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炸醬面的來源
說起炸醬面,大家肯定馬上會想到的是「老北京炸醬面」,確實炸醬面的起源也是從北京開始,說到老北京炸醬面的來歷,它的歷史背景還是非常久遠的。
至於炸醬面的起源,目前沒有歷史考證,只有一個民間傳說,但是也沒有經過考證。
清朝光緒年間,八國聯軍入侵中華,打到北京後,使清宮慈禧太後,光緒皇帝等隨從,從北京逃西安城內南大街,聞到一股清香味,總管李蓮英抬頭一看,是家炸醬面館,及時稟報太後、皇帝,由於長途跋涉皇帝和太後也正是飢渴交加,說那就吃吧。進入店內,李蓮英向店老闆要了專營的素醬面,所有人吃了一碗後說:「味道真好,再來一碗!」,吃完之後太後問眾隨從這面味道怎麼樣?眾人異口同聲說:「絕對的好面,好!好!」這時太後皇上要起駕上路,太後吩咐總管李蓮英把做炸醬面的人帶到北京,帶到宮里做炸醬面,從此後素炸醬面在北京落戶。
另有一種說法,炸醬面是諸多面條之鼻祖!
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當時所有的麵食皆稱之為「餅」,在湯中煮稱為「湯餅」。早期的湯餅呈片狀,以後逐漸由片狀演變成條狀。面條在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基本形成。如:北魏?賈德勰的《齊民要術》中所載的「水引餅」已與現代的面條相近。晉?束的〈湯餅賦〉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乾咽」。
炸醬面是北京獨有的食物之一,炸醬使用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在做炸醬的時候,將肉丁還有蔥姜蒜一起放到油鍋里進行翻炒,很多炸醬就出現了。面條煮熟後,撈出,燒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也有面條撈出後用涼水浸洗再加炸醬、菜碼的,稱「過水面」或者「涼面」。
另外,河北、上海、廣東、東北也有不同製法的炸醬面。韓國亦有炸醬面,是由華僑帶入韓國,以春醬(黑豆醬)為調味料,加上洋蔥、蝦、肉類等。炸醬面目前在日本的高級餐館也有賣,不過擺放相當精緻,在碟子周邊擺上綠色黃瓜絲,中間盤放面條,碟子芯放上黃色的炒雞蛋,最中央是一撮紫色的炸醬,像一盤工藝品。
B. 炸醬面的盛行地區
炸醬面在中國北方十分流行,而陝西、天津、上海、廣東、東北也有不同製法的炸醬面。韓國亦有炸醬面,是由山東華僑帶入韓國,以春醬(黑豆醬)為調味料,加上洋蔥、蝦、肉類等。不過擺放相當精緻,中間盤放面條,最中央是一撮紫色的炸醬,像一盤工藝品。炸醬面是北京富有特色的食物,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面醬炸炒,即成炸醬。面條煮熟後,撈出,澆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也有面條撈出後用涼水浸洗再加炸醬、菜碼的,稱「過水面」。
炸醬面在中國的流行程度,從國內各地關於炸醬面的順口溜可見一斑。
在北方,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是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姜、蒜等在油鍋炸炒,加黃稀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10分鍾。當肉丁被黃醬咕嘟透了,肉皮紅亮,香味四講究的則是裡脊丁炸醬三鮮(蝦仁、裡脊、玉蘭片)炸醬等,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老北京人吃炸醬面,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面,但湯要篦盡。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面碼兒」。初春,用掐頭去尾的豆芽菜(稱掐菜)、只有兩片子葉的小水蘿卜纓,並澆上過年剩下的臘八醋。春深,在醬里放上鮮花椒蕊兒,稱花椒醬,面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蘿卜纓和絲(條)。初夏則以新蒜、焯過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為面碼兒。另外,上海、廣東、韓國亦有炸醬面。
C. 炸醬面哪裡的特產
炸醬面是北京的特產,並且炸醬面在中國北方地區也十分流行,而陝西、天津、上海、廣東、東北等地也有不同製法的炸醬面。韓國亦有炸醬面,但是是由山東華僑帶入韓國的。
炸醬面是北京富有特色的食物,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面醬炸炒,即成炸醬。面條煮熟後撈出,老北京人稱作「鍋挑兒」,澆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
D. 全國各地哪裡最愛吃麵食你最中意的麵食是什麼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吃過蘭州牛肉麵。蘭州牛肉麵是甘肅蘭州地區的特色風味小吃,味道可口獨特,歷史悠久,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其以「蘿卜白肉,牛肉爛軟,辣油紅艷,香菜翠綠雖然作為一個北方人,但是卻沒有特別中意的麵食,基本都能吃。如果非得排個順序是話就是饅頭面條,要是細排的話只能先說不喜歡什麼了!現在是不太喜歡油炸類的麵食。
製作過程找一個中盆加姜蒜泥,(多放)辣椒油青椒,黃瓜絲,泡椒小米辣椒,蔥花,生抽,花椒油,鹽,白糖拌均勻就可以吃啦,這個是麻辣口味,本人自創作品。不喜歡吃辣椒的不介意試做哈。炸醬面是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麵食,到了夏天一碗配上各式菜碼的過水面,再拌上小火慢熬出來的炸醬,營養豐富,美味十足,又清爽可口,炎熱的夏天來一碗美味爽口的炸醬面真的是無可挑剔的。
E. 什麼省份的人最愛吃面呢
中國是個地域遼闊,地大物博的國家。雖然我們中國人是共同生活在同個國家,但因為地理位置、氣候天氣、文化風俗等各種不同,也讓來自不同地方的我們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中國的八大菜系,各地美味的特色小吃,不得不感慨中國美食的多姿多彩。
當地人吃面早已成為深入骨髓的一種生活飲食習慣,來到陝西吃面不僅足料,而且物美價廉。或許你在這里吃上個一個月,也只會出現一家比一家更美味的情況!如果有機會,何不來到陝西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面呢?
F. 炸醬面豆汁炒肝是我國哪個城市的風味小吃
北京 炸醬面,漢族麵食。最初是源自於老北京思銘吳胡同一家專門以面條為主的老字型大小面館,在傳走大江南北之後便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流行於北京 、天津、河北,遼寧、吉林等北方地區,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面醬炸炒,即成炸醬。面條煮熟後,撈出,澆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也有面條撈出後用涼水浸洗再加炸醬、菜碼的,稱 "過水面"。
G. 炸醬面最初起源於我國哪個城市
炸醬面最初起源北京,不過在傳遍大江南北之後便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
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面醬炸炒,即成炸醬。面條煮熟後,撈出,澆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
炸醬主要原料是面條、豬肉和蔬菜。面條易於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吸收等功效。而豬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並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但由於豬肉中膽固醇含量偏高,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
多放些蔬菜作為「面碼」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炸醬面成為一種健康的飲食。否則鹽分多,纖維少,維生素C和鉀不足。醬本身含有較多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適合與麵粉搭配。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因為豬肉不宜與烏梅、甘草、鯽魚、蝦、鴿肉、田螺、杏仁、驢肉、羊肝、香菜、甲魚、菱角、蕎麥、鵪鶉肉、牛肉同食。所以在做炸醬面的時候要避免使用上述原料。此外,食用以豬肉為原料的炸醬面後不宜喝大量的水。
H. 最平民美食 ——炸醬面由來
炸醬面,漢族麵食。最初是源自於老北京思銘吳胡同一家專門以面條為主的老字型大小面館,在傳走大江南北之後便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1] ,流行於北京 、天津、河北,遼寧、吉林等北方地區,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面醬炸炒,即成炸醬。面條煮熟後,撈出,澆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也有面條撈出後用涼水浸洗再加炸醬、菜碼的,稱 「過水面。
來歷傳說
在北方,人們都以麵食為主,比如北方人喜歡吃的饅頭、包子、餃子、餛飩、烙餅、面條都是麵食。可是北京人一提到「面」,就不是這些了,而是面條,即「面」就是面條的專有名詞。
面條有「長壽」的意思,所以北京人的面里邊有長壽面。其實在北京,有這樣一說:「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長壽面、接三面」。
所謂洗三面,就是小孩子剛出生第三天,舉辦個「洗三」儀式,親戚朋友來吃孩子的面條,祝福他「長命百歲」;以後每年過生日,都得吃「長壽面」「挑壽」,意思是祝福他「福壽綿長」;人死之後的第三天,親戚朋友要吃「接三面」,意思是表示對死者的感情連綿不斷。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日常生活中,北京人也非常喜歡吃面,炸醬面、打鹵面,好幾種吃法,在這里我們專門講老北京炸醬面。
北京人一般只吃抻面和切面。
抻面就是把和好的面團放在案板上,用大擀麵杖擀成大片,然後製作者右手用刀切條,左手推,讓切好的面條粘上點乾麵,這樣就不會粘在一起了。最後攢成一把,用雙手拎起來抻,截去兩頭連接的地方後,就立刻放入早已沸騰的鍋里。
切面呢,就是先把面團擀成薄片,然後灑上乾麵,一層一層地疊起來,切成絲。面條煮好後,就放「澆頭兒」攪拌,之後即可食用。
吃炸醬面,比較常見的就是豬肉丁炸醬面。吃時,講究冷天吃「鍋兒挑」熱面,熱天吃過水涼面,並且根據季節再佐以時令小菜,做「面碼兒」。
「面碼兒」分時令不同,各有講究。初春,是掐頭去尾的豆芽菜、小水蘿卜纓;春末是青蒜、香椿芽、青豆嘴等;初夏則是新蒜、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
編輯於 2015-01-04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2個回答
炸醬面-京東食品飲料,好味道,忘卻萬種香!
倆兄弟 雜醬面雜醬炸醬面炸醬拌面調料拉麵醬1000克裝
¥56 元
韓式炸醬面醬 炸醬面醬料 雜醬面調料春醬炸醬面拌醬 拌面醬 韓式炸醬面醬350克
¥32.75 元
雙匯 炸醬面醬 老北京風味醬 拌面醬 中辣 150g*4袋
¥25.19 元
炸醬面正宗拌面方便麵速食泡麵雜醬面 20包炸醬面
¥41.17 元
京東廣告
淘寶網-炒麵 的面條品牌匯聚,淘我喜歡!
炒麵東北純玉米粗黃面條營養勁道食用碴條食品袋裝無添加好吃的
¥20.8 元
5斤裝正宗武漢熱乾麵面條湖北鹼水面鹼面條干鹼面掛面炒麵涼面粗
¥30.54 元
古松面整箱裝包珠江麵食袋裝炒麵寬面火鍋面散裝面條方便麵面餅
¥31.98 元
正宗湖北鹼水面武漢風味熱乾麵鹼面條掛面炒麵涼面炸醬拌面
¥9.9 元
淘寶熱賣廣告
更多專家
炸醬面的來歷(100~200字)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3條評論
熱心網友3
還行
查看全部3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淘寶學炒飯炒麵地方哪裡學千萬商品,品類齊全,千萬別錯過!
淘寶超值學炒飯炒麵地方哪裡學,優享品質,驚喜價格,商品齊全,淘你滿意!上淘寶,驚喜隨處可淘!
廣告2021-11-28
誰知道炸醬面的歷史(來歷,簡介)告訴一下,,謝謝
北方人以麵食為主,如饅頭、花捲、包子、餃子、餛鈍、烙餅、面條。 但北京人一提到「面」,乃指的是面條。面條寓意「長壽」,俗語「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長壽面 」、「接三面」。 嬰兒降生後三日有洗三儀式,吃洗三面祝願嬰兒「長命百歲」;過生日時照例吃「長壽面」,謂之「挑壽」,寓意「福壽綿長」;人死三日的初祭謂之「接三,以 「接三面」招待來賓表示對死者的悼念之情悠悠不斷。 日常生活中,北京人更喜歡吃面,而且還形成了固定的套路。 城內居民一般只吃抻面和手工切面。 抻面是將和好的白面在面案上用擀麵杖擀成大片,右手用刀切條,左手往左邊推滾,以便滾上乾麵,免於粘連,最後攢成一把,雙手拎起抻長,截去兩頭連接處,馬上放入沸水鍋內;切面是將和好的白面擀成薄片,灑上乾麵疊而切之,成為絲狀。 此外還有做寬形 「板兒條」的。煮好後各有不同的「澆頭兒」,並據此分為以下幾種: 炸醬面: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純是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姜、蒜等在油鍋炸炒,加黃稀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10分鍾。 這時,肉丁被黃醬咕嘟透了,肉皮紅亮,香味四講究的則是裡脊丁炸醬三鮮(蝦仁、裡脊、玉蘭片)炸醬等,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 老北京人吃炸醬面,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面,但湯要篦盡。 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面碼兒」。初春,用掐頭去尾的豆芽菜(稱掐菜)、只有兩片子葉的小水蘿卜纓,並澆上過年剩下的臘八醋。 春深,在醬里放上鮮花椒蕊兒,稱花椒醬,面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蘿卜纓和絲(條)。 初夏則以新蒜、焯過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為面碼兒。 麻醬面:即芝麻醬面,是老北京人夏天的便飯。面條煮好從鍋里撈出放入冷水中泡涼,澆上芝麻醬(放鹽,以水調好)、花椒油(用香油炸好的花椒油趁熱放入醬油內)、米醋,再放上腌胡蘿卜絲、青蒜、小水蘿卜絲、掐菜、香椿芽等。 吃起來有如扒糕、涼粉的風味。鹵面:俗稱「打鹵面」。 民間辦紅、白喜事,如果用「炒菜面」招待親友,一律用打鹵面。 打鹵通常是以煮豬肉的湯或以羊肉煸鍋,放香味。 也有不勾芡的,湯內加鹿角菜,成為清湯的澆汁,稱「氽兒鹵」。 材料: 手擀麵或掛面 五花肉 各種配菜 油 蔥末 薑末 白糖 黃醬 香油 做法: 1.把肉切成黃豆粒大小的丁。 2.油熱放肉,變色後放蔥、姜,炒出香味放醬下鍋。下鍋時最好放點溫水,但只須加一次水。 3.小火慢炒,有了香味時放點白糖,醬變成紅黑色時,放蔥末,加香油,翻炒均勻後馬上起鍋。 4.醬炸好後和配菜、面一起拌勻。 ● 炸醬面也叫小碗干炸。 ● 配菜是炸醬面里重要的一環,正宗的一般有十幾種配菜,少的也有七八種。常見的配菜有黃瓜、青豆、黃豆、青蒜、芹菜、豆苗、蘿卜纓、蘿卜絲等,青豆、黃豆、芹菜需要用水焯一下再拌。 ● 干、稀黃醬都可以。如果是干醬,要先調稀了再用。 專家點評: 一定要放多種蔬菜作「面碼」,才能使炸醬面成為一種健康的飲食。否則鹽分多,纖維少,維生素C和鉀不足。醬本身含有較多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適合與麵粉搭配。
12贊·1,196瀏覽2018-05-13
炸醬面的來歷
北方人以麵食為主,如饅頭、花捲、包子、餃子、餛鈍、烙餅、面條。 但北京人一提到「面」,乃指的是面條。面條寓意「長壽」,俗語「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長壽面 」、「接三面」。 嬰兒降生後三日有洗三儀式,吃洗三面祝願嬰兒「長命百歲」;過生日時照例吃「長壽面」,謂之「挑壽」,寓意「福壽綿長」;人死三日的初祭謂之「接三,以 「接三面」招待來賓表示對死者的悼念之情悠悠不斷。 日常生活中,北京人更喜歡吃面,而且還形成了固定的套路。 城內居民一般只吃抻面和手工切面。 抻面是將和好的白面在面案上用擀麵杖擀成大片,右手用刀切條,左手往左邊推滾,以便滾上乾麵,免於粘連,最後攢成一把,雙手拎起抻長,截去兩頭連接處,馬上放入沸水鍋內;切面是將和好的白面擀成薄片,灑上乾麵疊而切之,成為絲狀。 此外還有做寬形 「板兒條」的。煮好後各有不同的「澆頭兒」,並據此分為以下幾種: 炸醬面: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純是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姜、蒜等在油鍋炸炒,加黃稀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10分鍾。 這時,肉丁被黃醬咕嘟透了,肉皮紅亮,香味四講究的則是裡脊丁炸醬三鮮(蝦仁、裡脊、玉蘭片)炸醬等,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 老北京人吃炸醬面,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面,但湯要篦盡。 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面碼兒」。初春,用掐頭去尾的豆芽菜(稱掐菜)、只有兩片子葉的小水蘿卜纓,並澆上過年剩下的臘八醋。 春深,在醬里放上鮮花椒蕊兒,稱花椒醬,面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蘿卜纓和絲(條)。 初夏則以新蒜、焯過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為面碼兒。 麻醬面:即芝麻醬面,是老北京人夏天的便飯。面條煮好從鍋里撈出放入冷水中泡涼,澆上芝麻醬(放鹽,以水調好)、花椒油(用香油炸好的花椒油趁熱放入醬油內)、米醋,再放上腌胡蘿卜絲、青蒜、小水蘿卜絲、掐菜、香椿芽等。 吃起來有如扒糕、涼粉的風味。鹵面:俗稱「打鹵面」。 民間辦紅、白喜事,如果用「炒菜面」招待親友,一律用打鹵面。 打鹵通常是以煮豬肉的湯或以羊肉煸鍋,放香味。 也有不勾芡的,湯內加鹿角菜,成為清湯的澆汁,稱「氽兒鹵」。 材料: 手擀麵或掛面 五花肉 各種配菜 油 蔥末 薑末 白糖 黃醬 香油 做法: 1.把肉切成黃豆粒大小的丁。 2.油熱放肉,變色後放蔥、姜,炒出香味放醬下鍋。下鍋時最好放點溫水,但只須加一次水。 3.小火慢炒,有了香味時放點白糖,醬變成紅黑色時,放蔥末,加香油,翻炒均勻後馬上起鍋。 4.醬炸好後和配菜、面一起拌勻。 ● 炸醬面也叫小碗干炸。 ● 配菜是炸醬面里重要的一環,正宗的一般有十幾種配菜,少的也有七八種。常見的配菜有黃瓜、青豆、黃豆、青蒜、芹菜、豆苗、蘿卜纓、蘿卜絲等,青豆、黃豆、芹菜需要用水焯一下再拌。 ● 干、稀黃醬都可以。如果是干醬,要先調稀了再用。 專家點評: 一定要放多種蔬菜作「面碼」,才能使炸醬面成為一種健康的飲食。否則鹽分多,纖維少,維生素C和鉀不足。醬本身含有較多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適合與麵粉搭配。
34贊·4,525瀏覽2016-12-01
炸醬面的來源?
清朝光緒年間,八國聯軍入侵中華,打到北京後,使清宮慈禧太後,光緒皇帝等隨從,從北京逃西安城內南大街,聞到一股清香味,總管李蓮英抬頭一看,是家炸醬 面館,及時稟報太後、皇帝,由於長途跋涉皇帝和太後也正是飢渴交加,說那就吃吧。進入店內,李蓮英向店老闆要了專營的素醬面,所有人吃了一碗後說:「味道 真好,再來一碗!」,吃完之後太後問眾隨從這面味道怎麼樣?眾人異口同聲說:「絕對的好面,好!好!」這時太後皇上要起駕上路,太後吩咐總管李蓮英把做炸 醬面的人帶到北京,帶到宮里做炸醬面,從此後素炸醬面在北京落戶。 另有一種說法,炸醬面是諸多面條之鼻祖! 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當時所有的麵食皆稱之為「餅」,在湯中 煮稱為「湯餅」。早期的湯餅呈片狀,以後逐漸由片狀演變成條狀。面條在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基本形成。如:北魏?賈德勰的《齊民要術》中所載的「水引 餅」已與現代的面條相近。晉?束的〈湯餅賦〉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 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乾咽」。
16贊·4,085瀏覽
炸醬面的來歷(100~200字) — 找答案,就來「問一問」
6250位專家解答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炸醬面的由來
北方人以麵食為主,如饅頭、花捲、包子、餃子、餛鈍、烙餅、面條。 但北京人一提到「面」,乃指的是面條。面條寓意「長壽」,俗語「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長壽面 」、「接三面」。 嬰兒降生後三日有洗三儀式,吃洗三面祝願嬰兒「長命百歲」;過生日時照例吃「長壽面」,謂之「挑壽」,寓意「福壽綿長」;人死三日的初祭謂之「接三,以 「接三面」招待來賓表示對死者的悼念之情悠悠不斷。 日常生活中,北京人更喜歡吃面,而且還形成了固定的套路。 城內居民一般只吃抻面和手工切面。 抻面是將和好的白面在面案上用擀麵杖擀成大片,右手用刀切條,左手往左邊推滾,以便滾上乾麵,免於粘連,最後攢成一把,雙手拎起抻長,截去兩頭連接處,馬上放入沸水鍋內;切面是將和好的白面擀成薄片,灑上乾麵疊而切之,成為絲狀。 此外還有做寬形 「板兒條」的。煮好後各有不同的「澆頭兒」,並據此分為以下幾種: 炸醬面: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純是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姜、蒜等在油鍋炸炒,加黃稀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10分鍾。 這時,肉丁被黃醬咕嘟透了,肉皮紅亮,香味四講究的則是裡脊丁炸醬三鮮(蝦仁、裡脊、玉蘭片)炸醬等,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 老北京人吃炸醬面,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面,但湯要篦盡。 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面碼兒」。初春,用掐頭去尾的豆芽菜(稱掐菜)、只有兩片子葉的小水蘿卜纓,並澆上過年剩下的臘八醋。 春深,在醬里放上鮮花椒蕊兒,稱花椒醬,面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蘿卜纓和絲(條)。 初夏則以新蒜、焯過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為面碼兒。 麻醬面:即芝麻醬面,是老北京人夏天的便飯。面條煮好從鍋里撈出放入冷水中泡涼,澆上芝麻醬(放鹽,以水調好)、花椒油(用香油炸好的花椒油趁熱放入醬油內)、米醋,再放上腌胡蘿卜絲、青蒜、小水蘿卜絲、掐菜、香椿芽等。 吃起來有如扒糕、涼粉的風味。鹵面:俗稱「打鹵面」。 民間辦紅、白喜事,如果用「炒菜面」招待親友,一律用打鹵面。 打鹵通常是以煮豬肉的湯或以羊肉煸鍋,放香味。 也有不勾芡的,湯內加鹿角菜,成為清湯的澆汁,稱「氽兒鹵」。 材料: 手擀麵或掛面 五花肉 各種配菜 油 蔥末 薑末 白糖 黃醬 香油 做法: 1.把肉切成黃豆粒大小的丁。 2.油熱放肉,變色後放蔥、姜,炒出香味放醬下鍋。下鍋時最好放點溫水,但只須加一次水。 3.小火慢炒,有了香味時放點白糖,醬變成紅黑色時,放蔥末,加香油,翻炒均勻後馬上起鍋。 4.醬炸好後和配菜、面一起拌勻。 ● 炸醬面也叫小碗干炸。 ● 配菜是炸醬面里重要的一環,正宗的一般有十幾種配菜,少的也有七八種。常見的配菜有黃瓜、青豆、黃豆、青蒜、芹菜、豆苗、蘿卜纓、蘿卜絲等,青豆、黃豆、芹菜需要用水焯一下再拌。 ● 干、稀黃醬都可以。如果是干醬,要先調稀了再用。 專家點評: 一定要放多種蔬菜作「面碼」,才能使炸醬面成為一種健康的飲食。否則鹽分多,纖維少,維生素C和鉀不足。醬本身含有較多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適合與麵粉搭配。
20贊·4,140瀏覽2016-12-01
炸醬面的起源?
老北京炸醬面的起源:歷史說 至少2000多年來,面條一直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普遍食物。但是關於面條的起源,眾說紛紜,中國、義大利和一些阿拉伯國家都曾被認為是面條的起源國。 2005年10月13日的《自然》雜志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呂厚遠研究員等取得的科技考古方面的發現,以事實說明中國也許是真正的面條起源國。 專家在中國西北青海省民和縣的喇家遺址發現了這些面條,出土時面條保存完好,盛在一個倒扣的密封碗中,碗深埋在3米厚的沉積物中。自從1999年喇家遺址被發掘以來,大量的碳14年代測定、文物遺存和地質現象表明,青海省喇家遺址屬於新石器晚期的齊家文化,在4000年前被一次災難性的地震和洪水毀滅和淹埋了。因為這一突發事件,喇家遺址保存了許多其它考古遺址難以保存的史前人類生活遺存和災難場景。研究人員發現了由於地震、洪水的發生而打翻的裝有面條的碗,它被隨之而來的泥沙密封,形成了罕見珍貴的保存環境。 這些面條形狀細長,顏色黃褐,盛放在一個倒扣的碗底中,當研究人員把碗翻過來,在碗內發現了更多的面條,這些面條長約50多厘米,直徑約3毫米,看上去類似於中國的傳統食品拉麵。為了測定這些面條的成分,研究人員對這些古代面條樣品進行了植硅體和澱粉形態分析,比照了大麥、青稞、小麥、高粱、燕麥、穀子、黍子、狗尾草等80多種植物果實中植硅體和澱粉形態的特點,之後他們發現,這些古代面條樣品中保存有大量的穀子和黍子的典型殼體植硅體顆粒和澱粉顆粒,以此得出的結論是這些面條由小米和粟製成。專家進一步解釋說,當時的人們先把這兩種作物磨成麵粉,使之成團,然後拉成面條的形狀。研究人員還說,小米缺乏黏性,如果單用它做面團,無法拉成又細又長的面條。這種面條的成分與如今普遍使用的小麥做面條的原料不同,可以說明中國的先民在4000年前已經有了較完善的工藝對這些植物果實進行脫粒、粉碎、磨細並製成足以製做面條的麵粉。 在中國,關於面條的最早記載是東漢年間。因為古時民間衛生條件差,常因飲食不潔而患胃腸病,面條用水沸煮,相對衛生,可大大減少疾病的發生。中國古時各時期對面條的稱謂也不盡相同: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之「水引」;唐朝叫做「冷淘」。在國外,普遍的觀點是面條最早在中東地區發明,後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義大利,經由義大利人進一步把面條食品傳播到歐洲以及全世界。由於面條作為柔軟的麵食極難保存,長期以來世界上並沒有發現過早期面條的直接證據,更缺乏機會研究早期面條的製作材料及加工過程。從已有的證據看,這碗面條的發現,可以說明中國人發明並製作面條的時間要大大早於世界上的其它地方。但喇家遺址發現的面條究竟是不是阿拉伯面條或者義大利面條的祖先,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加以證明。 雖然只是一碗面條,但此次研究中所運用的環境-科技考古方法確為國際領先水平。作為當今國際上迅速發展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交叉的新學科,自然科學各種新方法正日益豐富著考古研究,拓寬了環境-科技考古的研究領域。這碗面條,對於新石器農業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的研究都具有獨特的意義。
I. 炸醬面是哪裡的
炸醬面在中國北方十分流行,而陝西、天津、上海、廣東、東北也有不同製法的炸醬面。
細條實心面200克,牛肉糜400克,洋蔥粒1/3杯,芹菜粒1/2杯,胡蘿卜粒1/2杯,蒜泥兩中匙,粉醬一杯,紹酒一大匙,香菜半小匙,黃油60克,色拉油三大匙,沸水五杯,精鹽一小匙,胡椒粉一小匙。
製作方法
①將細條實心面放入沸水中,加蓋高火3分鍾,取出擱置5分鍾,瀝去水分。
②色拉油倒入盤內,高火2分鍾,放入洋蔥、芹菜、胡蘿卜、蒜泥爆香,再加入粉醬、牛肉、紹酒、香菜、黃油、精鹽及胡椒粉拌勻,高火1分鍾,然後倒在面上,高火1分鍾即可。
義大利面條(直徑1.6mm)320g,牛瘦肉200g
洋蔥70g,義大利蘑菇干5g,胡蘿卜20g,紅番茄200g,牛肉清湯粉8克,清水400ml,番茄沙司30ml,干紅葡萄酒30ml,芹菜10g,橄欖油40ml,月桂葉2片,歐芹、百里香各少許,鹽、胡椒粉各適量,硬乾酪粉適量。
1) 做肉醬:洋蔥,胡蘿卜、泡好的義大利香菇,芹菜切末。用橄欖油炒香。用小火炒成褐色。加入牛肉炒至同樣顏色,加入去皮、去籽的番茄一起煸炒待番茄炒爛後加入紅葡萄酒和番茄沙司炒勻。400ml清水中加入牛肉清湯粉製成牛肉清湯,鹽,香料,從小火,燉煮約半個小時,最後用鹽。牛肉清湯粉,胡椒粉調味,取出香料即可。
2) 意麵放入開水鍋中煮。(1升加10g鹽)至九成熟時放入篩中慮干水分,放入調料盤中,淋上橄欖油,攪拌面條。
3) 鍋內放入少許肉醬加入義大利面燒炒後裝盤,表面再加入一層義大利肉醬,最後撒入硬乾酪粉即可。
1.燒一鍋水,水開之後放意粉進去煮,適量加一點鹽,這樣煮出來就有味道。一般煮15分鍾就可以了,嘗一下就知道了。煮好之後濾干水分,放在漂亮的大盤子里。
2.西蘭花或者蘆筍在水裡煮熟,撈出來迅速放進事先准備好的冰水中。這樣蔬菜就能保持最新鮮的綠色了。沒有冰就用自來水狂沖也可以。沖好之後,放在意粉的旁邊,怎麼好看怎麼擺。
3.煮麵的同時可以准備醬。西紅柿2個切小丁,洋蔥小半個切丁,大蒜兩瓣切成小粒。
4.鍋里放橄欖油,油熱了之後下洋蔥和蒜,炒香之後下肉末,肉末快熟了就下番茄,反復的攪和,直到番茄變成醬狀。
5. 加少許番茄沙司,少許紅酒和適量的鹽和黑胡椒以及乳酪(我一般不放乳酪,因為俺不喜歡奶製品)。
6.讓醬料在鍋里小火熬10分鍾左右,下蘑菇。蘑菇熟了之後,醬就好了。舀出來淋在意粉上面,最後在上面撒點Basil的碎末就大功告成了。
7.配紅酒。海鮮醬的意粉配干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