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的歷史
東關清真大寺,位於西寧東關大街東大街路南一側,初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歷代幾經修葺、擴建,規模日臻宏大,現已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清真寺院之一。總面積11940平方米,禮拜堂面積1102平方米。寺院坐西面東,具有我國古典建築和民族風格的建築特點,畫梁雕棟,玲瓏精緻。大殿為主體建築,牆壁用青磚砌成,面寬5間,單檐歇山頂,高大的單體建築矗立在突起的台基上,屋面裝飾彩色硫璃瓦,殿脊裝飾藏式餾金寶瓶。殿前左右有邦克樓和望月樓,均為3層,再前為西式大門、二門。寺院寬敞,平時可容3000名教徒禮拜,最多達萬人,是我國西北地區伊斯蘭教的教育中心和最高學府。 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北地區的四大清真寺之一,與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尕清真寺相提並論,馳譽國內。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它是一座融塔、牆、殿為一體的伊斯蘭建築,佔地1102平方米,正中的禮拜大殿為全寺最大的建築物。整個建築式樣別致,結構分明,每逢禮拜、三大宗教節日,數以萬計的穆斯林匯集在此舉行隆重的聚禮活動。東關清真大寺是伊斯蘭經學研究的最高學府,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寧市一座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建築。是青海省目前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也是西北地區四大清真寺之一。 該寺座落在西寧市東關大街,初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即公元1380年前後。據有關史料記載:明朝大將沐英因鋪佐朱元璋開國有功,被封為「西平侯」(今西寧),負責鎮守甘青一帶。沐英在任「西平侯」時,應當地伊斯蘭教上層人士和回族的請求,聯合西寧土司冶正國(回族),共同稟奏朝廷後興建了清真大寺。 該寺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該寺正中是可以容納3000人進行禮拜的大殿,面積約1102平方米。大殿上裝飾有金光燦燦的藏式餾金寶瓶。據說,這只寶瓶是大殿修成後,由甘肅拉卜楞寺的僧眾集資捐送的,為國內清真寺所僅有。大殿內的幾根巨大的柱子,則是由互助佑寧寺從寺院的松樹林中挑選贈送的。此大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築,純系磚木結構。建築堅固,結構嚴謹,外形宏偉壯觀,內部清靜素雅。大殿南北兩側是兩座兩層的廂樓,為歇山式建築。大殿和廂樓緊相毗鄰,渾為一體,十分協調。這三座建築是該寺主體,也是寺內的精華所在。整個建築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描金塗彩,顯得艷麗華貴,蔚為壯觀。 大殿前和廂樓之間是一塊佔地約2.8萬平方米的廣場。場內鋪著青石板,石板雖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但卻巧排密布,平整如鏡,不露泥土。因此,晴天無塵埃,雨天無泥濘。 廣場外,是花崗岩巨石砌成的前三門,三門高約五丈,寬約七丈,顯得古樸莊重,雄偉崇宏。三門兩側聳立著兩座高大的鳴經樓,也叫喧禮塔。塔頂裝飾有兩個非常精緻的小經筒,據說是湟中塔爾寺贈送的寶物。出去前三門,是一個三角形的小院。出了小院便是臨街的西式大門,門頂上方,嵌有"東關清真大寺"六個金光閃爍的大字,同鵝黃色的大門溶為一色,賞心悅目,格外雅觀。 該寺自建成以來,一直是西寧地區廣大穆斯林禮拜和集會的重要場所。每逢主麻日和爾德節,附近伊斯蘭教信徒,紛紛來到這里禮拜,少則上千人,多則上萬人。 解放以後,人民政府曾多次撥出專款進行修繕,使這座寺院不斷放射出綺麗的色彩。現在,該寺為四方人士游覽的重要場所。每年都有大批中外遊人到此觀光。 清真大寺是西寧古城著名的建築,位於西寧東關大街路南一側。寺院佔地面積1.194萬平方米,大殿本體佔地面積1102平方米,南北樓各363平方米。清真大寺初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80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1946年重建。歷代幾經修葺、擴建,是我國西北地區大清真寺之一。 該寺建造雄奇,坐西面東,具有我國古典建築和民族風格的建築特點,雕梁彩檐、金碧輝煌,大殿內寬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時容納3000多回教徒進行禮拜。殿內和整個大寺處處都顯得古樸雅緻,庄嚴肅穆, 富有濃郁的伊斯蘭特色,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大寺是青海地區伊斯蘭的主領寺,大殿正前方是近3萬平方米的廣場。星期五「主麻日」和一年兩度的「爾的」和「古爾邦」節的禮拜儀式都在這里舉行。清真大寺內有兩座似塔一樣的建築物叫「喚醒閣」,是專供寺內阿訇呼喚教徒做禮拜用的。大殿外有兩層迴廊式「配樓」,左右對峙,給清真寺平添了雄壯的氣勢。 青海東關清真大寺 聞名遐邇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寧市十多萬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在青海省內規模最大,歷史悠久,與西北地區著名的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卡爾清真寺並稱為西北四大清真寺。其建築風格也是典型的中國殿堂式建築,它位於西寧市繁華的東關大街南側的鬧市區,每天來往人群川流不息,行人莫不為這座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恢宏的氣勢和肅穆的氛圍所吸引。 清真大寺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西寧東關清真大寺佔地總面積為13602平方米,建築物雄偉壯觀,具有中國古老的建築藝術和伊斯蘭教特色。大寺的原正門,前三門,座南朝北,是一大兩小的綠色西式大門,高十米,寬為十五米,門頂橫幅匾額上鑲有金光閃閃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八個大字(前三門現處在清真大寺臨街樓房之前)。 進了「前三門」,約三十多米處,在數十階花崗石的台墩上聳立著五個平頂拱形門,稱為「中五門」,高近十米,寬為二十一米。九八年清真大寺改建時,於「中五門」前修了帶有新正門的三層主樓一幢,與原中五門、大殿處同一中軸線,正門主樓下設五圓拱門,樓頂兩側各建一高達45米的圓拱頂式宣禮塔,樓底設地下停車場;主樓臨街一側為六層商貿綜合大樓,南側建五層樓,作為寺管委會辦公室、會客室、宿舍、教室、餐廳等。 「中五門」南北兩側矗立著兩座宣禮塔,行人順石台階拾級而上,只見重門和宣禮塔碑壁上規則而又清晰地分布著嵌鐵字圖案(象徵吉祥福壽長久),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再步入重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方整齊清凈的大青磚場地,每到此地,人們都覺得置身於清凈的殿堂了。 寺院的整體布局以前門、重門、大殿特殊的雙重門次第而進,所以顯出三門端正、持重,五門挺秀,宣禮塔拔地高聳,兩廂樓挺秀屹立。大殿更以凝重、庄嚴、端莊、古樸為特點,為寺院增添一種肅穆的氣氛。立於大殿殿脊中央的三個鎦金經筒和宣禮塔六角頂上安裝的兩個鎦金經筒,遙遙相對,相映成輝,在整體建築群的碧綠色琉璃瓦的映襯下,越發顯出獨有的氣韻,有如天造地設一般
❷ 國內的四大伊斯蘭教古寺分別在哪裡,有什麼樣的歷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宗教文化頗有講究,現如今,我國仍有不少宗教愛好者,他們心懷虔誠,守護心中的一片凈土。從古至今,幾乎每座城市都會建有幾座廟宇,供當地人燒香禮拜,即便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仍有不少香客慕名前往,尋找自己的心靈寄託。今天小編就要為大家介紹一座古寺,是中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之一,位於福建泉州,不知道大家是否略有耳聞?
寺內景點眾多,除此之外,還有奉天壇、明善唐等,都值得一覽。對於這樣一座古寺,不知道大家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❸ 清真大寺的歷史
清真大寺,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據《清真寺南北講堂碑記》記載:「自大清定鼎以來,建立多年。」初建時較為簡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重修。1923年回族群眾又募捐再度重修後,便成為現在的規模。全寺佔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重修時大殿增高1.7米,擴大了七間,南北講堂展後5米,增高66厘米。寺的總面積擴大了數十平方米。清真大寺坐東向西,中間為朱紅色正門。門上楣有「清真寺」匾額及「國泰」、「民安」四個字。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現已拆除。大殿的外牆後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各有旁門,兩邊是藍色的牆面。大門內正面是庄嚴肅穆的聖殿,除聖殿外還有講堂、穆斯林浴室、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里翻學經堂等建築。入寺門後,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存碑六面,其中以「清重刻洪武御制回輝教百字型大小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❹ 清真西寺的歷史沿革
保定市清真西寺座落在保定市南市區清真寺街中心,始建於明朝萬曆丙辰年(公元1616年),至今已有392年的歷史。建築風格系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築,清真寺大門三道,旁門兩道,旁門兩道,正門一道,正門上方有一塊漢白玉石匾,石匾上有馬良(民國間原山東省長)題寫的棗核體清真寺三個大字。
本寺系明朝萬曆丙辰年(1616年)由直隸保定府城守營,司法公系房山縣韓繼村人見城內無寺,每遇節日投鄉禮拜,法公定施資財獨資修建,先買魏家菜園12畝,四面至道除蓋寺外地基許眾教親借住官地私房。
當時法公只蓋了三間大殿兩間沐浴室,直皖戰爭軍閥段祺瑞部下第二師師長馬良徵集回民部下1000銀元,炮兵營長馬景立又徵集部下500銀元,蓋起兩邊耳殿和前廳,其餘乜貼由馬玉麟阿訇和鄉佬等下關東(東北三省)斂乜貼完成。
光緒30年擴建了沐浴室南北講堂,大殿內的地板由馬國仁伊瑪目操辦完成。
伊斯蘭教不崇拜偶像原來大殿房脊由走獸形象不適合需要由白雲章出資將泥走獸搬走改成花草,並製成了18扇屏風放在大殿,由閆達周出資500銀元製造殿內的呼圖拜樓(敏麥爾)。
清真寺大殿共建21間,殿內同「文革」中本寺橫遭破壞,匾額、經書及大量用品被付之一炬,大殿改為俱樂部,講堂成街辦工廠,沐浴室當木工車間。1979年省民委確定為重點開放清真寺,1984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由群眾捐資及政府資助,進行維修,翌年竣工。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教長為尹寬(寧夏人)、劉克儉(河北大廠人)、馬文蘭(定州人)、馬瑞林(保定人)。原教長張英傑為省伊協委員、市伊協會長,爾林較深,培養了不少學識較高的宗教人才,勤於教務,博得穆斯林群眾好評。重新開放1O余年來先後有美國、日本、迦納、英國、以色列、利比亞、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國客人及全國各地宗教界知名人士前來參觀。寺內現存清道光年間石碑2通、光緒年間石碑2通,阿拉伯文、波斯文經書228本。寺產原有義地56畝,現有寺房44間以寺養寺。本寺附近為回族聚居區,1500餘戶中回民佔80%以上,有3436人。保定市伊斯蘭教協會設於寺內。
❺ 誰知道西安清真大寺的歷史
清真大寺建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台、亭殿布局緊湊和諧、 庄嚴肅穆的建築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
❻ 南關清真寺的歷史沿革
南關清真寺建成的歷史有好幾百年,由於戰爭等原因,多次遭到破壞。1949年以後,在政府的幫助下,經過不斷修復。1981年,寧夏地區的廣大穆斯林群眾熱情募資,重建了這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
南關清真寺是寧夏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該寺位於銀川市南關南環東路。明末清初始建於南門外,1915年遷至城區,1953年經過擴建,成為一座擁有大殿63間、面積1200多平方米,南北配房41間,佔地為20多畝的建築群,其規模居於當時銀川市區7座清真寺之首。原寺為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風格,殿堂門窗皆為紅松木,雕刻工藝精細,惜於「文革」中遭拆毀。1981年重建,改為阿拉伯式建築風格。 2008年南關清真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修葺,維修工程耗資700多萬元,歷時1年多,對清真寺進行了全面的修繕。這座阿拉伯式建築風格的清真寺對中外遊客開放。
寺廟整修
2009年7月12日,有近400年歷史的銀川市南關清真寺維修工程全部竣工。從即日起,這座阿拉伯式建築風格的清真寺對中外遊客恢復開放。
南關清真寺管理委員會主任保進貴介紹說,這次維修工程耗資700多萬元,歷時1年多,對清真寺進行了全面的修繕,特地邀請原設計師姚復興進行修繕指導。南關清真寺始建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改革開放初期,南關清真寺破舊不堪,亟待重建。1981年,在銀川市有關部門和當地回族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南關清真寺重建落成。20多年來,南關清真寺成為寧夏對外開放的窗口,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代表團和友人前來參觀。
❼ 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是那座啊在什麼地方
1.泉州清凈寺
位於福建泉州,又名「聖友寺」、「麒麟寺」,與廣州懷聖寺、杭州鳳凰寺、揚州仙鶴寺合稱中國沿海伊斯蘭教四大古寺。清凈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典型的阿拉伯式清真寺,也是沿海清真古寺中規模最大、建築藝術最好的一座,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廣州懷聖寺
又名「獅子寺」,俗稱「光塔寺」,始建年代尚無定論(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是南宋時代建築)。該寺以高36.6米的仿阿拉伯式邦克塔「光塔」著稱於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北京牛街清真寺
始建於遼聖宗統和十四年(996年),元、明、清均有續建,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也是中國北方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明時敕名「禮拜寺」。為我國傳統式建築的清真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西安化覺寺
位於陝西西安化覺巷,原名「清修寺」,俗稱「東大寺」,始建年代無定論,一說建於明初。該寺為中國傳統式建築,規模宏大,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❽ 清真寺的歷史有多長
不知道國外的穆斯林教堂是如何稱呼的,在中國延用寺為稱呼應該是學習佛教寺院吧!寺本來是國家接待外賓的機構,有點類似現在的使館,或者外交部之類的性質,最早到中國來的和尚就是住在大理寺,當時國家接待外賓的機構,後來皇帝就另外修了一個寺來給當時從西域請來的和尚住,叫白馬寺,在現在的洛陽,後來佛教的寺院一直就延用了寺這個稱呼。至於穆斯林就不知道歷史資料有沒有記載皇帝請阿訇過來或者吩咐阿訇住在大理寺的記錄了。
也有可能是穆斯林為了傳教而適應中國本土的一種稱呼,比如最早天主教傳入中國,傳教士為了傳教曾把教堂修成寺院的形式,利瑪竇曾經自己就偽裝過和尚,後來導致別人以為天主教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後來發現走不通了,才沒有實行下去的。
這些問題應該歷史上都可以查到相關資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