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有多少座渡槽

中國有多少座渡槽

發布時間:2022-09-03 06:05:34

Ⅰ 新中國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另一個是什麼

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乾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乾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Ⅱ 渡槽的沿革


世界上最早的渡槽誕生於中東和西亞地區。公元前700餘年,亞美尼亞已有渡槽。公元前703年,亞述國一西拿基立下令建一條483公里長的渡槽引水到國都尼尼微。渡槽建在石牆上,跨越澤溫的山谷。石牆寬21米,高9米,共用了200多萬塊石頭。渡槽下有5個小橋拱,讓溪水流過。
古希臘的許多城市建有良好的渡槽,但古羅馬人最為認真,把供水系統看作是公共衛生設施的重要部分。羅馬第一條供水渡槽是建於公元前312年的阿庇渡槽;第十條也是最後一條則是公元226年建成的阿歷山大渡槽;最長最壯觀的是建於公元前114年的馬西亞渡槽,雖然水源離羅馬僅37公里,但渡槽本身長達92公里。這是因為渡槽要保持一定坡度,依地形蜿蜒曲折地修建。
中國修建渡槽也有悠久的歷史。古代人們鑿木為槽,引水跨越河谷、窪地。據記載,西漢時修渠所建渡槽稱為「飛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所建渡槽多採用木、砌石及鋼筋混凝土等材料,槽身過水斷面多為矩形,支撐結構多為重力式槽墩,跨度和流量一般不大,施工方法多為現場澆築。20世紀60年代以後,施工方法向預制裝配化發展。各種類型的排架結構、空心墩、鋼筋混凝土U形薄殼渡槽及預應力混凝土渡槽相繼出現。隨著大型灌區工程的發展,又促使採用各種拱式與梁式結構渡槽以適應大流量、大跨度、便於預制吊裝等要求,並且開始應用跨越能力大的斜拉結構形式。
許多水利工程、引水工程等大量地使用著渡槽,創造出很多富有特色的新式渡槽、現代化渡槽。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由於水利設施落後,直接影響了農村的發展。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引水灌溉就成為一項突出的民生工程。渡槽作為一種水利設施,就在這種背景下在全國各地開始大規模興建,它見證了近代中國農業、水利發展的起承轉合。
南水北調工程中,40餘座引水跨越山谷和江河的渡槽,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引水渡槽。日前,由武漢大學王長德教授帶頭的該項目通過專家評審,成功解決了在我國建設世界最大渡槽的技術難關。
渡槽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690年,在今蘇聯的戈梅利河向特比圖河引水,曾架設一座拱形渡槽,長274.3m、高9.1m,並用砂漿勾縫防滲。公元前19年在今法國境內修建了蓬迪加爾渡槽。該渡槽長274m、高49m,為塊石干砌拱形結構。中國最古老的渡槽,距今已有2000餘年。早期修建的渡槽多為木石結構。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鋼筋混凝土渡槽。60年代以後,隨著大型灌區工程的發展,各種輕型結構渡槽、大跨度拱式渡槽被廣泛採用,預制裝配式施工方法也得到推廣。結構形式優選理論、新型材料、電子計算機技術及先進施工技術等已開始應用。

Ⅲ 中國八大奇跡是什麼

中國的八大跡有:北方萬里長城、臨潼秦始兵馬俑、北京圓明園、河南紅旗渠、隨州曾侯乙編鍾、湖南馬王堆漢墓、四川三星堆古文化遺址、福建客家土樓。

1、萬里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2、秦始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3、圓明園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4、河南紅旗渠

紅旗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乾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乾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

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5、隨州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鍾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鍾,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6、湖南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復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

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葯等遺物3000餘件。此外,還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屍1具,以及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

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及長沙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7、四川三星堆古文化遺址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

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

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8、福建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是客家人世代相襲、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並用夯土牆承重的大型群體樓房住宅,是客家民居(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三大類別之一。

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樓和廣東客家土樓,主要分布在閩西南的永定、南靖、華安、平和和粵東的大埔、蕉嶺、饒平等地。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土樓,是客家先民在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結晶,胡錦濤同志贊譽「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土樓源於客家,根在永定。

規模宏大的客家土樓,是山區民居建築類型中的「巨無霸」,稱得上是古代民居建築中的」航空母艦",被譽為「東方古城堡」。

Ⅳ 新中國兩大奇跡是什麼

新中國兩大奇跡:南京長江大橋、林縣紅旗渠。
1、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橋北之間,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和世界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有「爭氣橋」之稱。
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東部地區交通的關鍵節點,上層為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連通104國道、312國道等跨江公路,是溝通南京江北新區與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層為雙軌復線鐵路橋寬14米、全長6772米,連接津浦鐵路與滬寧鐵路干線,是國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脈。
2、紅旗渠:
位於河南的林州市,全長70.6公里,是國家5A級景區。當時的人們吃水、灌溉困難,當地人們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1960年從太行山腰修建了這一工程,直到1969年才完工,歷經了快十年的時間,被稱為「人工天河」。這十年的時間里,人們一共鏟平了1250個山頭,搭建了151個渡槽,鑿出了211個隧洞,挖出的土石多達2225萬立方米,它的建成的意義很大,徹底解決了56.7萬林縣百姓的吃水問題,54萬耕地也能得到灌溉,糧食產量也從最初的100公斤達到了476.3公斤,是人們心中的「生命渠」。

Ⅳ 中國八大奇跡是哪八個

中國的八大跡有:北方萬里長城、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北京圓明園、河南紅旗渠、隨州曾侯乙編鍾、湖南馬王堆漢墓、四川三星堆古文化遺址、福建客家土樓。

1、北方萬里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

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像,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2、福建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也稱客家土圍樓、圓形圍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見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市,漳州、廣東饒平縣、大埔縣。 其中以永定縣和南靖縣內的客家土樓最具規模,造型也最為壯觀,永定客家土樓坐落在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內。

在我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規模之大,造型之美,歷史之悠久,構成了一個奇妙的世界。

3、北京圓明園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

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園林面積350多公頃,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

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

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

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萬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

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4、四川三星堆古文化遺址

三星堆遺址位於中國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會成都40公里,東距廣漢市區7公里,是一座由眾多古文化遺存分布點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遺址群。

三星堆遺址群的年代范圍前後延續 2000年,所出的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徵,自成一個文化體系,已被中國考古學者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5、湖南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以及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及長沙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2]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6、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贏政的陵墓,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縣東5公里處。

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即位便開始營陵園,由丞相李斯建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當時,秦朝全國總人口才2000萬,而築陵徵集了達72萬之多,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巨。

考古學家已探明秦始皇陵的布局。內外兩重夯土,象徵著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月三面各開一門。秦始皇陵開創了從都城建制規劃陵園布局制度,帝陵的布局結構以地宮為中心,在其周圍設置了大量大型禮制建築,園寺吏舍建築丶陵邑衙署以及各種各樣叢葬坑。

7、河南紅旗渠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8、隨州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Ⅵ 我國創造的兩大奇跡是什麼

新中國兩大奇跡:南京長江大橋,林縣紅旗渠。

1,南京長江大橋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橋北之間,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和世界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有「爭氣橋」之稱。

2,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東部地區交通的關鍵節點,上層為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連通104國道,312國道等跨江公路,是溝通南京江北新區與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層為雙軌復線鐵路橋寬14米,全長6772米,連接津浦鐵路與滬寧鐵路干線,是國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脈。

3,紅旗渠:位於河南的林州市,全長70.6公里,是國家5A級景區。當時的人們吃水,灌溉困難,當地人們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1960年從太行山腰修建了這一工程,直到1969年才完工,歷經了快十年的時間,被稱為「人工天河」。

4,這十年的時間里,人們一共鏟平了1250個山頭,搭建了151個渡槽,鑿出了211個隧洞,挖出的土石多達2225萬立方米,它的建成的意義很大,徹底解決了56.7萬林縣百姓的吃水問題,54萬耕地也能得到灌溉,糧食產量也從最初的100公斤達到了476.3公斤,是人們心中的「生命渠」。

Ⅶ 中國長渠進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了嗎

據湖北省襄陽市水利局消息,位於該市境內的長渠(又名白起渠)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也是水系發達的湖北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專家介紹,長渠經過歷代修繕,現已發展成為以三道河大型水庫為主水源,15座結瓜水庫及2671口陂塘為補充水源,各級干支渠道為脈絡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結合、「長藤結瓜」式農業灌溉系統。工程擁有規模以上乾渠1條、主要支渠38條、閘門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滾水壩1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渠累計向南漳和宜城兩地提供農業和工業用水140餘億立方米,為灌區糧食豐收作出巨大貢獻。

Ⅷ 中國總共有多少個渡槽村

中國總共現在應該18個度桃村吧?

Ⅸ 中國有那些渡槽

湖南臨澧縣群英渡漕,四川瀘縣華豐渡槽,浙江天台縣紅旗渡槽,河南魯山縣沙河渡槽等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座渡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2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8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5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
人民幣兌多少越南錢 瀏覽: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6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5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2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5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4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501
哪個國家恨中國 瀏覽:594
義大利體和拉丁體哪個好看 瀏覽:571
越南回廣西坐什麼航班 瀏覽:324
二戰為什麼義大利成了戰勝國 瀏覽:620
中國為什麼和印尼不好 瀏覽:461
有哪些國家幫助了中國疫情 瀏覽:406
中國風影響力如何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