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豐順濟公廟的中華龍有多長
豐順濟公廟的中華龍全長318米。
「中華龍」坐落在縣城豐順公園風景區的虎頭山上。2002年由旅外僑胞何僑生先生捐人民幣三百多萬元,擇縣城南風景區虎頭山上順山坡高低彎曲之勢興建「中華龍」,該龍為琉璃瓦鋼筋水泥等材料製作。全長318米,寬1.5米至2.8米,高3米。底部製作成寬為1.5米至2米,高2.5米的長廊。長廊有步台階639級,兩旁立圓體柱157條,長廊內壁製作畫卷138幅,畫中有「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孔子辦私學、秦始皇統一中國、商鞅變法、劉邦約法三章、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詩聖杜甫、文天祥就義、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詩仙李白、文學家蘇東坡、鄭和下西洋、紅樓夢、豐順先賢丁日昌等中國歷代名人典故事件的畫卷138幅,如同觀賞中國史詩。「中華龍」設有四柱龍門一座,門頂書寫「中華龍」,門外柱聯「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內柱聯「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眉畫:「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門前立雄獅兩尊,門後立大象兩尊,門側興建涼亭1座。登山台階208級,龍身前活動坪1000多平方米。「中華龍」於2004年竣工,為縣城登山賞景之勝地。(以上信息來源於豐順地情網)
Ⅱ 霸王龍長多少米
霸王龍體長約11.5-14.7米。
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
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
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2)中國龍長度有多少米擴展閱讀:
霸王龍的棲息環境:
在霸王龍發現地的附近,仍然有霸王龍時代的針葉植物和它的親緣植物,當時的景物和佛羅里達州或喬治亞州南部相類似,這個區域有些小樹,高約15~25米,樹干直徑不到0·3米。
在它生活的時代,現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經出現了。且恐龍種類相比侏羅紀減少,所以霸王龍生活的環境並沒有想像的奇特。
在白堊紀初期出現的開花植物,霸王龍生活的時期主宰著世界的生態系統,90%的葉片化石都是在北達科塔州發現的,在收集的3萬多個葉片化石中,有90%的化石是屬於闊葉植物。
Ⅲ 東北挖出中國最早的真龍,龍的起源究竟是在哪
對於中國人而言,龍具有非常特別的意義,所謂“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即便遠在異國他鄉,也始終不忘自己是龍的傳人。然而,“龍”卻又充滿了神秘,身上有無數秘密沒有解開,比如龍究竟存不存在,龍是怎麼出現的,為何將龍作為圖騰,還有本文討論的話題:中國龍起源於何地?
正因如此,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龍源於約八千年前的遼河流域。當然,這一觀點只是就目前考古實物而言,未來一旦有了考古新發現,說不定就能推翻這一觀點。而且,除非有真實的龍這一種生物,否則先民崇拜的龍,就存在逐漸演化的問題,到查海遺址時,說不定已經演化了很久時間,只是如今沒有找到考古物證。
Ⅳ 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龍是哪裡的龍文化是如何傳播的
一直以來,中國人的傳統認知是龍起源於中原地區,在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了龍的起源問題。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於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逐擒殺蚩尤.....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於是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黃帝“合符釜山”造龍,就是抽取各個部落圖騰的一部分,然後“合符”組合成一個嶄新的生物——龍!顯然,這一歷史故事的發生地,就是在中原地區,所以中國龍自然起源於中原。
然而,考古不斷挖出的上古“真龍”,不僅顛覆了黃帝合符造龍的歷史(學術界普遍認為,黃帝距今5000餘年),也顛覆了龍起源於中原的說法。
正因如此,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龍源於約八千年前的遼河流域。當然,這一觀點只是就目前考古實物而言,未來一旦有了考古新發現,說不定就能推翻這一觀點。而且,除非有真實的龍這一種生物,否則先民崇拜的龍,就存在逐漸演化的問題,到查海遺址時,說不定已經演化了很久時間,只是如今沒有找到考古物證。
其實,這一觀點也存在未解之謎:龍文化是如何傳播,為何各地先民都接受了龍?畢竟,長江流域三峽秭歸東門頭遺址出現的真龍,至少有7000多年歷史,與查海遺址時間相差不太大,但這兩地相隔數千里,以古人的交通和通訊條件,究竟是如何傳播的,長江流域的古人又為何接受這一圖騰,而非堅定的使用自己的圖騰?
Ⅳ 古代的龍最長有多長求解
既然定義龍存在那就只能定義為無限長,神話中龍身可大可小,吞雲吐霧,翻山倒海,無所不能。
世界上最長的動物記錄是藍鯨長33.5米,光是舌頭就3噸重。
如果必須要定位到多長就把龍想成一個山脈吧,我們經常把山脈形容成龍脈。
龍字在夏商有養龍師養龍供貴族食用,從其形象看應該是鱷魚(現在的揚子鱷也被稱作豬婆龍,小鼉龍之類),而灣鱷,古稱「呼雷」、「蛟」,成體一般長3~4米,最長可達7米以上,由於後來大型鱷魚在大陸絕跡以及後人想想演繹,龍變成了現在的以蛇形為主
燭龍,又說是北極光的,又說是火山噴發 形成的 岩漿河的
祖龍的話,歷史的話 一般指嬴政的較多
神話的話,應該是伏羲了(人首龍身,也有人首蛇身之說)
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山。伏羲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須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
山海經的話得你自己翻翻了,除了特別出名的幾個外,小毛怪太多了 ,對你說的這個沒太大印象
Ⅵ 龍到底有多長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 龍的起源 龍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一座原始社會的墓葬中,現在陳列於河南省濮陽市博物館里,這是一條有貝殼砌成的龍,它造型粗獷,樣子像是蜥蜴,沒有艷麗的顏色,考古學家稱它為「中華第一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獸,萬能之獸,萬能之神。 神龍見首不見尾
求採納
Ⅶ 中華第一龍指的是哪一條龍它有哪些特點
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該龍虎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擺,四肢交替,如行走狀,形下山之猛虎。用蚌殼精心擺塑而成。
1987年發掘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騰飛。虎圖案身長1.39米,高0.63米。墓主人的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被考古學者驗定為「中華第一龍」。
中華第一龍特點:
虎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擺,四肢交替,如行走狀,形下山之猛虎。龍圖案用蚌殼精心擺塑而成。
中華第一龍」是仰韶時期(傳疑時代,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隨葬品,與之同時出土的,還有虎。龍和虎都是用蚌殼擺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則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龍虎之間的森森白骨,很大可能就是顓頊。更撲朔迷離的是黃帝「乘龍升天」這一中國最古老的傳說,被在該墓葬所出土的「乘龍升天」蚌殼擺塑所證實———「乘龍升天」是傳說,卻系歷史的真實反映。
(7)中國龍長度有多少米擴展閱讀:
中華第一神龍文化
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
中原和全國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與龍有關,如每逢喜慶之日舞龍燈,農歷二月二祭龍王、吃龍須面,端午節賽龍舟等。這些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就是龍。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Ⅷ 龍有多大
《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曹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Ⅸ 求有關龍的詳細介紹
【龍】
梵語na^ga,巴利語同。音譯那伽、曩哦。八部眾之一。群龍之首,稱為龍王或龍神。一般謂龍為住於水中之蛇形鬼類(或謂屬畜生趣),具有呼雲喚雨之神力,亦為守護佛法之異類。經典中有關龍之故事甚多,並繪有種種龍王像。梵語na^ga為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話中,乃人面蛇尾之半神,種族有一千,為迦葉波(梵Kas/yapa )之妻歌頭(梵Ka=dru )所生,住於地下或地下龍宮(梵Pa^ta^la )。又印度自古以來即有稱為那伽之種族,其種族有多數之種別,非屬於雅利安人種,散居於現今印度東北阿薩密(Assam)地方及緬甸西北部等地,崇拜龍蛇。又龍城(梵Na^gapura )之名,今仍存於各地。關於龍王教化等之故事,或意味那伽種族之歸依佛教。
據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畜生品載,龍王攝屬於畜生趣,乃愚痴、嗔恚之人所受之果報,其住所稱為戲樂城,分為法行龍王、非法行龍王二種。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等諸龍王,嗔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穀成熟。非法行龍王有波羅摩梯、毗謀林婆、迦羅等龍王,不順法行,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婆羅門之故,常受熱沙之苦,以惡心起惡雲雨,令一切五穀皆悉弊惡。又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載,龍有卵、胎、濕、化生等之別,為卵、胎、濕、化生等四種金翅鳥所吞食。
據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載,龍王或行於地上,或常居於空中,或恆依妙高山,或住於水中。或一首、二頭乃至多頭之龍王。或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之龍王等。此外,亦有守護佛法之八大龍王,及『龍女成佛』之記載。
至於中國古代所信仰之龍,則指一般所謂『長鱗動物』,於春分之際登天,秋分之際入地。有鱗者,稱為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為虯龍;無角者,稱為螭龍;不升天者,稱為蟠龍。至如比喻天子為龍者,則有所謂『龍顏』、『龍座』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