎出征,被敵騎四萬所包圍,情況極其危急。李廣命令士卒「為圓陣外向」,「持滿毋發」,並親自用大黃弩連續射殺敵人的裨將,挫傷敵方銳氣,使之不敢接近,終於堅持到援軍到來。復次,寫他能以「善射」脫險,表現出超凡絕倫的機智和勇敢。如他受傷被俘後,奪馬逃跑,依仗箭法高強射殺追敵,平安歸隊。此外傳中所寫射石沒鏃之事,更是採用誇張特長的方法來增強人物的傳奇色彩,也是十分精彩的。料敵如神、指揮若定、機智勇敢等都是名將所共有的,但在李廣身上卻有其特殊的表現方式——都是伴隨著「善射」這一具體特徵而渲染出來的。
李廣的個性也有其獨特之處。最突出的一點是不屈服於命運的壓力。文帝說他「不遇時」,他卻偏偏要牢牢抓住一切可以建功立業的時機來奮斗,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在擔任上谷太守期間,他「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後為隴西、北地等郡太守,「皆以力戰為名」。元狩四年(前119),李廣已經年逾花甲,他聽說朝廷要「大出擊匈奴」,便「數自請行」。並且要求「居前,先死單於」,即作為先鋒,與單於決一死戰。由於武帝另有打算,不讓他與單於正面接戰,衛青又假公濟私,把立功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將領公孫敖,調李廣出東道。李廣得知自己受了排擠,不肯屈服,「固自辭於大將軍」。後來由於迷路而耽誤了進軍的日期,衛青乘機對他施加壓力。李廣仍不屈服,素性以拔刀自刎來表示抗議。李廣的一生非常頑強。他一次次遭受挫折、失敗,而又一次次倔強地站起來,精神抖擻地投入新的戰斗。他只知道進,不知道退。這與老於世故的秦將王翦和能伸能屈的淮陰侯韓信都不相同,確為李廣所特有的品格。李廣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與作者生動地把握住特殊性是分不開的。
二是用對比手法把人物寫活。此傳涉及的人物較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作者有意用來與傳主造成對比的。人物之間的對比,可以從各個不同的側面烘托主人公的形象,使富於立體感。
文章先是把李廣與匈奴射鵰者對比。傳中所寫的三名匈奴射鵰者箭法特別高強,曾一氣射殺漢軍數十騎。但李廣一出馬,立即把其中兩名射死,一名活捉。像李廣這樣的神箭手,非射鵰者不足以跟他對比,而且只有讓他戰勝射鵰者,才能使他們神箭手的形象高高聳立起來。
次與程不識對比。程不識與李廣的地位、人品有相同之處:都當過邊郡太守,又同時調任宮廷衛尉,都正直廉潔,為一時名將,但兩人的治軍方法完全不同。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李廣則「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文書省約,不擊刁斗」。對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治軍方法,後人有不少評論。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說:「不識之正行伍,擊刁斗,治軍簿,守兵之將也。廣之簡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將也。」「太史公之右廣而左不識,為漢之出塞擊匈奴言也。」(《讀通鑒論》卷一)這是說,程不識是防守型的,李廣是進攻型的;而在對付匈奴騎兵的戰爭中,進攻型比防守型更為有效。可見,李廣的治軍作風是在與匈奴的長期作戰過程中逐漸優選出來的。與程不識對比,說明李廣能夠活用兵法,既得到士卒擁護又使敵人敬畏,因此更顯得才氣無雙。
再與李蔡對比。司馬遷一開始就寫他與李廣同為郎官,事漢文帝,接著就按下李蔡單敘李廣的事跡。一方面把李廣的智勇、才氣、功勞和威重寫足,另一方面又把他迭遭不幸的情況羅列出來。這時又第二次插入李蔡事跡,並同樣從兩方面去寫:一方面寫他才氣較差,「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另一方面又寫他仕途十分順利,景帝時官至二千石,武帝時「有功,中率,封樂安侯」,「代公孫弘為丞相」。這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顯示出李廣所受的待遇的確十分不公平。司馬遷雖然不便直斥漢武帝賞罰不明,但字里行間已經包含了這一層意思。《史記》中第三次提到李蔡是這樣的:「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這段話初看似乎與李廣無關,而實際上很有聯系。李廣自殺,蔡亦自殺;李廣「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李蔡則「不對獄」。這兩個從兄弟一生的窮達雖然不同,而結局是一樣的。司馬遷故意把這段話與李廣幾個兒子的不幸遭遇寫在一起,暗示讀者:在漢武帝好惡無常、酷吏橫行的政治環境里,李廣即使封侯,結局也未必好。這就為李廣形象的悲劇色彩抹上了更濃重的一筆。由於懷才不遇、功高被黜,是封建社會里的普通現象,因此司馬遷運用對比手法把這一現象集中起來,對加強李廣形象的典型性和感染力是十分有意義的。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往往筆端含情,在這篇《李將軍列傳》中更是傾注了對李廣的深切同情,同時也流露出對當權者的憤慨。作者的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敘事中體現出來的。如寫李蔡才氣名聲遠不如李廣卻能封侯拜相,寫衛青徇私情而排擠李廣。這兩段文字都體現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情。李廣憤而自殺的消息傳出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寫全軍與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個人的悲痛。
此外,如選材剪裁之精當,結構之起伏以及語言之精煉流暢、生動傳神等等,都是這篇傳記文學傑作的突出特點。
隨著這篇傑作的問世,李廣的英雄形象也就漸漸銘刻在人們的心上。「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燕歌行》)這些膾炙人口的唐詩佳句就生動地表達了後人對這位一代名將的景慕贊佩之情。
【作者簡介】: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司馬談之子。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後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創作背景】:
在漢武帝征伐匈奴的過程中,曾經涌現出無數勇敢善戰的英雄人物。司馬遷不能不為他們立傳,又不能為他們一一立傳。衛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寫的,因為他們是三次大規模出征匈奴的統帥。此外,司馬遷選擇了李廣。這緣於多種因素。
李廣精於騎射,沉著機智,愛護士卒,具備良將的素質;李廣守邊數十年,匈奴入侵,戰功卓著,威名遠播,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引而避之,負有名將的聲望;李廣自言「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即經歷了征伐匈奴的全過程,具有夙將的資歷。這一切,都是不可忽視的條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廣的不幸遭遇。李廣一生經歷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時就因為與匈奴力戰有功,遷中郎。文帝務在與民休息,不願輕動干戈,因此雖然稱贊其才幹,卻又惋惜他「不遇時」。景帝時,參加平吳楚七國之亂,屢建戰功,但因曾受了梁王將軍印,戰功被取消了。武帝時,大規模出征匈奴,按理說,李廣可以大有作為,但武帝重用外戚,別的將領威名再高也不被信。何況李廣性格正直剛強,漢武帝和衛青都不喜歡他。再加上李廣為人忠厚,每次戰勝,他都功歸部下;每次戰敗,又主動承擔罪責,論功行賞,自然顯不著他。李廣搏戰一生,未得封候,是各種因素造成的。漢武帝說他「數奇」,不過是為自己不肯重用李廣找借口而已。在整個征討匈奴的戰爭中,封侯的人數畢竟很少。《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總共列出七十多個,在當時出動的數十萬將士中不過占萬分之一。絕大多數將士或者戰死了,或者像李廣一樣得不到公正待遇。對於封侯者,司馬遷除了用表的形式加以記載以外,又選擇衛青、霍去病作為代表人物立傳;對於未獲封侯者,司馬遷認為更應該選好代表人物立傳。李廣由於他的不幸遭遇而成了司馬遷看中的最佳人選。他欣賞李廣身上所具備的廣大普通將士的優良品行,又同情李廣所遭受的帶有普遍性的不幸。為李廣立傳就是為廣大普通將士立傳,因為他確實很有代表性。這是司馬遷的匠心安排。衛、霍作為封侯者的代表,他們多少憑借外戚而貴幸,利用廣大將士的浴血奮戰和流血犧牲,才換來了自己的榮耀。衛、霍本人的オ干,可能並無過人之處。司馬遷甚至認為,他們只是配進入《佞幸傳》(參閱《十七史商権》卷六)。李廣則不同,他從軍數十年,與廣大將士同生死,共命運,在無數次的艱苦奮戰中與廣大將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因此司馬遷為李廣立傳。
【表達主題】:
《李將軍列傳》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史傳文,載於《史記》卷一百零九。這篇文章通過描寫被譽為「飛將軍」的漢朝名將李廣的機智勇敢、廉潔寬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後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劇英雄的形象。文章敘事突出重點事件,善用對比手法,注重細節描寫,是《史記》中的傳記名篇。
【名家點評】:
宋代黃震《黃氏日抄》:「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明代茅坤《史記鈔》:「李將軍於漢為最名將,而卒無功,故太史公極力摹寫,淋漓悲咽可涕。」
清代牛運震《史記評注·李將軍列傳》:「傳目不曰李廣,而曰李將軍,以廣為漢名將,匈奴號之曰飛將軍,所謂不愧將軍之名者也。只一標題,有無限景仰愛重。」
Ⅱ 中國姓李的名人有哪些
李氏名人2006-11-17 20:54中華文明五千年,李姓文化作為姓氏文化的一員,時間最為久遠,影響最為巨大。從始祖皋陶到老子李耳,從李廣到李世民,從李白到李自成,無不書寫李氏的輝煌!「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末年,理征改理氏為李氏。」李氏在最近兩千多年裡,幾乎和整個民族的發展都有密切的關系,不管什麼朝代,都有李氏名人為國家或者民族作出貢獻。李氏第一人——老子在中國正史記載中,老子是李姓的第一人。老子姓李名耳,在周平王時任太史,相傳是周朝御史大夫理乾的兒子。老子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人,有〈道德經〉留世。秦王朝宰相——李斯李斯輔助秦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隨後對對文字進行整理,為統一文字作出一定貢獻。飛將軍——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是從這兩句話,便一切不用說了。愛江山亦愛美人——李隆基不管怎麼說,大唐雄威在此時最為盛世,雖然後來頹敗,也是歷史之必然。唐明皇,這個詞也是絕對響當當的。詩仙——李白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如果有人不知道李白,那肯定貽笑大方!夢里不知身是客——李煜註定是錯位的一生,不是好皇帝卻是好詞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老子知多少,孟子偷著笑!小樓昨夜又東風,孔子無聊,孔明言妙。故國不堪回首,始皇哀悼,明皇推車貴妃笑!」作為中國歷史唯一一位帝王詞人,無限悲涼灑江山!江山卻看不見。中國歷史唯一一位女詞人——李清照女人能夠在歷史上在詩詞方面有如此成就的確是不簡單的。特別是宋朝,女人的地位最底,然而時代出英傑,也沒辦法。「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中國葯聖——李時珍一本《本草綱目》,我國葯物學的空前巨著。有哪個中國人不知道他的話,只有一個理由值得原諒,就是一輩子沒有生病,一生病立馬去天國了。平民闖皇宮——李自成明王朝被自己人推翻了,卻讓外族入侵了,想想歷史還真蠻可笑。成功就墮落,歷史的真理。中國正史卻沒有把他算做皇帝,實在又是一個遺憾!畢竟人家也是揮霍多年的血汗的。還有明朝的李贄,清朝的李鴻章李秀成,新中國的李四光!這些都不說了,才疏學淺,隨便了解一下而已。
Ⅲ 中國古代李姓名將有多少
1、李陵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西漢名將,匈奴名將,飛將軍李廣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
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
Ⅳ "桃李不言"下一句是什麼
桃李不言下一句:下自成蹊。桃李不言,桃李不言的意思:就像桃李不會言語,下面卻自己出現了小路。
一、原文
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歸去來兮。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閑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翻譯
我獨自站在空闊無邊的鍾山上飲酒,天色已晚,天氣變寒,已經到了回去的時候。曾幾何時,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現在又依依惜別。你離開後,我將會有怎樣的一番思念。
長江西岸的白石崗,長滿了萋萋芳草,惹來一片離愁。我對你的思念不用山鳥來表達,就像桃李不會言語,下面卻自己出現了小路。
三、出處
南宋辛棄疾的《一剪梅·游蔣山呈葉丞相》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淳熙元年(1174)春,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任江東安撫使參議官。葉衡也是當時著名的抗金人物,與作者關系密切。辛棄疾這次在建康任職,也是出於葉衡的推薦。葉衡於是年二月招赴京城,該詞正詠此事。
二、賞析
詞中上片回憶與葉衡同游鍾山,「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點明了具體地點與時間,「獨立蒼茫」、「日暮天寒」以蒼茫無人來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說明了環境的凄清,從而渲染了一種凄涼悲切的氛圍。
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首句「歸去來兮」,說明葉衡即將離開建康奔赴京城。「探梅踏雪幾何時。」,回憶與友人當時一起在鍾山上踏雪尋梅的經歷,「
今我來思」和「楊柳依依」是《詩經·小雅·採薇》中的詩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像友人走後,自己一個人再來鍾山那種「物是人非」的凄涼心境,化用即成的詩句,卻毫無做作之感。
下片緊承「今我來思,楊柳依依。」「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閑愁,芳草萋萋。」幾句,描寫了友人離開以後的具體情景:白石崗依舊是長滿了萋萋芳草,景色沒有變,卻沒有同游之人,從而而心中充滿了愁緒。「多情山鳥不須啼。」。
則是對這種愁緒的強調——不用山中多情的鳥兒悲啼,心中自會惆悵不已。最後兩句,引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贊頌李廣的話說明葉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們的稱頌,葉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愛戴。
Ⅳ 全國叫李成蹊有多少個
名字查詢系統顯示,全國 李成蹊 同名同姓者共178人,名字很好,重名者相對較少,詳細省份地址以及性別無法查詢,(網路數據不保證%100准確.即便是全國人口信息庫里的名字也是每天都有更新,希望樓主能夠理解).
Ⅵ 有哪些不是四個字的成語
1、八九不離十[ bā jiǔ bù lí shí ] 幾乎接近(實際情況)。
出處:老舍《柳屯的》:「可是比較的,我還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兒的同學。我不敢說是明白他,不過講猜測的話,我或者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2、飽暖思淫慾[ bǎo nuǎn sī yín yù ] 食飽衣暖之時,則生淫慾之心。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1卷:「自古道『飽暖思淫慾』,王祿手頭饒裕,又見財物易得,便思量淫盪起來。」
3、打蛇打七寸[ dǎ shé dǎ qī cùn ] 比喻說話做事必須抓住主要環節。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你先生請上裁。」
4、不打不相識[ bù dǎ bù xiāng shí ] 指經過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結交、相處。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戴宗道:『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5、不到黃河心不死[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 ] 比喻不到絕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
Ⅶ 李成蹊名字含義是什麼
成蹊
解釋:蹊,田中腳步踏出的小路。喻身懷美質,勿需宣揚自然為人所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樹和李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便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為人品德高尚,誠實、正直,用不著自我宣傳,就自然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成語典故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論》:"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翻譯:太史公說:《論語》說,"本身行為正,不下命令,人們也奉行;本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們也不奉行。"這是說的李將軍啊。我見到李將軍,朴朴實實像個鄉下人,口不善於言辭。他死的時候天下無論認識他的或不認識他的,都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實誠懇的心地實在使士大夫崇敬,諺語說:"桃李不能言語,可樹下踩出小路來。"這話雖小,卻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飢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這是一位多麼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Ⅷ 大家談談「李言蹊」這個名字怎麼樣
挺好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與誰有關
李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講的是驍將李廣善於帶兵的故事。這句話的意思是:桃李樹並不宣揚自己果實之美,但去採摘的人卻很多,以至於樹下踩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