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有多少京觀遺址
中國的京觀遺址數量沒有確定的數量,但是一定非常多。目前還在增加。僅僅北京一地就有幾十處,著名的北京十六大京觀就已經名聞全國了。除此之外,諸如:武漢,山東,河南等地,都有不少。
Ⅱ 用敵人頭顱築成的京觀,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嗎
用敵人的頭顱築成的京觀在歷史上確實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上最大的京觀就是有東漢時期的皇甫嵩建造的。被築成京觀的人是黃巾起義的人,還有一些普通的百姓。如果是不明所以的人會以為“京觀”是什麼名勝古跡,或者是偉大的建築,然而並不是這樣的,所謂“京觀”其實就是用屍體堆積築成的一個類似於金字塔的東西,它存在著的目的一來是為了處理戰場的屍體,二來是為了炫耀戰功,那麼歷史上真的存在這樣的京觀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三,京觀的殘忍程度。
築京觀的做法在歷史戰場上普遍存在,這是一種殘忍的非人道的陋習,雖然能夠震懾敵人,但是不得不說,這種陋習實在是殘忍至極。
Ⅲ 古代武將打敗敵人後用頭顱堆成的「京觀」有多殘忍可怕呢
一開始看到「京觀」這個詞,總感覺不對,從現在的字面意思上看,難道是在京城附近觀看的意思嗎?實際上一查完全不是這回事,一查才知道,「京觀」是一道慘烈的風景,這個風景充滿了暴力和殺戮。原來「京」的意思是高丘也,「觀」的意思是闕型也,原來是古代戰勝方為了彰顯自己勝利,用殺戮的敵人官兵屍體堆在一起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廣西鹿寨現在保存的一處京觀遺址,萬曆三年,廣西鹿寨有民造反,被明軍鎮壓,斬五百一十於頭,在此築成京觀。回看二十四史,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司馬懿討遼東公孫淵,誅殺公卿及以下七千餘人,築為京觀。鄧艾破蜀,使於綿竹築台以為京觀,用彰戰功。
所以,京觀雖然在當時戰場上看來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是勝利方的榮耀彰顯,但是在現在看來這就是屠戮與殘暴,我們要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形下去看,也許這也是當時戰爭文化的一部分吧!
Ⅳ 現在中國哪裡還有京觀
哪裡都沒有,京觀這種東西現在沒人能弄出來,也無法在現代社會里展示。
Ⅳ 北京十六大京觀有哪些地方
您好:您所說的是老北京十六景:北京老十六景
北京晚報近期有一篇文章《銀錠觀山是燕京八景嗎》作者張寶貴分析後的結論是:老北京有燕京八景和燕京小八景共十六景之說,他們是:
燕京八景
1。居庸疊翠
燕京小八景:
1。銀錠觀山:什剎海銀錠橋處觀西山,為京城觀西山的最佳處之一。
2。西便群羊:西便門外空地上大白橢圓石,遠看好像一群白羊。
3。東郊時雨:朝陽門外東郊在細細的春雨中,農夫趕著耕牛在耕地的景象。
4。南囿秋風:南苑南海子的秋天,秋風中的樹木一片金黃,秋意盎然。
5。燕社鳴秋:大興采育集燕台秋天燕子聚集於此成群南歸,成一奇觀。
6。長安雙塔:西長安街北側(電報大樓處)遼代的慶壽塔、後又修成雙塔,俗名雙塔。
7。迴光返照:東城燈市口二郎廟的古建築和紫禁城(故宮)的宮牆在陽光下相映成景。
8。石幢燕墩:永定門外的燕墩,墩上石幢有清乾隆帝的御書《皇都篇》、《帝都篇》。
以上景觀大部分還有保留或者遺址:燕京八景的1、3、4、5、7都還完整的存在。
小八景的1、4、6、7、8還能夠顯現。
Ⅵ 古代武將打敗敵人後用頭顱堆成的「京觀」有多殘忍可怕
翻出史籍,經常會看到一個詞,即“京觀”,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看,這個詞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如果深究其中的意思,則會心生恐懼,大腦中甚至不敢去想像那樣的畫面,畢竟那場景實在是太過殘忍和野蠻。
實際上,隋末時期的京觀也是不少的,畢竟當時天下大亂,各路勢力紛紛割據一方,誓要爭奪這天下,戰亂頻起,血流成河,也就少不了京觀的存在了。西秦霸王薛舉與李世民展開淺水原之戰中就有京觀的存在。
淺水原之戰之前,李世民在軍中生病,將軍中一切事務交由劉文靜和殷開山處理,並叮囑兩人不可輕易開戰,最好堅壁不出以拖垮軍糧不足又長距離作戰的薛舉,但是兩人經不住薛舉的挑戰,輕易開戰,導致唐軍大敗,唐軍士卒死者十之五六,李世民只得領兵還長安,而薛舉就將唐軍的屍體築成了京觀。
這一戰對於李世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恥辱,雖然這仗不是李世民直接打的,但畢竟是他領導的,這是他一生中少有的戰敗經歷,後來薛舉去世,再一次的淺水原之戰中,李世民打敗了薛舉的兒子,西秦勢力被滅。
Ⅶ 一人將十萬敵軍屍體做成「京觀」,手段殘忍,「京觀」究竟是什麼樣子
史上最大的「京觀」就是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張角起義,皇甫嵩將叛亂平定之後就將起義的十萬人的屍體做成了「京觀」。而「京觀」就是將這些人的屍體收集起來,堆成一塊,然後用泥土將其加固,最後就壘成了一面牆,這道由人屍體堆成的牆就稱為「京觀」。
戰場上不光是敵軍,就連老百姓也是不會放過,在曲陽的時候,面對節節敗退的黃巾軍,在將張角的弟弟斬殺之後,此時的黃巾軍已經投降了。但是皇莆嵩的決定就是」繼續殺「。將這些俘虜還有當地的老百姓全都殺了。然後將他們的屍體堆成京觀。
Ⅷ 中國古代的人頭塔叫什麼
京觀。
釋義京觀,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
【示例】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四回:「潘黨請收晉屍,築為『京觀』,以彰武功於萬世。」
編輯本段詳解典故在《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楚莊王的軍隊在邲(今河南武陟東南)戰勝了當時強大的晉軍,這是一個空前的大勝利,大臣潘黨建議將晉軍陣亡者的屍體堆築為「京觀」,說:「我聽說打敗敵軍後.要留下紀念物給子孫,使他們不忘武功。」而楚莊王卻說:「武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國家用武是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做到了這7件事才可以使子孫不忘記武功。現在我使兩國子弟暴屍野外,是殘暴;出動軍隊威嚇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晉國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這場戰爭違背民眾意願,不能說安民;自己無德還和諸侯征戰,何以和眾;讓別國混亂以為自己的榮耀,也不豐財。7項武德我一項都沒有,怎麼能讓子孫懷念?而且古代聖王是討伐不敬者,將罪大惡極者築為京觀,是用這種最重的懲罰來警告邪惡。這場戰役中的陣亡者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君盡忠,怎麼能夠將他們築為京觀?」下令將晉軍陣亡者妥善埋葬。
這里所說的「京觀」又叫「武軍」,就是將敵軍的屍體堆在道路兩旁,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阬」字的原義是高大的門樓,而「觀」與「闕」相通,也有門樓的意思。 「阬」與「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寫作「坑」。因此史書上說的「坑」一般都是指這種殘殺敵軍戰俘,堆在道路兩旁,覆土以成小丘來顯示軍威、威懾敵人,而不一定是挖大坑活埋戰俘。(可以想像,秦軍要想活埋四十萬之眾的趙軍談何容易,如果先將其殺死再築成土堆則容易得多,還能顯示軍威、震懾後人)
從以上這段《左傳》的記載來看,當時已經有習慣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築為京觀,而楚莊王另行解釋了築京觀的意義,《左傳》的作者顯然是贊同楚莊王的說法,因此有意略去了有關京觀的記載,並以楚莊王的這段話來批判將普通陣亡者屍體修築京觀的行為。(由此可以想像楚莊王不愧為春秋五霸之一)
使用很多古書中都有京觀的記載,如《史記》中的長平之戰、項羽坑殺20萬秦軍戰俘;《漢書》中王莽坑殺反抗者;《三國志》、《晉書》、《宋史》、《明史》等等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