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現代中國科技理論成果多出自哪裡,是大學還是哪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通訊、超強超短激光、高溫超導等前沿技術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涌現了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准等一批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綜合工程化能力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一批新葯創製成功,傳統中醫葯得到新的發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隨著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專利局受理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量連年增長,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
2. 中國尖端科技成果出自哪所大學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9
3. 2021年中國有多少科技成就
2021年中國有8個科技成就,具體如下:
1、中國「人造太陽」創億度百秒世界新紀錄
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EAST)取得新突破,成功實現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創造托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這標志著我國核聚變研究又獲得重大突破,也為人類獲得可控核聚變能源,奠定了商用的物理和工程基礎。
2、中國空間站開啟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入軌後,經約 6.5 小時飛行,與天和核心艙和天舟二號、天舟三號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3 位航天員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開啟為期 6 個月的在軌駐留。
3、中國首次實現澱粉的全人工合成
以二氧化碳為原料,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澱粉——看似科幻的一幕,在實驗室里真實地發生了。
9月23日,中國科學院宣布重磅成果,該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顛覆性的澱粉制備方法,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電解產生的氫氣為原料,成功生產出澱粉。
4、中國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大幅刷新2013年德國團隊所創造的光存儲1分鍾的世界紀錄,向實現量子U盤邁出重要一步。
5、中國首個超導量子計算機原型機問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研究成果,其成功研製出了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之所以命名為 「祖沖之號」,研究團隊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教授朱曉波表示,這是為了紀念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祖沖之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研究有重大貢獻。
6、中國地球模擬裝置啟用
地球模擬裝置以地球系統觀測數據為基礎,利用描述地球系統的物理、化學和生命過程及其演化的規律,在超級計算機上進行大規模科學計算。科學家們由此得以重現地球的過去,模擬地球的現在、預測地球的未來。中國地球模擬裝置的規模及綜合技術水平位於世界前列。
7、海斗一號取得世界級成果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一款無人潛水器,打破了多頂無人潛水器的世界紀錄,包括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10908米,海底連續作業時間超過8小時,近海底航行距離超過了14公里,填補了中國萬米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
8、深海一號能源站正式投產
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台,這一最新海洋工程重大裝備實現了3項世界級創新。
深海一號能源站運用了13項國內首創科技,被譽為迄今我國相關領域技術集大成之作,標志著我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實驗全面投產,填補了我國全海洋無人無纜潛水器AUV技術與裝備空白。
4. 厲害了我的國!2021年我國有哪些科技成就
2021 年 1 月 7 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 4600 公里 的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標志著我國已構建出 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 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刊發。
2021 年 2 月 3 日,我國自主研製的 70 米口徑全可動天線 於今日完成驗收,將投入使用。 這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天線, 將用於我國火星探測任務,負責接收「天問一號」回傳數據。天線可以 360 旋轉 ,俯仰角度可達 0 -90 ,能精準定位到火星。
2021 年 2 月 21 日,在第六十八屆國際 固態電路 會議上,該所發布了一款 高性能 77 兆赫茲毫米波晶元及模組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 2顆 3 發 4 收 毫米波晶元及 10 路毫米波天線單封裝集成,探測距離達 38.5 米 ,刷新了當前 全球毫米波封裝天線最遠探測距離的紀錄 。
2 月 19 日,中國慧眼衛星團隊在京宣布, 慧眼衛星 發現首個跟神秘的快速射電暴相關聯的 X 射線暴,確認其來自銀河系內的磁星 SGR J1935+2154,並在國際上首先證認該X 射線暴包含的兩個 X 射線脈沖是快速射電暴的高能對應體。這一發現, 證明快速射電暴可以起源於磁星爆發 ,破解了快速射電暴的起源之謎,並為理解快速射電暴的輻射機制和磁星的爆發機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數據。
2021 年 2 月 27 日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陳薇 領銜的團隊研發的我國 重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 ,25 日獲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附條件批准上市注冊申請。這是我國 首家獲批的腺病毒載體 新冠病毒疫苗,這也是全球第一個進入臨床的新冠疫苗。
3 月 5 日,我國空間物理學家、 山東大學 空間科學研究院 張清和 教授率領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在 北極上空 發現了類似台風的 「太空台風」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被《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並被《自然》選為研究亮點。
3 月 12 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捷 教授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推出世界首個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 ,可 1 秒內 精確估算地震震源機制參數。
3 月 13 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牽頭、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單位參加聯合申報的 「高海拔地區科研及科普雙重功能一米級光學天文望遠鏡建設」 項目日前正式啟動, 這意味著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折射式光學望遠鏡將落地 拉薩 。
3 月 16 日,利用我國 西藏羊八井 的 AS γ 實驗陣列,中日兩國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距地球 2600 光年的超新星遺跡 SNRG106.3+2.7,發射出了超過 100 萬億電子伏特的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可能是被超新星遺跡中的激波加速到 拍電子伏特 (1000 萬億電子伏特)的宇宙射線與附近的分子雲碰撞產生的。因此,該超新星遺跡成為銀河系中一個候選的 「拍電子伏特宇宙線加速器」 ,為解開超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之謎打開了重要窗口。
3 月 16 日,安徽 合肥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成功實現 200MeV( 兆電子伏)穩定質子束流從治療室引出,這標志著國產世界上 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研製成功 。
3 月 17 日, 山東大學 「太陽爆發及其對行星空間環境的影響」 攀登計劃創新團隊 夏利東 教授課題組,攜手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利用我國自主研製的 50mm 白光日冕儀在 四川稻城 成功觀測到太陽白光日冕圖像。這是我國首次在國內觀測址點獲得 K 冕白光 圖像。
3 月 18 日,在 2021 年世界工程日中國慶祝活動上,中國科協宣布成立 中國工程師聯合體 ,旨在團結起 4200 多萬工程 科技 人才,激發廣大工程師創新活力,服務 科技 經濟融合發展,深度參與工程領域全球治理。
3 月 18 日, 廣東聚華新型顯示研究院 獲 科技 部批准組建 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 ,這是我國在新型顯示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
3 月 23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支持在 浙江依託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物聯網 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在 青島 市依託 海爾 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建設 智慧家庭 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在 大連市 依託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等單位建設 潔凈能源 知識產權運營中心。
3 月 24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潘建偉、徐飛虎 團隊等實現超過 200 公里 的遠距離 單光子三維成像 ,首次將成像距離從 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級。
5 月 8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潘建偉院士 團隊近期成功研製了目前國際上 超導量子比特數量最多 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祖沖之號」 ,操縱的超導量子比特達到 62 個 ,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可編程的二維量子行走。
3 月 24 日, 科技 部官網公布,支持 蘇州市、長沙市 建設國家 新一代人工智慧 創新發展試驗區。
3 月 29 日,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利用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的快重離子加速器、美國阿貢實驗室原位離子輻照等大科學裝置,並將離子加速器與透射電鏡相連,該所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直接觀察到 核徑跡 在高能離子轟擊下半徑縮小、長度變短的完整過程。這一觀察將更精準地限定 岩石 的年齡,進而分析解讀地球和生命的演化。
3 月 30 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在日內瓦正式發布。報告認為, 新冠病毒「極不可能」通過實驗室傳人 , 「比較可能至非常可能」經由中間宿主引入人類 。
3 月 30 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已逐步向用戶開放,其輸出功率高達 10 拍瓦,即 1 億億瓦,脈沖壓縮後寬度達到飛秒量級,相當於 10 個太陽 輻射到地球的總功率匯聚到一根頭發絲上,由此得名 「羲和」 ——傳 說中「十個太陽的母親」 。
4 月 6 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在我國 內蒙古寧城縣 發現了 1.25 億年前的「寧城中華草」 , 這是迄今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最早的 單子葉 植物化石,為科學界研究植物進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4 月 7 日,中 國科學技術大學田志剛院士、 彭慧教授、 孫汭教授 與 法國馬賽大學 埃里克· 維維爾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發現 成年肝臟造血前體細胞向 1 型天然淋巴細胞( 肝臟定居 NK 細胞) 的分化潛能及調控機制, 由此揭示天然淋巴細胞的骨髓外發育新路徑,為闡釋肝臟天然免疫優勢狀態形成原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4 月 10 日,我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重要獎項 「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 在北京揭曉,共評出 100 個獲獎項目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在計算機工程、自動控制、 認知科學和無人駕駛等人工智慧領域取得多項國際公認的領先成果, 榮獲「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 。本次評選適逢該獎項十周年紀念,並首次設立「吳文俊人工智慧專項獎晶元項目」。
4 月 12 日, 坐落於 廣東東莞 的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 , 就像一台 「超級顯微鏡」 , 它是探測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 中國散裂中子源隧道內裝置建在 13米到 18 米深的地下,主要包括一台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一台快循環同步加速器、一個靶站、 3 台中子譜儀等。這一國之重器通過國家驗收,成為 世界上第四個脈沖散裂中子源裝置 。
4 月 13 日, 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管理局發布消息,在近期開展的植物多樣性調查時,發現了一種非常奇特的物種,將其命名為 巫溪蝦脊蘭 ,最終確定為蝦脊蘭屬的新種。(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優越的地質及氣候條件非常有利於植物生長、 動物的繁衍和生存, 稱得上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世外桃源」, 也被譽為 「三峽的生態明珠」 。)
4 月 14 日至 15 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21 年 Netexplo 創新論壇在網上舉行。 由技術領域全球知名大學組成的 Netexplo 大學網路歷時一年, 在全球范圍內遴選出了 10 項極具突破性的 數字創新技術 , 中國量子計算機「九章」入選 。
4 月 17 日,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大型低溫製冷系統研製」通過驗收及成果鑒定,標志著我國具備了研製 液氦溫度(零下 269 攝氏度)千瓦級 和 超流氦溫度(零下 271 攝氏度)百瓦級 大型低溫製冷裝備的能力。
5 月 7 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 中國國葯集團 的一款新冠疫苗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這款疫苗成為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的 第六款疫苗 。並且是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的 首款滅活疫苗 。
5 月 7 日, 湖南大學劉淵 教授團隊使用 范德華金屬集成法 ,成功展示了 超短溝道垂直場效應晶體管 ,其有效溝道長度最短可小於 1 納米 。這項「微觀世界」的創新,為「後摩爾時代」半導體器件性能提升增添了希望。
5 月 9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超優千號」 超級雜交稻品種今年在 三亞 種植了50 畝地進行高產攻關,以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為首的專家組對這片攻關地進行測產驗收。在隨機選取 3 塊田進行全田機收測產後,最終成績揭曉:平均畝產 1004.83 公斤,這是 熱帶地區首次 實現超級稻大面積種植畝產 超 1000 公斤 。
5 月 11 日,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能源署發布《2021 年可再生能源市場報告》。報告說, 2020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比前一年增長 45%以上 ,創下自 1999 年以來的最大年度增量。報告指出,2019 年和 2020 年,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年度裝機容量均佔全球總量的 80%以上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量陸上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等在 2020 年底前實現並網。
5 月 17 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 Springer Nature 聯合發布了重大發現——國家重大 科技 基礎設施「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 LHAASO )」在銀河系內發現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並記錄到來自 天鵝座 內的最高 1.4 拍電子伏伽馬光子(拍=千萬億)。專家表示,這是人類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改變了人類對銀河系粒子加速機制的傳統認知,開啟「超高能伽馬天文學」的時代。
5 月 22 日 13 時 02 分,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肝膽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原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 吳孟超 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歲。吳孟超院士被譽為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從醫 70 多年來,成功救治了 1.6 萬余名患者。
5 月 28 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EAST )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可重復的 1.2 億攝氏度 101 秒 和 1.6 億攝氏度 20 秒等離子體運行, 將 1 億攝氏度 20 秒的原紀錄延長了 5 倍。科研人員稱新紀錄進一步證明核聚變能源的可行性, 也為邁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礎。
6 月 17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 我國在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 ,以及貴州、內蒙古、 甘肅、 寧夏等地布局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 這 8 個樞紐節點,將作為我國算力網路的骨幹連接點,發展數據中心集群,開展數據中心與網路、 雲計算、 大數據之間的協同建設,並作為國家 「東數西算」 工程的戰略支點, 推動算力資源有序向西轉移,促進解決東西部算力供需失衡問題。
6 月 21 日, 雲南大學 自然資源葯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與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專業期刊《葯物化學雜志》上在線發表了一項 從中葯五味子 中獲得聯苯環辛烯類木脂素物質靶向 TRBP 蛋白治療肝癌的研究成果。
6 月 25 日,《 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 年)》 正式發布。這是我國首個針對 核技術 在醫療衛生應用領域發布的綱領性文件,對提升醫用同位素相關產業能力水平、保障 健康 中國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7 月 8 日, 2021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 在 上海 開幕,300 余家國內外參展企業帶來了最新的技術和產品。其間還將舉辦 100 多場論壇,包括圖靈獎、 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上千位國內外嘉賓將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助力城市數字化轉型等前沿話題。
7 月 11 日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自動化所)成功研發的跨模態通用人工 智能(AI)平台「紫東太初」 9 日正式對外發布,其以多模態大模型為核心,基於全棧國產化基礎軟硬體平台, 可支撐全場景 AI 應用。
7 月 19 日, 雙季早粳稻新品種「中科發早粳 1 號」 現場會在 江西省上高縣 舉行,這一品種實現了我國雙季早粳稻「零的突破」。
7 月 27 日, 第 23 屆中國科協年會在北京開幕,本屆年會圍繞 科技 社團發展與治理、 碳中和、「90 後」 科技 人才成長 等領域, 設置 25 項專題活動陸續在京津冀三地展開。 年會期間,還將成立「一帶一路」綠色智造產業聯盟,並發布《2021 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等系列報告。
8 月 2 日獲悉,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完善 科技 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 圍繞 科技 成果 「評什麼」「誰來評」「怎麼評」「怎麼用」 完善評價機制,作出明確工作安排部署。《意見》要求, 科技 成果評價要堅持 質量、績效、貢獻 為核心的評價導向。
8 月 18 日獲悉,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 意見》提出,要 擴大科研經費管理自主權 ,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提高間接費用比例,對數學等純理論基礎研究項目,間接費用比例可提高到 不超過 60% 。
9 月 11 日, 由中國科協、 中宣部等 13 部門聯合舉辦的 2021 年 全國科普日 活動開啟,今年的主題是 「 百年再出發, 邁向高水平 科技 自立自強」 。
9 月 22 日, 清華大學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馬延和 帶領團隊,採用一種類似「搭積木」的方式,從頭設計、構建了 11 步反應的非自然固碳與澱粉合成途徑,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從 二氧化碳到澱粉分子 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檢測發現,人工合成澱粉分子與天然澱粉分子的結構組成一致。
10 月 20 日悉, 全國首個 煤炭智慧礦山創新實驗室人工智慧計算中心 在 山西 建成, 可實現安全、 少人無人、 高效的生產模式, 幫助煤炭行業進行數字化、 智能化轉。
5. 中國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國科技成就有:
1、蛟龍號探海
蛟龍號作為我國正在應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
下潛深度是國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徵,在世界科考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中,只有蛟龍號能達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美國《紐約時報》專門發表文章對中國的深海勘測計劃給予了關注,這篇文章總結說:「蛟龍號」深潛器所進行的深潛試驗與進入外太空一樣,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標志」。
對於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中國來講,能否去深海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2、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世界: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認為能在未來10至2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隨著索網諸多技術難題的不斷攻克,形成了12項自主創新性的專利成果,其中發明專利7項,這些成果對我國索結構工程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
它將推動我國天線製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並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3、超級計算機
每秒9.3億億次!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點運算速度。
2017年6月,在德國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神威·太湖之光」憑借這一「超級速度」第三次出現在榜單榜首位置,實現三連冠。
2016年11月,基於「神威·太湖之光」,我國科研團隊完成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應用項目獲得了2016年超級計算機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成為我國高性能計算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4、三代核電技術
2017年8月1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三代核電技術、國家大型先進壓水堆重大專項CAP1400示範項目1號機組主管道熱段A彎管完成,彎曲半徑和彎曲角度符合設計要求。
CAP1400成功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現了我國三代核電技術自主化,綜合性能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5、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近年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量子通信團隊在該領域相繼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桿,實現了從「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6、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也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自2012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區域組網並投入運行以來,北斗系統的性能指標穩中有升,可以為用戶提供與美國GPS性能相當的高質量導航定位服務。
北斗系統已名聲在外,是國際海事組織認可和國際移動通信標准支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在2020年形成全球服務能力後,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6. 中國科研實力最強的大學
物理:
10284 南京大學 1 95
1035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 92
10001 北京大學 3 91
10003 清華大學 4 88
10246 復旦大學 5 85
10335 浙江大學
10558 中山大學 7 81
10055 南開大學 8 79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9 76
10486 武漢大學
10183 吉林大學 11 75
10610 四川大學
10422 山東大學 13 74
10730 蘭州大學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15 73
10247 同濟大學
10459 鄭州大學
10511 華中師范大學
10141 大連理工大學 19 72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10004 北京交通大學 21 71
10108 山西大學
10213 哈爾濱工業大學
10269 華東師范大學
10384 廈門大學 25 70
10699 西北工業大學
90002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10005 北京工業大學 28 69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29 68
10280 上海大學 30 67
10286 東南大學
10542 湖南師范大學
1070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10007 北京理工大學 34 66
10075 河北大學
10532 湖南大學
10593 廣西大學
10008 北京科技大學 38 65
10140 遼寧大學
10217 哈爾濱工程大學
10533 中南大學
10611 重慶大學
10673 雲南大學
10094 河北師范大學 44 64
10200 東北師范大學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0636 四川師范大學
10736 西北師范大學
11066 煙台大學
10345 浙江師范大學 50 63
10475 河南大學
10010 北京化工大學 52 62
10252 上海理工大學
10079 華北電力大學 54 61
10110 中北大學 55 60
數學
1 北京大學 A+
2 復旦大學 A+
3 浙江大學 A+
4 南開大學 A+
5 清華大學 A+
6 北京師范大學A+
7 四川大學 A+
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A+
9 吉林大學 A+
10 山東大學 A+
11 武漢大學 A+
12 中山大學 A+
13 華東師范大學A+
14 大連理工大學A+
15 上海交通大學A+
16 西安交通大學A+
17 南京大學 A+
18 蘭州大學 A+
19 首都師范大學A+
7. 中科大是哪所大學
中科大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位於合肥市,是中國科學院直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由中科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重點共建。
科研成就概況
據2016年8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近十年共發表SCI論文28785篇、被引334996次,授權發明專利1073件、實用新型354件,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7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2項。
十一五以來,科研項目獲批經費達60億,先後牽頭承擔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重大項目87項,聯合承擔國家重點重大項目240餘項。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8. 2009中國科技成就
1、在全球中低緯度高原凍土區發現天然氣水合物
項目組在祁連山凍土區相繼組織實施了3口科學鑽探井,均成功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同時在天然氣水合物調查技術和配套裝備研發等技術攻關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
2、在大巴山地區建立陸內薄皮造山模式
提出大巴山油氣勘察突破的新思路,項目成果被專家委員會認為是一項深部和淺部、地質與地球物理相結合的優秀研究成果,對該類研究具有示範作用。
3、在熱河生物群研究領域再獲重大進展
2009年新發現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亞洲毛獸,揭示了哺乳動物耳區演化過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刊物《科學》雜志。
4、發現並成功分離出湖泊中長鏈烯酮母源等鞭金藻
進行單藻種控溫培養,建立了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水溫關系方程,表明長鏈烯酮是可靠的陸地溫標,在國際SCI檢索期刊發表論文7篇,引起廣泛關注。
5、通過華北平原區域水資源特徵與作物適應性研究
首次查明區域水資源變化與作物布局的區位關系,為從根本上緩解華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9. 20世紀我國有什麼科學成就
10. 21世紀我國在科學方面的科技成就
21世紀我國在科學方面的科技成就眾多,此處僅例舉幾項。
1、載人航天
9月22日18時許,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受控離軌。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全部完成,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載人航天相繼取得了神舟十號應用性首飛、長征七號首飛、天宮二號穩定運行、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中期駐留、神州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天舟一號推進劑順利補加等一系列成就。一次次「中國高度」的刷新,彰顯著國家工程的神聖和榮光。
2、蛟龍號探海
蛟龍號作為我國正在應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下潛深度是國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徵,在世界科考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中,只有蛟龍號能達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3、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世界: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認為能在未來10至2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它將推動我國天線製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並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4、超級計算機
每秒9.3億億次!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點運算速度。2017年6月,在德國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神威·太湖之光」憑借這一「超級速度」第三次出現在榜單榜首位置,實現三連冠。
去年11月,基於「神威·太湖之光」,我國科研團隊完成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應用項目獲得了2016年超級計算機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成為我國高性能計算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5、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近年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量子通信團隊在該領域相繼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桿,實現了從「並跑」到「領跑」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