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山市左步村遊玩攻略
摘要 左步村民風淳樸,外來流動人口較少,以農業生產為主,污染少,居住環境好,對歷史文化建築的損害也相對較少。左步村清末特色建築與古舊街巷眾多,隨處可見到碉樓住宅、祠堂、村廟、古舊街巷等特色建築,這些建築均有大量富有嶺 南特 色的木雕、磚雕、灰塑、石雕、牆繪等,反映清末嶺南地區建築匠人高超的技術與多姿多彩的工藝美術。村中景點包括三大宗祠(歐氏大宗祠、雙壯孫公祠,阮氏大宗祠)、三座廟( 北極 殿、天後宮、武帝廟)、左步人文歷史展館、中共左步村支部活動舊址(歐初故居)、中興里閘門、孫 中山 祭祖上岸的舊碼頭、孫文謁祖祠等。
⑵ 中山南朗一日游必去的地方
摘要 陳氏宗祠古建築群
⑶ 多少人姓歐 歐來自哪裡
一 姓氏源流 歐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2 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二 遷徙分布歐姓望族居住在平陽(今天的臨汾西南)。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據《郡望百家姓》的記載,歐氏望出平陽郡。三國的時候魏國所置。在今天的山西臨汾一帶。 【堂號】: 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歐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劍。 四 歷史名人 1 歐道江:長樂人,明代學者,博學多才,四方師事,從游者數千人。 2 歐冶子:春秋的時候匠人,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 3 歐普祥:元代起義軍將領。 4 歐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廣東順德人,嘉靖時期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 5 歐寶: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6 歐容: 1981-?????? 歐氏系承無疆 家世源流悠久 歐氏,跟歐陽氏一樣,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雪恥復國」的越王勾踐的後裔。 關於歐氏的傳自越王勾踐,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已有過考證,《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以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說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氏和歐陽氏的得姓歷史,算起來至少也已經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實的源遠流長。 這個家族的子孫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們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而且,更可以遙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換句話說,不論是歐氏,抑是歐陽氏,都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為一個歐姓人還有什麼比這份榮譽更值得自豪的! 區、歐、歐陽三姓同宗 ( 2004-07-15) --------------------------------------------------------------------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如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 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 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如果追溯上去,歐氏和歐陽氏的歷史不只2400多年,還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 至於「區」姓始於何時,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余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里,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到了漢朝,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區渭泉祖家譜》又說,他們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咸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來。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麼眾多。不過,他們的始祖越王勾踐在歷史上卻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勾踐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國的國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兒子,曾被吳國戰敗,勾踐向吳王夫差稱臣求和,親自到吳國伺候夫差,他卧薪嘗膽,忍辱負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種等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勢轉弱為強。 與此同時,范蠡派越國美女西施到吳國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戀女色而對國事鬆弛下來,吳國由強轉弱,最後勾踐把吳國滅掉。接著,他又在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 在中國文學史上,歐陽修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北宋時代的歐陽修集文學家與史學家於一身,他是宋仁宗天聖年間的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時,他曾上疏指陳青苗法的弊害。 歐陽修主張文章必須「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他所寫的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風與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他的詞婉麗,承襲南唐遺風。 歐陽修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單獨撰寫《新五代史》,並著有《歐陽文忠集》。 歐陽予倩(1889—1962)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位著名戲劇家兼演員。他是湖南瀏陽人,1907年在日本參加春柳社。回國後倡導新劇運動,擔任電影編導兼演京劇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40年代擔任廣西藝術館館長。1949年後出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並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和戲劇運動倡導人之一。他著有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論文集《一得餘抄》以及話劇劇本《運動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經》是從前流行的啟蒙課本之一,相傳是宋朝區適子的著作,明清學者陸續補充。與《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於區、歐、歐陽三姓的族人較少,只有歐陽族人成立宗親會館,那就是坐落在乞納街96號的歐陽家族聯合會,會員有222人。
⑷ 請問「歐」姓,的祠堂哪裡有有知道的請告知!
▲歐姓網上祠堂:
http://mem.netor.com/m/zc/zc.asp?bID=37483
一 姓氏源流
歐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2 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二 遷徙分布歐姓望族居住在平陽(今天的臨汾西南)。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據《郡望百家姓》的記載,歐氏望出平陽郡。三國的時候魏國所置。在今天的山西臨汾一帶。
【堂號】:
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歐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劍。
四 歷史名人
1 歐道江:長樂人,明代學者,博學多才,四方師事,從游者數千人。 2 歐冶子:春秋的時候匠人,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 3 歐普祥:元代起義軍將領。 4 歐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廣東順德人,嘉靖時期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 5 歐寶: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6 歐容: 1981-?????? 歐氏系承無疆 家世源流悠久 歐氏,跟歐陽氏一樣,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雪恥復國」的越王勾踐的後裔。
關於歐氏的傳自越王勾踐,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已有過考證,《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以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說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氏和歐陽氏的得姓歷史,算起來至少也已經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實的源遠流長。 這個家族的子孫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們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而且,更可以遙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換句話說,不論是歐氏,抑是歐陽氏,都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為一個歐姓人還有什麼比這份榮譽更值得自豪的! 區、歐、歐陽三姓同宗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如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 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 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如果追溯上去,歐氏和歐陽氏的歷史不只2400多年,還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 至於「區」姓始於何時,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余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里,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到了漢朝,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區渭泉祖家譜》又說,他們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咸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來。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麼眾多。不過,他們的始祖越王勾踐在歷史上卻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勾踐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國的國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兒子,曾被吳國戰敗,勾踐向吳王夫差稱臣求和,親自到吳國伺候夫差,他卧薪嘗膽,忍辱負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種等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勢轉弱為強。 與此同時,范蠡派越國美女西施到吳國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戀女色而對國事鬆弛下來,吳國由強轉弱,最後勾踐把吳國滅掉。接著,他又在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 在中國文學史上,歐陽修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北宋時代的歐陽修集文學家與史學家於一身,他是宋仁宗天聖年間的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時,他曾上疏指陳青苗法的弊害。 歐陽修主張文章必須「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他所寫的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風與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他的詞婉麗,承襲南唐遺風。 歐陽修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單獨撰寫《新五代史》,並著有《歐陽文忠集》。 歐陽予倩(1889—1962)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位著名戲劇家兼演員。他是湖南瀏陽人,1907年在日本參加春柳社。回國後倡導新劇運動,擔任電影編導兼演京劇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40年代擔任廣西藝術館館長。1949年後出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並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和戲劇運動倡導人之一。他著有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論文集《一得餘抄》以及話劇劇本《運動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經》是從前流行的啟蒙課本之一,相傳是宋朝區適子的著作,明清學者陸續補充。與《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於區、歐、歐陽三姓的族人較少,只有歐陽族人成立宗親會館,那就是坐落在乞納街96號的歐陽家族聯合會,會員有222人。
參考資料: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251&name=歐%20%20%20%20%20%20%20%20
⑸ 中國哪個地發姓歐的最多 四川和重慶有那些地方有啊
歐 ōu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山西太原,內蒙古烏海,江西金溪、崇仁,廣西田林,雲南河口、隴川、瀘水、蘭坪,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怒族、水族、瑤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僳僳族等多個民族有此姓。漢代有歐寶,平都人;宋代有歐慶,乾德人,永春知縣;明代有歐大,順德人,國子博士。
歐姓的起源有:
出自歐冶氏
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
歐姓
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出自姒姓
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出自獨孤氏
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再三國時期獨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歐氏。
孔氏
漢朝時孔氏的一些人為了避嫌改姓了歐氏。
編輯本段
二、遷徙分布
歐姓發源有關於歐氏的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考證,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據傳自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近溯到距今2440多年前,傳自越王勾踐,《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姓氏考略》上所說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再近溯到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年),有《區渭泉祖家譜》又說,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
遷徙分布:
1、二千四百多年前的越國,即今浙江和江蘇以南地區。在得姓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歐姓繼續繁衍於上述之地。後人在浙江福建一帶,建有宗祠,後人為念歐冶子。堂號:八劍。
魏晉南北朝之際,歐姓人於史書鮮見。
東漢時,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歐寶入載史冊,說明當時在江東之地歐姓人繁衍之大。
西漢時,繁衍於平陽郡之歐姓興旺發達,也是不爭之史實。文景之治及其後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力強盛,百姓富有,北方經濟一片繁榮。時江南蠻荒,民不開化,經濟發展滯後,故歐姓因仕宦、謀生等原因北上中原,其中一支歐姓越過黃河進入山西臨汾,經長期繁衍,他們在山西臨汾等地繁衍成為望族,這個地方過去屬平陽郡,所以後世歐姓子孫有以「平陽」為其郡望堂號的。
隋朝末年,山西亦成為軍閥紛爭之地,而平陽郡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歐姓人塗炭於戰火自不待言。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歐姓隨之入閩,是故歐姓人南遷閩南,始自唐初。
唐貞元年間,林石公(765-846年)諱冊,字君軾,貞元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為「區氏嶺南六世」(即「區氏廣州一世」)。居於今廣州一帶。
唐末五代時,歐姓在南方各省的播遷范圍更廣,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歐姓人定居,如歐宏練因仕宦之故落籍於今湖南長沙。
北宋時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據考究,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隨叔父在現湖北隨州長大,卒於河南新鄭,歐陽修陵園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西辛店鎮歐陽寺村。
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宋元之際,歐姓人有播遷兩廣之地者。明中葉以後,有閩粵之歐姓赴台謀生,進而播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
光緒癸未(1883)年春,林石公後人區作霖公,聯絡族中時賢,在省城廣州大東門芳草街置地備料,興建家塾,名「林石家塾」(現稱「廣州區家祠」)。是年冬,三進的祖祠始建告成。安神位,會族人,已有所地。有《徴信錄》又稱《區氏林石公祖祠譜》,藏於廣州中山圖書館。清·區作霖(1818-1889年)篡修,光緒十七(1891)年刻印。為證。接著繼續建設內外環列耳房,按例派定,分給各房,為子弟讀書應試之用。祠內設施齊備,管理嚴謹,獎學有例,制度分明。分配、供奉排位源地皆錄於《徴信錄》。
區氏林石家塾興建其間,區氏族人,計有一州(廣州)十五縣(南海、番禺、順德、高要、新興、高明、新會、開平、中山、鶴山、陽江、新寧、增城、恩平、羅定)共丁口12萬人參與。集資、捐資總款逾四萬兩白銀。然昔日先賢創下的祖業,早已神位全無,庄嚴不再。今為廣州市某部門租借給私人作食肆經營。撫今追昔,惜哉痛哉。
2、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族人分散各地,如今,歐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歐姓約佔全國漢族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其餘主要分布在江西臨汾、吉安、永豐、萬載;湖北枝江、荊州、潛江;廣東廣州、河源、新會;河南新鄭;四川綿陽、遂寧;安徽阜陽、滁州;湖南長沙、瀏陽、隆回、貴州;廣西滕縣、貴港等地。
3、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一脈,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麼眾多。
編輯本段
三、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據《郡望百家姓》的記載,歐氏望出平陽郡。三國的時候魏國所置。在今天的山西臨汾一帶。
【堂號】: 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歐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劍。
編輯本段
四、歷史名人
1 歐道江:長樂人,明代學者,博學多才,四方師事,從游者數千人。
2 歐冶子:春秋的時候匠人,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
3 歐普祥:元代起義軍將領。
4 歐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廣東順德人,嘉靖時期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 5 歐寶: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編輯本段
五、歐、歐陽、區的關系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如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
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 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如果追溯上去,歐氏和歐陽氏的歷史不只2400多年,還可以追溯到夏朝。
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 至於「區」姓始於何時,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余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里,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到了漢朝,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
《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區渭泉祖家譜》又說,他們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咸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來。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⑹ 福建福清市歐姓起源
一、姓氏源流
歐 區(ōu 歐 區)姓源出有二:
1、出自歐冶氏,與區氏同出於一個源流,以祖先名字為氏。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2、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至漢朝時,由歐安又分出一支區氏(見下《三、歷史名人·歐安》),稱區姓。
得姓始祖:無疆。歐氏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越王勾踐的後裔。歐氏與歐陽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歐氏的得姓,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根據《路氏》上的記載說,越王無疆的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後代中有歐氏,歐陽氏。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歐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於會稽,傳至越王無疆時,為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蹄,改封烏程歐余山南方,為歐陽亭侯,子孫就以歐為氏。而《姓氏考略》上也有記載。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部。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氏和歐陽的得姓歷史,大致2000年。故歐姓後人尊無疆為歐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關於歐氏的傳自越王勾踐,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已有過考證,《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以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說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氏和歐陽氏的得姓歷史,算起來至少也已經在24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實的源遠流長。這個家族的子孫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們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而且,更可以遙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換句話說,不論是歐氏,抑是歐陽氏,都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為一個歐姓人還有什麼比這份榮譽更值得自豪的!區、歐、歐陽三姓同宗。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據《區渭泉祖家譜》又說,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麼眾多。
三、歷史名人
歐 寶: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歐 安:漢朝富商,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歐道江:長樂人,明代學者,博學多才,四方師事,從游者數千人。
歐冶子:春秋的時候匠人,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
歐普祥:元代起義軍將領。
歐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廣東順德人,嘉靖時期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的記載,歐氏望出平陽郡。
平陽郡:三國的時候魏國所置。在今天的山西臨汾一帶。
2、堂號
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歐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劍。
============================================================
【歐(區)姓宗祠通用對聯】
〖歐(區)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姓啟歐冶;
望出平陽。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歐(區)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孝格禽獸;
光佩芙蓉。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平都人歐寶,性極孝,父親去世,他在墓旁廬中守孝。鄉鄰打虎,虎跑進他廬中,他用衣服蓋住虎,虎得以逃脫。後來,虎送來鹿幫他祭祀,人們認為孝能格(感化)猛獸。下聯典指春秋時冶工歐冶子,善於鑄劍,相傳曾為越王勾踐鑄五劍,稱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又與干將為楚昭王鑄三劍,稱龍淵、泰阿、工布。曾拿純鈞給善於鑒別劍的薛燭看,說:「光彩耀人,像是芙蓉剛剛生出。」
菟虎供祀;
芙蓉閃光。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才高吳下;
惠被泉溪。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歐海。下聯典指宋·歐道。
-----------------------------------------------------------------
〖歐(區)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菟虎供祀第;
芙蓉閃鍔家。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歐(區)氏宗祠「八劍堂」堂聯。
-----------------------------------------------------------------
〖歐(區)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榮列廣東五才子;
師事長樂數千人。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南京工部郎中歐大任,廣東省順德人。嘉靖間歷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下聯典指明代學者歐道江,長樂人。博學洽聞,四方師事游者數千人。
-----------------------------------------------------------------
〖歐(區)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虎感念藏,卸鹿供祭;
技精冶鑄,純鉤似芙。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孝子歐寶,平都人。性至孝,義喪廬墓。里人恪虎,虎投其廬中,寶以衣覆之,虎得脫。其後虎致鹿以助寶祭。人為孝能恪猛獸雲。下聯典指戰國時鑄劍家歐冶子,越王聘之作五劍。後又於又於干將為楚王作三劍。福建省閩侯縣冶山西,有歐冶池,相傳為歐冶子鑄劍之地。
孝子廬墓,名聲傳自漢代;
義軍領首,威望肇於元朝。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孝子歐寶。下聯典指元代起義軍將領歐普祥。
============================================================
附錄:【歐姓典故、趣聞】
〖歐陽修的後裔為什麼姓歐?〗
2004年初,廣東省樂昌市有些歐姓群眾要求改姓歐陽,說是恢復原來的姓氏。原來,這些歐姓群眾都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的後裔。日前,記者在樂昌采訪時獲悉,原籍江西吉安的一代文豪歐陽修,竟然有四、五千後裔在樂昌聚居。位於樂昌黃圃鎮的歐陽氏宗祠(始建於嘉慶十二年)最近已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為樂昌市文物保護單位。一木箱「湘南粵北歐陽氏族譜」。
家住樂昌北鄉鎮的歐漢榮今年已是66歲,他是歐陽修的第35代後裔。日前,記者來到歐老漢家,得知來意,他的兒子歐陽彪抱出一個高近七八十厘米的木箱,裡面收藏有歐家12本族譜,名叫《湘南、粵北歐陽氏族譜》,記者翻開一卷細看,便見其中有「第十六傳至修(即歐陽修),履官尚書」的記載,扉頁上還有歐陽修的毛筆畫像,下面題有「宋太師允國公歐陽修(文忠)公遺像」數字。據悉,歐陽修的後裔中,過去有不少人只知道畫中像是一位先祖,但並不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近年來,隨著樂昌文史研究的發展,歐陽修的後裔認識到祖先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並以此為榮。歐老漢的兒子已改名叫歐陽彪,他告訴記者,後來知道先祖就是宋代大文豪歐陽修,除了將「歐」姓改為「歐陽」之外,他們更覺得應該「發奮讀書」,向先祖歐陽修學習。樂昌為何有歐陽修後裔?
樂昌為什麼會有這么多歐陽修後裔呢?據樂昌文史研究專家沈陽先生介紹,原來,早在南宋年間,歐陽修第九世裔孫歐陽永隆,於南宋紹熙五年,出任韶州,始居樂昌黃圃鎮東村。從永隆公至今已經歷29代,後裔遍及樂昌及湘南等地。在清代康、乾、嘉年代,樂昌的歐陽修後裔進入繁盛時期,有做進士、舉人、貢生、增生、附生、庠生等,共二三百人。曾有縣里科舉考試,中榜者全都是姓歐者,「全榜皆歐(縣試),無一異姓,號稱歐半城,名揚樂邑」之譽(引自《歐氏族譜》)。歐陽修後裔為何會改姓歐?
歐陽修的後裔,為什麼會改姓歐呢?原來,這里還有一個典故。歐陽修玄孫歐陽光祖當年平定「金亂」有功,皇帝封其為「靈佑威顯歐王」。因此,後裔棄「陽」從「歐」。但過了兩代之後,由於朝野議論及宗族認為單姓不妥,於是又恢復原復姓「歐陽」。為什麼樂昌歐陽修後裔仍然沿用單姓呢?沈陽分析說,其一出於歷史原因所致;其二基於歷代祖業田產契約、證券不便更改;其三乃政府對戶籍、檔案、證件管理嚴格,不可隨意改動之緣故。不過,他們的祖源、譜中記載仍是歐陽氏復姓之史籍。改回歐陽復姓要去戶籍申報。
對於這個問題,樂昌市公安局一位戶籍管理人員認為,一般來說,只要沒有經濟問題等,按照更改姓名的相關規定程序,填寫有關申請表格,即可以辦理姓名更改手續,何況這些「歐」姓的歐陽修後裔本來就是姓「歐陽」。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歐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歐致富少將
歐致富(1915-1999),原名歐陽致富,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人。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團7軍供給部排長,第5師15團連長,第13團特派員,紅31軍教導隊營長,援西軍隨營學校校長,紅31軍司令部作戰科副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副營長、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參加了黃崖洞保衛戰,在這次保衛戰中,特務團抗擊了5000敵軍進攻,殲敵近千,1500的特務團僅傷亡166人,老百姓稱特務團為歐團。八路軍總部授予歐團「包圍水腰立戰功」錦旗,榮獲「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光榮稱號。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野戰軍熱遼縱隊第22旅旅長,熱河軍區熱中軍分區司令員,第17旅旅長,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31師師長,第四野戰軍48軍142師師長。董存瑞就出在這個師。錦州戰役時,歐致富率31師沿長城南進百里,進攻灤河以東石門地域,一舉攻克石門車站,切斷了鐵路交通線。爾後31師包圍了北戴河,北戴河守敵大部被殲。31師和所在的11縱出擊北寧線,掃清了灤河以東至北戴河一線各據點之敵,切斷了華北敵軍的陸上交通,完成了保障東野主力南下,分割包圍錦州之敵的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長,195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任48軍副軍長兼師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1961年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1979年參與組織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為鞏固西南邊防和捍衛祖國主權不受侵犯作出了貢獻。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9年3月28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84歲。著有《戎馬生涯》等。
⑺ 歐氏家族歷史
先秦時期,歐姓主要活躍於越國故地(浙江)沿海一帶。漢晉時,歐姓族群開始向江蘇、江西、福建一帶遷徙。
唐宋時期,中原地區兩次大規模移民,歐姓族群進入福建、湖南、兩廣地區。宋朝時,歐姓族群大約2萬人,占當時人口的0.03%,全國姓氏排名在二百名以後。歐姓主要分布於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一帶。歐姓族最多的是湖南,約占當時歐姓族群的43%。
在宋元明的時期,歐姓族群開始大量向南遷徙,由此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向兩廣流動的新布局。在此期間,由於南越人大量漢化,歐姓族群的增長率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率。
明朝時,歐姓族群大約7萬人,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0.08%,排在一百五十位以後。此時歐姓人口集中分布於湖南、兩廣,其次分布於四川,江都等地。其中湖南仍為歐姓第一大省,約占歐姓族群的28%。
明末清初,閩粵之歐姓赴台謀生,歐姓族群開始進入台灣,進而播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台灣歐姓現多居住在台灣的高雄市三民區、高雄縣苓雅區、台北市、澎湖縣馬公、湖西、新北市及雲林縣斗南等地區。
自清末至當代,歐姓族群呈上升趨勢,約佔全國人口0.09%,總人口約113萬,排名第134位。集中分布於,廣東、湖南、四川,約占整個歐氏族群60%。
其次分布於貴州、重慶、廣西、福建、台灣、海南、雲南,約占整個族群29%。其中廣東約佔全部歐氏族群32%,為歐氏族群第一大省。
歐陽姓的台灣人多改為歐姓,因當時日本政府不喜歡台灣人的姓名在四字以上,以便區別日人與台人,復由於歐陽一姓中之陽字,認應避諱日本之太陽旗,乃強迫歐陽姓氏的台灣人改為單姓歐。後來抗戰時金門新加坡被日軍占據,兩地的歐陽氏也同樣被改姓。
(7)中國歐氏宗祠在哪裡擴展閱讀:
歐姓源於姒姓,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朝。據《姓氏考略》載: 夏朝皇帝少康的庶子無余,被冊封於會稽,以守大禹的祭祀。無余的後人後來建立越國,為諸侯國,另一支則流落在歐余山地區,成為歐冶氏。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時局動盪,越國加入到爭霸序列中去。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之戰中滅越。十九年後越王勾踐復國,通過卧薪嘗膽,於473年滅掉吳國。自此,越國實力大增。至勾踐第六世孫無疆為越王時對楚用兵,反被楚滅,無疆陣亡。楚滅越後改越地為江東郡,越余部分為許多小國散處於濱海地區,臣服於楚。
無疆的次子蹄被楚王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世以山南為陽,稱歐陽亭侯。無疆的子孫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
到漢景帝時,西漢有歐姓一富商,樂善好施,深得皇帝賞識,賜姓為區,自此在歐姓族群中又分支出了區姓。故區姓、歐姓、歐陽姓源皆為同宗一脈,概不通婚。
⑻ 請問「歐」姓,的祠堂哪裡有
▲歐姓網上祠堂:
http://mem.netor.com/m/zc/zc.asp?bID=37483
一 姓氏源流
歐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2 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二 遷徙分布歐姓望族居住在平陽(今天的臨汾西南)。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據《郡望百家姓》的記載,歐氏望出平陽郡。三國的時候魏國所置。在今天的山西臨汾一帶。
【堂號】:
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歐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劍。
四 歷史名人
1 歐道江:長樂人,明代學者,博學多才,四方師事,從游者數千人。 2 歐冶子:春秋的時候匠人,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 3 歐普祥:元代起義軍將領。 4 歐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廣東順德人,嘉靖時期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 5 歐寶: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6 歐容: 1981-?????? 歐氏系承無疆 家世源流悠久 歐氏,跟歐陽氏一樣,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雪恥復國」的越王勾踐的後裔。
關於歐氏的傳自越王勾踐,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已有過考證,《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以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說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氏和歐陽氏的得姓歷史,算起來至少也已經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實的源遠流長。 這個家族的子孫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們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而且,更可以遙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換句話說,不論是歐氏,抑是歐陽氏,都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為一個歐姓人還有什麼比這份榮譽更值得自豪的! 區、歐、歐陽三姓同宗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如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 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 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如果追溯上去,歐氏和歐陽氏的歷史不只2400多年,還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 至於「區」姓始於何時,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余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里,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到了漢朝,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區渭泉祖家譜》又說,他們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咸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來。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麼眾多。不過,他們的始祖越王勾踐在歷史上卻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勾踐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國的國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兒子,曾被吳國戰敗,勾踐向吳王夫差稱臣求和,親自到吳國伺候夫差,他卧薪嘗膽,忍辱負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種等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勢轉弱為強。 與此同時,范蠡派越國美女西施到吳國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戀女色而對國事鬆弛下來,吳國由強轉弱,最後勾踐把吳國滅掉。接著,他又在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 在中國文學史上,歐陽修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北宋時代的歐陽修集文學家與史學家於一身,他是宋仁宗天聖年間的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時,他曾上疏指陳青苗法的弊害。 歐陽修主張文章必須「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他所寫的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風與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他的詞婉麗,承襲南唐遺風。 歐陽修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單獨撰寫《新五代史》,並著有《歐陽文忠集》。 歐陽予倩(1889—1962)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位著名戲劇家兼演員。他是湖南瀏陽人,1907年在日本參加春柳社。回國後倡導新劇運動,擔任電影編導兼演京劇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40年代擔任廣西藝術館館長。1949年後出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並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和戲劇運動倡導人之一。他著有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論文集《一得餘抄》以及話劇劇本《運動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經》是從前流行的啟蒙課本之一,相傳是宋朝區適子的著作,明清學者陸續補充。與《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於區、歐、歐陽三姓的族人較少,只有歐陽族人成立宗親會館,那就是坐落在乞納街96號的歐陽家族聯合會,會員有222人。
⑼ 百家姓中,歐,排第幾中國有多少人姓歐的他們都居住那些地方
歐姓來源(1)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歐氏,亦作甌氏,東甌王之後也。東甌在今浙江省溫州市。越王勾踐的後裔名搖,於漢孝惠帝三年被立為東甌王。(2)出自姒姓。以地名為氏。據《路史》所載,戰國時,越王無疆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姓 。歐姓2007年4月24日統計為第161位。2008年統計134.位,113多萬人。《郡望百家姓》雲:歐氏望出平陽郡,在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