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多少婆媳關系能相處得好些.
是的,婆媳在全球來說都是比較難相處的。比較是不同的家庭的組合,而且不同的環境成長大的兩個女人,在同一個屋檐下,一個面對的是自己的兒子,另一個是面對自己的老公,住在一起久了都會有矛盾的。中國的婆媳更是難相處,本來就有的不對等關系,但中國的傳統又逼迫女人忍耐,這更是個難題。做媳婦的盡量在婆家少說話,更多是讓老公去處理。這樣要好一些。一般婆媳關系好的不多
2. 在中國婆媳長時間在一起,鬧矛盾的概率有多大
這個還得需要看婆婆和媳婦之間的相處和不和諧。現在中國很多婆婆也是特別和諧的,都比較疼愛自己的兒媳婦兒。當然了,婆媳之間的關系丈夫是一個最好的潤滑劑,兒子做好了,婆媳之間也就好相處了。關系處理不好,短則幾天,長則幾個月吧。
3. 為什麼中國的婆媳關系永遠無解
在各種家庭關系當中,婆媳之間的關系大概是最不容易相處的了。不要說那
些好不容易熬成婆的老太太聚在一起,談的話題總是離不開議論兒媳婦的長短,
就是那些邁進丈夫家多年的年輕女性,有空聊天的時候,也不免把聚會變成了聲
討婆婆大會或者訴苦大會。處在婆媳之間的那位兒子兼丈夫,為了維系雙方的關
系,受過多少夾板氣,賠了多少笑臉,編了多少瞎話,也是可想而知的。
為什麼婆媳關系不大容易相處和諧呢?有的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從
婆媳對兒子兼丈夫的情感佔有欲及「戀母情結」等角度去解釋。當我們嘗試用社
會心理學的視角去時,又會得到什麼結論呢?
婆媳雙方常常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結果兩方都不滿意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在對各種人際關系分類時,會採用一個雙維
度的標准。一個維度是關系中兩個人身份角色的距離,一個維度是關系中兩個人
的真情交換和義務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關系中,親子關系是一種血緣關系,父母兒女以血脈相連,在以父子
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里,親子關系顯得尤為重要。而夫妻關系、兄弟姐妹關系相
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會弱一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些關系是與生俱來的,或
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來的。因此,我們對這些關系在情感表達上就形成了各自
的區別。
對此,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稱之為「等差之愛」。意思是說,在親子之
間、夫妻之間、手足之間都有來自角色身份規定的情感。這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
說的「應有之情」。不同的關系有不同的倫理規范,也有不同的情感類型。
此外,拋開身份角色來說,當兩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交往,就會形成恩恩
怨怨,以及對於一個人的愛憎好惡。比如說,當我們非常崇敬自己的父親時,除
了有一種兒女對父親的敬重之外,還會因為他的個人品德而佩服他,有一種超越
親緣身份的評價。這就是「真有之情」。
一般來說,在家庭生活中,由於家庭成員不僅有很近的血緣關系,而且還耳
鬢廝磨,朝夕相處,同時具有最切近的應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當原本沒有親緣關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於相愛「走進一家門」
的時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動的。婚姻不僅帶來了夫妻關系,而且也帶來
了一大串家庭關系身份,新娘子一下掉進了一張關系網當中,需要四面應付。婆
媳關系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關系。而對於媳婦來說,婚前與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
較少,所以,對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對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員就只有應有之情。
應有之情只是一種根據角色規定的情感,例如傳統倫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等。這種義務之情由於僅僅是義務,很容易讓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婦心裡
會想,我們之間沒有交情,我不是你從小帶大的,因為結婚,我就要對你百般照
顧,我自己的父母我還沒來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現在這樣我就很不錯了。婆婆心
里會想,你在我家裡出出進進,就是一家人了,你應該像個兒媳婦的樣子啊!一
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兩方都不滿意。
當婆媳雙方混淆了婆媳關系與母女關系,會因為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預期而
漸生不滿
然而,抱怨婆婆的媳婦或抱怨媳婦的婆婆常常忽視一個現象,那就是無論婆
婆還是媳婦,她們的母女關系一定比婆媳關系要好。被兒媳婦看作是「惡婆婆」
的人,卻對她們自己的女兒疼愛有加,在她們的女兒眼裡,「母親」、「娘家」
都是無法替代的情感港灣。反過來,被婆婆認為不懂孝順的媳婦,卻總是對她們
自己的母親時常惦念,關懷備至。
婆婆看到媳婦與自己的兒子結婚,走進自己的家,就會本能地形成一種預
期,那就是兒媳婦應該像女兒、兒子那樣對待自己。可是往往兒媳婦因為缺乏
「真有之情」恰恰無法做到這一點。兒媳婚後改口稱婆婆為「媽媽」,也會本能
地將婆婆的行為與自己的母親相比,形成婆婆應該像母親這種預期。當雙方混淆
了婆媳關系與母女關系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預期而漸生不
滿。
不滿的情緒出現後,婆婆和媳婦又都會出現一種歸因偏誤,那就是認為婆媳
關系就是婆媳關系,永遠不會變成母女關系。有的婆婆說:「無論你怎麼對她
好,她也不會變成你的女兒的。」媳婦就更容易說:「哪個兒媳婦是婆婆養大
的?她怎麼會對我像對她女兒那麼好呢!」她們都不懂得通過對方的母女關系來
看對方的情感和人品,來體會對方的真情。如果用真情來換取真情,婆媳關系就
一定會與母女關系一樣,成為家庭關系的新的情感支柱。
「分家單過」日漸普遍,社會結構中夫妻軸的地位正在上升,但父子軸依然
有重要地位
在傳統社會里,女性嫁到夫家後,對於娘家來說,已經是一盆潑出去的水。
姓名被改變,或是只保留娘家的姓氏,變成「王李氏」、「張劉氏」,或是本名
前冠以夫姓,成為夫家父子軸上的一個配角。娘家已經不再是自己的家,為父母
養老送終的真情表達受到了限制,而夫家也還不是自己的家,要對陌生人生出真
有之情並非易事。因此,媳婦處在卑微的地位上,一熬就要幾十年,直到成了婆
婆,夫家才終於變成了自己家。現代都青年婚後一般不與父母同住,農村青年
婚後「分家單過」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於是,婚後的媳婦就有了三個意味不同
的家———娘家、夫家與自己家。自己家是一種以夫妻為主軸的家庭,維系夫妻
感情的主要是真有之情,而不是血親關系。而夫家是丈夫的娘家,娘家是自己的
娘家。一些已婚女性總是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夫家排在
第三位。一些已婚男性則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妻子的娘
家排在第三位。這就是一些夫妻沖突的來源。很多夫妻爭吵的理由往往是「你媽
是媽,我媽就不是媽嗎?」要求對方把順序排列與自己相同。這就反映出在社會
發生變遷的今天,盡管在家庭中夫妻軸的地位上升了,但是在我們身上,父子軸
仍然有著相當重要的價值地位。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兩種協調婆媳關系的思路。一種是,如果夫妻感情
深厚,妻子會把丈夫的娘家也當成自己的娘家,把丈夫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
丈夫也是一樣,把岳父岳母當成自己的父母,把妻子的娘家當成自己的娘家。另
一種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相互尊重對方對娘家的價值認定,體驗對方的父子
情深或母子情深,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這兩種思路盡管有些
不同,卻都可以較好地協調因婆媳關系引起的夫妻沖突。
■一家之言
父系制傳統引發婆媳沖突
中國社會里傳統的「父系」制度強化了生男嗣的重要性。因為對於媳婦而
言,要鞏固自己在夫家家族中的地位就得靠替夫家生出子嗣,惟有如此才能延綿
夫家家族的香火並提供祖先祭拜時主要奉祭的人員。但若生不出子嗣,則恐遭休
妻或納妾的命運。在這重重壓力之下媳婦由年輕到熬成婆婆的這一路上,兒子便
成為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寄託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依靠。然而,這種因文化結構限制
而更形強化的母子連結不但造成婆婆對兒子的絕對偏袒,更對婆媳關系而言成了
一大致命傷。
4. 想問問現如今中國的婆媳關系如何婆媳之間關系有多少媳婦覺得是和睦的,有多少是覺得是難相處的請網友
你好,我今年剛結婚,現在我和我婆婆關系非常好,雖不能說如同親媽,但是也差不多了
5. 中國婆媳合不來佔百分之多少
中國婆媳關系是一個難解的話題,本質上還是一個人與人交往的問題,只要存在這種人際關系,矛盾一定不可避免,只是或多或少、或隱或現的差別。但是,像中國這樣,婆媳關系成為主流話題,確實少見。中國婆媳關系不和據資料分析約有85%存在問題,55%存在嚴重的問題,僅有10-15%美滿和諧沒有問題。我認為主要是文化落後影響所產生問題。
6. 中國的婆媳關系為何如此難以相處
婆媳的關系對於一個家庭的和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家和萬事興,如果家庭都不和睦,那麼做什麼事情都感覺特別不順心,一個家庭的和睦,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國家婆媳關系是特別糟糕的。那麼中國的婆媳關系為何如此難以相處?我覺得這跟人們古老的觀念有關,很多婆婆對自己的媳婦要求都是特別高的,總是希望自己的媳婦每天都很勤勞,什麼事情都想讓她們去做,只要不做就感覺她們很懶惰,對她們總是有過高的要求,而且總覺得他們和自己搶了自己的兒子,這樣的婆婆是很難和媳婦好好相處的。以上只是小編個人的看法,那麼你覺得婆媳關系很糟糕,跟什麼有關呢?
7. 福建一位婆婆隔兩天就給兒媳送菜惹人羨慕,中國的婆媳關系大多數怎樣的
8. 中國的婆媳矛盾幾千年來長盛不衰,那麼婆婆和媳婦真的就是天敵嗎
從古至今,婆媳關系一直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很多人結完婚之後,不知道如何去跟婆婆相處,其實我們在跟婆婆相處的時候,只要掌握一些道理,這樣子我們就能夠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跟婆婆兩個人之間有隔閡的時候,我們應該立即去跟婆婆溝通,這時候矛盾就會化解,婆婆也知道你內心的想法,這時候的我們就會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