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有「阿」這個姓氏嗎
阿姓是個比較特別的姓氏。這個姓不僅少見,而且在作姓氏時還有好幾個不同的讀音。
一、讀音為ē時,源出有二。
1.出自商代伊尹之後。伊尹輔佐商湯先後滅掉諸國,建立了商王朝
,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於宰相)。伊尹子孫以祖上官職為榮,有人以阿字為姓。
2.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阿賀氏、阿伏干氏,入中原後隨漢俗簡化為阿氏。
二、讀音為ā。一些少數民族以「阿」音起頭的名字很多,如元代官員中就有阿刺淺等。
三、讀音為kē,源出有三。
1.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王室輔弼大夫阿者。阿者亦稱可者,類似如今的幼兒園老師。「阿」、「可」二字在上古時期讀音相同。後來,教養王室弟子的長老被稱為「阿」。阿者後裔子孫有的就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
2.源於地名。春秋時期,衛國柯邑有個地名叫柯澤,後被齊國奪去。戰國時期,齊國人改其為「阿澤」,後人有以「阿」為姓氏者。
3.源於官位,出自兩漢官吏阿輔。阿輔是王莽仿周制所設置的一種官稱,負責教導太子。王莽被殺後,屬官四散。有些屬官子孫為避災難,以先祖官職為姓氏,改稱阿氏、輔氏。
阿姓的故事
日本電視劇《阿信》曾經席捲中國大地,阿信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中國人。我市也有一位叫做阿信的人,不過是位先生,姓阿名信。
「不少人第一次聽到我的名字,都不敢相信,以為是假名假姓。」今年20多歲的阿信笑著對記者說。可能是這個姓氏太少見,再加上又是個知名度頗高的名字,總是讓人有點兒別的想法。當然,更多人覺得這個姓氏太奇怪了。
阿信的姐姐阿霞在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醫護人員也都覺得她這個姓真稀奇,沒事兒都要跑來看看。有的病人以為「阿霞」是小名呢,還奇怪:這病人怎麼和大家都這么熟啊?
阿信的老家是寶豐縣趙庄鄉木中營村,村裡姓阿的人家有上百戶。阿信聽說洛陽等地也有這個姓。
記者從新華公安分局信息中心查詢得知,我市阿姓居民共有616人,基本上集中在寶豐縣趙庄鄉木中營村,葉縣、汝州等地也有零星分布。阿姓起名也挺有意思,阿鳳、阿蘭、阿興、阿妞,聽上去都很像小名。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阿珂是位大美女,我市還真有個女孩子叫「阿珂」,想來父母也希望女兒出落得楚楚動人。(
② 中國境內姓阿的是什麼民族
阿(ē )姓源流
阿(ē 音婀)姓源出有二
出自商代伊尹之後
以官名為氏。據《管子·地數》稱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徐疾之□」。他輔佐商湯先後滅掉葛、韋、顧、昆吾等方國,最後一舉滅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於宰相)。其支孫有的以祖上官職為榮,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
出自南北朝時鮮卑族
復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阿賀氏、阿伏干氏,入中原後隨漢俗改為阿氏。據《魏書·官氏志》載:「阿伏於氏,後改為阿氏。」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遷都洛陽後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詔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於(或稱阿伏干)這一少數民族姓氏就自行簡化作阿了。這種簡化便成了後來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據。
阿(ā )姓源流
阿(ā 音啊)姓出自回族姓氏,源出有二:
經名
在中國回族中,以「阿」音起頭的經名很多,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來源。如在元代的官員中就有阿刺淺、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蘭、阿葩實、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馬等幾十人。在明代,還有回回天文學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
改姓
② 一些回回人將與阿無關的經名改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內務府回回人海里瑪,後改阿姓,遂成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3、阿(ā 音啊)姓出自滿族姓氏:
滿族姓氏
在中國滿族中,也有很多以「阿」音起頭的姓,後來在該漢姓(現在幾乎沒有滿族人用滿姓了)的時候大多直接改為阿,改為阿姓的滿族老姓包括:巴爾拉氏、烏扎庫氏、阿哈覺羅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爾布氏、阿賚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其格查依爾氏(鄂倫春族)、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阿(kē)姓源流
阿(kē音科)
源於姬姓
出自西周時期王室輔弼大夫阿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阿者,亦稱可者,是西周時期所設置的內宮官職,類似如今的幼兒園老師。「阿」、「可」二字在上古時期讀音相同。
在典籍《禮記·內則》中記載:「阿者,王族保育孺子,需從『諸母』、『阿者』中選出『慈母』、『保姆』來充任。」後王族以長老來教養監護王室弟子,所選教師皆稱之為「阿」,學識淵博、嚴慈兼備,負責服侍、教育王族貴胄的子弟。以後,「阿」作為從政治上監護君王的長老,就成為君王的特別輔弼大夫,遂成官稱。
在阿者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阿氏,讀音作kē(ㄎㄜ)。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衛國之邑阿澤,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阿澤,亦稱柯澤,最初為春秋時期衛國柯邑的一個地名,在今山東省東阿縣西南部,是一個大湖,因在衛國的柯邑,所以衛國人稱其作「柯澤」,後被齊國奪去。到戰國時期,齊國人改稱其為「阿澤」。
據史籍《左傳·襄公十四年》中記載:「衛獻公戒孫文子、寧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鴻於囿。二子従之,不釋皮冠而與之言。二子怒。孫文子如戚,孫蒯入使。公飲之酒,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大師辭,師曹請為之。初,獻公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師曹鞭之。獻公怒,鞭師曹三百。故師曹欲歌之,以怒孫子以報公。獻公使歌之,遂誦之。蒯懼,告文子。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並帑於戚而入,見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懼社稷之傾覆,將若之何?』對曰:『君制其國,臣敢奸之?雖奸之,庸如愈乎?』遂行,従近關出。獻公使子蟜、子伯、子皮與孫子盟於丘宮,孫子皆殺之。四月己未,子展奔齊。獻公如鄄,使子行於孫子,孫子又殺之。獻公出奔齊,孫氏追之,敗公徒於阿澤。鄄人執之。」
衛獻公姬衎是衛成公姬鄭的曾孫,這個人昏庸無道,不講情理。
衛獻公邀請他的大臣孫文子(孫林父)、寧惠子(姬殖)吃飯。這兩個人很早就前去等候,但是兩人從早晨一直等到太陽落山,也沒有見到衛獻公的影子。這時候一個隨從走過來告訴他們說衛獻公自己到苑囿中打獵去了,孫文子、寧惠子知道後非常生氣,但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便只好跟隨他去苑囿面見衛獻公。衛獻公聽說他們兩人來了,竟然連衣服都不換,直接穿著打獵時的裝束去接見他們,按照當時的禮節,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孫文子、寧惠子兩人被這樣不禮貌的舉動徹底激怒了,他們二話沒說,轉身就走,隨後帶著自己的家人逃亡到了宿這個地方。
衛獻公有一個小妾,非常喜好音樂,於是衛獻公就請了一個曹國的著名樂師教她彈琴。那位樂師教課非常嚴厲,當衛獻公的小妾琴彈得不好的時候,他就用鞭子打她,以示懲戒。而那位小妾不但不懂樂師的良苦用心,反而對他的懲罰懷恨在心,一心想找機會進行報復。於是,她就依仗衛獻公對自己的寵愛,在衛獻公面前用惡語讒毀曹樂師說:「大王,曹樂師這個人性格非常暴戾,奴婢練琴時稍有不慎,他就用鞭子抽打我,打得我是遍體鱗傷。」衛獻公就聽信了愛妾的讒言,對曹樂師的無禮感到非常憤怒,於是就將派人將曹樂師抽打了三百鞭。
孫文子的兒子曾經多次侍候衛獻公喝酒,所以與曹樂師很熟悉,並且關系十分要好。他看出父親對衛獻公非常憤怒,就一直想讓自己的父親起兵造反,但又不敢直言,於是就想了辦法,邀請曹樂師到孫文子的府上去演唱《巧言》這首詩歌的末章,想以此來激怒父親,去報復衛獻公;而曹樂師因為怨恨衛獻公曾經鞭打他,一直也心有不滿,所以便同意去演唱,並且唱得很投入。孫文子果然被激怒了,於是就准備起兵造反。為了慎重起見,他先是去向蘧伯玉徵求意見,蘧伯玉認為這件事事關重大,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便沒有明確表態。孫文子見蘧伯玉態度如此不堅決,怕他泄露秘密,便下定決心立即行動。結果衛獻公連夜逃跑,孫文子一直追到柯澤,在其地打敗衛獻公的護衛,衛獻公卻逃到了齊國。齊景公姜杵臼收留了衛獻公並把他安置在了聚地。然後孫文子、寧惠子共同擁立了衛獻公的叔父姬秋繼承了王位,這就是衛殤公。
衛殤公繼位以後,分封了孫文子。後來,孫文子居功自傲、飛揚跋扈,絲毫不把衛殤公放在眼裡,逐漸威脅到衛殤公的統治。這時候,孫文子正好與另一個權臣寧喜(寧惠子的兒子)因為爭寵而互相憎惡,於是衛殤公便利用這一點,暗裡支持寧喜去攻打孫文子。在衛殤公的幫助下,寧喜最終打敗了孫文子,孫文子只好逃到晉國避難。
為了報復衛殤公,孫文子就請求晉平公姬彪護送衛國原來的國君衛獻公回國去取代衛殤公的統治。齊景公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便和衛獻公一同會見晉平公謀求幫助。晉平公在他們的勸說下,決定討伐衛國。為了便於討伐順利進行,就要先把衛殤公給捉住,因此,晉平公便誘騙衛國說兩國要訂立盟約,要衛殤公前來商談具體的合作事宜。
由於晉國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強國,所以衛殤公得知晉平公要與自己合作訂立盟約的消息以後非常高興,絲毫沒有多想便馬不停蹄地前去會見晉平公。晉平公就暗地裡派人逮捕了衛殤公和寧喜,然後,又發兵護送衛獻公回國。
在流亡十二年以後,衛獻公終於回國復位了。復了位的衛獻公不忘自己曾在柯澤被敗的恥恨,將孫文子、寧惠子之族改姓為「柯」氏,然後驅逐出衛國。
到戰國時期,柯氏一族因「柯澤」改稱為「阿澤」,因此有人隨之改稱阿氏者,但讀音仍作kē(ㄎㄜ)。著名的香港影視明星「小黑子」柯受良,就是該族後裔。
源於官位
出自兩漢之際新朝官吏阿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阿輔,是兩漢之際王莽成功篡滅西漢後,仿周制所設置的一種官稱,專職負責教導太子,是太子「四師四友」之一,官秩如同大夫。
四師是:師疑、傅丞、阿輔、保拂。當時,王莽以大司徒馬宮為師疑,少府宗伯鳳為傅丞,博士袁聖為阿輔,京兆尹王嘉為保拂,是為四師。這四個人學識淵博、為人老成,因此被王莽指定為太子王臨的輔弼大臣。
四友是:胥附、奔走、先後、禦侮。當時,王莽以尚書令唐林為胥附,博士李充為奔走,諫大夫趙襄為先後,中郎將廉丹為禦侮,是為四友。這四個人文武全才、機巧靈活,因此被王莽指定為太子王臨的隨身侍從。
新地皇四年(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農歷10月3日,王莽在漸台被殺,屬官四散,在博士袁聖的後裔子孫中,有避災難而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改稱阿氏、輔氏。後在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農歷2月,更始帝劉玄到長安,下詔大赦:「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因此,大多數袁聖的後裔族人又改回為袁氏,但仍有遷逃於北地燒當羌族政權中以避國難的族人,仍稱阿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kē(ㄎㄜ)。
得姓始祖
伊尹。伊尹,名摯,是有莘氏在桑樹林拾到的棄兒,因其養母住在伊水邊上,所以以水為氏。雖然伊尹身材短小,面龐不出眾,但足智多謀,聰明異常,志向遠大。當時夏王桀暴虐殘忍,濫用民力,魚肉百姓,田地荒蕪,民不聊生。伊尹看出夏朝氣數已盡,於是用自己高超的烹調手藝,接近商湯勸他高舉義旗取夏桀之位而代之。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宰相)。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想進攻夏桀。伊尹建議商湯停止向夏桀進貢,看夏桀如何動作,以探測夏桀的實力。夏桀果然非常憤怒,征調九夷的兵力,要來伐商。伊尹當即勸商湯說:夏桀還能調動兵力,我們伐他的時機還未成熟。於是,商湯又向夏桀進貢。當伊尹看到時機成熟時,又一次停止向夏桀進貢,但因為夏桀的暴行,這次,他未能調動軍隊了,於是伊尹就向商湯建議起兵。商湯很快就打敗了夏桀的軍隊,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諸侯一舉擁戴賢德的商商湯為「天子」建立商朝。商湯和伊尹緊密合作,勵精圖治,愛護百姓。受到百姓的愛戴。商湯逝世後,伊尹輔佐他的後代,直至商湯的孫子太甲為商王時,太甲暴虐亂德。三年以後,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親自攝政,接受諸侯的朝拜。帝太甲在桐工住了三年後,悔過自責,改惡從善,於是伊尹把太甲接出來,還政給他,自己告老還鄉,太甲返位後,發揚商湯的德政,勤儉愛民,史諸侯歸附,社會安寧。伊尹逝世後,帝沃丁(太甲的兒子)以天子之禮葬之。伊尹支孫有的以祖上「阿衡」官職為榮,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故伊尹就是阿姓的得姓始祖。
③ 姓阿的是哪個名族的姓氏哦
是我們彝族,我們這邊大多數人都姓阿
④ 中國有姓阿的嗎
3586名 [阿姓](ē,ā)
1,留意到這個姓氏來自於四川省珙縣的僰人懸棺,僰人是生活在今四川南部和雲南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阿姓是這個民族的一個大姓,因為明朝准備把這個民族剿滅的原因,據說後來殘留的僰人就改姓了「何」。當地民謠說:「游倮倮,范苗子,後山何家掛岩子。」掛岩子是當地人對僰人的稱呼,他們的棺材全部掛在懸崖上面。這支阿姓後來就消失了。
2,北魏鮮卑族有阿伏干氏,入中原後隨漢俗改為阿氏。據《魏書·官氏志》載:「阿伏於氏,後改為阿氏。」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遷都洛陽後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詔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於(或稱阿伏干)這一少數民族姓氏就自行簡化作阿了。這種簡化便成了後來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據。今日河南的寶豐和宜陽三個村較集中,估計是這一支。
3,在青海大通縣清平鄉阿家村和朔北藏族鄉阿家堡村的阿姓村民,於1985年經縣政府調查認定,根據國務院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公安、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發出的(81)民政字第601號文件精神,同意對上述兩個行政村填寫漢族成份的阿姓村民更改為蒙古族成份.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匯總數據,大通共有3586名蒙古族,基本都屬於阿姓蒙古族。
4,在中國回族中,以「阿」音起頭的經名很多,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來源。如在元代的官員中就有阿刺淺、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蘭、阿葩實、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馬等幾十人。在明代,還有回回天文學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
5,有說阿姓出自商代伊尹之後,以官名為氏。伊尹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於宰相)。其支孫有的以祖上官職為榮,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這支當為漢族。
⑤ 姓氏阿的來歷
阿(ā 音啊)姓出自回族姓氏:
① 在中國回族中,以「阿」音起頭的經名很多,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來源。
② 出自南北朝時鮮卑族復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阿賀氏、阿伏干氏,漢俗改為阿氏。
(5)阿姓在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一、 ā 音源流
源流一:
源自蒙古族,大部分在青海省境內,姓取自以阿開頭為名的祖先,本來生活在內蒙草原,後輾轉遷至寧夏,南京等地,最終於明萬曆年間隨柴國柱(柴總兵)遷至西寧衛境內(今青海省大通縣)。由於當時是阿氏兩個兄弟在為柴總兵負責管理馬匹糧草等物資,所以柴總兵讓其分開駐扎在兩個地方。
一個離柴總兵駐所(大通縣柴家堡村)近(即大通縣黃家寨鎮阿家台村),而另一個相對較遠一些(即大通縣朔北鄉阿家堡村)。經過四百多年的繁衍,兩兄弟的後人已經成為兩個單獨的村落,即大通縣朔北鄉阿家堡村和大通縣黃家寨鎮阿家台村。
而到今天青海省境內很多地方都能找到阿姓後人,如大通縣黃家寨鎮下陶村和湟中縣上五庄村等地。
源流二:
出自回族,以經名為氏。在中國回族中,以「阿」音起頭的經名很多,這是形成阿姓的來源之一。如在元代的官員中就有阿刺淺、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蘭、阿葩實、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馬等幾十人。在明代,還有回回天文學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
一些回回人將與阿無關的經名改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內務府回回人海里瑪,後改阿姓,遂成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源流三:
姓出自滿族姓氏:在中國滿族中,也有很多以「阿」音起頭的姓,在改漢姓(幾乎沒有滿族人用滿姓了)的時候大多直接改為阿,改為阿姓的滿族老姓包括:巴爾拉氏、烏扎庫氏、阿哈覺羅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爾布氏、阿賚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其格查依爾氏(鄂倫春族)、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二、 ē 音源流
源流一:
出自商代伊尹之後,以官名為氏。據《管子·地數》稱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徐疾之□」。他輔佐商湯先後滅掉葛、韋、顧、昆吾等方國,最後一舉滅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於宰相)。其支孫有的以祖上官職為榮,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
源流二:
出自南北朝時鮮卑族復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阿賀氏、阿伏干氏,入中原後隨漢俗改為阿氏。據《魏書·官氏志》載:「阿伏於氏,後改為阿氏。」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遷都洛陽後的事。
在孝文帝正式下詔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於(或稱阿伏干)這一少數民族姓氏就自行簡化作阿了。這種簡化便成了後來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據。
網路阿姓
⑥ 百家姓中有姓阿的嗎
百家姓中沒有姓阿的,但我國有阿這個姓氏。
阿姓遷徙分布:
在青海省大通縣的阿(a)家堡、阿(a)家台、下陶村等地的阿氏,祖先均系蒙古族,因為和漢族聚居多年,被當地的風俗習慣同化,但經過追根尋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更正民族,改漢為蒙。
而這些家族都繼承父輩民族,統一以蒙古族填報後代民族。而河北磁縣高臾鎮的阿氏,均系漢族。阿姓望居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6)阿姓在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阿姓名人:
1、阿榮,蒙古族;內蒙古烏蘭浩特人。著名當代新聞記者。興安人民廣播電台編輯(記者)。1986年畢業於內蒙古管理幹部學院,從事新聞編輯工作整整二十餘年。
2、阿正,福建莆田人。著名當代出版業人。1984年廈門大學畢業後進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組建並主持綜合編輯室工作,1996年辭去主編職務。編輯作品一百餘種。曾獲「中國圖書獎」、「全國優秀暢銷書獎」等省級以上獎三十餘次。
3、阿音,蒙古族;內蒙古科右中旗人。著名當代攝影家。畢業於內蒙古師大蒙文系自學成才班。現任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攝影、攝像總會董事長兼東烏旗文化局攝影師。多年來,採集四萬余幅照片,有四千餘幅發表於全國五十多家報刊上。
⑦ 姓阿的中國人是哪個民族
姓阿的中國人是漢族、回族、蒙族、白族、傣族、滿族、裕固族、撒拉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達斡爾等。民族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來通過研究人類進化史及種族所形成的概念。
現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國度為區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單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沒有共同的語言、歷史來源的人群。現代同一個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個民族也可有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語言。民族是指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與其他人群有所區別的群體。
⑧ 「阿」姓的起源
阿
在中國回族中,以「阿」音起頭的經名很多,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來源。如在元代的官員中就有阿刺淺、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蘭、阿葩實、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馬等幾十人。在明代,還有回回天文學家阿答兀丁、阿都刺。此外,一些回回人將與阿無關的經名改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內務府回回人海里瑪,後改阿姓,遂成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⑨ 阿姓在我國的分布
在青海省大通縣的阿(a)家堡、阿(a)家台、下陶村等地的阿氏,祖先均系蒙古族,因為和漢族聚居多年,被當地的風俗習慣同化,但經過追根尋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更正民族,改漢為蒙。而這些家族都繼承父輩民族,統一以蒙古族填報後代民族。而河北磁縣高臾鎮的阿氏,均系漢族。阿姓望居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⑩ 阿姓蒙古族源流
以官名為氏。據《管子·地數》稱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徐疾之□」。他輔佐商湯先後滅掉葛、韋、顧、昆吾等方國,最後一舉滅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於宰相)。其支孫有的以祖上官職為榮,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
1 姓氏源流
阿(ē,ā)姓源分兩支:
1、阿(ē 音婀)姓源出有二:
① 出自商代伊尹之後,以官名為氏。據《管子·地數》稱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徐疾之□」。他輔佐商湯先後滅掉葛、韋、顧、昆吾等方國,最後一舉滅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於宰相)。其支孫有的以祖上官職為榮,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
② 出自南北朝時鮮卑族復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阿賀氏、阿伏干氏,入中原後隨漢俗改為阿氏。據《魏書·官氏志》載:「阿伏於氏,後改為阿氏。」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遷都洛陽後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詔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於(或稱阿伏干)這一少數民族姓氏就自行簡化作阿了。這種簡化便成了後來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據。
2、阿(ā 音啊)姓出自回族姓氏,源出有二:
① 在中國回族中,以「阿」音起頭的經名很多,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來源。如在元代的官員中就有阿刺淺、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蘭、阿葩實、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馬等幾十人。在明代,還有回回天文學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
② 一些回回人將與阿無關的經名改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內務府回回人海里瑪,後改阿姓,遂成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2 得姓始祖
伊尹。伊尹,名摯,是有莘氏在桑樹林拾到的棄兒,因其養母住在伊水邊上,所以以水為氏。雖然伊尹身材短小,面龐不出眾,但足智多謀,聰明異常,志向遠大。當時夏王桀暴虐殘忍,濫用民力,魚肉百姓,田地荒蕪,民不聊生。伊尹看出夏朝氣數已盡,於是用自己高超的烹調手藝,接近商湯勸他高舉義旗取夏桀之位而代之。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宰相)。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想進攻夏桀。伊尹建議商湯停止向夏桀進貢,看夏桀如何動作,以探測夏桀的實力。夏桀果然非常憤怒,征調九夷的兵力,要來伐商。伊尹當即勸商湯說:夏桀還能調動兵力,我們伐他的時機還未成熟。於是,商湯又向夏桀進貢。當伊尹看到時機成熟時,又一次停止向夏桀進貢,但因為夏桀的暴行,這次,他未能調動軍隊了,於是伊尹就向商湯建議起兵。商湯很快就打敗了夏桀的軍隊,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諸侯一舉擁戴賢德的商商湯為「天子」建立商朝。商湯和伊尹緊密合作,勵精圖治,愛護百姓。受到百姓的愛戴。商湯逝世後,伊尹輔佐他的後代,直至商湯的孫子太甲為商王時,太甲暴虐亂德。三年以後,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親自攝政,接受諸侯的朝拜。帝太甲在桐工住了三年後,悔過自責,改惡從善,於是伊尹把太甲接出來,還政給他,自己告老還鄉,太甲返位後,發揚商湯的德政,勤儉愛民,史諸侯歸附,社會安寧。伊尹逝世後,帝沃丁(太甲的兒子)以天子之禮葬之。伊尹支孫有的以祖上「阿衡」官職為榮,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故伊尹就是阿姓的得姓始祖。
3 遷徙分布
大通縣的阿家堡、阿家台等地的阿氏,祖先均系蒙古族,以後融為漢族。阿姓望居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4 歷史名人
阿【田可】:字習阿,漢時納垢酋裔,雲南省馬龍州人,棄隱雲南省東部山谷,收集整理古代爨族文字,撰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有奇,稱「書祖」。
阿桂:字廣庭,號雲岩,章佳氏,原籍滿洲正藍旗,後被抬入正白旗。他出身於達官顯貴之家,父親阿克敦是乾隆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很受乾隆帝的器重。他自幼聰敏過人,「聞人談史事,即了了,能記其大略」。雍正十年(1732年),十六歲的阿桂入官學讀書,兩年之後補為稟生。乾隆元年(1736),為副榜貢生,隨後以父蔭授大理寺丞,乾隆三年,中舉,第二年補授兵部主事。此後,他春風得意,步步高升。乾隆八年以郎中的身份,充任中樞機構軍機處的章京。然而,接二連三的打擊,卻幾乎使他身陷囹圄。乾隆十一年,出任戶部銀庫郎中的阿桂,因為庫項被竊,以失察之罪被降調為吏部員外郎。乾隆十三年初,阿桂隨兵部尚書班弟赴四川金川軍營辦事,因經略納親,川陝總督張廣泗進剿大小金川失利,「株守半載,無尺寸功」,被逮捕處死,阿桂也被劾以「勾結張廣泗,蒙蔽納親」,而交刑部審訊,後因乾隆帝念其父年老,只有阿佳這一兒子,才格外開恩,沒有治他的罪,將其釋放回家。這可說是阿桂在仕途上跌的一大跤。但阿桂畢竟是滿洲貴族子弟,因而在被釋放的第二年就得到重新起用,再任吏部員外郎。又五年,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由此漸登崇階了。
阿生福:青海樂都人,藏族,門源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
5 阿姓典故、趣事
很久以前,在四川珙縣洛表區,有一個叫麻塘壩的地方,居住著許多僰人。其中姓阿的佔大多數。有一天,一家姓阿的老人死了,阿家就去請風水先生來看安埋老人的地點。那風水先生在麻塘壩轉來轉去,最後指指著一片陡峭的岩子對阿家的人說:「這里有片白岩,你們要用一個整塊的大木頭做成棺材,把死去的老人放在這個棺材裡,然後葬在這片白岩上,你們阿家的子孫必定會發達富貴。」阿家就按照風水先生所說,用一整塊大木頭做成棺材,又去請石匠來,在白岩上打洞。那白岩又高又陡,怎麼打呢?想來想去,只有用諸葛亮教他們在作戰時使用的絞車架在岩石下,在絞車上架起高台,讓石匠站在高台上打洞。好不容易在岩石上打出兩個碗口粗的洞來,於是往洞中塞進兩根粗木,然後又用絞車把棺材吊上去,橫放在兩根粗木上,這就是僰人懸棺葬的來歷。從此,僰人就學會了懸棺葬,人死後,都實行懸棺葬。以後,阿家果然發達了,成為僰人中最有力量的部族,直到明朝萬曆元年,阿家三兄妹稱雄,起兵造反,在四川建武(今興文縣)九絲城稱王建國。
阿家三兄妹起兵造反時,阿家的勢力很強。那時,有一個名叫羅英秀才的人,會陰陽五行,會看風水。羅英秀才家是一戶大地主,他家的糧食、金銀財物等,曾被造反的僰人強行徵用。他為了報復阿家,就去對阿家說:「在雲南威信縣長安鄉瓦石村,有一個名叫斷井山的地方,斷井山對面有一片白岩,名叫白虎岩。你們如果把麻塘壩的棺材取下來,運到威信去,掛在白虎岩上,你們阿家更要發達,更有勢力,整個雲南、四川兩省都會成為你們阿家的天下。」阿家聽了羅英秀才的話後,信以為真,高高興興地從麻塘壩取下七具棺材,運到威信瓦石,還運了兩部絞車掛棺材。阿家按照羅英秀才所說,把七具棺材掛在瓦石村的白虎岩上,其掛法與洛表麻塘壩的一模一樣。但事隔不久,阿家三兄妹就兵敗被殺,阿家也就徹底垮了。阿家三兄妹死後,朝庭繼續圍剿那些逃進深山老林的僰人,特別是對僰人中姓阿的,無論男女老幼,一律格殺無論。在這種血腥屠殺和鎮壓下,阿姓僰人隱姓埋名,將阿字的「阝」旁改為「亻」旁。全部改成何姓。以後,麻塘壩的僰人懸棺就被人們稱為:「何家掛岩子,」威信瓦石的僰人懸棺也同樣被稱為:「何家掛岩子」。
僰人被圍剿後,再也無人到瓦石去掛懸棺了。許多年後,那七具棺材陸陸續續垮了四具下來,如今,白虎岩上只剩下三具懸棺了。據說,在那些垮下來的棺材裡,有金,銀、珠寶、玉器等貴重陪葬品。當時,有些貪財的人去爭奪那些殉葬品,但是,無論是誰,只要一爭奪到手,這些寶物就會把他的眼睛刺得疼痛難忍,眼前變得漆黑一片,就象瞎子一樣。奇怪的是,只要一拋棄手中的寶物,眼睛的疼痛就會消失,眼前依然光明一片。結果,那些寶物誰都不敢要,都被人們丟到深山峽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