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是好多年進入工業化時代的
1953年因為中國在朝鮮戰爭的表現,蘇聯和中國簽訂的156個工業項目的援助協議讓中國從一個封建小農經濟國家一躍成為一個擁有基本完整健全的現代工業體系的獨立國家,一項人類歷史至今從未有過的基本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的援助。所謂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是所有工業門類可以初步掌握從最初的原材料尋找開采冶煉到產品出廠並形成一套相關技術的學習改進研究升級的機構和知識理論體系。舉個例子,一顆簡單的螺絲釘的產生,擁有專業技能和設備的勘探人員找到鐵礦然後需要工程隊伍進行最初的清理並修建道路運輸或依靠專業設計師就地設計專業建設相關廠房,然後就是一群擁有專業技能的行政管理生產後勤等等人員通過各種生產機械和用具來冶煉礦石,初級加工的鐵塊會被運到生產鐵釘的工廠來加工,最後才生產出一枚鐵釘。這種所有的技能知識、操作人員、工業設備都需要自己能夠生產,更重要的是這個援助教會中國工業到底需要經過一個怎樣的流程,需要怎樣的配合以及被封建文人鄙夷壓制的工業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中國目前是唯一擁有聯合國歸納的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在礦產種類基本完整的前提下基本可以維持一定先進水平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獨立製造和研發教育。很多人誤解了建國前三十年的發展策略認為那些項目和技術產品是不需要的是錯誤的發展。這個觀點其實是違背了現代工業發展的規律,如果要建立一個現代獨立自主的大國強國,在工業上就必須先建立自主完整的重工業用以軍工產業來保護國家和自主性,而且更重要的是重工業產品是現代工業的基石,基本所有產品的生產流程從尋找開采天然礦物或生物到出廠房後的運輸都是需要重工業產業生產的各種機械設備來運轉,只有這些工業母機能夠自主製造才能在國家間的經濟競爭或戰爭封鎖時保證武器和人民生活所需的生產!所以只有在前30年的重工業成果上,中國才會迎來改開後經濟的騰飛和和平!
❷ 中國在什麼時候進入了工業社會
中國還沒進入工業社會。
工業社會的代表是英國的工業革命,然後很多英國人跑到了北美,建立了美國,所以美國是更現代的工業社會。特別的還有兩個國家就是德國和日本,二戰前期爆發吸收和發展了工業技術。
法國當時是產生了反對工業革命的思潮,其代表就是巴黎公社。
中國是有沿海,但內陸巨大的國家,那個時代交通極為不便,因此民眾很難取得由工業革命的帶來的好處,所以國人接受了馬克思的保守理論。
中國所以到現在仍舊保守的接受工業改進,而不是工業革命。也不理解工業革命的精髓。一個總重要的現象就是禁槍,禁槍政策就是來源於沒有從深層理解工業革命。
武功是肉體,槍支是工具,人與動物的區別就是會使用工具,中國到現在人就是武功,不懂機器人,也不懂變形金剛,看美國大片一律是槍炮轟鳴,看中國片都是武功超群。
禁槍使得軍火商沒有市場,沒市場的軍火商也就不會再有科研力量去進行更進一步的技術開發。而美國沒有禁槍,軍火商不斷地在銷售,獲得利潤用於再生產,所以即使美國單兵武器的科技成就都遠高於中國。
❸ 標志近代中國和現代中國工業化起步的歷史事件分別是什麼
近代工業起步: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
現代工業起步: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1956年,長春一汽,鞍山鋼鐵公司,哈爾濱飛機製造廠等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現代工業邁出了第一步。
❹ 中國工業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工業化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才開始建立軍用民用工廠。規模較大的有漢陽鋼鐵廠。擁有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完成了中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度階段。從此中國終於走上了工業化道路。
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4)中國在哪個時期有現代工業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工業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社會主義工業初步發展時期
新中國隊對原外資企業、國民政府經營企業、民間私營企業以及手工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社會主義改造,並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興建了一批大型重工業企業,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基礎。大躍進時期"以鋼為綱"的方針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後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屬於那個時代特殊的工業景觀。
第二階段:社會主義工業曲折前進時期
文革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在動盪中曲折發展。處於備戰考慮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業基地的"三線建設"運動,大大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形成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
第三階段,社會主義工業大發展時期
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首鋼搬遷都成為學術界和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❺ 中國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什麼時候
中國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是1958—1978的20年間。(預計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一個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建國後,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直在為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建國頭三年,就迅速恢復了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
從1953年開始,執行以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
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7年,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建設計劃。按可比價格計算,如以1952年為100,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67.8,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24.8,工業總產值增加到228.6,其中輕工業總產值增加到183.3,重工業總產值增加到310.7。
在這個期間,不僅經濟發展比較快,而且各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也比較協調,經濟效益較好,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普遍得到顯著改善。
這表明,中國已經建立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在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5)中國在哪個時期有現代工業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指變落後的農業國家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家。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取得革命勝利的國家,用機器大工業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使國家由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通常以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優勢為其實現的標志。
由於具體條件不同,各國應走與本國情況相適應的工業化道路。
我國在1952年制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把「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努力奮斗的「總任務」之一,並在隨後的實踐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網路
❻ 概述新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的基本進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中國現代工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社會主義工業初步發展時期
新中國隊對原外資企業、國民政府經營企業、民間私營企業以及手工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社會主義改造,並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興建了一批大型重工業企業,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基礎。大躍進時期"以鋼為綱"的方針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後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屬於那個時代特殊的工業景觀。
第二階段:社會主義工業曲折前進時期
文革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在動盪中曲折發展。處於備戰考慮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業基地的"三線建設"運動,大大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形成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
第三階段,社會主義工業大發展時期
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首鋼搬遷都成為學術界和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❼ 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什麼時候實現的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一個過程。是在社會主義性質的我國,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完全的工業化,我國的工業化總體上處於中期階段,但已出現向後期階段過渡的明顯特徵,據專家預測,2020年左右基本實現工業化。
在時間節點上,從1953年開始,執行以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性質上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工業。
1957年,中國已經建立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在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隨後我國在前進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曲折,但1958~1978的20年間,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仍然建成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展了鋼鐵、機械、化工、煤炭、電力、石油、輕紡等傳統工業,建立了汽車、飛機、電子、原子能、宇航、石油化工、合成材料、自動化儀表儀器等新興工業。
當前,我國工業化達到了較高水平,呈現出了新特徵.我國已經進入 工業化中期接近後期階段,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快速向世界平均水平邁進,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比重提高,已形成龐大與完整的工業體系, 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部分重大工業技術突破並居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工廠、製造業基地以及第一製造業出口大國。
❽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什麼時候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願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訂後,對三大改造、基本建設、工農業發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貢獻,使得中國的近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8)中國在哪個時期有現代工業擴展閱讀:
背景資料: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
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
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范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
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❾ 我國何時實現工業現代化
在2009年的時候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發布了2009年工業化藍皮書。藍皮書預計,我國將於21世紀40年代前後基本實現工業現代化。
❿ 中國工業化進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中國現代工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社會主義工業初步發展時期
新中國隊對原外資企業、國民政府經營企業、民間私營企業以及手工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社會主義改造,並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興建了一批大型重工業企業,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基礎。大躍進時期"以鋼為綱"的方針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後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屬於那個時代特殊的工業景觀。
第二階段:社會主義工業曲折前進時期
文革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在動盪中曲折發展。處於備戰考慮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業基地的"三線建設"運動,大大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形成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
第三階段,社會主義工業大發展時期
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首鋼搬遷都成為學術界和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參考資料:http://ih.landscape.cn/intro.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