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陸姓源於哪裡
陸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一。
尋根溯源
1、出自媯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戰國時,齊宣王之子通受封於平原縣陸鄉(今山東平原縣陸鄉),子孫以封邑為氏,是為山東陸姓。
2、據《廣韻》所載,顓頊曾孫吳回在帝堯時任火神祝融,其子陸終被封於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後代子孫有以陸為氏者。
3、據《陳留風俗傳》、《風俗通義》等資料所載,春秋時有陸渾國(故城在今河南嵩縣東北),被晉滅亡後,國人以國為氏,稱為陸姓。
4、他姓改姓或其他。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遷洛後,實行漢化政策,改鮮卑步陸孤氏為陸姓,與「穆、奚、於、賀、劉、婁、尉」並稱北人八族。是為河南陸姓;相傳成吉思汗之孫阿里不哥,排行第六,為避災禍隱姓埋名,以排行為姓,故姓陸;彝、台灣土著、京、土家、滿、蒙等族均有陸姓。
得姓始祖
陸通。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其出生地為姚墟而得姚姓,又因其曾居於媯�河邊,所以後代又有媯姓。周朝初年,舜的後裔媯滿建立了陳國(都今河南淮陽),其十代孫陳完,後因避難逃到了齊國,因功被封於田地,遂以封地「田」為姓,更名田完。戰國時,田完的裔孫田和代齊,自立為君,田和曾孫齊宣王有一子名通,字季達,受封於平原縣陸鄉,其後代以其封邑為氏,稱為陸姓,並尊陸通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陸姓最早發源地為山東,早期陸姓亦是以山東為中心向四周傳播。南北朝時鮮卑族步陸孤氏改為陸姓,遂以河南洛陽為郡望,成為陸姓發展史上又一大繁衍主流。陸姓很早便遷居於南方。據載,西漢時,陸通後裔陸烈任吳縣(今屬江蘇)令,遷豫章(今江西南昌)都尉。其子孫留居吳縣,發展成為當地強宗大族,治為吳郡,並尊陸烈為開基始祖。後來,吳郡陸姓又進一步分衍出穎川支、荊州支、丹徒支、樂安支、魚圻支、太尉支等,遍布河南、湖南、江蘇、山東等省份,其中穎川支後發展為當地望族,並尊陸閎(陸烈第十二世孫,東漢初年任穎川太守)為開基始祖。魏晉南北朝時,中原陸姓有鮮卑步陸孤氏加入,南方孫吳政權有大都督陸遜一族,南北方各地的陸姓陣容都得到了更大規模的發展,此期榮載史冊的陸姓名人盛出空前。據載,陸遜之子陸抗為孫吳鎮軍大將軍,陸遜之孫陸機、陸雲皆西晉著名文學家,江南陸姓此時之昌盛顯赫可見一斑。盛唐時期,陸姓勢力呈鞏固加強發展之態。據福建《雲霄縣志》所載,有陸姓將佐隨從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落籍於此。宋元至明清時期,陸姓已廣布神州,進而延伸至台灣、新加坡等地。另外其分布格局歷經數千年輾轉遷徙,無數次避禍南移,已變為典型南方姓氏。今日陸姓分布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等省為主,上述幾個地的陸姓人口約佔全國陸姓的百分之六十五。
郡望堂號
陸姓郡望主要有五個:1、吳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2、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3、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4、平原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5、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堂號:
「河南」、「平原」、「河內」、「吳郡」、「忠烈」、「黜霸」、「懷忠」、「三德」、「源本」、「繩武」、「咸秩」等。
宗族特徵
1、陸與路相通,陸姓家規家訓凝煉著「走正路、正己身」的高尚情操。
2、陸姓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如陸遜、陸羽、陸游等。
3、陸羽乃品茶權威,被奉為「茶神」,亦是陸姓敬業精專之表率。
4、陸姓字行有序,字意雋永。如清代陸乃普所修《陸氏宗譜》中有江蘇吳江陸姓一支老派字行為:「傳家惟孝友,華國本詩書。」新續字行為:「鼎亨延世祚,恆業守丕基。」
名人精粹
陸賈:西漢時楚人,著名政論家、辭賦家,主張提倡儒學,並輔以「無為而治」思想,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著作有《新語》。陸遜: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官至丞相,曾出謀擊敗關羽,後以火攻大敗劉備,名震三國。陸抗: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陸遜之子。曾任建武校尉、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英武之風為時人所贊賞。陸績: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天文學家,官至鬱林太守。陸機:西晉著名文學家,陸遜之孫,官至河北大都督,後被司馬穎所殺,著有《陸士衡集》。陸雲:西晉著名文學家,陸遜之孫,官至清河內史,與陸機並稱「二陸」,著有《陸士龍集》。陸突:洛陽(今屬河南)人,北魏時官至厲威將軍、關內侯。其子陸俟隨帝征戰,屢建奇功。陸突有子十二人,曾孫數十人,均仕當朝顯官,是為官宦顯赫之家。陸探微:吳(今江蘇蘇州)人,南朝宋時著名畫家,精於肖像畫,所繪人物「骨秀神清,嚴正生動」,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又因筆勢連綿不斷,有「一筆畫」之稱。陸修靜: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南朝宋時著名道士,著有《三洞經書目錄》及齋戒儀范等。陸法言:臨漳(今屬河北)人,隋代音韻學家,著有《切韻》。陸柬之:吳縣人,唐代書法家,有《臨蘭亭詩帖》傳世。陸羽: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唐代著名的茶道專家,被後人尊為「茶神」。陸龜蒙: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唐代文學家,與皮日休並稱「皮陸」。有《野廟碑》、《甫里集》等著作。陸德明:蘇州吳(今江蘇吳縣)人,唐代經學家、訓詁學家,撰有《經典釋文》等。陸游: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傑出詩人,官至寶章閣待制,一生所著多為憂國憂民之篇,如《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陸九淵: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其學說被王守仁繼承,成為「陸王學派」。陸治: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花鳥、山水,所繪山水焦墨皴擦、風骨峻削。陸隴其:平湖(今屬浙江)人,清初著名學者,學宗程朱,與陸世儀並稱「二陸」。
❷ 陸姓的在中國有多少人都分布在哪裡姓氏排名中排第幾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8
❸ 姓陸的人,分布在哪裡的最多
姓陸的人,分布在江蘇省的最多。江蘇居住了陸姓總人口的23%,為陸姓第一大省。
當代陸姓的人口近420萬,排在全國第六十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廣西二省區,大約占陸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廣東、上海、浙江、貴州、安徽,此五省市陸姓人口又佔33%。全國形成了東方江浙和南部兩廣的兩塊陸姓聚集區。
陸姓的源頭主要有四股:顓項、媯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顓項:據說,顓項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
2、出自媯姓(姚姓媯姓->媯姓陳氏->媯姓田氏->媯姓陸氏):戰國時,齊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於陸鄉,子孫以陸為氏。陸鄉即古陸終氏的居地,今山東陵縣。媯姓陸氏也有2300多年的歷史。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進入秦嶺北的駱谷。此地為陸終氏的始居地區,陸終之長子名昆吾,居於駱谷的戎人取陸終昆吾之簡稱為陸昆,因變音為陸渾,史稱陸渾戎。在春秋初陸渾戎一支東遷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縣東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陸渾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25年,晉頃公滅陸渾國,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華夏一份子。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陸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陸通為始祖的「平原之陸」外,還有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改革,由鮮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稱「河南之陸」。
❹ 中國的姓氏分布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目前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搜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數據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系、以及人群遷移等。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中國人一般都習慣地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遺傳遞給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內僅僅保留其父親的姓氏,不傳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的「基因」,相當於性染色體遺傳的特殊基因。可以這樣假設,不管是X精子還是Y精子,均攜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顯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連續傳遞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僅僅在第一代顯示姓氏的性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人中一直普遍存在著改姓的現象,這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發的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為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後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中國人姓氏的悠久歷史和相對隱定的傳遞,以及具有中國社會進行特色的改姓現象,不但增加了中國人姓氏的多樣性,為追蹤各個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線索和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廣大農村中一直存在著同姓聚居的習俗,加上婚姻半徑小,娶嫁地域相對固定的特點,同姓人群可以認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遺傳物質,某種程度隔離的群體,這在進代上有特殊的意義。這種與近代人類進化有直接相關的同姓群體。在探討中華中族的起源和進代等研究中將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線索。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
第一,中國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隱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
第二,中國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國人姓氏的分布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占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系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
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國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同時,再一次從群體遺傳學角度證實了中國漢族一直存在著遺傳上異源的南北兩大群體,其1000年來的地域分界線應在武夷山和南嶺地帶。因此,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❺ 陸性氏在中國人口中有多少人
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
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
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1] ,總人口大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
回答不易,請採納,謝謝
❻ 哪些地方有陸氏祠堂、陸氏名人祠堂、陸氏名人紀念館
陸氏是由戰國時期齊宣王少子田通受封於平原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因以得姓。
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總人口大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
郡望堂號
1. 郡望
吳郡:三國吳寶鼎元年置郡,治所在烏程。此支陸氏為陸通的直系後裔,其開山始祖為西漢時的陸烈 。
2. 堂號
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於福州。元兵殺來的時候,陸秀夫從容拔劍將妻子、兒驅逐下海而死,然後自己也投河自盡。
黜霸堂:漢朝時陸賈跟隨劉邦滅秦建漢。他的口才相當好,兩次出使南越。還曾寫了一本《新語》送給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三畏堂:大清國正一品鎮國將軍、誥封不入八分鎮國公陸韞。雍正朝,「鎮國將軍陸韞卒,上體恤故臣,加封鎮國公,典葬從不入八分之制,世襲。」自此以後,恩封的爵位還有金陵侯、長恩伯(承恩伯)、驍騎二等子。先祖原為宗室封爵第九級,在不入八分鎮國公下,輔國將軍上。 品級為武官正一品。亡故後受皇帝恩典,加封不入八分鎮國公。賜江寧鎮國府一座。「三畏堂」取意「畏天威、畏地怒、畏人心」,表達了上承皇恩天威、中正國法律例、下順民心民意的為官之道,同時也是對陸氏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
古代名人
陸通,陸氏始祖元侯。齊宣王少子,分封於山東平原皈縣陸鄉。因地得姓,被尊為陸氏始祖。
陸賈:陸氏五世祖,西漢著名政治家、辭賦家,他自從漢高祖定天下以後,常作為說客出使諸侯。力主提倡儒學,「行仁義,法先聖」,並輔以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漢初政治曾起過較大影響。
陸遜:陸氏23世祖,三國吳國名將,善謀略,出謀擊敗關羽,後火攻大敗劉備,因戰功顯赫而官至丞相。
陸抗:陸氏24世,三國吳國名將,陸遜次子,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
陸機:陸氏25世,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遜之孫,官至河北大都督,後被司馬穎所殺,著有《陸士衡集》。
陸雲:西晉著名文學家,陸遜之孫,官至清河內史,與陸機並稱「二陸」,著有《陸士龍集》。
陸德明:(約550-630) 唐蘇州吳人,名元朗,以字顯。善言玄理,通曉經學。歷仕陳、隋,為國子助教。入唐,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拜國子博士。曾以五六年之力,集漢魏六朝音切二百三十餘家,又采諸儒訓詁,辨正異同,考鏡源流,撰成《經典釋文》,開唐人義疏先河》。
陸贄(754年~805年) 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字敬輿。是中唐時期著名的宰相、卓越的政治家。
陸羽:復州竟陵人,唐代著名的茶道專家,為人詼諧風趣,閉門著述,不願為官,一度靠做零工維持生計,與女詞人李季蘭友誼頗深。一生的嗜好是喝茶,是當時品茶的最高權威。人稱「茶神」。
陸龜蒙: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末葉的著名詩人、文學家,與皮日休並稱「皮陸」。陸龜蒙舉進士不第,一度曾做過湖州、蘇州刺史的幕僚,以後就在吳淤江畔的甫里(今吳縣甪直)隱居,一邊賦詩論撰,一邊從事農業。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
陸九淵(1139~1192) ,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陸九淵是中國「心學」的創始人。被後人稱為「陸子」。
陸秀夫(1236—1279)楚州鹽城長建里(今江蘇建湖建陽鎮)人。「宋末三傑」之一。
陸廣:元代著名畫家,吳人。
陸隴其:平湖人,清代著名學者,與陸世儀並稱「二陸」,學宗程朱,反對王守仁的「致良說」,以「居敬窮理」為主。
陸心源:浙江吳興人,清代藏書家,他收藏了兩百本宋朝的珍善本書,因藏書揚名於天下。著有《潛園總集》。
❼ 陸姓的人口分布
當代陸姓的人口近420萬,排在全國第六十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明朝至今600餘年陸姓人口由57萬增到420萬,增長了近7倍,陸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陸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廣西二省區,大約占陸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廣東、上海、浙江、貴州、安徽,此五省市陸姓人口又佔33%。江蘇居住了陸姓總人口的23%,為陸姓第一大省。全國重新形成了東方江浙和南部兩廣的兩塊陸姓聚集區。在600年期間,陸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人群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的遷移,同時,向南方和西部的移民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移民流向。陸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桂貴海、廣東大部、湖南西南、雲南東部、重慶東南角、蘇滬浙、安徽大部、江西東北、福建北部,陸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42%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3.7%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3%,居住了大約71%的陸姓人群。在湖南東北部、廣東東端、重慶大部、雲南中部、四川東南、贛閩大部、台灣、湖北東南和西南、安徽西北端、河南東南角、山東東南、遼寧、黑吉西部、內蒙古東部、寧夏大部、甘肅中部,陸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1%—0.4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3%,居住了大約21%的陸姓人群。
陸姓在香港各支派及分布情況,沒有詳細的資料。從在香港的陸姓人士來看,不外乎來源於兩方面,一是由中國內地遷居;一是由本埠長大。由內地遷居香港的陸姓著名人士主要活躍在經濟界,其中著名的有陸擎天、陸達兼、陸達權、陸孝佩、陸恭蕙等人。 陸姓在澳門出名的有書法篆刻家陸海。 除漢族外,陸姓在少數民族中分布主要在朝鮮族、赫哲族、蒙古族、壯族、瑤族、布依族、哈尼族中。
瑤族的姓氏有緣自本身民族起源傳說,也有從四面八方陸續遷入瑤族而出現漢姓的,如廣西南丹縣大瑤寨族中10多個漢族姓中就有陸姓。
據對京族老人的調查和當地文物的考訂,可知京族的祖先是從越南的塗山、春花、宜地、瑞溪等地陸續遷來占,其中陸姓遷來較晚,主要遷入瑤山心島居住區。
布依族的姓與漢族已相同,陸姓也是其中常見的姓。
❽ 「陸」字在百家姓排名第幾姓氏主要分布在哪裡
陸,中華姓氏之一,大江南北陸姓人才濟濟,在中國「百家大姓」中,排名第69位:「譚鄒熊陸金」。
陸姓以「河南」、「平原」、「河內」、「吳郡」為堂號。
發源於今山東境內的陸氏和由鮮卑復姓步陸孤氏改姓的陸氏,、發展成為陸姓的兩支主流。
兩支陸姓主要分布在今山東、河、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省。這些地方的陸姓族人大多為陸通的後代。
❾ 陸姓的在中國有多少人都分布在哪裡姓氏排名中排第幾
一、傳說帝顓頊的孫子吳回在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叫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子孫有的以陸為姓,稱陸氏。
二 為戰國時,宣王有個兒子名叫通,字季達,受封於平原縣陸鄉(今山東平原縣陸鄉),是陸終的故地,所以以陸為姓,稱陸氏。
三 為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期的陸渾國,是由一支名為陸渾之戎居於伊川(今屬河南境)得名。這支陸渾戎,是允姓戎的別部,最早活動於今陝西、甘肅、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遷到陝西秦嶺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東遷之機,東遷到今陝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帶。公元前638年,被秦晉兩國強行遷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所滅。亡國後的陸渾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姓,稱陸氏。
四為由他族改姓而得。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今內蒙古南部一帶)鮮卑族復姓步陸孤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陸氏。這一支陸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陽一帶。
陸姓的主要郡望
吳郡,三國時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以及江蘇宜興縣。這支陸氏為陸通的直系後裔,開基始祖為西漢時的陸烈。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以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市)。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這支陸氏是吳郡陸氏的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穎川太守陸閎。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相當於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河、商河、惠民、陽信等縣。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時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陸姓以「河南」、「平原」、「河內」、「吳郡」為堂號。
發源於今山東境內的陸氏和由鮮卑復姓步陸孤氏改姓的陸氏,、發展成為陸姓的兩支主流。
兩支陸姓主要分布在今山東、河、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省。這些地方的陸姓族人大多為陸通的後代。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陸通之子陸發,仕齊為大夫,謚號恭侯。陸發有兩子:陸萬、陸臬。陸萬生陸烈,字伯元,西漢時為縣令、豫章都尉,深得吳人愛載,死後葬於胥屏亭,他的子孫成為吳郡吳縣人。以後子孫不斷繁衍,到東漢時的陸閎為潁川太守、尚書令,生有三子:陸印、陸溫、陸桓,號潁川支。陸桓,字叔文,生子陸續,陸續生有三子:陸稠、陸逢、陸褒。陸稠任荊州(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兩省和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荊州支。陸逢為漢尚書僕射,樂安侯,生有五子:陸涉、陸表、陸瓊、陸吳、陸招。後發展為陸氏樂安(相當於今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廣饒、壽光等地)支。陸表生子陸穰,陸穰生子陸恢。陸恢為兩晉之諫議大夫,又分出陸姓諫議分支。到南北朝時,南北兩地的陸氏人口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宋元以後,陸姓遍布全國各地。
反正我也姓陸,祖上好像在紹興那裡,不過據說是陸遜的分支
❿ 陸姓多見嗎,
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 ,總人口大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
陸氏是由戰國時期齊宣王少子田通受封於平原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因以得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